茅盾先生的散文《風景談》,構思精巧,文筆跌宕,結構嚴謹,富于變化,一向為人們所稱頌。
文章共描寫了六個畫面,用五節概括性抒情議論的文字串聯起來,表在寫風景,意在歌頌人,在寫景頌人藝術上實在獨具匠心。
第一個畫面:沙漠駝陣
作者用靜景勾勒出猩猩峽外的沙漠,向我們展現的是“大自然的最單調最平板的一面。
”顏色純白,聲音是寂靜。
“然而”一轉,用動靜手法描寫了駝陣,形在變化,由遠而近;色在變化,由黑到猩紅,聲在變化,由丁當到和諧的旋律。
這些一般的人類活動出現在荒涼而死寂的山摸上,就成了一幅風景畫面。
末句用抽象而簡括的文字,提示讀者,本文雖談的是風景,然而贊美的卻是人的活動,是文章不的樞紐一下子打開了。
第二個畫面:農歌夜唱
地點是黃土高原,時間是夜晚,對象是辛勤勞作、生產歸來的農民。
先也用靜景手法來描繪背景,有梯田、禿頂的山、高桿植物。
當寫到“三五月明”之夜,農民生產歸來,人和牛從山背上走過來,由遠而近,由少而多,并且節奏緩慢“姍姍而下”,在背景上形成了“一幅剪影”,但人走過后,由飄來了“繚繞不散”的“粗樸的短歌”,于是乎,藍天明月加上農民歌唱,就可稱為“絕妙的題材”了,把人類的活動,更推進了一層。
第三個畫面:學員晚歸
地點仍同前一樣,時間是傍晚,對象是學員,各地來延安的知識分子,也是生產歸來。
如果說前一節在寫人時高了一步,那么這一節更側重于人物描寫。
作者用工筆描寫的手法,刻畫了學員們職業不同、口音不同,但多唱著同一個調子,這是晚歸之景;還寫了個晚餐之景,畫面的色彩是金黃、翠綠、白沫、黃土等,并以河水嘩嘩流淌襯托了這些學員的愉快,更突出了他們為尋求革命來到延安的高尚精神。
這一畫面,是“靜穆的自然和彌漫著生命力的人,就織成了美妙的圖畫。”
第二三兩景的聯系都是生產歸來,共一節評論文字。
在寫人方面,更是強調了人的活動、人的精神、人的生命力。
這一節議論,比前一節議論更拔高了一步。
第四個畫面:荒山雨景
作者換了一種表現手法,先寫“西裝革履”與“燙發女郎”在公園談情說愛的情景,再花大筆墨去描寫荒山、泥水、怪石、石洞這樣有個惡劣的自然環境,有有對解放區的青年男女在這樣艱苦的條件下,仍在一起抓緊時間學習,追求革命真理。
通過對比,突出了后者敦厚樸實、好學上進的進取精神,突出了他們“是兩個生命力旺盛的人,是兩個清楚明白生活意義的人”,突出了他們“不倦怠,也不會百無聊賴,更不至于在胡鬧中求刺激”的高尚品質,而這些無疑是前者所望塵莫及的。
這能不使大自然失色?這就是荒山奇跡。
怎么不值得去懷念呢?
這一節評論文字,說明“人依然是‘風景’的構成者”,而只有“內生活極其豐富的人”才能成為這里的主宰。
這第三次評論,是我們更明白了風景與人的關系。
第五個畫面:桃林茶社
這一節文字表面上平淡無味,其實從文思的俯視角度看,寫得文姿跌宕,談笑風生。
作者采用了抑揚法來寫景頌人。
開頭句子寫得摸棱兩可,僅交代了“二三十棵桃樹”、“半盤石磨”、“幾尺斷碑”,石塊為凳竟以奢侈品的姿態出現。
桃林旁還有一些莊稼。
這也會成為風景?與公園比,豈不“貽笑大方”?但在這桃林茶社里,由于有一群青年在熱烈追求革命真理,從一般的人物描寫角度(語言、行動、形態等)描寫了這些人,又從與“消磨時間”的人作對比的角度,突出了追求革命的濃厚氣氛。
用這種抑景揚人的手法頌人,比前面又更高一籌了。
因此,這一節的議論文字說,“人類的高貴精神的輻射,填補了自然界的貧乏,增添了景色,形式的和內容的”。
這“輻射”、“填補”、“增添”,更說明了人的精神尤其重要。
作者隨感情的逐步加深,不禁發出了“人創造了第二自然!”的深刻感嘆。
第六個畫面:北國風光
這一畫面,作者又從形、聲、色的描寫了兩個戰士,寫得一波三折,引人入勝。
作者由聽到“嘹亮的喇叭聲,破空而來”,而想起一張放哨士兵的側影。
這照片是靜景,也是近景,作者著力刻畫了戰士嚴肅勇敢的神情。
由這嚴肅勇敢,又聯系到聽到的號聲,并著力突出了戰士高尚的精神情操和鮮明的形象。
粉紅的霞光與象征著勝利的飄動的紅綢子,刺刀閃著寒光,通過動靜結合、剛柔結合、遠近結合,突出了戰士的高大形象。
作者浮想聯翩,“我看得呆了,我仿佛看見了民族的精神化身而為他們兩個。
”作者直抒胸臆,公開地、純粹地歌頌我們中華民族的偉大精神。
行文至此,作者不得不如筍剝殼、如繭抽絲,用第五個比喻句結束全文:“是真的‘風景’,是偉大中之偉大者!”雖然用的是假設句,在當時那個時代背景下,顯得文詞委婉些,但這一驚人之語,尤如畫龍點睛之筆,把熱情歌頌**領導下的延安軍民及超越一切的民族的高貴精神這一主題,在層層深化中表達得淋漓盡致。
組織,本文之妙,妙在寫景;本文之貴,貴在寫人。
全文只有六個畫面加上五個議論句,結構完整。
畫面內容各異,表現手法不雷同。
形散而神不散,完全靠人類的活動、人的精神境界的逐漸升華來組織材料。
真是非大手筆,決不會到次地步。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茅盾《風景談》的簡介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