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海音(1918年-2001年),原名林含英,女,1918年出生于日本大阪,臺灣苗栗縣頭份鎮人,祖籍廣東蕉嶺,著名作家。
1921年林海音隨父母返回臺灣。
1923年隨父母遷到北京,定居城南。
1948年回到臺灣,開始文學創作。
曾擔任《世界日報》記者、編輯,主持《聯合報》副刊10年。
一生創作了多部長篇小說和短篇小說集。
林海音于1994年榮獲“世界華文作家協會”及“亞華作家文藝基金會”頒贈的“向資深華文作家致敬獎”,于1998年獲“世界華文作家大會”頒“終身成就獎”。
其自傳體長篇小說《城南舊事》,于1999年獲第二屆五四獎“文學貢獻獎”,德文版獲瑞士頒贈“藍眼鏡蛇獎”。
她所創立的純文學出版社(1968-1995)堪稱中國第一個文學專業出版社,曾出版了許多膾炙人口的好書。
擴展資料:
林海音(1918年-2001年),原名林含英,女,1918年出生于日本大阪,臺灣苗栗縣頭份鎮人,祖籍廣東蕉嶺。
1921年林海音隨父母返回臺灣,1923年隨父母遷到北京,定居城南。
1948年回到臺灣,開始文學創,一生創作了多部長篇小說和短篇小說集,代表作有《曉云》、《城南舊事》、《春風》、《孟珠的旅程》。
其自傳體長篇小說《城南舊事》獲第二屆五四獎“文學貢獻獎”,德文版獲瑞士頒贈的“藍眼鏡蛇獎”。
1948年,林海音一家從南苑機場上機回臺灣。
飛機到了上空,在方方正正的古城繞了個圈,最后難忘的一瞥是協和醫院的綠色琉璃瓦。
“人生百歲幾日春,休將黑發戀風塵,去年此地君曾至,想見鶯花待故人”。
從此,林海音筆下的北平,便是鄉愁的味道。
如果說老舍描繪的四九城亦莊亦諧,從一個成年人的角度去感悟古城的氣質。
那么林海音的筆下,則是從一個孩童的視角,向我們展示了蒸汽騰騰的生活熱度。
那縈繞不散的北平吃喝記憶,或許從單篇的作品里難以深刻體會,但如果將林海音所有兒童文學作品集結為《林海音兒童文學全集》,則一目了然。
不禁讓人羨慕,有一個住在味蕾上的童年,尤其在那個戰亂的年代,是多么幸福。
對于孩子來說,又會具有多么大的誘惑力。
林海音沒有在文中回憶大飯店的金碧輝煌,也沒有描畫老北京的宮廷瓊漿,她在文中說:“北京做了八百年首都,有所謂五大名菜:烤鴨、烤肉、涮肉、譚家菜、宮廷菜。
我不打算說,也不會說,我要從民間的家常菜說起”。
那些尋常的吃食藏在小胡同小巷子里,林海音卻如數家珍,燒餅油條夾泡菜、酸辣蘿卜條、玉泉山的汽水、糖炒栗子、四季鮮果等等,都是不可追回的記憶。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林海音舌尖的鄉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