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我以前也很疑惑過,不過,后來經歷了高中班主任很“離譜”的“洗腦”和一次次的經歷的總結后,我才意識到,學習中的一些閱讀未必就真的是很不錯的,只是因為需要你必須去讀,所以才讓你學,既然是需要讀,那么只需淺嘗即止,不需要深究的。
初中學過的一篇課文也是提過的【“淺讀,有時更能使你體會文章。
”】
【我認為你會有這樣的疑惑,一部分還是因為你讀的書太過于雜了】;《紅樓夢》里有一回事是寫的—香菱學詩,相信你已經拜讀過了,里面林黛玉就曾勸解過香菱:“斷不可學這樣的詩。
你們因不知詩,所以見了這淺近的就愛,一入了這個格局,再學不出來的。
”嗜書是好事,但是也要分個“三六九等”的(在這里只做個比喻),【也應由淺入深,循序漸進方能見讀書的好處!】
當然,不排除有些作者附庸風雅的盲目追風,為了一些名利與身外物去做一些有為真性情的事情,但是他們的文章既然是被推薦了,就必然有可取只處,有的是反映了當時的時政,有的是從側面寫出了當時的動蕩,或者是用喻筆寫出了心中的特殊情感,并不是一下就能理解的,必然【需要從作者當時的寫作背景入手了解】。
不過我還是建議你【有目的性的讀書】,并不是說不能多讀書,而是要讀好書,那么那些是好書呢?這就【需要你定一個趨向或目標】,例如,你想要了解魯迅,就可以讀讀他的著作,再從其他的作者文章中做全面了解,如果要了解他所闡述的他文中的時政情形,還可以閱讀同一時期的其他文章,這樣就能有目的性的學習,也能更有益的學習了。
【對于你所說的上海高考選文的問題,】我建議你可以把近幾年的高考題看看,其實,你不需要如此苦惱,在平時的學習中老師必然是將考綱說過幾十片了,而且,進入高中后就是為高考打基礎了,到時候你恐怕還會對老師的高考教學模式不適應呢,因為我是川渝版的試卷 ,所以不太了解你們的高考模式,不過高考考綱全國各省的還是八九不離十的,【主要是要理解文段,答題要靈活!】但又不失基本的考點,這一點還需要你自己做好筆記,加以總結和概括。
PS:讀書,一定要對文章的感情有體會,才是好的,這是我自己的經驗!若要培養對文章的感情理解,可以情感并茂的朗讀幾遍,注意人物的說話情景和說話語氣,有助于了解人物,進而就可以理解文段和文章。
(我所得重點已加重標明,希望能對你有所幫助!也不費我敲敲打打的辛苦了,O(∩_∩)O~呵呵)培根的《讀書論》可以去讀讀,理解理解。
多說無益,且自己體會吧。
---就此住筆·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關于讀散文的一點疑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