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英杰:這節課,我主要設計了兩個目標:一是表達方面的目標,要讓孩子體會老舍先生語言的精妙。
比如:一年四季、晝夜不停,永遠那么活潑,永不退縮等詞語。
還有體會老舍標點的妙用,如學習小泉,主要從省略號入手,感受到小泉的多姿多彩。
(掌聲響起)二是情感方面的目標,要讓學生體會大自然的神奇。
為實現這一點,我旁征博引經過精心篩選的課外補充材料,促使學生加深對趵突泉涌水時間長達三千年以上,出水量大到令人瞠目,景象無比壯觀的理解,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
蔣軍晶:這堂課,寫“大泉”這一段,我的教學是指向“體驗”的。
讓學生體驗到趵突泉不斷奔涌的勃勃生機,讓學生體驗到大自然的不可思議的神奇與偉力。
然而,就這百來個字,在盡量少用或者不用圖片、視頻的情況下,要讓學生體驗到這一點———難。
一個好的讀者,在閱讀中會入情入境,會設身處地,會將心比心,會還原,會聯想,會求證……但是,小學生還不是一個成熟的讀者,他們的閱讀經驗還在積累中,他們的閱讀能力還在發展中,他們需要我們老師的幫助。
這堂課里,我是在想方設法幫助學生成為一個好的讀者,或者提一個有張力的問題,或者適時補充一點資料,或者在對話中點撥引導。
而寫“小泉”這一段,我的教學是指向“表達”的。
小泉的確有趣,讓人佩服的是,老舍又只用百來個字,就把這份趣味寫得神氣活現,老舍是怎么寫的呢?以前,我總是讓學生反復讀,然后逼著他們說感受。
說實話,很多時候,學生辛苦,我也尷尬。
在這堂課里,我動了點腦筋,我設想了一個老舍修改自己文章的情節,老舍一次又一次修改自己的句子,這里加一個標點,那里加一個字,這里調整一下兩句話的順序,那里添一點修辭,在修改的過程中,細節突出了,一些不太容易說得清楚的語感“顯性化”了,學生再去讀,他就會有感受,他就會有發現。
當然,有人會質疑,老舍以前是這樣改的嗎?我不清楚,很可能不是,但是這重要嗎?(笑聲,掌聲。
)辯題二:確定最有教學價值的“一得”蔣老師這節課,他的教學思想、教學思路有根本性的變化,他不再單單指向課文內容的感悟了,而是注重表達和體驗,我覺得這是個很大的突破。
(掌聲響起)陳曉梅:是的。
難得的是,蔣老師的課,并不貪多嚼不爛,而是強調一課一得。
現在的閱讀教學,老師們制定的教學目標實在有點偏多,少的不下四五條,多的竟然七八條。
而這其中人文目標又占據了比其他目標重要的地位。
今天兩位老師的課上,學生都有“得”,蔣軍晶老師做得更好一點,上出了經典課文的味道。
蔣軍晶:正如王老師所說的,一篇課文可以教的內容太多了,特別是經典美文,很多老師讀了以后,覺得是字字珠璣,句句精彩,于是,這里不講舍不得,那里不說不放心。
再說,同一句話,你可以感悟情感,你可以鍛煉思維,你也可以研究寫法,任何一種選擇沒有絕對的對與錯。
于是,一些課,就顯得很龐雜,很凌亂。
如何“取”呢?我個人的體會與經驗是——抓住這篇文章的獨特之處去設定教學目標。
有些文章文體特征很明顯,我就圍繞“文體特征”展開教學。
我發現有的老師童話教得不像童話,說明文教得不像說明文,詩歌教得不像詩歌,所有的文章教起來都是一個模式——我覺得這是有問題的。
長此以往,孩子們對文體就不敏感,讀詩歌,不知道怎么再現形象,不知道怎么理解象征,不知道怎么品味那些新鮮的陌生化的詞句;讀小說,不知道怎么梳理出故事的主干線索,找不到故事的伏筆與高潮;讀知識類的書籍,不知道怎么提取信息,也不知道怎么整理和運用信息。
有些文章有標志性的語段,我就和學生重點研讀這一個語段。
所謂標志性語段就是表達上有特色,或者說便于模仿遷移的語段。
如《慈母情深》中有這樣一段話:背直起來了,我的母親。
轉過身來了,我的母親。
褐色的口罩上方,一雙眼神疲憊的眼睛吃驚地望著我,我的母親……這個語段的寫法跟我們平時習慣的表達方法不同,既有排比,又有倒裝,好像電影的一組慢動作鏡頭……如果細細品味,學生可以學到怎樣用特殊的語言形式來表達強烈的思想感情。
而有些文章,比較能引發在價值觀上的多元思考,例如《落花生》,例如《地震中的父與子》,我就會花點時間讓學生依據課文來辨析、討論,甚至延伸。
順便說一句,我的語文課重視研究“怎么寫”,但是不會只研究“怎么寫”,就像陳老師所說,語文除了“怎么寫”,還包括“寫什么”“為什么寫”。
語文除了“怎么寫”,還有“怎么讀”,事實上,學生閱讀上的障礙比寫作上的困難更嚴重。
李英杰:老舍的語言幽默、優美、真實,讓人過目難忘。
讓學生充分感受到老舍文章的與眾不同很重要,學生一方面可以從中體會到不同風格的語言表達,另外一方面可以豐富自己的語言積累。
蔣軍晶:老舍的文章是比較特別的,尤其是他的語言。
他喜歡用短句,經常單詞成句,單句成段,瑯瑯上口,讀出來也很好聽;他還喜歡變換句式,或倒裝,或省略,營造各種效果;還有,他的語言很有現場感,你只要讀過老舍先生三篇以上文章,就會發現,他會在文章里直接招呼你,像聊天一樣,把你請進現場,例如《趵突泉》里的“看,又來一個”。
我覺得,如果能做到的話,有必要讓學生感受這一點,我也努力這樣在做。
不過,我要強調的是,我是努力讓學生“感受”到,只是“感受”而已。
我不會在課堂上分析講解,我也不會在課堂上讓學生學習模仿。
經典,對于大部分人來說是“學不來,無法再現”的,何況我們的教學對象是小學生,大的也不過十一二歲。
現在的教學很有意思,大學生很閑,小學生很忙;大學生理解得很簡單,小學生卻在追求深刻。
不應該這樣的。
(掌聲)李英杰:我可能只是讓學生初步感受到了老舍的語言是有味道的,老舍的文章是值得一讀再讀的。
重點是通過學生的朗讀品味老舍先生的遣詞造句的功力。
尤其是對分號的解讀,(從分號中可以體會出小泉的各種姿態是同時出現的,小泉確實是多姿有趣的。
)呈現出了經典的魅力。
蔣軍晶:對于“經典”,我對自己有兩個要求。
第一,學生學了以后,要喜歡它。
很多初中生學了魯迅的文章,非但不喜歡,反而憎恨,反而厭惡,厭惡的種子一旦植根,就很難拔除了。
這樣的教還不如不教。
(眾笑)第二,學生學的過程中,要能感受到它的好。
《趵突泉》好在哪里?結構清清爽爽,一目了然,先寫大泉,再寫小泉。
寫大泉,使人看到了有生命有情思的大泉。
寫小泉,把人帶進現場去看小泉。
老舍先生的散文特色和寫作風格在這篇文章里體現得很充分。
在課堂上,我的努力目標就是幫助學生感受、欣賞這一點,怎么幫助呢?以前我們很強調朗讀,強調讓學生在大聲朗讀中自悟。
不是說朗讀沒有用,但是過分夸大朗讀的自悟功能,其實是老師對自身責任的一種放棄。
在這堂課里,我試了一些新辦法,例如讓學生填充文章結構圖,例如“還原”作者的修改過程。
李英杰:可能要推翻重來,因為上完了,才知道經典散文應該有經典散文的教法。
(教學實錄及辯課內容由李金秋、李英杰等老師整理)更多內容詳見:《小學語文名師新秀大辯課》出來了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依文體定教學內容:經典散文怎么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