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如何提高寫作能力的
中學時期,我非常熱愛語文課程,喜歡魯迅、茅盾、冰心、沈從文等作家作品,并且被作家的故事所吸引。
他們的偉大成就激勵著我。
于是我有了自己的理想,我的理想就是---當一名作家。
于是,我發奮練習作文。
那時候,國內有一份學生雜志很有名氣,叫《作文通訊》。
它是由全國十三所重點中學輪流編輯的,登載了許許多多中學生的優秀作文。
因此也就成了我最喜愛的精神糧食之一。
我開始模仿作家的某些短作品,練習寫文章。
漸漸地,我迷上了作文。
我的作文經常被老師當作范文在班里宣讀,強烈的表現欲促使我熱愛作文,這充分滿足了我的虛榮心。
于是我便更加喜歡作文課。
把每次作文,都看作是自我表現的最好時機。
尤其是上了高中后,我的作文成績更加突出了。
學校成立了一個《窗外》文學社,這個名字還是我起的,是從全校數百個應征的名字中挑選出來的。
學校還讓我擔任文學社的副社長,負責組稿、寫稿、印刷、裝訂等工作,帶動了一大批中學生文學愛好者。
中學時代還寫了一篇小說,叫做《新狂人日記》,完全是模仿魯迅先生的《狂人日記》寫的,寫了當時中學生的學習和生活。
這篇小說后來被江蘇省作家協會主辦的《春筍報》發表了,還獲得了一個小獎。
這在我就讀學校的校園里引起了轟動。
對文學的愛好大大促進了我學習的積極性,有兩次考試,我的語文成績分別為105分、106分,居全年級第一名,這令老師們刮目相看。
后來我又成了班里的語文課代表。
從那時開始,我當作家的理想更加堅定了。
八十年代末期,我當了兵,遠離故土湖南,來到了離家千里的廣東,成為一名光榮的武警戰士。
當兵期間,我充分利用空余時間,堅持不懈地寫作,起初是給縣人民廣播電臺寫一些小通訊,都被采用了。
有一篇稿子還是被廣東人民廣播電臺采用的,這令我欣喜若狂。
后來我被調到支隊政治處,在宣傳部門當電影放映員,也寫稿。
我接觸的人群中有軍旅作家、記者,他們的為人與寫作深深地影響我,促使我更加努力地寫作,也就有了更多的習作發表。
我的作品先后在《法制日報》、《廣東公安報》、《西江文學》、《人民武警報》等報刊發表。
后來我考上警校(武警廣州指揮學校),畢業后成了一名基層警官。
再后來,也就是2003年,我轉業到地方工作,成為基層政府的一名工作人員。
在這個工作崗位上,我的寫作水平仍然能得到適度的發揮,領導的決策、策劃,離不開我用文字作的辛勤勞動。
近年來,我寫作的一些應用文,先后被省、市、區有關部門和單位采納。
我覺得自己的寫作價值得到了體現。
二
多年的工作和寫作生活,使我對如何提高寫作能力有了較深刻的體會。
在這里,我結合自己的實踐,把自己的這些體會寫下來,這也許對愛好寫作的青少年會有些啟示的。
(一)培養興趣是起點。
按理說,寫作實在是一種嘔心瀝血的腦力勞動,為什么我還能夠堅持從事這項勞動呢?我感受最深的理由就是:因為愛好,因為興趣,因為能夠在不斷的寫作中獲得樂趣和滿足。
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1科學家的實驗表明,對事情不感興趣的人,在實踐中只能發揮自己能力的20%---30%,對事情感興趣的人,他的能力卻可以發揮到80%---90%。
《禮記·樂學》上說:“不興其藝,不能樂學”。
因此,要快樂地學,學有所成。
“興趣是前提,好者方能精”2。
培養興趣是寫作的前提。
學習寫作和學習所有技藝一樣,必須培養起濃厚的興趣。
如前所述,我對寫作產生強烈的興趣,一是源于我讀中學時大量閱讀了魯迅、茅盾、冰心、沈從文等一系列作家的作品;二是老師常把我的作文當作范文在班上宣讀,從而調動和培養起我的寫作興趣。
參加工作之后,我主要干的是文字工作。
為此經常需要加班加點。
領導不滿意還挨批評。
每當這個時候,我轉念想想,一個單位的活動主要通過文字材料來加以體現,加以宣傳。
如果自己撰寫的材料能夠推動工作,得到上級肯定或媒體轉載,就會產生強烈的滿足感、成就感。
因此,我在從事文字工作中,即使遇到困難、挫折,受到不少批評,也始終對這項工作懷有強烈的興趣和滿腔熱情。
(二)博覽群書長見識。
寫作和閱讀不可分割。
廣泛閱讀是繼承前人精神遺產,增長學識,幫助我們認識社會生活、提高寫作能力必不可少的重要途徑。
古人云:“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3,“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4,“勞于讀書,逸于作文” 5。
這些經驗之談,我的體會特別深刻。
小時候,我隨父親居住在一座政府機關大院里。
院子里有一個閱覽室。
機關許多干部都喜歡在休息時間到那里閱讀報刊。
作為一名中學走讀生,我天天在這里出入,也就加入了這個讀報隊伍。
我常常在那里,一呆就是大半天。
我最喜歡就是讀報紙的副刊,如《人民日報》的《大地》,《湖南日報》的《湘江》,等等。
報紙副刊登載的許多最新作品,都深深地吸引著我。
就這樣,我不僅養成了看書讀報、博覽群書的習慣,還吸收了大量的營養,學會了思考社會問題,學會了怎樣寫新聞報道和散文。
在閱讀中,我很講究泛讀與精讀相結合。
泛讀是指廣泛涉獵,不但要讀本專業的書,還要廣為瀏覽各種各樣的書籍,特別是要多讀有關新興科學的書刊資料,以擴大知識視野,更新知識結構。
精讀是指精心的研讀,它是一種主動的、自覺的、創造性的閱讀。
培根在《論學問》中作過形象的比喻:“有些書可供一嘗,有些書可以吞下,有不多的幾部書則應當咀嚼消化。
”6對一些經典作品,我在泛讀的基礎上,進行重點研究,學習它的開頭和結尾,學習它的承上啟下,學習它的深刻內涵,學習它是如何結合社會實踐的。
通過這樣的學習,提高了我的思考能力和分析能力,也提高了我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以前我寫作時,往往不知道如何開頭,開了頭之后又不知道如何轉折過度,文章寫完之后又不知道如何結尾。
通過這樣大量細心的閱讀和研究,提高了我的思辨能力。
后來時間久了,老師隨便出一個題,我就能信手寫出文章來,不受文字、體裁等框架的制約。
后來自己總結時,把這種信手拈來的文章,叫做“嬉笑怒罵,皆成文章”。
這是我長期閱讀得出的一點體會。
泛讀求量,精讀求質;泛讀開闊思路,精讀得出妙悟。
只有正確處理好泛讀與精讀的關系,才有益于加強自身的素養和寫作能力的提高。
(三)勤寫多練入佳境。
寫作能力的提高,最重要的是要通過寫作實踐來實現。
契訶夫認為:“對作家來說,寫得少是這樣有害,就跟醫生缺乏診病的機會一樣。
”7劉勰認為:“操千曲而后曉聲,觀千劍而后識器。
”8……這些妙論,都給我很大啟發。
清人唐彪說:“諺云‘讀十篇不如做一篇’。
蓋常做則機關熟,題雖甚難,為之亦易;不常做,則理路生,題雖甚易,為之則難……”9
大意是說,讀十篇文章也不如做一篇文章收獲大。
常寫,作文的方法、道理就熟練,即使題目很難,寫起來也覺得容易;不常寫,作文的方法、道理就生疏,即使題目很容易,寫起來也會覺得很難。
初學寫作時,我摸索著,先寫一段表達思想感情的話,即人們所說的標題或“中心”,練習時,搜集有關的資料,述寫的文字都圍繞著這個中心,為突出和實現這個中心服務。
接下來,反復研究,看看表現中心的材料和語言安排得是否合理。
然后,再看這幾部分哪些地方需要詳寫,哪些地方需要略寫,學習寫人、記事、描寫景物方面的知識。
最后,再考慮遣詞造句和咬文嚼字,反復進行相應的練習。
這樣帶著明確的思想感情目的來練習,比單純孤立地學習敘述、描寫、結構等,收效要大得多,有利于我們較快地掌握作文的“思路”和“機關”。
要真正做到勤學苦練,我的體會是:要克服急于求成的思想,要有堅持堅持再堅持的決心,要有善于思考和領悟的性情。
具體來說:
一是循序漸進地練。
寫作是一種復雜的精神勞動,從不會寫到會寫,到寫得很成功,有一個過程。
這個過程通常是較長的。
因此,學習寫作只能循序漸進。
期望速成、立竿見影,是一種幼稚的空想。
華羅庚曾經打過這樣一個比方:學習好比爬格子,要一步一步地來,你要想快些,一腳跨四五步,非摔下來不可。
這段話極形象地說明循序漸進的重要性。
我初學寫作,就是“邯鄲學步”10。
從模仿開始,不厭其煩地模仿別人的筆法、技巧,模仿別人的框架,模仿別人揭示主題的方法,等等。
模仿不等于機械的抄襲。
我是模仿別人作品的框架、格局,文章的內容、語言是自己的。
這樣模仿,有助于我掌握文章的寫作規律。
在反復模仿反復訓練并取得一定的成效之后,我就擺脫模仿而融會貫通、自成一體了。
比如,我在閱讀魯迅先生的作品時,很受他的文法影響,他那嘻笑怒罵皆成文章的風格,深深地感染了我。
記得我讀魯迅的《一件小事》,給我以深刻的認識,這篇文章雖然有些造作的痕跡,但情感是樸素而真實的,從人性的角度給予了下層勞動人民以同情和尊敬。
行文勁健、情調蒼老的魯迅的文章給人的是深刻的思想與深沉的意境,他的對世界和人類情感的認識會促使任何一個有正常感情的人積極地去面對世界。
后來,老師就此出了一個作文,標題也叫《一件小事》。
我就模仿魯迅先生的寫法,寫了自己在上學路上目睹的一件小事,一位老人被自行車掛傷,肇事者跑了,另一名路人經過時,好心扶起老人,結果被老人的家屬冤枉,被當作肇事者追究的故事。
作文寫成后,被老師在班上當眾閱讀,受到了老師的表揚。
此后,我每次擬寫文章,都要查找相關的資料作參考,能利用的就利用,能借鑒的就借鑒。
這樣,久而久之,我有了自己的寫作訣竅,寫起文章來也不覺得困難了。
二是練筆持之以恒。
提高寫作能力,決非一朝一夕之事,還要有堅持不懈、持之以恒、鍥而不舍的精神。
要勤動筆,長練筆,不停筆。
白居易談自己的寫作說:“二十以來,晝課賦,夜課書,間又課詩,不遑寢息矣。
”11葉圣陶也說:“什么事情都一樣,要求熟練,惟有常常去做,規規矩矩去做,要把寫作的手腕訓練到熟練,必須常常去寫,規規矩矩去寫。
”12只有勤寫多練,方可熟能生巧。
巴爾扎克、托爾斯泰、海明威,都是一代文學巨匠,他們在寫出了為世人矚目的文學巨著之后,仍然勤奮練筆,不斷耕耘,向著更高的創作目標奮進。
這些事跡都給我啟示,催我勤奮。
我從中學時期開始,就堅持不懈進行練筆,至今已近二十年。
雖然我有點惰性,不象別人那樣,天天堅持寫日記,但我每次遇到重要的事情,都能及時地將它記錄在案,久而久之,我積累起來的生活筆記已經有二十來本。
如今,每當我閑來無事時,常常將它們翻出來看看,既有回憶,也有思考和總結,確實提高了自己的寫作能力。
三是勤于思考。
寫作不僅僅是實際操作,也是一種復雜的精神勞動。
所以,勤寫,不僅要勤動手,勤練筆,而且開動腦筋,多思多想多悟。
孔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13蘇軾說:“熟讀深思子自知。
”14契訶夫這樣講過:“藝術家得永遠工作,永遠思考。
”15只有邊寫作,邊思考,邊琢磨,才能逐漸領悟到寫作規律的真諦,將寫作的方法、技巧化為己有,達到心領神會、融會貫通的地步,進入寫作領域中自然、嫻熟和無技巧的最高境界。
讀小學時,我只會看書,喜歡書里的圖畫,喜歡書中的故事,但不懂得思考。
到了中學,老師在語文課上,給我們講文章的中心思想,講段落大意,講主題,結合課本進行分析,給了我很大的啟發。
那時候開始,我漸漸地學會了思考。
比如,看一篇文章,我會看文章的要點,會看文章的主題,也會研究和分析文章的不足。
這大大地促進和提高了我的寫作能力。
一篇文章到手,我通常會在第一時間瀏覽了它的大小標題和主要內容,再看它的結構布局,再看它的材料,看它的語言風格,然后就有了自己的心得。
這樣的心得,是由深入的思考得來的;這樣深入地思考,較好地提升了我的寫作水平,并在我以后的工作實踐中,為我理清工作思路,發揮了重要的指導作用。
(四)多修多改除弊病。
勤練筆固然重要,但每次練習之后,還應該進行認真的檢閱和修改。
**曾經指出:“……文章是客觀事物的反映,而事物是曲折復雜的,必須反復研究,才能反映恰當;在這里粗心大意,就是不懂得做文章的起碼知識。
”16可見,修改是寫作中的一個重要環節,是保證文章質量、提高寫作水平的重要途徑。
我在實際工作中,遇到很多同志,匆匆地寫完一篇文章之后,就算完成任務了,甚至連自己都沒有復讀一遍就交功課了。
有的同事將文章寫好之后,交給我看,發現漏洞百出,錯誤連篇;甚至連錯別字都有,這是不應該的。
還有些人信奉所謂“一揮而就,文不加點”17,寫完后自己不看,不改,也不請教別人。
有的人怕麻煩,寫完了事,至于寫得如何,他就不管了。
這是一種不負責任的表現。
凡此種種,都是提高寫作水平的攔路虎、絆腳石。
我的體會,一是一邊寫文章,一邊就修改文字中的錯誤,寫完一句,復讀一句,寫完一段,復查一段,這樣在第一時間就對文章進行了初步的修改;二是寫完文章之后,自己通讀幾篇,看看文章是否通順,是否有錯別字,是否有遺漏,是否存在需要改進的地方。
自己修改完后,再讓同事或家人看看,挑挑毛病。
如此,經過幾次修改,文章中的毛病就越來越少,文章中的主題就越來越經得起推敲,我的寫作能力也由此得以提高。
俗話說: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自己寫的文章,往往看不出毛病,只有讓別人看看,才能知道哪些地方寫得好或不好,才能有目的地進行修改。
另一方面,知道自己哪些地方容易出毛病之后,也能引起自己的注意,有利于自己的不斷改進和提高,使自己進步得更快。
這種提高,往往比正面學習寫作知識提高得要快。
這是因為,我們在修改作文的時候,總要找出文章的不足,來加以彌補和改正。
一般來說,人們對自己存在的不足都是十分重視的。
我們在這種“十分重視”的情況下來修改文章,就能比較容易地、同時也能比較牢固地掌握避免不足的方法,從而從反面增長寫作知識。
多年的寫作實踐,也提高了我修改文章的能力。
修改文章時,我特別注重三個方面:一是對文章的主題進行斟酌。
主題表現得如何,是決定文章成敗的頭等大事。
修改文章時,我首先看看文章的主題與材料是否相符,如果主題與材料相符,文章在大的方面就不存在什么問題了。
二是對文章的重點部分進行研究。
文章的每個重點部分,都有它相對獨立的中心,也有一個中心與材料是否吻合、材料安排得是否合理的問題。
此外,還看各部分是不是寫得具體生動,哪些地方應該突出一點,哪些地方應該刪去,直到各方面都不存在問題為止。
三是對文章的段落、句子、標點符號等進行修改。
段落、句子和標點符號,是文章內容的基本單位,它們的好壞也直接影響著文章的質量,所以我也很重視。
這一階段的工作,主要是看段意是否表達得具體清晰,是否有條理;還看各個句子銜接得如何,以及有沒有語句和標點符號等方面的錯誤,等等。
通過上述三個方面的修改后,文章中許多毛病都得到了改進,明顯的錯誤一般都不存在了。
(五)人情練達出華章。
古人云: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18。
寫作的源泉來自社會生活,任何文章都是現實生活、客觀事物在寫作者頭腦中主觀、能動的反映。
沒有社會生活作基礎,寫作就失去了源頭。
**曾經指出:“作為觀念形態的文藝作品,都是一定的社會生活在人類頭腦中的產物。
”19巴金說:“我最主要的一位老師是生活,中國的社會生活,我在生活中的感受使我成為作家。
”20學習寫作,我最大的感受是,一定要深入到社會生活中去,學會觀察、感受生活,體驗生活,到廣闊的社會生活中去獲得寫作的源泉。
還記得高中時期,我學習了魯迅先生的《狂人日記》之后,有感于中學生活的壓力,應試教育制度的不足,即寫作了《新狂人日記》,將高中生的繁重負擔和心理壓力表達得淋漓盡致。
該文雖是模仿魯迅先生作品的形式和風格,但卻將我們那一代中學生的心理狀況,充分地揭露了出來。
如前所述,該文后來被江蘇省作家協會主辦的《春筍報》發表,在校園里引起了轟動。
這正是我對當時生活的深刻理解和詮釋。
后來我當了兵,熱愛武警部隊的軍旅生活,從士兵到軍官,一步一個腳印地走下來,對生活又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
我熱愛軍旅生活,我的人生價值也在這樣的生活中得到了體現。
期間,我結合自己的所見所聞,寫作了許許多多新聞稿和散文稿,都是反應部隊官兵現實生活的。
在軍內和省市各級報刊,均有習作發表。
其中有幾篇還獲了獎。
如論文《點·線·面----社區治安之我見》在廣州市政法委主辦的征文比賽中,獲得三等獎;散文詩《永遠的影子》參加廣東省“星湖之春”征文比賽獲三等獎……
人品即文品,為人與為文是相通的。
只有深入生活,觀察生活,體驗生活,不斷加強自身的修養,才能提高自己的審美品味,才能將自己的思想與寫作緊密結合起來,才能多寫出文章寫出好文章,才能真實地在文章中表達出積極向上的社會生活,才能將自己的人品與文品有機地統一起來,才能真正實現文如其人、文如泉涌。
我正是朝著這樣的方法來實踐的。
雖然我還有許多不足,仍需不斷地努力。
我堅信自己會繼續加油的。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小學生作文我是怎樣提高寫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