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閱讀題答題技巧
散文閱讀是高考試題中分量較重的一塊,賦分一般為21-23分,且一般為主觀題。
因此,這道大題的得分往往能拉開較大的距離,對語文得分的高低顯得至關重要。
怎樣做好散文閱讀題,獲得理想的分數呢?根據歷年的高考大綱和高考試題,筆者認為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找線索,理思路,明確文章主旨。
讓我們先看看陳峻峰的《在春天里觀察兩只鳥》(2010年重慶卷):
15、文章是圍繞“我觀察兩只鳥”展開的,請梳理作者的思路。
文章以我觀察兩只鳥為線索,先寫兩只鳥尋找和放棄舊巢與我的觀察和猜測,再寫兩只鳥在舊巢不遠不近處筑新巢與我的觀察和思考,最后寫兩只鳥把巢建在樹梢引發的我對人類自身的反省。
散文一般都有一條組織材料的線索,或為人物,或為事件,或為事物(時間、地點、道具),或為情感。
找到了這條線索,就能較容易地理清文章思路,明確文章主旨。
當然,也有的散文沒有明顯的線索,那么,理清思路就要從分析文章的結構入手了。
分析文章結構,就是根據散文的結構特點,分析語段句與句之間的關系,找出中心句、過渡句、關鍵句,理解其含義,同時分析文章段與段之間的關系,從而把握住作者的思路,明確文章主旨。
⑴語段結構分析。
一個語段,一般有起始、展開、終結三個層次。
通常的情況起始是一兩句話,同時這往往就是段落的中心句;接著展開對本段的具體記敘、描寫或議論,最后用一兩句話對本段小結。
當然,有的文章連續用幾段來寫一層意思,就不一定每段都有終結了。
⑵全文層次分析
把握全文結構層次,是領會作者寫作意圖,理清文章思路,理解文章內容的重要方法。
分析全文層次,首先可抓標志性句子或詞語。
有的文章在文段的開頭或結尾處會有結構大致一致的句子反復出現,這就是標志性句子。
如2000年全國卷散文《長城》中就有“所以我說,你是一卷凄婉的歷史,長城!”“所以我說,你又是民族封閉的象征,長城!”“所以我說,你是一個文化愚鈍的標志,長城!”這樣的標志性句子,明顯地把文章的中心內容分成了幾個層次。
有的文章會有“首先……其次……”“一方面……另一方面……”“不僅如此……”之類的標志性詞語,這也是需要我們注意的。
其次要抓文體。
不同的文體有不同的結構方式。
敘事散文往往按時間推移、空間轉換或事件發生發展的過程來安排層次;抒情散文(敘事、寫景)既可按上述方式安排,又可按感情的發展變化來安排,還可按觀察的角度的變化來安排;說理散文則多是按材料的性質安排,或層進,或并列,或總分,或對照,或綜合。
2.析詞語,明情感,挖掘隱含信息。
文章是由詞語和句子構成的。
詞語在文章中不是孤立出現的,它要跟其他詞語組合成句才能表達意思。
所以,對于文中詞語的理解,必須與句子聯系起來考慮,要根據該詞語出現的具體語境來剖析它的具體含義。
特別是散文,她承載了作者充沛的情感,作為文章的組成成分——詞語就必然蘊含著作者的情感,有時還可能蘊含著非常含蓄的隱含信息,這就需要我們在把握全文的基礎上對詞語進行語義和情感等方面的辨析,努力挖掘出其中的隱含信息。
如洛夫的散文《一朵午荷 》(2010年湖南高考卷)中“午荷”一詞不僅出現在文章的標題中,文中還多次出現:
……
當有人在欣賞我的孤寂時,我絕不會認為他有任何罪過。
朋友,這點你不要跟我辯,興衰無非都是生命過程中的一部分。
今年花事已殘,明年照樣由根而莖而葉而花,仍然一大朵一大朵地呈現在我們面前,接受人的贊賞與攀折,它卻毫無顧忌地一腳踩污泥,一掌擎藍天,激紅著臉大聲唱著“我是一朵盛開的蓮”,唱完后不到幾天,它又安靜地退回到葉殘花凋的自然運轉過程中去接受另一次安排,等到第二年再來接唱。
撲撲塵土,站起身來,繞著荷池走了一圈,繞第二圈時,突然發現眼前紅影一閃而沒。
我又回來繞了半匝,然后蹲下身子搜尋,在重重疊疊的荷葉掩蓋中,終于找到了一朵將謝而未謝,卻已冷寂無聲的紅蓮,我驚喜得手足無措起來,這不正是去夏那挨我最近,最靜,最最溫柔的一朵嗎?
“午”的本義是指這朵荷花是在午后這個時間看到的,而其象征義則是這朵荷花像時間停留在午后,永遠不會凋謝。
3.抓開頭,重結尾,尋找關鍵語句。
古人形容文章的開頭和結尾是鳳頭豹尾,可見其重要。
散文的開頭是很講究的,甚至有的文章開頭就是“文眼”。
如張承志的《大河家》(2010年高考全國二卷):
大河家是一處黃河渡口。
年年放浪在大西北的黃土高原之家,大河家便漸漸地成了自己的必經之地。
它恰像那種地理老師不懂的、暗中的地理樞紐;雖然偏疏貧窮,不為人知,卻比交通干線的名聲更自然更原始。
不露痕跡地溝通著中國。
這些地點,一旦了解多了,去熟了,就使人開始依戀。
像我此次離開祖國兩年之久,從歸國那一瞬起便覺得它們在一聲聲呼喚。
真是呼喚,聽不見卻感覺得到,在尚未立穩腳跟放下行李前,在尚不能馬上去看望它們之前,該先在紙上與它們神交。
題目:結合全文來看,開頭三段在文章中有哪些作用?
本題要求考生分析開頭的作用,請看參考答案:①開門見山,點出文章的主題;②挑明寫作緣由,激發讀者的閱讀興趣;③奠定文章的抒情基調,展現思想深沉、情感飽滿的特點;④總領下文,預示行文的內在機構,當下的感念與往昔的情景相互交織。
散文的結尾往往有如下作用:主旨方面,卒章顯志,深化、升華中心;情感方面,強烈抒發了……感情,含蓄表達了……感情;結構方面,總結全文,首尾呼應,交代寫作目的,照應題目,使文章渾然一體;手法方面,想象奇特,虛實結合,一語雙關,語言富有哲理性;內容方面,給讀者留下想象空間,引發讀者思考。
下面是寅公先生的散文《陽關古道蒼涼美》(2008年全國高考一卷)的結尾:
自古以來,陽關在人們心中,總是烽火連天,黃沙穿甲,滿是凄涼悲惋。
然而,今天陽關附近,則已出現柳綠花紅、林茂糧豐的景象。
游人漫步這里,既可憑吊古陽關遺址,還可以遠眺綠洲、沙漠、雪峰的自然風光。
“何必‘勸君更盡一杯酒’,這樣的苦酒何須進,且把它還給古詩人!什么‘西出陽關無故人’?這樣的詩句不必吟,且請把它埋進荒沙百尺深!”這是郭小川的詩句吧!
文章末尾引用郭小川的詩句,表現了作者什么樣的情感?這樣寫有什么作用?
參考答案:(1)表現了作者的豪情壯志和對今日美麗富饒的陽關的贊美。
(2)回應了文章開頭的提問,使文章前后照應,并強化了作者的觀點。
當然,文章的寫法不是千篇一律的。
有時候,文章的關鍵語句不在開頭,也不在結尾,這就需要我們仔細尋找了。
關鍵語句指在文中起重要作用的句子,它在文中或總起,或概括,或警策,或銜接,或揭示主旨,直接關系到正確理解文意,把握文章思想內容。
4.品語言,悟句意,分析寫作手法。
散文的語言是文學語言,是作者塑造形象、表現主題的主要手段之一,因而它富于形象性,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它優美雋永,能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品味散文語言一般從以下幾方面思考:語言的含意和作用,思考表達了什么意義,有何表達效果,在結構內容上起什么作用;語言的特點,一般從準確簡潔、清新明快、生動形象、質樸明朗等方面思考;語言的風格,有幽默、辛辣、含蓄、深刻、自然、淳樸等;語言的技巧,多從修辭的角度思考,有比喻、排比、夸張、擬人、反問、設問、借代、對偶等。
寫作方法多指表達方式和表達技巧。
表達方式有敘述、描寫(人物、環境、景物場面、細節、白描等)、抒情、議論、說明。
表現手法有象征、對比、烘托、襯托(正襯、反襯)、鋪墊(伏筆)、渲染、欲揚先抑、以小見大、托物言志等。
另外,謀篇布局方面的線索、過渡、照應、詳略等也屬于寫作方法。
如江西省2007高考散文題,汪曾琪的《泰山很大》:
……杜甫詩《望岳》,自是絕唱,“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一句話就把泰山概括了。
……相比之下,李白的“天門一長嘯,萬里清風來”,就有點灑狗血。
李白寫了很多好詩,很有氣勢,但有時底氣不足……他寫泰山的幾首詩都讓人有底氣不足之感。
……張岱說“泰山元氣渾厚,絕不以玲瓏小巧示人”,這話是說得對的。
大概寫泰山,只能從宏觀處著筆。
……我是寫不了泰山的,因為泰山太大。
我對泰山不能認同。
……泰山的出名,一半由于封禪。
封禪史上最突出的兩個人物是秦皇、漢武。
唐玄宗作《紀泰山銘》,文詞華縟而空洞無物。
宋真宗更是個沐猴而冠的小丑。
對于秦始皇……漢武帝……這兩位大人物的封禪,可以說是他們的人格的夸大。
看起來這兩位偉大人物的封禪實際上都不怎么樣。
秦始皇上山,上了一半,遇到暴風雨,嚇得退下來了。
按照秦始皇的性格,暴風雨算什么呢?他橫下心來,是可以不顧一切地上到山頂的。
然而他害怕了,退下來了。
于此可以看出,偉大人物也有虛弱的一面。
漢武帝要封禪,召集群臣討論封禪的制度。
因無舊典可循,大家七嘴八舌瞎說一氣。
漢武帝惱了,自己規定了照祭東皇太乙的儀式,上山了。
卻誰也不讓同去,只帶了霍去病的兒子一個人。
霍去病的兒子不久即得暴病而死。
他的死因很可疑,漢武帝究竟在山頂上鼓搗了什么名堂,誰也不知道。
封禪是大典,為什么要這樣保密?看來漢武帝心里也有鬼,很怕他的那一套名堂并不靈驗,為人所譏。
但是,又一次登了泰山……我的心態比較透亮了。
我承認泰山很雄偉,盡管我和它整個不能水**融,打成一片。
……在山上呆了七天,我對名山大川、偉大人物的偏激情緒有所平息。
同時我也更清楚地認識到我們微小,我們平常,更進一步安于微小,安于平常。
這是我在泰山受到的一次教育。
從某個意義上說,泰山是一面鏡子,照出每個人的價值。
題目:結合原文,分析作者為什么說“泰山是一面鏡子”。
這是一道分析語言的表達作用的題目,應據“泰山是一面鏡子”這句話,抓住比喻(暗喻)來回答:泰山作為一面鏡子,照出了什么。
聯系全文內容前后對照仔細品味,泰山這面“鏡子”照出了“每個人”的價值:無論是文人、帝王還是游客,泰山都照出了他們各自的不同。
從杜甫、李白等人描寫泰山的詩文中,照出了他們不同的思想、才情、風格和氣質;從秦皇、漢武的封禪行為,照出了他們人格夸大的一面和虛弱的一面;從作者再次登臨泰山,照出了他的偏激和最終安于微小和平常。
5.觀全文,明哲理,領悟深層意蘊。
哲理散文有一個顯著的特點,這就是常運用象征手法。
所以,我們要注意文中對具體形象的描繪特點和文章揭示形象與特征內在聯系的方法,找出蘊含哲理的關鍵句仔細領會。
另外,哲理散文往往卒章顯志,或揭示哲理,或拓展境界,或啟發讀者思考而意在言外。
因此,我們還要特別注意文章的結尾,細細咀嚼,通觀全文,辯明哲理,領悟文章的深層意蘊。
如趙麗宏的《焰火的變奏》(2007四川高考題):
夜晚,沒有風,湖水平靜得像一面巨大的鏡子,映照著夜空……
……湖天之間突然躥出一道道光點,猶如活潑的蝌蚪,從湖水深處向深邃的夜空騰游;也像犀利的鳴鏑,從空中呼嘯著飛入湖底。
只不過瞬間的工夫,這些蝌蚪和鳴鏑便轟然炸裂,變成一朵朵巨大的彩色花朵,它們隨風飄動變幻,繼續著火焰在夜空里演出的奇妙童話。
而天上發生的所有一切,無一遺漏,都同時倒映在湖里……
……
天上的煙花像什么?在聽到有人這樣發問時,除了那些美好的回憶,我的腦海中竟出現了一些和此時氣氛毫不相干的景象。
那是戰爭中的夜景:槍彈和炮彈在夜空中劃出耀眼的弧線,隨之而來的,是爆炸,是火光,是驚悸的呼喊和痛苦的呻吟。
從戰爭年代走過來的人,都有這類恐怖的記憶:……大地搖撼,火光四起,城市仿佛在地震中顫抖。
“地震”之后,空中依然白云藍天,但人間已是慘象遍地……
這樣的惡夢,和眼下舒展在湖天之間的美妙焰火,沒有任何關系。
然而,我卻無法驅散火光中生發的遙遠苦痛的聯想。
炮火與焰火,都是火藥爆炸產生的光芒,兩者的目的和效果卻是天差地別。
炮火,是為進攻,為征服,為反坑,為破環,為殺戮,是人間最可怕最慘烈的景象,是戰爭、災難和死亡的象征;焰火,是為慶祝,為團圓,為展示和平的歡樂,為表現人間的繁華和喜悅。
同樣是火花,同樣是爆炸,兩者所展示的,卻是人類生活中完全不同的兩個極端。
在滿天滿湖絢爛的焰火中,我默默地為人類的和平祈禱。
但愿有這樣一天,人間本來用著準備戰爭的火藥,都被改做成了煙花,在一個全人類共慶的夜晚,讓象征和平團圓的火焰之花開滿地球的上空,萬紫千紅,此起彼伏。
有什么花朵能比這樣的煙花更美麗呢?
作者寫象征喜慶的焰火,從平靜的湖水寫起,以“靜”襯“動”,反襯了隨后施放焰火的熱鬧;湖水的平靜又與焰火的熱鬧相結合,共同表達了對世界和平、安寧、美好生活的肯定。
接著文章聯想到戰爭的“噩夢”,因為炮火是戰爭、災難和死亡的象征,而焰火是和平、歡樂、繁華的象征,它們分別指向人類生活中完全不同的兩個極端,意在提醒我們:在享受今天幸福生活的同時,千萬不要忘記苦難的歷史。
最后,文章用“有什么花朵能比這樣的煙花更美麗呢?”收束全文,卒章顯志。
“這樣的煙花”不僅有形狀、顏色與光亮的美麗,更是和平團圓的象征。
這個反問句強烈地表達了作者反對戰爭、熱愛和平的愿望,使文章意蘊深遠,激發人們思考。
6.按步驟,精答題,獲得理想高分
要獲得理想高分,考試技巧也很重要。
答題前應先通讀全文,初步掌握全文意思;如果有雙項選擇題,接著應該先做這道題,因為這道題的五個選項總有兩項或三項是對的,分析這些選項有利于整體把握全文內容;然后再做其余三道簡答題。
這里結合《考試說明》,提出幾種答題技巧:
一、看分值答題法:即從試題的分值中推測答題的要點甚至字數。
如一道題給的分值是4分,答案可能就有2個要點,每個要點2分;一道題給的分值是6分,答案可能就有3個要點,每個要點2分。
例如蕭蕭的《燈火》(2010年全國1卷):
17、文章最后一段說:“我說不出喜歡煤油燈的理由,但我知道燈火在我心中的意義。
”綜觀全文,燈火在作者心中具有什么樣的意義?(6分)
參考答案:①燈火讓作者不時想起與它共處的那段時光,它是作者人生中的“永恒之火”;②燈火下的祖孫相牽,使作者貧窮的童年生活變得溫馨而富有詩意;③作者的成長離不開燈火下的夜讀,這是作者人生的重要一步。
二、用原文答題法:
做題要牢牢地記住:“答案不在你的腦子里,答案只在原文中。
”無論在任何情況下作答,既要體現個性和獨特見解,又要較好地忠實于作者的主張。
能在原文中找到答案的盡量在原文中找,不要勉強用自己的話概括。
具體做法是:把所問問題中的關鍵詞句還原到原文中去,再靠船下篙,一般來說,答案就在該關鍵詞句的上下不遠處。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做散文閱讀題有什么技巧或方法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