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塘江,古稱浙,全名"浙江",又名"折江"、"之江"、"羅剎江",一般浙江富陽段稱為富春江,浙江下游杭州段稱為錢塘江。
錢塘江最早見名于《山海經》,因流經古錢塘縣(今杭州)而得名,是吳越文化的主要發源地之一。
錢塘江是浙江省最大河流,是宋代兩浙路的命名來源,也是明初浙江省成立時的省名來源。
以北源新安江起算,河長588.73千米;以南源衢江上游馬金溪起算,河長522.22千米。
自源頭起,流經今安徽省南部和浙江省,流域面積55058平方公里,經杭州灣注入東海。
錢塘江潮被譽為"天下第一潮",是世界一大自然奇觀,它是天體引力和地球自轉的離心作用,加上杭州灣喇叭口的特殊地形所造成的特大涌潮。
塘江干流在杭州市境內,建德梅城以上泛稱新安江,自梅城以下,分別稱為桐江、富春江、錢塘江。
錢塘江兩岸蘊藏著極其豐富的旅游資源,是全省最重要的旅游線。
錢塘江發源于安徽南部黃山地區的青芝埭尖,流經14個縣市,注入杭州灣。
因桐江和富春江河段景色極佳,統稱富春江。
聞家堰以下河口一段才稱錢塘江,這段水道貌岸然曲折,形如反寫的“之”字,西湖正好是反“之”上的一點,故稱之江。
現豐錢塘江或之江稱全江。
錢塘江河口呈巨大的喇叭形,杭州灣口南北兩岸相距約100公里,至錢塘江口縮小到20公里,再上至海寧鹽官,僅為2.5公里。
河床縱剖面有龐大的沙坎隆起,從乍浦起以1.5/10000的坡度向上抬起,到倉前附近達到頂點,再以0.6/10000的倒坡伸展到聞堰。
此河段受江面束窄、河床隆起的影響,潮波破裂洶涌,形成天下奇觀“錢塘江潮”。
地勢從西南向東北傾斜,干流依勢向東北注入杭州灣。
河流呈羽狀水系。
杭州灣呈喇叭狀。
最早提出錢塘江源頭的是《漢書·地理志》,該書簡略地提出浙江“水出丹陽黟縣南蠻中”。
《后漢書·地理志》又提出“浙江出歙縣”。
北魏地理學家酈道元肯定了漢書中的說法。
此后人們一直把新安江上游作為錢塘江的源頭。
20世紀30年代,地理工作者實地考察后,認為錢塘江發源于浙江、安徽、江西三省交界的開化縣馬金溪。
20世紀50年代,電力工業部上海水力發電設計院和浙江省水利廳勘測設計院聯合組織的錢塘江查勘隊,對錢塘江進行流域性的水利土地資源的查勘,確定了錢塘江源出于浙皖贛三省交界處的蓮花尖。
1979年版的《辭海》有這樣的記載:錢塘江,舊稱浙江,浙江省最大河流,上游源出浙皖贛邊境的蓮花尖。
20世紀70年代末,一些學者和新聞工作者再次組織了江源勘查,提出新的意見,認為錢塘江源頭,應該在安徽省休寧縣龍田鄉境內的龍溪(即龍田河),即青芝埭尖。
20世紀80年代,浙江省組織了一支科考隊,對新安江進行了深入的實地考察,確定錢塘江正源是新安江,源頭位于安徽省休寧縣海拔l600多米的懷玉山主峰六股尖。
入海口位置是浙江省海鹽縣的澉浦至對岸余姚市的西三閘一線,全長605公里。
2010年9月,浙江省測繪與地理信息局發布了《浙江省測繪與地理信息局關于啟用浙江省主要河流長度、流域面積、主要湖泊面積數據的公告》。
在該公告中,錢塘江以北源新安江起算,河長588.73 公里;以南源衢江上游馬金溪起算,河長522.22 公里。
在行政管理、新聞傳播、對外交流、教學等對社會公眾有影響的活動中應當使用該數據。
希望可以幫到你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搜集錢塘江大潮的文章和圖片打印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