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 詳細 柳宗元 (773 一 819) 字子厚,唐代河東 ( 今山西省永濟縣 ) 人,世稱柳河東。
又因他在柳州刺史任上政績卓著又死于此地,世人又稱柳柳州。
他少年時勤奮讀書,才華煥發,寫的文章已很有名氣。
永貞元年 ( 公元 805 年 ) 他參加王叔文為首的政治改革集團。
被提升為掌管禮儀等政務的禮部員外郎。
改革的措施包括打擊宦官的專權和藩鎮的驕橫,罷免貪官污吏,取消一些苛捐雜稅等等。
但是這場為改革腐敗政治而進行的斗爭卻被保守勢力扼殺了。
改革派首領王叔文被殺,王伾被逼死,柳宗元和詩人劉禹錫等八名革新人物分別被貶逐邊州任司馬,歷史上稱為 " 二王八司馬事件 " 。
柳宗元被貶永州 ( 今湖南永州市 ) 長達十年。
在這期間,他寫了許多詩文,表達他對生活的熱愛,寄托憂國憂民的情懷,抨擊愚昧落后的思想和社會現象。
其中有諷刺社會黑暗和勸誡世人的《黔之驢》等寓言,有謳歌勞動人民和揭露暴政的《捕蛇者說》等傳記,有對當地山水自然景物描繪精細優美的游記《永州八記》,有反映農民疾苦的《田家》等詩篇,還寫下了一些批判 " 天命 " 、 " 君權神授 " 迷信思想的哲學論文。
公元 815 年,柳宗元調任柳州刺史。
到了柳州,他登上城樓,眺望奇妙秀麗的山山水水,懷念遭貶的同僚、感慨國難民艱,心情沉重,寫下了千古傳誦的詩篇《登柳州城樓寄漳、汀、封、連四州》這時他體弱多病,來到偏僻落后的少數民族聚居地,精神并不頹唐。
他吟詠詩句 :" 從此憂來非一事,豈容華發待流年 " 。
決心為柳州百姓操心辦實事,不讓歲月空度。
他懷著深厚的同情和親切感,深人觀察了解少數民族的生活風習。
在詩篇里作了生動的描繪,如《柳州峒氓》 :
郡城南下接通津,異服殊音不可親。
青箬裹鹽歸峒客,綠荷包飯趁圩人。
鵝毛御臘縫山蹋罽( ji ,毛制氈),雞骨占年拜水神。
愁向公庭問重譯,欲投章甫作文身。
山里人用竹葉包著鹽巴,荷葉包飯當趕圩充饑之用,御寒穿的是鵝毛、皮毛縫制的衣服 ; 雞骨卜卦問年成好壞,逢天旱就拜水神。
這一切都使他感到新奇。
由于語言不通,他產生到峒氓中去生活和學習語言的念頭,以消除與他們的隔膜。
到柳州第二個月,柳宗元就修復孔廟,在修廟《碑記》里強烈地表達了他發展地方文化教育的心愿。
他很有學問,又開導人們讀書識字,柳州的文化風氣大為開放。
今湖南一帶的讀書人也往往不遠下里,到柳州拜他為師。
在提高民眾文化知識的同時,他還要改革阻礙生產的落后習俗。
當時柳州還有迷信巫神的陋習,生病就請巫師宰殺大小牲口祭神,病不好就認為是神不讓活了,就絕食等死。
由于人口死亡率高,耕牛缺乏,田地丟荒,柳宗元就用佛教戒殺生的觀點和醫藥知識去開導他們。
還有一種惡習:窮人借高利貸,到期還不起以至利錢超過本錢時,就永世淪為奴婢。
柳宗元作出規定:因負債淪為奴婢的人,凡能出錢還債的就可以贖身,拿不出錢的可按勞役時間計算報酬,報酬跟債款相抵,就取消奴婢身份。
這樣做解除了許多被壓迫被奴役人們的痛苦。
桂北、桂東北各州效仿他的做法,一年內就解放了上千負債奴婢。
柳宗元在《童區寄傳》中,熱情贊揚十一歲的柳州壯族牧童區寄,機智勇敢地戰勝了用暴力將自己抓去賣為奴隸的兩個強盜,深刻地揭露了當地掠賣奴婢的丑惡社會現象。
柳宗元在柳州十分重視植樹。
他親手在城西北邊種了兩百株柑桔,還寫了《柳州城西北隅種甘樹》詩:
手種黃甘二百株,春來新葉遍城隅。
方同楚客憐皇樹,不學荊州利木奴。
幾歲開花聞噴雪,何人摘實見垂珠。
若教坐待成林日, 滋味還堪養老夫。
他表示種柑桔不學東吳時丹陽太守李衡那樣,只為自己子孫留產業,而是為地方公共利益。
也是為了象屈原一樣,欣賞桔樹的堅貞不移的性格。
在《種柳戲題》中,他很風趣地寫道:“柳州柳刺史,種柳柳江邊”。
在江南岸也組織人力種上竹子三萬竿,開菜地百畦,墾田若干畝。
當時居民迷信鬼神,不敢破土打井,用水要到河邊取,岸陡難走,刮風下雨,更是苦不堪言,柳宗元便用公款招工鑿井,既解決了用水困難,也破除了迷信陋習。
時遇大旱,按朝廷規定,他也曾到大龍潭去祈神求雨,這并無意提倡迷信,只為了履行一個地方長官的職責。
但這種把因旱災引揮的社會矛盾引向 " 天意 " 去的做法,卻是不足取的。
經過幾年的辛勤經營,柳州城的面貌有了很大變化,人口增加了,城廓街道修整一新,新建房屋,處處可見,添了新渡船,池塘園林整潔,豬牛雞鴨肥壯。
跟柳宗元剛到柳州時那種 " 到官數宿賊滿野,縛壯殺老啼且號 " 的混亂情況相比,人們生活安定多了。
柳宗元熱愛柳州人民,也熱愛柳州山水自然風光。
他游覽了柳江和附近的山峰,寫下了兼有地理志和游記特色的《柳州山水近治可游者記》,他寫了鵝山、駕鶴山、屏山、大龍潭等,他登上馬鞍山、立魚蜂,對仙弈巖等名勝作了生動細致的描繪。
他還在城南門外柳江邊修筑了宜于觀景的東亭,把一塊荒廢地修成環境優美的風景區,他把自己的憂患心情融入柳州奇特的山水景觀描寫之中,寫出燴炙人口的詩篇。
如《與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華親故》 :
海畔尖山似劍鋩,秋來處處割愁腸。
若為化得身千億,散上峰頭望故鄉。
元和十四年 ( 公元 819 年 ) 十一月八日,柳宗元在柳州病逝。
人們遵從他的遺囑,將他的靈樞停放在他生時喜愛的羅池邊上。
他為官清廉,死后孤兒寡婦生活艱難,喪葬費用還是在世好友幫籌措的。
他的靈樞運回長安萬年縣。
柳州人在原停靈樞處修建他的衣冠墓,又在羅池旁修建羅池廟 ( 現稱柳侯祠 ) 來紀念他。
到了宋代,柳宗元被追封為文惠侯,元朝時又被封為文惠昭靈公,并由柳州路長官主持重建柳侯祠,祠中保存的柳宗元石刻象,至今已有七百年了。
柳宗元關心民生而改革腐敗政治的抱負雖然未能實現,但他意志堅強,一生奮斗不息,在艱難困厄的境遇中,以卓越的才華和巨大的努力創造出光輝的業績,為后人留下了一份寶貴的精神財富。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柳宗元為柳州做出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