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散文讀后感 靜靜的夜空,最好莫過于讀書,一盞孤燈,一杯濃茶,細細品味。
《垂釣》是《余秋雨散文》中的一篇,是余秋雨夫婦在海參威的見聞,情節十分簡單。
一胖一瘦的兩個垂釣老人,因為個人喜好不同,胖老人在釣繩上掛了六個小小的釣鉤,每次下鉤不到半分鐘他就起竿,次次都會掛著六條小魚,他忙忙碌碌地不斷下鉤、起鉤,從來沒有落空,落日余暉的時候,總是快樂地滿載而歸;瘦老人就沒有這么幸運了,他的釣鉤只有一個,而且碩大無比,即使沒有大魚上鉤,他都倔強地端坐著,等著暮色蒼茫了,瘦小的身影還在與大海對峙。
兩位老者不同的性格追求,導致兩種截然不同的結果。
胖老人歸去的時候已是盆滿缽滿,快樂的腳步如勝利者凱旋。
瘦老人雖然用背影來鄙視同伴的淺北,但他畢竟魚桶空空,一個人在暮色漸濃的大海邊寂寞地等待,孤獨地守候! 余秋雨在散文中說道“一個更加物質,一個更加精神”,“一個是喜劇美,一個是悲劇美”,“他們天天在互相批判,但加在一起才是完美的人類”。
的確,人類在演繹故事的時候,皆因為不同的人生觀而豐富了結局,讓旁觀者更覺意味無窮。
人生何嘗不是這樣,如果不認清自己所處的環境和客觀條件,一味盲目地追求自己力所不能及的目標,那種孤單寂寞的對峙并不能顯示崇高,唯有不斷地充實自己,發現自己,腳踏實地的面對和解決,才會象胖老人一樣,面對人生自如地下鉤、起鉤,而且次次都是滿載而歸,撞開人生的一扇扇希望和快樂之門! 夜深人靜的時候,靜靜的翻開這樣的一本書。
再去品味書中對人生、靈魂以及人性的感悟。
當然會感慨萬千…… 讀《文化苦旅》有感
有句古話說得好“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一次次漂泊的旅程,都是增長智慧的機會,也使心靈經過了一段漫長的洗滌。
每每在這一次又一次的跋涉中得到一種抒發,一種寄托。
文化的傳承,在歷史中留下最真實的寫照。
可是,歲月的流逝,讓歷史的滄桑在人類的記憶中越磨越淡,漸漸地淡出人們的生活圈子,時間磨損了最值得深藏的記憶。
余秋雨曾說:“我想,任何一個真實的文明人都會自覺不自覺地在心理上過著多種年齡相重疊的生活,沒有這種重疊,生命就會失去彈性,很容易風干和挫折。”或許是因為如此,余秋雨先生在埋首于磚塊般的典籍中后,那不同于案頭的年齡悄悄作祟,突然涌起向蒼天大地,釋放自己內心深處不停吶喊的渴望。
一股熱潮,令人無法擺脫的誘惑,不停地震撼著心靈,澎湃的思想猶如一陣巨浪,要求超脫現實的束縛,尋求最終的寄托,沒有人知道這次旅程的終點,無情的歲月不斷地雕刻,即使生命的終點將在不遠的哨站,但生命的價值卻是不朽的承諾。
中國的文化,落在山重水復中,是歷史的多情造就中國千年的內涵。
道士塔,一座小小的塔,卻包含著無盡的傷悲,因為莫高窟的一個千古罪人,他將中國藝術文化,用極少的錢財換取難以記數的敦煌文明。
偌大的中國竟沒有保護古文物的能力聽任一個古老的民族讓傷口的血滴在沙漠,使敦煌文化走向黑暗。
都江堰,他的規模從表面上看遠不如長城宏大,卻注定要穩穩當當地造福千年。
如果說:“長城占據了遼闊的空間,那么它卻實實在在地占據了深遠的時間。”長城的社會功用早已廢除,而后者至今還在為無數民眾輸送汩汩清流。
且不論古今的各種觀點,它的利益價值、科學性都是無懈可擊的。
它,是一種靈動的文明。
有了它,才有諸葛亮、劉備的雄才偉略,才有李白、杜甫的經典文章。
它,孕育了中國悠久的文化,是文人思想的源泉。
它創造了美和感性。
三峽,中國最驚心動魄的奇美風光,還記得白帝城這首詩及白帝城熔鑄的兩種聲音,兩番神情:李白與劉備——詩情與戰火,豪邁與沉默,對自然美的觀點與對山河主宰權的爭逐。
詩人的悲滄,風情萬種。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一路上風雨嗖嗖,江流濺濺,濤聲高低起伏,留下了美麗的憂傷。
三峽,注定是個不安分的湍流。
在山水間跋涉,仿佛歷史的畫卷從眼前飛過,為想象增添了聲色和情致,積累了人生經驗。
培根說過:“歷史使人明智。”穿越了古老卻又有了現代痕跡的建筑后,我們才發現:輝煌的華夏文化背后,原來是一則則凄涼美麗動人的故事。
文化苦旅,使自己又有深一層的感悟和思索。
感謝她!
聽,穿越時空的鐘聲再度響起,呼喚著我們去創造更燦爛的明天。
背起行囊,來一次艱苦的旅行,一次歷史的漫游,一次文化的苦旅。
望采納!!!!!!!!!!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求兩篇余秋雨名著讀后感最好短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