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個賞析:
每個人都會有屬于自己的理想,每個人都想實現自己的理想。
可是真正為理想而奮斗的人卻并不多,大多數人只是用嘴巴說說,卻并沒有付出行動。
讀了巴金爺爺的《尋找理想》后,讓我明白了好多道理,這篇文章鼓勵了我們要堅定理想的存在和腳趾,樹立追求集體的幸福的繁榮的高尚理想,并為之終身奮斗。
巴金爺爺的“理想是那么鮮明,看的見,而且于我們血肉相連。”讓我刻苦銘心,讓我知道了一個人樹立的理想與社會集體聯系緊密,奮斗的目標,很明確看的見,有時候理想的實現要付出血代價,所以說理想和我們血肉相連。
而巴金爺爺的追求就是集體的幸福和繁榮,這句話體現了巴金爺爺是一個多么無私偉大的一個老爺爺啊!而巴金老爺爺的這句“光輝的理想像明凈的水一樣洗去我心靈上的塵垢,我的心里又燃起了熱愛生活,熱愛光明的火。
火不滅我也不會感到‘內部枯燥’……”更是加深了我對他的尊崇。
晚年的巴金爺爺受到理想的鼓舞為理想奮斗,一個人有了理想,他對生活就充滿希望與熱情,人活著才充實,生命才有意義。
這是我從巴金爺爺的這句話上讀懂的道理。
既然一個老爺爺都能做到這些,那我們為什么做不到呢?為理想而奮斗,為自己而奮斗,實現自己的理想,成為一名對社會有用的人,加油!相信自己一定能行!
每個人都會有屬于自己的理想,每個人都想實現自己的理想。
可是真正為理想而奮斗的人卻并不多,大多數人只是用嘴巴說說,卻并沒有付出行動。
第二個賞析:《尋找理想》課文全解
【基礎知識及相關背景】
一、字詞積累
幻滅:(希望等)像幻境一樣地消失。
窒zhì息:因外界氧氣不足或呼吸系統發生障礙,導致呼吸困難甚至停止呼吸。
這里比喻難以適應或根本不能適應。
迷途:迷失道路;錯誤的道路。
惟利是圖:只貪圖財利,別的什么都不顧。
支流:比喻伴隨主要事物而出現的次要事物。
譬pì如:比如。
束手:捆住了手。
比喻沒有辦法。
彷páng徨huáng:走來走去,猶疑不決。
虛無縹piāo乷緲miǎo:形容非常空虛渺茫。
豪言壯語:氣魄很大的話。
天花亂墜zhuì:比喻說話有聲有色,非常動聽(多指夸大的或不切實際的)。
氣勢洶洶:形容盛怒時很兇的樣子。
渺miǎo小:藐小,微小。
坦率:直率。
羨慕:看見別人有某種長處、好處或有利條件而希望自己也有。
二、相關背景:
1、關于作者:
巴金,現、當代作家。
原名李堯棠、字芾甘,筆名佩竿、余一、王文慧等。
四川成都人。
1920年入成都外國語專門學校。
1923年從封建家庭出走,就讀于上海和南京的中學。
1927年初赴法國留學,寫成了處女作長篇小說《滅亡》,發表時始用巴金的筆名。
1928年底回到上海,從事創作和翻譯。
從1929年到1937年中,創作了主要代表作長篇小說《激流三部曲》中的《家》,以及《海的夢》、《春天里的秋天》、《砂丁》、《萌芽》(《雪》)、《新生》、《愛情的三部曲》、(《霧》、《雨》、《電》)等中長篇小說,出版了《復仇》、《將軍》,《神?鬼?人》等短篇小說集和《海行集記》、《憶》、《短簡》等散文集。
以其獨特的風格和豐碩的創作令人矚目,被魯迅稱為“一個有熱情的有進步思想的作家,在屈指可數的好作家之列的作家”(《答徐懋庸并關于抗日統一戰線問題》)。
其間任文化生活出版社總編輯,主編有《文季月刊》等刊物和《文學叢刊》等從書。
抗日戰爭爆發后,巴金在各地致力于抗日救亡文化活動,編輯《吶喊》、《救亡日報》等報刊,創作有《家》的續集《春》和《秋》,長篇小說《抗戰三部曲》(又名《火》),出版了短篇小說集《還魂草》、《小人小事》,散文集《控訴》和《龍?虎?狗》等。
在抗戰后期和抗戰結束后,巴金創作轉向對國統區黑暗現實的批判,對行將崩潰的舊制度作出有力的控訴和抨擊,藝術上很有特色的中篇小說《憩園》、《第四病室》,長篇小說《寒夜》便是這方面的力作。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巴金曾任全國文聯副主席、中國作家協會主席、中國筆會中心主席、全國政協副主席等職,并主編《收獲》雜志。
他熱情關注和支持旨在繁榮文學創作的各項活動,多次出國參加國際文學交流活動,首倡建立中國現代文學館。
出版有短篇小說集《英雄的故事》、報告文學集《生活在英雄們中間》、散文集《爝火集》、散文小說集《巴金近作》、隨筆集《隨想錄》五集,以及《巴金六十年文選》、《創作回憶錄》等多種。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的作品大都收集在14卷《巴金文集》內,新編的《巴金全集》于1986年起陸續出版。
他的作品已被譯成多種外文出版。
多年來他還出版了大量譯作。
巴金小說創作最為著稱的是取材于舊家庭的崩潰和青年一代的叛逆反抗的作品,《家》就是這方面寫得最成功、影響最大的代表作,曾激動過幾代青年讀者的心靈,奠定了他在現代文學史上的重要地位。
他善于在娓娓動聽的敘述和真摯樸實的描寫中,傾瀉自己感情的激流,細膩獨到,自有一種打動人的藝術力量。
2、相關知識:
課文選自1985年10月15日的《無錫日報》。
那是1985年4月,江蘇無錫錢橋中心小學有10個小學生,因為看到社會上一些不良現象的存在,而對當時學校里進行的理想教育感到困惑和迷惘。
于是,他們提起筆來,聯名給尊敬的巴老寫了一封求教信。
巴老接到信后非常重視,感到指點教育少年兒童是一件極為重要的事情,自己義不容辭,于是不顧年事已高,很快親筆寫了一封長達3000余字的回信,來詳細、耐心地指導他們。
這件事情在報紙上介紹以后,上海社科院出版社總編陳軍以多年從事編輯工作的敏銳眼光,感到這是一個非常難得的好題材,對少年兒童的教育極有意義。
因此,他即以此題材為背景,組織作家編寫了《巴金和尋找理想的孩子》一書,康克清同志為該書題了詞。
【整體感悟】
一、謀篇立意
本文是巴金先生寫給孩子們的一封回信,實際上,他的一席話,可以看做他對自己漫長人生道路的歷史總結。
文章告訴我們理想從不拋棄苦心追求的人,只要我們不停止追求,保持住自己的理想,并不斷奮斗,成功就會在眼前,理想就會實現。
二、文章脈絡
三、寫作方法
1.平等對話,現身說法。
作者是一位81歲高齡的、著作等身的知名作家,對方是一群十來歲的小學生,兩者在年齡、地位、成就等方面差距很大,但巴金老人并沒有端架子、拿調子去“教訓”這些小朋友,他就像一位老爺爺在與自己的孫子促膝談心,娓娓道來,誠懇平易。
如開頭,作者說:“我只能跟在你們背后慢慢地前進,即使遠遠地落在后面,我還可以努力追趕。
但要帶著你們朝前飛奔,不是我不愿意,而是力不能及了。
這就說明我不但并無‘神奇的力量’,而且連你們有的那種朝氣我也沒有,更不用說什么‘神秘鑰匙’了。”這樣的解說,拉近了雙方的距離,為后面的談話奠定了很好的心理基礎。
又如“不過我看你們也不必這樣急,‘尋求理想’不是一天、兩天的事”,“我常常想,我們所處的社會有時會十分古怪,叫人難以理解”,“同學們,請原諒,我不是在這里講空話”,無論是內容,還是用詞、語氣,都是平等的,對話式的,決無居高臨下的教訓和指示。
作者在文中用了大量的篇幅,結合自己的人生經歷和體會去談如何堅信理想的存在,如何面對生活中的困惑,如何在道路坎坷、身處逆境的時候,也要不懈地去追尋理想,如何樹立高尚的人生理想,這樣現身說法,既平易可親,便于與小朋友平等交流,又真實可信,增加了說服力和感染力,比旁征博引地去舉一些英雄和偉人的事例,親和力要強得多,教育的效果也要好得多。
2.語言平實而生動,淺白而深刻。
巴金是語言大師,他不僅善于精選語言,表情達意,而且能夠根據讀者的實際來選擇語言風格,遣詞造句。
本文是寫給小學生讀的,語言以平實和淺白為其主要特色,但平實不失生動,淺白而又深刻。
例如:“我聽廣播、看報紙,仿佛人們隨時隨地都在談論‘理想’,仿佛理想在前面等待人,只要你一伸手就可以把它抓住。
那么你們為什么還那樣著急地向我‘呼救’呢?你們不是都有了理想嗎?……”這段文字基本上沒有難字生詞,也沒有夸飾和形容,完全是樸實的大白話,但是說“理想在前面等待人”,說理想“一伸手就可以把它抓住”,這樣的遣詞造句,把抽象的東西寫具體了,把死的事物寫得有了人的動作和思想,再加上后面兩個反問句與前面的陳述句形成句式上的變化,使整段文字生動簡約又富于變化。
四、問題探究
1、在第二段中,作者說:“我聽廣播,看報紙,仿佛人們隨時隨地都在談論‘理想’,仿佛理想在前面等待人,只要你一伸手就可以把它抓住。”在第六段中,作者說:“理想是那么鮮明,看得見,而且同我們血肉相連。”如何理解這兩句話的含義?
第二段中,作者用兩個“仿佛”寫出了人們極易產生的一種錯覺:認為理想是切近的,極易實現的。
對實現理想的艱巨性、長期性估計不足,容易失去信心,從而對理想產生疑惑。
第六段中,這句話體現了作者對理想的堅定信念。
作者終生追求理想,甚至經過時光消逝,屢遭磨難,年老體衰,仍初衷不改,此時的他,已經以理想為生命,所以說是“血肉相連”,對理想的執著追求,使他感覺理想是那么“鮮明”,“看得見”。
2、如何理解“把個人的生命聯系在群體的生命上面,在人類繁榮的時候,我們只看見生命的連續,哪里還有個人的滅亡?”
這是作者在上世紀20年代寫作生活的初期說過的一句話,體現了作者早期的人生追求。
作者將個人的命運同集體的命運連在一起,把集體的利益放在個人之上,追求集體的幸福和繁榮,也就顧不得個人的種種利益,顧不得個人的生死,他所獲得的是為大眾的利益而奮斗的幸福感,理想實現后的喜悅。
【練習解答】
第一題:略
第二題:1.“尋找理想”就是追求理想,正如作者所說:“理想不拋棄苦心追求的人,只要不停止追求,你們會沐浴在理想的光輝之中”。
2.“尋找理想”是針對部分青少年在“黃金潮沖倒”了一切,致使“向錢看”的支流壓倒主流的社會現實中,感到窒息、孤獨而自比為“迷途的羔羊”的現象而言的。
3.可講述自己“尋找理想”的親身經歷,或同學們請教自己的疑惑。
第三題:可以這樣理解這幾句話:1.我追求的理想是集體的幸福和繁榮,所以立場鮮明,看得見,我們要為理想獻身,因此理想與我們血肉相連。
2.任何時候在我們前面,或遠或近,或明或暗,總有一道亮光。
不管它是一團火,一盞燈,只要我一心向前,它會永遠給我指路。
這亮光是什么?就是理想。
3.追求理想要不怕犧牲,要持之以恒,只有如此理想才可能實現。
學生在理解句意的基礎上,可各抒己見,談自己的感受。
【類文品讀】
給我未來孩子的信
張淑梅
①孩子,我首先希望你自始至終都是一個理想主義者。
你可以是農民,可以是工程師,可以是演員,可以是流浪漢,但你必須是個理想主義者。
當你童年的時候,我們講英雄的故事給你聽,并不是要你一定成為英雄,而是希望你具有純正的品格;當你少年的時候,我們讓你接觸詩歌、繪畫、音樂,是為了讓你的心靈填滿高尚的情趣。
這些高尚的情趣會支撐你的一生,使你在最嚴酷的冬天也不會忘記玫瑰的芳香。
理想會使人出眾。
孩子,不要為自己的外形擔憂。
理想鍛造你的氣質,而最美貌的女人也會因為庸俗而令人生厭。
通向理想的道路往往不盡如人意,而你亦舍為此受盡磨難。
②但是,孩子,你盡管去爭取,理想主義者的結局悲壯而決不可憐。
在那貌似坎坷的人生中,你會結識到許多智者和君子,你會見到許多旁人無法遇到的風景和奇跡。
選擇平庸雖穩妥,但絕無色彩。
不要為蠅頭小利放棄自己的理想,不要為某種潮流而放棄自己的信念。
物質世界的外表大過復雜,你要懂得如何去拒絕虛榮的誘惑。
理想不是實惠的東西,它往往無法帶給你塵世的享受。
因此你必須習慣無人欣賞你,學會精神享受,學會與他人不同。
③其次,孩子,我希望你是個踏實的人。
人生大過短促,而虛的東西又太多,你很容易眼花繚亂,最終一事無成。
如果你是個美貌的女孩子,年輕的時候會有許多男性寵你,你得到的東西過于容易,這會使你流于淺薄和虛偽;如果你是一個極聰明的男孩,又會以為自己能夠成就許多大事而流于輕佻。
記住,每個人的能力有限,我們活在世上能做好一件事足矣。
寫好一本書,做好一個主婦。
不要輕視平凡的人,不要投機取巧,不要攻擊自己做不到的事。
你長大后會知道,做好一件好事太難,但決不要放棄。
④你要懂得和珍惜感情。
不管男人女人,不管墻內墻外,相交一場實在不容易。
交友的過程會有誤會和摩擦,但你想一想,偌大世界,能有緣結伴而行的又有幾人?你要明白朋友終會離去,生活中能有人伴在你身邊,聽你傾談,傾談給你聽,你就應該感激。
要愛自己和愛他人,要懂自己和懂他人。
你的心要如溪水般柔軟,你的眼波要像春天一樣嫵媚。
你要會流淚,會孤身一人在黑暗中聽傷感的音樂。
你要懂得欣賞悲劇。
悲劇能豐富你的心靈。
⑤希望你不要媚俗。
你是個獨立的人,無人能抹殺你的獨立性,除非你向世俗妥協。
要學會欣賞真,要在重重面具下看到真。
世上圓滑標準的人很多,但出類拔萃的人極少。
而出類拔蘋又往往隱藏在卑瑣狂浪之下。
在形式上,我們無法與既定的世俗爭斗;而在內心,我們都是自己的國王。
如果你的臉上出現諂媚的笑容,我將會羞愧得掩面而去。
世俗許多東西雖耀眼卻無價值,不要把自己置于大眾的天平上,你會因此無所適從,人云亦云。
⑥在具體的做人上,我希望你不要打斷別人的談話,不要嬌氣十足。
你每天至少要拿出兩小時來讀書,要回信給寫信給你的朋友。
不要老想著別人應該為你做些什么,而要想著你應該怎么去幫助他人。
⑦借他人的東西要還,不要隨便接受別人的恩惠。
要記住,別人的東西,再好也是另11人的;自己的東西,再差也是自己的。
還有一件事,雖然做起來很難,但相當重要,這就是要有勇氣正視自己的缺點。
你會一年年地長大,你會漸漸遇到比你強比你優秀的人,你會發現自己身上有許多你所厭惡的缺點。
這會使你沮喪和自卑。
但你一定要正視它,不要躲避,要一點點地加以改正。
戰勝自己比征服他人還要艱巨和有意義。
⑧不管世界潮流如何變化,但人的優秀品質卻是永恒的:正直、勇敢、獨立。
我希望你是一個優秀的人。
1.這篇文章寄托了作者對未來孩子的希望。
讀完全文,你認為作者希望自己未來的孩子是二個怎樣的人?
2.文章第①段“理想鍛造你的氣質”一句中使用“鍛造”一詞有什么好處?請談談你的理解。
3.文章第①段中有這樣一句話:“這些高尚的情趣會支撐你的一生,使你在最嚴酷的冬天也不會忘記玫瑰的芳香。”這句話的實際意思是什么?
4、聯系上下文,不改變原意,仿照例句,補全下面的句子。
例句:你的心要如溪水般柔軟,你的眼波要像春天一樣嫵媚。
你的心 ,你的眼波 。
5、讀了這篇文章,你感觸最深的一點是什么?請簡要說一說。
(參考答案:1.是一個理想主義者,是一個踏實、懂得和珍惜感情、獨立(不媚俗)的人。
2.“鍛造”一詞一般用在金屬材料方面,本文用在人的內在“氣質”的養成上,突出表現了理想對氣質形成的重要作用,能使語言具體、生動、可感。
3.這句話是說即使是在人生最困難的時期,也不會忘記那些美好的事物(或美好的時光,美好的回憶等),使人對生活充滿信心,不致灰心喪氣。
4.略 5.讀了一篇文章得到的感觸,是因人而異的。
例如讀了本文,可以感觸到一位負責任的母親對兒女的關愛和期望,可以感觸到父母的良苦用心,可以感觸到應如何去對待生活、對待人生等。
)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賞析巴金的《尋找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