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于論辯,是《孟子》散文的特征。
孟子曾說:“予豈好辯哉?予不得已也。” (《滕文公下》)在百家爭鳴的時代,要闡明自己的觀點,維護自己的立場,批 評其他學派,就不得不進行論辯。
事實上,好辯不僅是《孟子》的特征,《墨子》、 《莊子》、《荀子》、《韓非子》等莫不如此。
先秦說理文的論辯術,由《墨子》 開始,逐步走向成熟。
《墨子》采用了類比推理、歸納推理等邏輯方法。
其論辯 中的邏輯思辨色彩,對先秦說理文的定型有一定的推動作用。
但墨家重質輕文, 《墨子》文章質樸無華,缺乏文采,不夠生動,從而使其論辯文雖邏輯嚴謹,文 學意味卻不濃。
《孟子》的論辯文,在邏輯上也許不如《墨子》嚴謹,但卻更具 有藝術的表現力,具有文學散文的性質。
《孟子》中的論辯文,也巧妙靈活地運用了邏輯推理的方法。
孟子得心應手 地運用類比推理,往往是欲擒故縱,反復詰難,迂回曲折地把對方引入自己預設 的結論中。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孟子》散文有什么藝術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