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航船是閉塞的環境和落后的生產力的產物,在狹小的河道中,它緩緩地航行,溝通著偏僻山區鄉間與縣城都市的經濟文化聯系,以它的篤篤聲誘惑著山村鄉民和孩子,成為山村孩子心中的船,破殘的農村求援的船,青年冒險家下賭注的船,文化細流浚通的船。
“夜航船”具有象征意義,它是中國南方水鄉苦途長旅的象征,它也是封建中國的象征。
這封建中國的航船,雖年復一年、日復一日地在航行,但閉塞的環境,落后的工具,狹小的河道,使它走:得很慢,走不出固定的航道與區域。
它雖有溝通,但卻是涓涓細流。
這封建中國的航船,就是產生因循守舊、脫離民眾和實際的“夜航船文化”的社會基礎。
封建中國的航船,終于慢吞吞地走到了現代。
文章引了浙江三位文化大師乘坐航船的文章。
魯迅的《好的故事》描繪了優美的水上景色,寄托了對美好理想的向往和追求;周作人的《烏篷船》表現了對個人清閑自在、悠閑自適的贊賞;豐子愷的文章表現了同學少年悠游于自然與藝術中的自得境界。
這是現代中國的航船,具有現代文化的色澤和氣氛。
對“夜航船文化”的批判,則是作者寫作的旨歸所在。
作者通過對中國古代“夜航船文化”進行剖析,揭示出它的以下特點:1.封閉性。
“船頭的浪,潑不進來;船外的風,吹不進來”,“士子的天地,只在船艙”;2.無創造性和主動性,因循守舊。
“把船櫓交給老大”,“航行的路程,早已預定”;3.脫離實際和脫離民眾。
“談知識,無關眼下;談歷史,拒絕反思”,“細細品嘗著已逝的陳跡,哪怕是一些瑣碎的知識。
不惜為千百年前的細枝末節爭得臉紅耳赤”;“一番譏刺,一番炫耀,一番假惺惺的欽佩,一番自命不凡的陶醉,到頭來,爭得稍大一點的一個鋪位,倒頭便睡,換得個夢中微笑”,“十年寒窗,競在談笑爭勝間消耗”,于實際,于民眾,皆無所裨益。
4.緩慢性。
這種“夜航船文化”,使得中國文化發展緩慢,正像這緩慢航行的夜航船。
緩慢航行的封建中國的航船,產生了這封閉的、因循守舊、脫離民眾與實際、緩慢發展的中國文化;而這種文化,又反過來使封建中國的航船進展更緩慢。
作者把這種“夜航船文化”稱之為“喧鬧的無聊,無聊的喧鬧”,而且歲月一片片消逝,永遠是如此“喧鬧的無聊,無聊的喧鬧”,這是中國文化的一個可感嘆之處。
代表這種“夜航船文化”是明張岱的著作:百科全書式的《夜航船》。
作者運用對比手法,以同時期的法國狄德羅等編的百科全書與張岱的《夜航船》比較,狄德羅編的百科全書不是談資的聚合,而是一種啟蒙和挺進,使法國精神文化的航船最終擺脫封建社會的黑夜,進入近代文明的新河道。
而張岱的《夜航船》做不到這地步,但過錯不在他,而在于封建中國這條航船。
中國文化與歐洲文化的區別:《夜航船》比較了中國明代張岱以及和他同時代的法國狄德羅,指出中國文人喜歡炫示文物典章的惡習與歐洲百科全書派的區別。
3、藝術特點:本文意蘊深邃,語言簡樸流暢,娓娓道來;結合對比、象征等手法,又將描寫、抒情和議論穿插運用,是一篇相當好的抒情散文。
主題思想 《夜航船》是余秋雨1992年出版的散文集《文化苦旅》中的一篇。
文章以南方水鄉夜航船這一傳統的交通工具為話題,從明代文人張岱的同名著作引起聯想,描述了作者對夜航船的童年記憶和想象。
展示了“夜航船文化”產生的社會環境,對中國古代士大夫文化的因循守舊、脫離民眾和實際的傳統予以批判。
體現了作者對文化、學術的一個現代知識分子的眼光。
以及“夜航船文化”在現代終于開始被具有新的色澤和氣氛的文化逐漸替代的展望。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余秋雨《夜航船》的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