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知道,周作人散文的藝術風格,主要有兩大特點:一是平和沖淡;二是雋永憂懼。
他在說明自己藝術風格時說:“我從前曾經說過,平常喜歡和淡的文章思想,但有時亦嗜極辛辣的,有掐臂見血的痛感,……唯索解人殊不易得,昔日魯迅在時最能知此意,今不知尚有何人耳”。
一般的人,往往看了他的美文小品,如《烏蓬船》《故鄉的野菜》等,總以為他只會寫那些閑適的小品,雖然這是他平和沖淡風格的一個方面,但其實他的小品,大量的是屬于“思辯散文”——隨筆,在那里體現出來的藝術風格,卻是“憂”與“懼”的悲涼情調,但又被他披上了一件雋永的外套,所以讀起來,不僅不覺得枯燥,而且是在受到思想啟迪的同時,又得到了一次舒坦的藝術享受。
他的這種藝術風格,主要是來源于廣博的知識背景。
他是公認的中國讀書讀得最多的一個人,同時他又是一個外語掌握最多的一個人,特別擅長的英文、日文和希臘文,加上深厚的國文的知識。
其次,西方文明的發源地是希臘,后來到羅馬形成了以英語為基礎的希伯來文化,最后發展到以英國為主的現代文明,在這方面他都是看原著,站在中國人的立場上,去采集他認為適合中國的東西。
這是有個方面。
另外一個方面,東方文明的發源地是中國和印度,經過佛教在亞洲的流傳,他認為日本如同是西方的羅馬,發展成了東方文明的日本東方文化。
他學過梵文,又擅長日文,研究過所有的佛教經文,日本不用說了,再加上他國學的深厚功力,所以對東方文化又是非常了解。
所以,古今中外,東西方文化,在他那里能夠博采眾長,兼容并蓄,達到融會貫通的程度。
有人說他的散文風格來自于日本的俳句,又有人說他更象是英國的隨筆,……等等。
所以,要回答“周作人散文創作藝術啟示是什么”的問題,比較的難。
我的看法,如他自己所說的“雜派”——或“古今中外派”。
就此我認為他散文給我們的藝術啟示,就應該是博采眾長,兼容并蓄,并要融會貫通。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周作人散文創作藝術啟示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