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戰國時期是中國古代散文蓬勃發展的階段,出現了許多優秀的散文著作,這就是漢族文學史上的先秦散文。
先秦散文分為兩種,歷史散文和諸子散文。
前者包括《左傳》、《國語》、《戰國策》等歷史著作;后者是儒、墨、道、法等學派的文章,其中如《論語》 《墨子》《孟子》等,是孔丘、墨翟、孟軻的弟子對其師言行的記錄,《莊子》《荀子》《韓非子》 等則為本人的著作。
古代中國是散文大國,也是出現這種文體最早的國家。
后代散文源于先秦散文,它對后世散文的發展影響極為深遠。
先秦散文分為兩大類:一類是歷史散文,一類是諸子散文。
一般地說,歷史散文并不屬于文學的范疇。
由于先秦時期純文學散文尚未出現,而歷史著作中的文字敘事、寫人非常生動、形象,語言也富于文采,對后世文學創作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所以先秦的歷史散文可以說是文學性較強的散文。
先秦的歷史散文,文學性不強的《尚書》、《春秋》可以不論,而以《左傳》、《國語》、《戰國策》為其代表。
《左傳》也稱《春秋左氏傳》或《左氏春秋》,與之并存的還有齊人公羊高的《春秋公羊傳》,魯人谷梁赤的《春秋谷梁傳》,合稱“春秋三傳”。
《左傳》仿照《春秋》用魯國國君的世次編年,是一部自成體系的獨立完整的歷史著作。
成書于戰國初期,據說作者是魯國史官左丘明,全書近二十萬字,全面記載了春秋時代各國的政治、軍事、外交、文化等多方面的活動。
歷史散文
歷史散文分為編年體、紀傳體、紀事本末體、國別體。
史書又分為通史和斷代史。
我國的史官建制很早,按周代的制度,有大史、小史、左史、右史等職位。
《漢書·藝文志》記載“左史記言,右史記事,事為《春秋》,言為《尚書》”《尚書》記載了商周君王對臣民發布的各種政令,文辭簡練。
《春秋》是魯國的編年史,記事嚴謹,語言精煉。
《先秦歷史故事》
應該說真正具有文學價值的歷史著作,產生于春秋戰國時代,《左傳》、《國語》、《戰國策》等是其代表。
《左傳》是《春秋左氏傳》的簡稱,是用歷史事實來解釋《春秋》的著作,相傳為魯國史官左丘明所作。
《春秋》是概括的記述歷史,而《左傳》則詳細的記載事件本末細節,此書豐富多彩,敘述了春秋時期各諸侯國政治、軍事、外交等方面的情況和歷史人物的言行。
《左傳》擅長戰爭描寫,它不僅把紛繁復雜的戰爭有條理的敘述出來,并且從大處著眼,通過人物對話,寫出戰爭的性質,決定勝敗的因素等內容。
《曹劌論戰》和《秦晉肴之戰》等篇,都寫得非常出色。
《國語》是戰國時代出現的一種國別史,記載周王朝和諸侯各國的大事。
它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遠不及《左傳》,然而它有的敘事比《左傳》更鮮明生動,如寫“厲王弭謗”和“勾踐復國”的文字。
《戰國策》記述的基本上是戰國時期謀臣縱橫捭闔的謀略和辭說,它的文風是劇談雄辯,書中還刻畫了許多生動的人物形象。
例如寫唐且出使秦國,唐且與秦王談起“布衣之怒”,秦王輕淡的說,布衣之怒不過“免冠徒跣,以頭搶地爾。”唐且慷慨陳詞:“此庸夫之怒,非士之怒。
夫專諸之刺王僚也,彗星襲月,聶政之刺……”說完,拔劍而起,這一番慷慨豪壯的言辭,打掉了秦王不可一世的凌人盛氣。
《戰國策》中的縱橫家辯士,還擅長運用寓言進行說理、論證,象狐假虎威、畫蛇添足等成語故事,都出自《戰國策》。
《左傳》和《戰國策》對后世的散文家有著深刻影響 。
司馬遷的《史記》,曾經大量采用這兩書的材料,并汲取了它們的寫作技巧和語言風格。
漢代賈誼、晁錯等人的政論文章,其雄辯風格得之于這兩書也很多。
歷代史書的編撰,以至唐宋散文家的記敘文,在語言和表現方法上,也都受到先秦散文的影響。
諸子散文
春秋之末,王權衰落,諸侯崛起,天下紛爭。
與之相應,官失其守,禮崩樂壞,士階層蔚然勃興,私學興起,私家著述相繼出現。
到戰國時,百家爭鳴,諸子橫議,著書立說,蔚為風尚。
據《漢書·藝文志》載,當時主要諸子有儒、道、陰陽、法、名、墨、縱橫、農、雜、小說家十家。
先秦諸子指的就是這一時期諸子百家闡述各自對自然對社會不同觀點和主張的哲理性著作。
先秦諸子散文的發展,可分為三個階段。
春秋末、戰國初為第一階段,代表作有《論語》、《墨子》,文章多為語錄體,或為簡明的議論短章;戰國中期為第二階段,代表作是《孟子》、《莊子》,文章逐漸由語錄體發展為對話式論辯文與專題論文;戰國后期為第三個階段,《荀子》、《韓非子》是其代表作,其文章基本上都是宏篇巨制的專題論文,完善了論說文的體制。
先秦諸子具有鮮明的特點。
思想上,它們都堅持獨立思考,各抒己見,放言無憚。
如孔子提倡仁義禮樂,墨子主張兼愛尚賢,莊子主張自然無為,韓非子則大倡法術勢。
文風上,諸子各具個性和風格。
如《論語》簡括平易、迂徐含蓄,《墨子》質樸明快、善于類推,《孟子》氣勢恢宏、辭鋒雄辯,《莊子》汪洋恣肆、文思奇幻,《荀子》渾厚縝密、比喻繁富,《韓非子》嚴峻峭拔、論辯透辟。
語言上,它們都善用比興,深于取象。
如《莊子》“寓言十九”,引物連類,取象之深厚,為諸子之最。
文體發展上,先秦諸子散文首先確立了論說文的體制。
從語錄體的有觀點無論證,到論點明確、論據充分、邏輯嚴密、結構完整的專題論說文,顯示了我國論說文發展的大致風貌。
此外,先秦諸子散文中一些故事敘述,頗類小說,為后世的敘事文學提供了營養。
先秦諸子散文,在思想和創作上,對我國幾千年來的政治制度、文化藝術等各方面等都產生了極為深遠影響。
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競作,九流并起。”各種思想流派的代表人物紛紛著書立說,宣傳自己的社會政治主張。
諸子的文章,各具風采。
《論語》是孔子的弟子記述孔子言行的著作。
《論語》風格是語言簡練,含義深遠,雍容和順。
其中許多形象化的語言,往往包含著深遠的社會和道德含義。
例如,孔子說:“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這既是對松柏的禮贊,又是對一種堅強人格的稱頌,形象與哲理交融在一起。
《墨子》一書,語言質樸,但有很強的邏輯性,善于運用具體事例來說明道理,又經常從具體問題的爭論中作出概括性的總結。
例如,《非攻》篇中說:“今有一人,入人園圃,竊人桃李,眾聞則非之,上為政者得則罰之。
此何也?以虧人自利也。”以下又從盜竊別人雞狗說到,侵略他人國家,指出這些行為的本質都是“虧人自利”的不義之舉。
這樣的由小及大,層層推進,既是演說,又是比喻,論證明白而嚴謹。
先秦諸子
《孟子》散文的特點是氣勢充沛,感情強烈,筆端鋒芒顯露。
例如,《孟子·梁惠王下》中記述孟子與齊宣王的對話,孟子對齊宣王所問“齊恒晉文之事”避而不言,卻引齊王談論王道。
在對話中,孟子經常連連發問,步步緊逼。
他的雄辯鋒芒,有時竟使得“王顧左右而言他。”《孟子》的文章還善用比喻。
他在談及不能和不為的區別時說:“挾泰山以超北海,語人曰:我不能。
是誠不能也。
為長者折枝,語人曰:我不能。
是不為也,非不能也。”他所用的比喻常常是多樣的,有時整段用,有時全篇用。
就象“魚,我所欲也”,就是層層深入,運用曲折的比喻揭出所論主旨。
《莊子》:在先秦思想中,莊子的思想具有一種虛無主義色彩。
在先秦散文中,《莊子》是最具風格的。
大量的采用虛構的寓言故事,來說明思想論點,這是《莊子》的一大特色,《莊子》想象神奇,在古代散文中獨樹一幟。
《莊子》寓言豐富,并且很多出自作者自創。
這些寓言也不是簡單的比喻,而是有著奇幻斑斕的色彩。
像寫河伯看到“秋水將至,百川灌河”的景象,便“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己。”當他來到北海,看到大海的浩瀚天際,這才感到天外有天,自己的沾沾自喜是笑的。
接著通過與河伯的對話,又道出宇宙之大,大海在其中也是渺小的等的道理,既是寓言,又有壯闊的景物描寫,充滿著浪漫主義色彩。
還有,寫諸侯間的戰爭時說:有兩個國家,一個建在蝸牛的左角,一個建在蝸牛的右角,“時相與爭地而戰,伏尸數萬,逐北旬有五日可返”象這樣的奇幻的想象,在《莊子》中還很多。
《韓非子》的文章注重論述,論事證理切中要害而又精辟深刻。
在先秦諸子中,韓非子的分析力最強。
有一篇寫亡國的理由,竟寫了47條之多。
他的文章中也大量引用寓言故事和歷史知識,我們今天還在運用的成語,如守株待兔、買櫝還珠等,都出自《韓非子》。
先秦諸子散文風格多樣,或氣勢磅礴,或雄辯銳利,或浪漫奇幻,對我國文學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先秦散文的作品和作者以及文體特征(盡可能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