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狗•貓•鼠》
在這篇文章里,魯迅先生清算貓的罪行:第一,貓對自己捉到的獵物,總是盡情玩弄夠了,才吃下去;第二,它與獅虎同族,卻天生一副媚態;第三,它老在配合時嗥叫,令人心煩;第四,它吃了我小時候心愛的一只小隱鼠。
雖然后來證實并非貓所害,但我對貓是不會產生好感的,何況它后來確實吃了小兔子!這篇文章取了“貓”這樣一個類型,尖銳而又形象地諷刺了生活中與貓相似的人。
2、《阿長與山海經》
述兒時與阿長相處的情景,描寫了長媽媽善良、樸實而又迷信、嘮叨、“滿肚子是麻煩的禮節”的性格;對她尋購贈送自己渴求已久的繪圖《山海經》之情,充滿了尊敬和感激。
文章用深情的語言,表達了對這位勞動婦女的真誠的懷念。
長媽媽所說的“三哼經”指的是——《山海經》
3、《二十四孝圖》
所謂《二十四孝圖》,是一本講中國古代二十四個孝子故事的書,配有圖畫,主要目的是宣揚封建的孝道。
魯迅先生從當時的兒童讀物談起,憶述兒時閱讀擁有的最早一本畫圖本子《二十四孝圖》的感受入手,重點描寫了在閱讀“老萊娛親”和“郭巨埋兒”兩個故事時所引起的強烈反感,形象地揭露了封建孝道的虛偽和殘酷,揭示了舊中國兒童可憐。
4、《五猖會》
五猖會是一個迎神賽會,在童年的“我”的心目中是一個節日。
記述記敘了迎神賽會的習俗及兒時盼望觀看迎神賽會的急切,興奮的心情和被父親強迫背誦《鑒略》的掃興而痛苦的感受。
指出強制的封建教育對兒童天性的壓制和摧殘。
5、《無常》
描述兒時在鄉間迎神會和戲劇舞臺上所見的“無常”形象,說明“無常”這個“鬼而人,理而情”,爽直而公正的形象受到民眾的喜愛,是因為人間沒有公正,惡人得不到惡報,而“公正的裁判是在陰間”。
【一個迷信傳說中的勾魂使者——無常的形象,是個具有人情味的鬼,去勾魂的時候,看到母親哭死去的兒子那么悲傷,決定放兒子“還陽半刻”,結果被頂頭上司閻羅王打了四十大棒。
】
文章在回憶無常的時候,時不時加進幾句對現實所謂正人君子的諷刺,虛幻的無常給予當時魯迅寂寞悲涼的心些許的安慰。
6、《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
全文可分為兩部分: 第一部分(1~8)記敘了百草園的生活;過渡段(9)從百草園變成了三味書屋,有承上啟下的作用。
第二部分(10~結尾)記敘三味書屋的生活,思路非常清晰。
在記敘百草園的有趣生活過程中,插敘了美女蛇的故事,這段插敘的作用在于映襯百草園具有神話般的色彩。
7、父親的病
父親被江湖庸醫治死,一直是埋在魯迅心中的痛苦。
文章重點回憶兒時為父親延醫治病的情景,描述了幾位“名醫”的行醫態度、作風、開方等種種表現,揭示了這些人巫醫不分、故弄玄虛、勒索錢財、草菅人命的實質。
8、《瑣記》
《瑣記》記敘作者家道衰落后,飽受世人的冷眼而終于走上了與封建主義決絕的道路。
《瑣記》記敘魯迅為了尋找“另一類的人們”而到南京求學的經過。
作品描述了當時的江南水師學堂(后改名為雷電學校)和礦路學堂的種種弊端和求知的艱難,批評了洋務派辦學的“烏煙瘴氣”。
作者記述了最初接觸進化論的興奮心情和不顧老輩反對,如饑似渴地閱讀《天演論》的情景,表現出探求真理的強烈欲望。
9、《藤野先生》
記錄作者在日本留學時期的學習生活,敘述在仙臺醫專受日本學生歧視、侮辱和決定棄醫從文的經過。
作者突出地記述了日本老師藤野先生的嚴謹、正直、熱誠、沒有民族偏見的高尚品格,表達了對藤野先生深情的懷念。
文中記述的作者決定棄醫從文的原因: 考試風波(匿名信事件)和看電影事件
10、范愛農
范愛農是魯迅在日本求學時的同學。
開始魯迅和他有一些小誤會,導致范愛農故意針對他。
后來魯迅回到故鄉,謀了一份校長的差事,偶然遇到了范愛農,兩個人解除了誤會并經常在一起喝酒聊天。
魯迅的學生寫了一些和反動派斗爭的內容,請求以魯迅的名義發表,魯迅同意了。
后來當時的領導(反動派)看到這些文件,命人抓魯迅。
魯迅雖不怕這些,但因與其學生,一些斗爭派,意見不合,不得不離開故鄉,去往南京。
不久后魯迅得知了范愛農與友人游湖時落水身亡,懷疑他是自殺。
有評論說范愛農是魯迅的影子,文章表達了魯迅對范愛農命運的感嘆和對當時社會的批判。
主要人物:
1、阿長出自《阿長與山海經》
阿長是魯迅兒時的保姆,她睡相不好、喜歡切切察察,而且還踩踏死魯迅喜愛的隱鼠,這些都使魯迅對她感到厭煩,但是當她真誠善良的一面表現出來時,如送給魯迅心心念念的《山海經》,魯迅不禁心生敬意和感激。
阿長是封建社會下一個典型的農村勞動婦女,她粗壯耐勞,真誠善良。
2、父親出自《五猖會》
在《五猖會》中,魯迅塑造的“父親”形象似乎不近人情,與現實有些出入,主要是為表達主題而設置。
父親利用孩子愛玩的天性強迫孩子背書,使孩子深受打擊,留下心理陰影,從而揭示了封建家長制對于兒童天性的壓制和摧殘。
3、藤野先生出自《藤野先生》
藤野先生是魯迅留學日本期間極為尊敬的一位良師。
他不修邊幅,但治學嚴謹。
他正直熱忱,熱心地關注魯迅的學習,與當時日本學生對中國留學生的鄙視態度形成鮮明的對比。
這些高尚的品質一直激勵著魯迅勇往直前。
4、范愛農出自《范愛農》
范愛農是當時社會充滿愛國情懷的一群小知識分子的形象代表,他們的命運起伏與時代的發展緊密相連,經歷了對黑暗的不滿、對革命的期待以及對革命的失望的心路歷程,社會的迫害、生活的窘迫又將他們逼入絕境。
擴展資料:
朝花夕拾思想內容集中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⑴具有強烈的反封建思想,具有對封建教育、封建道德、封建頑固派的批判意識。
《二十四孝圖》中揭露了封建孝道的虛偽、丑惡和殘忍;《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和《五猖會》中鞭撻了封建的教育制度、教育內容、教育方法對兒童活潑可愛的天性的束縛、壓制和摧殘;
《無常》一文中采用《聊齋志異》的諷刺筆法,揭露了人間沒有公正的裁判,嘲諷了那些打著“公理”、“正義”旗號的“正人君子”;《父親的病》中有力地痛斥了那些勒索錢財、草菅人命的庸醫;《瑣記》中刻畫了洋務學業內的“烏煙瘴氣”;《藤野先生》則入木三分地勾勒出昏庸無恥、不學無術的清國留學生的丑態。
⑵表現對親友和師長的崇敬、懷念之情。
作者通過對青少年時期生活片斷的回憶,記敘他所接觸到的一些人物的感人事跡,塑造一批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如長媽媽、藤野先生、范愛農等,贊頌他們身上表現出的優秀品質,表現出對他們的深切懷念之情。
《阿長與山海經》里的長媽媽,是個熱情、純樸、善良、給幼年的魯迅以極大關愛的勞動婦女。
作者真實地描述了長媽媽由于長期受封建思想的毒害,所以“我實在不大佩服她”。
全文以“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的懷里永安她的魂靈。”表達作者對長媽媽的深切懷念。
《藤野先生》中的藤野嚴九郎是個生活隨便、不拘小節的人,但是治學嚴謹,對留學日本的作者沒有民族偏見,給予真誠的幫助和指導,使作者終身難以忘懷。
作品介紹了藤野先生為作者修改講義的詳細過程。
正是這位人格高尚的日本老師鼓勵著魯迅與資產階級文人進行著頑強的戰斗,使他成為思想文化戰線上一位偉大的旗手。
《范愛農》中的范愛農是個性格倔強、落落寡歡、富有正義感的愛國知識分子。
魯迅與范愛農是在日本留學期間相識的,并且有過激烈爭吵。
原因是革命黨人徐錫麟、秋瑾被反動政府殺害,浙江籍留日學生召開同鄉會,就是否給北京政府發電,痛斥滿清政府的無人道發生了分歧。
魯迅主張發電聲討,范愛農則主張不必發電,理由是“殺的殺掉了,死的死掉了,還發什么屁電報呢”。
正是這爭吵,說明范愛農生性倔強,對腐敗無能的滿清政府完全喪失了信任。
辛亥革命使范愛農變的興奮和勤快,說明他是個具有強烈反清思想的愛國知識分子,最后這樣倔強的知識分子被逼上絕路。
作品深刻地揭示了辛亥革命失敗所造成的這一悲劇。
文章最后以“現在不知他惟一的女兒景況如何?倘在上學,中學已該畢業了罷”,表現作者對亡友的深深懷念。
⑶批判封建思想、封建制度對青少年的毒害思想。
這些散文以“我”為線索,通過作者的親身經歷,看到封建社會、封建教育制度對青少年身心健康的摧殘,使他們受到極大的傷害,表現作者強烈的反封建的戰斗精神。
作者無情地批判封建孝道的愚昧和殘忍,揭露其虛偽性和欺騙性。
在《二十四孝圖》中,作者說:“其中最使我不解,甚至于發生反感的,是《老萊娛親》和《郭巨埋兒》兩件事,通過這兩件事來說明愚昧的封建孝道只是騙人的把戲而已,紳士、將軍者們不去實行,人們又何必要認真地去實行呢。
在這里,作者把封建的孝道揭露批判得體無完膚。
作者對束縛青少年成長的封建教育制度極度厭惡,控訴這種教育對兒童心靈的摧殘。
《五猖會》首先介紹了五猖會的盛況,接著描寫作者要去看會時的興奮和喜悅,正在作者興高采烈地將要啟程去看會時,父親突然出現了,并嚴肅地讓魯迅“去拿你的書來”。
接著寫作者如當頭澆了一盆冷水,最后父親命令道:“給我讀熟。
背不出來,就不準去看會。”接著寫作者背書時的痛苦和無奈,寫母親、阿長等人無法營救及等待他背熟時的焦慮。
最后作者終于背將出來,大家臉上露出笑容,向河埠走去。
但作者這時已是索然無味,沒了興致。
這實際是對摧殘少年兒童的封建教育制度的強烈控訴。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朝花夕拾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朝花夕拾中十個故事的主要人物及梗概(每個故事都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