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tgroup id="r9hwm"></optgroup><nav id="r9hwm"><label id="r9hwm"></label></nav>

    <tt id="r9hwm"><tr id="r9hwm"></tr></tt>
  1. 
    
  2. <optgroup id="r9hwm"><samp id="r9hwm"><dl id="r9hwm"></dl></samp></optgroup>

  3. <optgroup id="r9hwm"><samp id="r9hwm"><dl id="r9hwm"></dl></samp></optgroup>

        1. <listing id="r9hwm"></listing>
          <delect id="r9hwm"></delect>
          <optgroup id="r9hwm"><samp id="r9hwm"><ol id="r9hwm"></ol></samp></optgroup>

          精美散文

          精美散文

          江南

          江南,養育滋潤著我,一個美得有說不完話題的地方。

          在我的心底,始終有一種情懷在縈繞,揮散不去,我稱這錦繡畫境為“散文江南”不為過吧。

          你翻開金庸老父子的書,很多地方都是他深深的江南情節在彌漫,“江南三月,草長鶯飛”在他的文字間屢屢閃現,文如心聲,我能感受那深深的眷念是如潮濕一般積蓄在他心底的。

          就在日月的另一端,該也會幾度夢里回江南的,不能親近,莫不能借文字堆砌那一縷剪不斷、理還亂的鄉愁?徜徉在文學的長河里,沐日月之寵幸,且讓這些微的秋風替我翻開那油墨清香猶存的書卷,搜尋一番那如泣如訴的散文江南。

          江南如歌、江南如酒、江南如詩、江南如夢,江南是一幅濃淡相宜的水墨長卷。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有哪一句不是江南的飄逸呀。

          在那“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的霏霏細雨里,可見杜牧的輕愁縈結在眉梢;在那“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的烏啼里,有張繼的長夜無眠:“江南好,風景舊曾諳。

          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里跳躍著白六一的滿心喜悅:“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里,東坡該把盞艷羨那西子的裊娜芳華……

          散文江南里,你可以在春日里尋一徑綠地放飛輕靈的紙鳶。

          或可以在楊柳依依里長亭賦詩,寄托給心上人兒縷縷思念。

          當那滿目青翠的荷葉葳蕤時,有一葉烏蓬輕舟在湖面蕩漾,微溫的紹興黃酒在手,帶著菡萏氣息的清風拂面時,直須長醉不愿醒是誰都樂意的。

          紅男綠女,于長堤上輕折桃花,吳儂軟語會和那金絲小棗、陸稿薦排骨一起甜得讓你發膩。

          在那漿聲燈影的夜色里,穿行十里秦淮,你可見那“煙籠寒水月籠紗”的綺麗?此時或許有那一溫潤女子,蔥指在琵琶上輕攏慢捻,歲月就在此時跨越了千年,幽幽如夢,甘醇如那陳年的酒。

          郁達夫描繪到“爛熟的春光,帶來了沉酣的光和熱,流露在錢塘江的綠波影里,江上兩岸的雜樹枝頭,樹下的泥沙地面,都罩著一層嫩綠絨衣,有一種清新香味蒸吐出來”。

          此時的你可以從這文字里嗅到了江南的獨特氣息么?

          夏日的江南,是那散文的第一道轉折。

          西湖六月,風光依舊不與四時同。

          “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你不須去問那楊萬里可曾虛言,隨便找一江南放牧的孩子,他都會告訴你他的歡愉。

          你可曾在那蟬聲躁動里登臨潤州三山?那乾隆“江天一覽”的遒勁里,會教你極目江天看沙鷗翔集,波瀾不興。

          或許那“野曠天低樹,日暮客愁新”的夜色里,于江渚柳岸,多愁善感的你自可放縱一懷清愁,借那江水悠悠溯游而上,把相思送至她不眠的紅樓。

          “潮打故國周遭在,夜深還過女墻來”,該是描繪江南那夏日夜色的無邊落寞與惆悵的。

          “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秋天的江南,在淙淙溪流里浣紗的女子,那輕靈、那嫵媚,怎不叫王孫駐足低頭!滕王閣上看“落霞與孤騖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

          ”你有多少積聚的胸臆都可在此刻揮灑,任思緒在水天一色里飛揚。

          秋天的江南是沉靜的,若用音律來描述,那尺八洞簫是最為貼切的。

          《紅樓夢》里黛玉葬花,應該是在肅穆的秋天里,金陵的肅穆,石頭城的蕭瑟里。

          看過張秀亞的《秋日小札》,是寫給愛人的,“菁菁,你浣衣古潭,水面生涼,我看見你的影子在水面顫抖了。

          而當你歸去,獨木橋上,月明如霜,正是一個銀色的夜,殘荷上水珠滑落了,一切靜寂,過路的只有微風同你,更不聞青蛙跳水的音響。

          ”,你看,江南的秋天里,竟然看不見肅殺的愛情,還是甜蜜悠然。

          江南的雪天都是靈巧的,不同于“大雪滿弓刀”、“燕山雪華大如席”的北國。

          是有那“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的溫馨,依偎著紅泥小火爐,喝著新醅的酒,絮叨著閑話的。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是幅江南冬日的水墨丹青,只黑白二色就勾勒得淋漓,在養眼的愉悅里是感受不到寒冷的,你就入了那畫境里。

          很喜歡郁達夫的描繪“到得灰云掃盡,落葉滿街,晨霜白得像黑女臉上的脂粉似的清早,太陽一上屋檐,鳥雀便又在吱叫,泥地里便又放出水蒸氣來,老翁小孩又可以上門前的隙地里去坐著暴背談天,營屋外的生涯了;這一種江南的冬景,豈不也可愛得很么?”

          情也悠悠,夢也悠悠,我的散文江南啊,對你的愛戀我是說不夠的。

          大悲殿的燕子

          林清玄

          住在佛寺里,為了看師父早課的儀禮,清晨四點就醒來了。

          走出屋外,月仍在中天,但在山邊極遠極遠的天空,有一些 早起的晨曦正在云的背后,使灰云有了一種透明的趣味,灰色的內部也仿佛早就織好了金橙色的襯里,好像一翻身就要金光萬道了。

          鳥還沒有全醒,只偶爾傳來幾聲低啞的短啾.聽起來像是它們在春天的樹梢夜眠有夢,為夢所驚,短短地叫了一聲,翻個身,又睡去了。

          最最鮮明的是醒在樹上一大簇一大簇的鳳凰花。

          這是南臺灣的五月,鳳凰的美麗到了峰頂,似乎有人開了染坊,就那樣把整座山染紅了,即使在灰蒙的清晨的寂靜里,鳳凰花的色澤也是非常雄辯的。

          它不是純紅,但比純紅更明亮,也不是橙色,比橙色更艷麗。

          比起沉默站立的菩提樹,在寧靜中的鳳凰花是吵鬧的,好像在山上開了花市。

          說菩提樹沉默也不盡然。

          經過了寒冷的冬季,菩提樹的葉子已經落盡.僅剩下一株株枯枝守候春天,在冥暗中看那些枯枝,格外有一種堅強不屈的姿勢,有一些生發得早的,則從頭到腳怒放著嫩芽,翠綠、透明、光滑、純凈,桃形葉片上的脈絡在黑夜的凝視中,片片了了分明。

          我想到,這樣平凡單純的樹竟是佛陀當年成道的地方,自己就在沉默的樹與精進的芽中深深地感動著。

          這時,在寺廟的角落中響動了木板的啪啪聲,那是醒板,莊嚴、沉重地喚醒寺中的師父。

          醒板的聲音其實是極輕極輕的,一般凡夫在沉睡的時候不可能聽見,但出家人身心清凈,不要說是行板,怕是一根樹枝落地也是歷歷可聞的吧!

          醒板拍過,天空逐漸有了清明的顏色,但仍是沒有聲息的,燕子的聲音開始多起來,像也是被醒板叫醒,準備著一起做早課了。

          然后鐘聲響了。

          佛寺里的鐘聲悠遠綿長,猶如可以穿山越嶺一般。

          它深深地滲入人心,帶來了一種驚醒與沉靜的力量。

          鐘聲敲了幾下,我算到一半就糊涂了,只知道它先是沉重緩慢的咚嗡咚嗡咚嗡之聲,接著是一段較快的節奏,嗡聲滅去,僅剩咚咚的急響,最后又回到了明亮輕柔的鐘聲,在山中余韻裊裊。

          聽著這佛鐘,想起朋友送我們一卷見如法師唱念的《叩鐘偈》,那鐘的節奏是單純緩慢的,但我第一次在靜夜里聽叩鐘偈,險險落下淚來,人好像被甘露遍灑,初聞天籟,想到人間能有幾回聽這樣美的音聲,如何不為之動容呢?

          晨鐘自與叩鐘偈不同,后來有師父告訴我,晨昏的大鐘共敲一百零八下,因為一百零八下正是一歲的意思。

          一年有十二個月,有二十四個節氣,有七十二候,加起來正合一百零八,就是要人歲歲年年日日時時都要驚醒如鐘。

          但是另一個法師說一百零八是在斷一百零八種煩惱,鐘聲有它不可思議的力量。

          到底何者為是,我也不能明白,只知道聽那鐘聲有一種感覺,像是一條飄滿了落葉塵埃的山徑,突然被鐘聲清掃,使人有勇氣有精神爬到更高的地方,去看更遠的風景。

          鐘聲還在空氣中震蕩的時候,鼓響起來了。

          這時我正好走到“大悲殿”的前面,看到逐漸光明的鼓樓里站著一位比丘尼,身材并不高大,與她面前的鼓幾乎不成比例,但她所擊的鼓竟完整地包圍了我的思維,甚至包圍了整個空間。

          她細致的手掌,緊握鼓槌,充滿了自信,鼓槌在鼓上飛舞游走,姿勢極為優美,或緩或急,或如迅雷,或如飚風……

          我站在通往大悲殿的臺階上看那小小的身影擊鼓,不禁癡了。

          那鼓,密時如雨,不能穿指;緩時如波濤,洶涌不絕;猛時若海嘯,標高數丈;輕時若微風,撫面輕柔;它急切的時候,好像聲聲喚著迷路歸家的母親的喊聲;它優雅的時候,自在得一如天空飄過的澄明的云,可以飛到世界最遠的地方……那是人間的鼓聲,但好像不是人間,是來自天上或來自地心,或者來自更邈遠之處。

          鼓聲歇止有一會兒,我才從沉醉的地方被叫醒。

          這時《維摩經》的一段經文突然閃照著我,文殊師利菩薩問維摩詰居士:“何等是菩薩入不二法門?”當場的五千個菩薩都寂靜等待維摩詰的回答,維摩詰怎么回答呢?他默不發一語,過了一會兒,文殊師利菩薩贊嘆地說:“善哉、善哉!乃至無有文字、語言,是真入不二法門。

          ”后來有法師說起維摩詰的這一次沉默,忍不住贊嘆地說:“維摩詰的一默,有如響雷。

          ”誠然,當我聽完佛鼓的那一段沉默里,幾乎體會到了維摩詰沉默一如響雷的境界了。

          往昔在臺北聽到日本“神鼓童”的表演時,我以為人間的鼓無有過于此者,真是神鼓!直到聽聞佛鼓,才知道有更高的世界。

          神鼓童是好,但氣喘咻咻,不比佛鼓的氣定神閑;神鼓童是苦練出來的,表達了人力的高峰,佛鼓則好像本來就在那里,打鼓的比丘尼不是明星,只是單純的行者;神鼓童是藝術,為表演而鼓,佛鼓是降伏魔邪,度人出生死海,減少一切惡道之苦,為悲智行愿而鼓,因此妙響云集,不可思議。

          最最重要的是,神鼓童講境界,既講境界就有個限度;佛是不講境界的,因而佛鼓無邊.不只醒人于迷,連鬼神也為之動容。

          佛鼓敲完,早課才正式開始,我坐下來在臺階上,聽著大悲殿里的經聲,靜靜地注視那面大鼓,靜靜地,只是靜靜地注視那面鼓,剛剛響過的鼓聲又如潮洶涌而來。

          殿里的燕子也如潮地在面前穿梭細語,配著那鼓聲,殿里的燕子也如潮地在面前穿梭細語。

          我說如潮,是形影不斷,音聲不斷的意思。

          大悲殿一路下來到女子佛學院的走廊、教室,密密麻麻的全是燕子的窩巢,每走一步抬頭,就有一兩個燕窩,有一些甚至完全包住了天花板上的吊燈,包到開燈而不見光。

          但是出家人慈悲為懷,全寶愛著燕子,在生命面前,燈算什么呢?

          我仔細地看那燕窩,發現燕窩是泥塑的長形居所,它隆起的形狀,很像舊時鄉居土鼠的地穴,看起來是相當牢靠的。

          每一個燕窩住了不少燕子,你看到一個鉆出來,一剪翅,一只燕子飛遠了,接著另一只鉆出頭來,一個窩總住著六七只燕,是不小的家庭了。

          幾乎是在佛鼓敲的同時,燕子開始傾巢而出。

          于是天空上

          同時有了一兩百只燕子在啁啾,穿梭如網,那一大群燕子,玄黑色的背,乳白色的腹,剪刀一樣的翅膀和尾羽,在早晨剛亮的天空下有一種非凡的美麗。

          也有一部分熟練地從大悲殿窗戶里飛進飛出地戲耍,于是在莊嚴的誦經聲中,有一兩句是輕嫩的燕子的呢喃,顯得格外地活潑起來。

          燕子回巢時也是一奇,俯沖進入屋檐時并未減緩速度,幾乎是在窩前緊急煞車,然后精準地鉆進窩里,看起來饒有興味。

          大悲殿里燕子的數目,或者燕子的年齡,師父也并不知。

          有一位師父說得好,她說:“你不問,我還以為它們一直是住這里的,好像也不曾把它們當燕子,而是當成鄰居。

          你不要小看了這些燕子,它們都會聽經的,每天早晚課,燕子總是準時地飛出來,天空全是燕子。

          平常,就稀稀疏疏了。”

          至于如何集結這樣多的燕子,師父都說,佛寺的莊嚴清凈悲喜舍是有情生命全能感知的。

          這是人間最安全之地,所以大悲殿里還有不知哪里跑來的狗,經常蹲踞在殿前,殿側的大湖開滿紅白蓮花,湖中有不可數的游魚,據說聽到經聲時會到水面來。

          過去深山叢林寺院.時常發生老虎、狐貍伏在殿下聽經的事。

          聽說過一個動人的故事,有一回一個法師誦經,七八只老虎跑來聽,聽到一半有一只打瞌睡,法師走過去拍拍它的臉頰說:“聽經的時候不要睡著了。”

          我們無緣見老虎聞法,但有緣看到燕子禮佛、游魚出聽,不是一樣動人的嗎?

          眾生如此,人何不能時時驚醒?

          咸也好,淡也好

          一個青年為著情感離別的苦痛來向我傾訴,氣息哀怨,令人動容。

          等他說完,我說:“人生里有離別是好事呀!”他茫然的望著我。

          我說:“如果沒有離別,人就不能真正珍惜相聚的時刻;如果呋有離別,人間就再也沒有重逢的喜悅。

          離別從這個觀點看,是好的。”

          我們總是認為相聚是幸福的,離別便不免哀傷。

          但這幸福是比較而來,若沒有哀傷作襯托,幸福的滋味也就不能體會了。

          再從深一點的觀點來思考,這世間有許多的“怨憎會”,在相聚時感到重大痛苦的人比比皆是,如果沒有離別這件好事,他們不是要永受折磨,永遠沉淪于恨海之中嗎?

          幸好,人生有離別。

          因相聚而幸福的人,離別是好,使那些相思的淚都化成甜美的水晶。

          因相聚而痛苦的人,離別最好,霧散云消看見了開闊的藍天。

          可以因緣離散,對處在苦難中的人,有時候正是生命的期待與盼望。

          聚與散、幸福與悲哀、失望與希望,假如我們愿意品嘗,樣樣都有滋味,樣樣都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

          高僧弘一大師,晚年把生活與修行統合起來,過著隨遇而安的生活。

          有一天,他的老友夏丐尊來拜訪他,吃飯時,他只配一道咸菜。

          夏丐尊不忍的問他:“難道這咸菜不會太咸嗎?”“咸有咸的味道。

          ”弘一大師回答道。

          吃完飯后,弘一大師倒了一杯白開水喝,夏丐尊又問:“沒有茶葉嗎?怎么喝這平淡的開水?”弘一大師笑著說:“開水雖淡,淡也有淡的味道。”

          我覺得這個故事很能表達弘一大師的道風,夏丐尊因為和弘一大師是青年時代的好友,知道弘一大師在李叔同時代,有過歌舞繁華的日子,故有此問。

          弘一大師則早就超越咸淡的分別,這超越并不是沒有味覺,而是真能品味咸菜的好滋味與開水的真清涼。

          生命里的幸福是甜的,甜有甜的滋味。

          情愛中的離別是咸的,咸有咸的滋味。

          生活的平常是淡的,淡也有淡的滋味。

          我對年輕人說:“在人生里,我們只能隨遇而安,來什么品味什么,有時候是沒有能力選擇的。

          就像我昨天在一個朋友家喝的茶真好,今天雖不能再喝那么好的茶,但只要有茶喝就很好了。

          如果連茶也沒有,喝開水也是很好的事呀!”

          ——一九八二年六月二日

          聽聽那冷雨

          作者: 余光中

          驚蟄一過,春寒加劇。

          先是料料峭峭,繼而雨季開始,時而淋淋漓漓,時而淅淅瀝瀝,天潮潮地濕濕,即連在夢里,也似乎有把傘撐著。

          而就憑一把傘,躲過一陣瀟瀟的冷雨,也躲不過整個雨季。

          連思想也都是潮潤潤的。

          每天回家,曲折穿過金門街到廈門街迷宮式的長巷短巷,雨里風里,走入霏霏令人更想入非非。

          想這樣子的臺北凄凄切切完全是黑白片的味道,想整個中國整部中國的歷史無非是一張黑白片子,片頭到片尾,一直是這樣下著雨的。

          這種感覺,不知道是不是從安東尼奧尼那里來的。

          不過那—塊土地是久違了,二十五年,四分之一的世紀,即使有雨,也隔著千山萬山,千傘萬傘。

          十五年,一切都斷了,只有氣候,只有氣象報告還牽連在一起,大寒流從那塊土地上彌天卷來,這種酷冷吾與古大陸分擔。

          不能撲進她懷里,被她的裙邊掃一掃也算是安慰孺慕之情吧。

          這樣想時,嚴寒里竟有一點溫暖的感覺了。

          這樣想時,他希望這些狹長的巷子永遠延伸下去,他的思路也可以延伸下去,不是金門街到廈門街,而是金門到廈門。

          他是廈門人,至少是廣義的廈門人,二十年來,不住在廈門,住在廈門街,算是嘲弄吧,也算是安慰。

          不過說到廣義,他同樣也是廣義的江南人,常州人,南京人,川娃兒,五陵少年。

          杏花春雨江南,那是他的少年時代了。

          再過半個月就是清明。

          安東尼奧尼的鏡頭搖過去,搖過去又搖過來。

          殘山剩水猶如是,皇天后土猶如是。

          紜紜黔首、紛紛黎民從北到南猶如是。

          那里面是中國嗎?那里面當然還是中國永遠是中國。

          只是杏花春雨已不再,牧童遙指已不再,劍門細雨渭城輕塵也都已不再。

          然則他日思夜夢的那片土地,究竟在哪里呢?

          在報紙的頭條標題里嗎?還是香港的謠言里?還是傅聰的黑鍵白鍵馬恩聰的跳弓撥弦?還是安東尼奧尼的鏡底勒馬洲的望中?還是呢,故宮博物院的壁頭和玻璃柜內,京戲的鑼鼓聲中太白和東坡的韻里?

          杏花,春雨,江南。

          六個方塊字,或許那片土就在那里面。

          而無論赤縣也好神州也好中國也好,變來變去,只要倉頡的靈感不滅,美麗的中文不老,那形象那磁石一般的向心力當必然長在。

          因為一個方塊字是一個天地。

          太初有字,于是漢族的心靈他祖先的回憶和希望便有了寄托。

          譬如憑空寫一個“雨”字,點點滴滴,滂滂沱沱,淅淅瀝瀝,一切云情雨意,就宛然其中了。

          視覺上的這種美感,豈是什么rain也好pluie也好所能滿足?翻開一部《辭源》或《辭海》,金木水火土,各成世界,而一入“雨”部,古神州的天顏千變萬化,便悉在望中,美麗的霜雪云霞,駭人的雷電霹雹,展露的無非是神的好脾氣與壞脾氣,氣象臺百讀不厭門外漢百思不解的百科全書。

          聽聽,那冷雨。

          看看,那冷雨。

          嗅嗅聞聞,那冷雨,舔舔吧,那冷雨。

          雨在他的傘上這城市百萬人的傘上雨衣上屋上天線上,雨下在基隆港在防波堤海峽的船上,清明這季雨。

          雨是女性,應該最富于感性。

          雨氣空而迷幻,細細嗅嗅,清清爽爽新新,有一點點薄荷的香味,濃的時候,竟發出草和樹林之后特有的淡淡土腥氣,也許那竟是蚯蚓的蝸牛的腥氣吧,畢竟是驚蟄了啊。

          也許地上的地下的生命也許古中國層層疊疊的記憶皆蠢蠢而蠕,也許是植物的潛意識和夢緊,那腥氣。

          第三次去美國,在高高的丹佛他山居住了兩年。

          美國的西部,多山多沙漠,千里干旱,天,藍似安格羅薩克遜人的眼睛,地,紅如印第安人的肌膚,云,卻是罕見的白鳥,落基山簇簇耀目的雪峰上,很少飄云牽霧。

          一來高,二來干,三來森林線以上,杉柏也止步,中國詩詞里“蕩胸生層云”或是“商略黃昏雨”的意趣,是落基山上難睹的景象。

          落基山嶺之勝,在石,在雪。

          那些奇巖怪石,相疊互倚,砌一場驚心動魄的雕塑展覽,給太陽和千里的風看。

          那雪,白得虛虛幻幻,冷得清清醒醒,那股皚皚不絕一仰難盡的氣勢,壓得人呼吸困難,心寒眸酸。

          不過要領略“白云回望合,青露入看無”的境界,仍須來中國。

          臺灣濕度很高,最饒云氣氛題雨意迷離的情調。

          兩度夜宿溪頭,樹香沁鼻,宵寒襲肘,枕著潤碧濕翠蒼蒼交疊的山影和萬綴都歇的俱寂,仙人一樣睡去。

          山中一夜飽雨,次晨醒來,在旭日未升的原始幽靜中,沖著隔夜的寒氣,踏著滿地的斷柯折枝和仍在流瀉的細股雨水,一徑探入森林的秘密,曲曲彎彎,步上山去。

          溪頭的山,樹密霧濃,蓊郁的水氣從谷底冉冉升起,時稠時稀,蒸騰多姿,幻化無定,只能從霧破云開的空處,窺見乍現即隱的一峰半塹,要縱覽全貌,幾乎是不可能的。

          至少上山兩次,只能在白茫茫里和溪頭諸峰玩捉迷藏的游戲。

          回到臺北,世人問起,除了笑而不答心自問,故作神秘之外,實際的印象,也無非山在虛無之間罷了。

          云絳煙繞,山隱水迢的中國風景,由來予人宋畫的韻味。

          那天下也許是趙家的天下,那山水卻是米家的山水。

          而究竟,是米氏父子下筆像中國的山水,還是中國的山水上只像宋畫,恐怕是誰也說不清楚了吧?

          雨不但可嗅,可親,更可以聽。

          聽聽那冷雨。

          聽雨,只要不是石破天驚的臺風暴雨,在聽覺上總是一種美感。

          大陸上的秋天,無論是疏雨滴梧桐,或是驟雨打荷葉,聽去總有一點凄涼,凄清,凄楚,于今在島上回味,則在凄楚之外,再籠上一層凄迷了,饒你多少豪情俠氣,怕也經不起三番五次的風吹雨打。

          一打少年聽雨,紅燭昏沉。

          再打中年聽雨,客舟中江闊云低。

          三打白頭聽雨的僧廬下,這更是亡宋之痛,一顆敏感心靈的一生:樓上,江上,廟里,用冷冷的雨珠子串成。

          十年前,他曾在一場摧心折骨的鬼雨中迷失了自己。

          雨,該是一滴濕漓漓的靈魂,窗外在喊誰。

          雨打在樹上和瓦上,韻律都清脆可聽。

          尤其是鏗鏗敲在屋瓦上,那古老的音樂,屬于中國。

          王禹的黃岡,破如椽的大竹為屋瓦。

          據說住在竹樓上面,急雨聲如瀑布,密雪聲比碎玉,而無論鼓琴,詠詩,下棋,投壺,共鳴的效果都特別好。

          這樣豈不像住在竹和筒里面,任何細脆的聲響,怕都會加倍夸大,反而令人耳朵過敏吧。

          雨天的屋瓦,浮漾濕濕的流光,灰而溫柔,迎光則微明,背光則幽黯,對于視覺,是一種低沉的安慰。

          至于雨敲在鱗鱗千瓣的瓦上,由遠而近,輕輕重重輕輕,夾著一股股的細流沿瓦槽與屋檐潺潺瀉下,各種敲擊音與滑音密織成網,誰的千指百指在按摩耳輪。

          “下雨了”,溫柔的灰美人來了,她冰冰的纖手在屋頂拂弄著無數的黑鍵啊灰鍵,把晌午一下子奏成了黃昏。

          在古老的大陸上,千屋萬戶是如此。

          二十多年前,初來這島上,日式的瓦屋亦是如此。

          先是天黯了下來,城市像罩在一塊巨幅的毛玻璃里,陰影在戶內延長復加深。

          然后涼涼的水意彌漫在空間,風自每一個角落里旋起,感覺得到,每一個屋頂上呼吸沉重都覆著灰云。

          雨來了,最輕的敲打樂敲打這城市。

          蒼茫的屋頂,遠遠近近,一張張敲過去,古老的琴,那細細密密的節奏,單調里自有一種柔婉與親切,滴滴點點滴滴,似幻似真,若孩時在搖籃里,一曲耳熟的童謠搖搖欲睡,母親吟哦鼻音與喉音。

          或是在江南的澤國水鄉,一大筐綠油油的桑葉被嚙于千百頭蠶,細細瑣瑣屑屑,口器與口器咀咀嚼嚼。

          雨來了,雨來的時候瓦這幺說,一片瓦說千億片瓦說,說輕輕地奏吧沉沉地彈,徐徐地叩吧撻撻地打,間間歇歇敲一個雨季,即興演奏從驚蟄到清明,在零落的墳上冷冷奏挽歌,一片瓦吟千億片瓦吟。

          在舊式的古屋里聽雨,聽四月,霏霏不絕的黃梅雨,朝夕不斷,旬月綿延,濕黏黏的苔蘚從石階下一直侵到舌底,心底。

          到七月,聽臺風臺雨在古屋頂上一夜盲奏,千層海底的熱浪沸沸被狂風挾挾,掀翻整個太平洋只為向他的矮屋檐重重壓下,整個海在他的蝎殼上嘩嘩瀉過。

          不然便是雷雨夜,白煙一般的紗帳里聽羯鼓一通又一通,滔天的暴雨滂滂沛沛撲來,強勁的電琵琶忐忐忑忑忐忐忑忑,彈動屋瓦的驚悸騰騰欲掀起。

          不然便是斜斜的西北雨斜斜刷在窗玻璃上,鞭在墻上打在闊大的芭蕉葉上,一陣寒潮瀉過,秋意便彌濕舊式的庭院了。

          在舊式的古屋里聽雨,春雨綿綿聽到秋雨瀟瀟,從少年聽到中年,聽聽那冷雨。

          雨是一種單調而耐聽的音樂是室內樂是室外樂,戶內聽聽,戶外聽聽,冷冷,那音樂。

          雨是一種回憶的音樂,聽聽那冷雨,回憶江南的雨下得滿地是江湖下在橋上和船上,也下在四川在秧田和蛙塘,—下肥了嘉陵江下濕布谷咕咕的啼聲,雨是潮潮潤潤的音樂下在渴望的唇上,舔舔那冷雨。

          因為雨是最最原始的敲打樂從記憶的彼端敲起。

          瓦是最最低沉的樂器灰蒙蒙的溫柔覆蓋著聽雨的人,瓦是音樂的雨傘撐起。

          但不久公寓的時代來臨,臺北你怎么一下子長高了,瓦的音樂竟成了絕響。

          千片萬片的瓦翩翩,美麗的灰蝴蝶紛紛飛走,飛入歷史的記憶。

          現在雨下下來下在水泥的屋頂和墻上,沒有音韻的雨季。

          樹也砍光了,那月桂,那楓樹,柳樹和擎天的巨椰,雨來的時候不再有叢葉嘈嘈切切,閃動濕濕的綠光迎接。

          鳥聲減了啾啾,蛙聲沉了咯咯,秋天的蟲吟也減了唧唧。

          七十年代的臺北不需要這些,一個樂隊接一個樂隊便遣散盡了。

          要聽雞叫,只有去詩經的韻里找。

          現在只剩下一張黑白片,黑白的默片。

          正如馬車的時代去后,三輪車的夫工也去了。

          曾經在雨夜,三輪車的油布篷掛起,送她回家的途中,篷里的世界小得多可愛,而且躲在警察的轄區以外,雨衣的口袋越大越好,盛得下他的一只手里握一只纖纖的手。

          臺灣的雨季這么長,該有人發明一種寬寬的雙人雨衣,一人分穿一只袖子此外的部分就不必分得太苛。

          而無論工業如何發達,一時似乎還廢不了雨傘。

          只要雨不傾盆,風不橫吹,撐一把傘在雨中仍不失古典的韻味。

          任雨點敲在黑布傘或是透明的塑膠傘上,將骨柄一旋,雨珠向四方噴濺,傘緣便旋成了一圈飛檐。

          跟女友共一把雨傘,該是一種美麗的合作吧。

          最好是初戀,有點興奮,更有點不好意思,若即若離之間,雨不妨下大一點。

          真正初戀,恐怕是興奮得不需要傘的,手牽手在雨中狂奔而去,把年輕的長發的肌膚交給漫天的淋淋漓漓,然后向對方的唇上頰上嘗涼涼甜甜的雨水。

          不過那要非常年輕且激情,同時,也只能發生在法國的新潮片里吧。

          大多數的雨傘想不會為約會張開。

          上班下班,上學放學,菜市來回的途中。

          現實的傘,灰色的星期三。

          握著雨傘。

          他聽那冷雨打在傘上。

          索性更冷一些就好了,他想。

          索性把濕濕的灰雨凍成干干爽爽的白雨,六角形的結晶體在無風的空中回回旋旋地降下來。

          等須眉和肩頭白盡時,伸手一拂就落了。

          二十五年,沒有受故鄉白雨的祝福,或許發上下一點白霜是一種變相的自我補償吧。

          一位英雄,經得起多少次雨季?他的額頭是水成巖削成還是火成巖?他的心底究竟有多厚的苔蘚?廈門街的雨巷走了二十年與記憶等長,—座無瓦的公寓在巷底等他,一盞燈在樓上的雨窗子里,等他回去,向晚餐后的沉思冥想去整理青苔深深的記憶。

          前塵隔海。

          古屋不再。

          聽聽那冷雨。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精美散文

          散文

          寧波風韻作文卷首語

          閱讀(299)

          關于卷首語的作文精選篇一《學生作文集卷首語》節,我們寫下自己的篇章。我們的心中溢出生命的芬芳,我們的文字是天與地親吻的痕跡。我們的序幕張開,心靈敞開,用筆記錄下成長的一切歡笑和淚水。仰望天上的流云,尋求一種表達,尋找一片飛翔的天空

          散文

          《從容的底氣》讀后感要怎么寫

          閱讀(279)

          輕狂是在林清玄讀初一的時候,他與7個同學一起在戲院看一部叫做《羅馬假日》的英國電影,里面的一個女主角奧黛麗·赫本,長得俊美無雙,氣質高雅脫俗。看完電影以后,八個人站在戲院前面,手牽手發誓,長大以后一定要娶一個奧黛麗·赫本做妻子,如果娶

          散文

          林清玄散文《玄想》讀后感

          閱讀(270)

          “若有廣大的心,一片茶葉,也可以跨泰山,穿北海,與千里外的知音相逢聚敘。”書的扉頁上豎排印刷者這樣一句話,讀過林清玄先生的散文集《玄想》,看著這樣的句子,我慶幸我能在茫茫天地間與林清玄先生的文字邂逅,就像一片小小的茶葉翻山越嶺,飛越海峽

          散文

          以漫步……樹下為題的散文

          閱讀(253)

          大地在料峭的春風里悄然復蘇,而我卻依舊在冬天里塵封,不知道是身居異地,或許是思鄉急切,再或許是眷戀童年,單單是其中的一條,就足以讓我難以釋懷,不過,只要腦子里,每每浮現出故鄉榆樹的影子,心中就會得到久違的寧靜與慰藉。于是,當夕陽快要親吻遠山

          散文

          寫一篇校園的早晨的作文

          閱讀(287)

          我愛我們的學校,但我更愛那充滿美和活力的校園的早晨。校園的早晨是安靜的。早上淡淡的霞光籠罩著整個校園。沉睡了一夜的小草,直起了腰。它那綠色的連衣裙上還掛著幾顆晶瑩的露珠,在太陽光的照耀下一閃一閃的,像珍珠一樣。我想:“這大概是晨

          散文

          秋天的校園500字作文

          閱讀(297)

          秋天的校園金色的秋天來到了我們的校園,給多姿多彩的校園增添了幾分成熟的美校園里,許多樹葉兒都變黃了。它們經不住秋風的吹襲,從樹上紛紛飄落,像一群美麗的蝴蝶在翩翩起舞。落在地上的樹葉積得厚厚的,就像給大地鋪上了一層金黃的地毯。只有

          散文

          關于校園生活的散文

          閱讀(253)

          校園四季(散文詩)1帶著親友的祝愿,帶著全新的期盼,告別家園溫馨的港灣,我們走進乍暖還寒的校園。所有的花兒都在這里綻放,一年一度,歲歲年年。一年之計始于春。這是一個播種的季節,書山學海是莘莘學子辛勤耕耘的土地。這是一個美麗的季節,年輕的

          散文

          急求幾篇散文和讀后感

          閱讀(261)

          《荷塘月色》朱自清讀后感“這是一條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讀著讀著我也似乎走進了這清華大學的幽僻角落,同作者一起欣賞美麗令人陶醉的荷塘月色。陰森的小路在柔美的淡淡的月光下顯得不再令人害怕。愛熱鬧、愛群居——當然是想和人

          散文

          找林青玄的作品

          閱讀(380)

          臺灣十大才子之一:林青玄作家簡介:林清玄,筆名秦情、林漓、林大悲等。臺灣高雄人,一九五三年生。畢業于臺灣世界新聞專科學校,曾任臺灣《中國時報》海外版記者、《工商時報》經濟記者、《時報雜志》主編等職。一九七三年開始散文創作。一九七

          散文

          澳門回歸15周年作文300字

          閱讀(406)

          靜靜濠江水,日夜沖刷著歷史河床;巍巍媽祖閣,默默見證著時代變遷。1999年12月20日,中國政府恢復對澳門行使主權,第一屆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宣告成立,標志著澳門回歸祖國,澳門同胞回到母親懷抱。在“一國兩制”、“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方針指引

          散文

          有關國內各種知名的作文大賽

          閱讀(268)

          2009年第二屆“屈原杯”全國詩歌大賽(參賽截止:2009年5月20日)2009年第二屆魯迅文學大賽(參賽截止:2009年5月31日)2009年第六屆新浪網原創文學大賽(參賽截止:2009-10-10)2009年全國散文作家論壇征文大賽(參賽截止:2009年7月10日)200

          散文

          四年級作文回家迎香港澳門回歸

          閱讀(269)

          慶澳門回歸十周年在我很小的時候,我就知道,祖國在地圖上的形狀,像一只昂首挺胸、展翅欲飛的雄雞。后來,隨著年齡不斷增長,我漸漸了解了祖國曾經有一段屈辱的歷史。那矗立在海邊的澳門啊,是祖國的孩子。在那金戈鐵馬,狼煙四起的混亂年代,你無情地

          散文

          關于愛國的抒情散文

          閱讀(273)

          金秋十月,國旗招展,舉國同慶。今天全國各族人民滿懷喜悅,迎來了中華人民共和國54歲生日;大江南北的中華兒女都在盡情高歌,為古老而年輕的祖國深深祝福!今年國慶,萬象更新,非同尋常。回首春夏之交,正當全國人民意氣風發地為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

          散文

          《古村的雨》答案

          閱讀(347)

          《古村的雨》這樣的村莊,已經不多了。它們的漸消失,幾乎必然。無論人們再怎樣刻意保護,還是敵不過時間的力量。當然,古老的村莊現在在江、浙、皖還有幾座,但是它與周圍的一切顯然已失去了時代的聯系。它的存在,只有一種標本的意味。它陳列在那

          散文

          林清玄散文《玄想》讀后感

          閱讀(270)

          “若有廣大的心,一片茶葉,也可以跨泰山,穿北海,與千里外的知音相逢聚敘。”書的扉頁上豎排印刷者這樣一句話,讀過林清玄先生的散文集《玄想》,看著這樣的句子,我慶幸我能在茫茫天地間與林清玄先生的文字邂逅,就像一片小小的茶葉翻山越嶺,飛越海峽

          散文

          以漫步……樹下為題的散文

          閱讀(253)

          大地在料峭的春風里悄然復蘇,而我卻依舊在冬天里塵封,不知道是身居異地,或許是思鄉急切,再或許是眷戀童年,單單是其中的一條,就足以讓我難以釋懷,不過,只要腦子里,每每浮現出故鄉榆樹的影子,心中就會得到久違的寧靜與慰藉。于是,當夕陽快要親吻遠山

          散文

          關于校園生活的散文

          閱讀(253)

          校園四季(散文詩)1帶著親友的祝愿,帶著全新的期盼,告別家園溫馨的港灣,我們走進乍暖還寒的校園。所有的花兒都在這里綻放,一年一度,歲歲年年。一年之計始于春。這是一個播種的季節,書山學海是莘莘學子辛勤耕耘的土地。這是一個美麗的季節,年輕的

          散文

          關于校園的散文

          閱讀(258)

          校園那棵老梧桐文/郭光明校園里有一棵老梧桐,它經歷了幾多風雨,經歷了幾多風云變幻,靜靜地矗立于餐廳的門前,仿佛是一位飽經蒼桑的長者,見證了學校的幾多興衰。聽老教師說:當初建校的時候規劃中并沒有栽種梧桐樹,但不知是哪年更不知是哪月,在空

          散文

          諸子散文有哪些

          閱讀(551)

          春秋戰國時期,諸子蜂起,百家爭鳴,他們紛紛著書立說,互相辯論,因而促進了諸子散文的發展。諸子散文的發展,可以分為三個時期,第一個時期是春秋末年至戰國初期。這個時期主要作品中的《論語》《老子》都用詞簡約,含義深刻豐富。《墨子》基本形成論

          散文

          保存寓意最多的諸子散文叫什么

          閱讀(358)

          莊子。《莊子》用很多寓言的形式來表達自己的哲學觀點,同時也給后人留下了很多動人的故事。用藝術形象來闡明哲學道理,是《莊子》的一大特色。戰國文章,普遍多假寓言、故事以說理,但僅僅作為比喻的材料,證明文章的觀點。《莊子》不僅如此。從

          散文

          簡貞所有的散文集的名字

          閱讀(359)

          水問——洪范1985年只緣身在此山中——洪范1986年月娘照眠床——洪范1987年七個季節——時報文化1987年(小品)一斛珠——李白1987年(小品)私房書——洪范1988年(札記)浮在空中的魚群——漢藝色研1988年下午茶——大雁1989年;洪范1994年重出

          散文

          歌頌春天暢想新年的散文詩現成要快

          閱讀(274)

          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我們懷著夢想,期盼著……——題記我們每一個人都對未來充滿期盼,充滿憧憬,希望在新的一年里幸福、快樂。而我也開始暢想我的2010年……在新的一年里,我希望讓自己的學習成績提高上來。平時我的成績只是在班級的中游,而在新

          <optgroup id="r9hwm"></optgroup><nav id="r9hwm"><label id="r9hwm"></label></nav>

            <tt id="r9hwm"><tr id="r9hwm"></tr></tt>
          1. 
            
          2. <optgroup id="r9hwm"><samp id="r9hwm"><dl id="r9hwm"></dl></samp></optgroup>

          3. <optgroup id="r9hwm"><samp id="r9hwm"><dl id="r9hwm"></dl></samp></optgroup>

                1. <listing id="r9hwm"></listing>
                  <delect id="r9hwm"></delect>
                  <optgroup id="r9hwm"><samp id="r9hwm"><ol id="r9hwm"></ol></samp></optgroup>
                  亚洲丰满少妇xxxxx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