蝴蝶的種子
我在院子里,觀察一只蛹,如何變成蝴蝶。
那只蛹咬破了殼,全身濕軟地從殼中鉆了出來,它的翅膀卷曲皺縮成一團,它站在
枝椏上休息曬太陽,好像鉆出殼已經用了很大的力氣。
它慢慢地、慢慢地,伸直翅膀,飛了起來。
它在空中盤桓了一下子,很快地找尋到一朵花,它停在花上,專注、忘情地吸著花
蜜。
我感到非常吃驚,這只蝴蝶從來沒有被教育怎么飛翔,從來沒有學習過如何去吸花
蜜,沒有爸爸媽媽教過它,這些都是它的第一次,它的第一次就做得多么精確而完美呀!
我想到,這只蝴蝶將來還會交配、繁衍、產卵、死亡,這些也都不必經由學習和教
育。
然后,它繁衍的子孫,一代一代,也不必教育和學習,就會飛翔和采花了。
一只蝴蝶是依賴什么來安排它的一生呢?未經教育與學習,它又是如何來完成像飛
翔或采蜜如此復雜的事呢?
這個世界不是有很多未經教育與學習就完美展現的事嗎?鳥的筑巢、蜘蛛的結網多
么完美!孔雀想談戀愛時,就開屏跳舞!云雀有了愛意,就放懷唱歌;天鵝和娃魚歷經
千里也不迷路;印度豹與鴕鳥天生就是賽跑高手。
這些都使我相信輪回是真實的。
一只蝴蝶乃是帶著前世的種子投生到這個世界,在它的種子里,有一個不可動搖的
信念:
“我將飛翔!我將采蜜!我將繁衍子孫!”
在那只美麗的蝴蝶身上,我看到空間的無限與時間的流動,深深地感動了。
------------------
一鳴掃描,雪兒校對
補充:
圓通寺與冰淇淋
到圓通寺的大殿拜怫,在我右邊拜佛的是一位中年的婦人,很虔誠地在那里頂禮。
我也專心地拜著佛,突然聽到右邊傳來劈啪兩聲巨響,回過神來,發現右邊的婦人
正打著小孩的耳光,由于用力極猛,連靜寂的佛殿都回響著嗡嗡之聲,我看著孩子的左
右臉頰浮起十個鮮紅的指印。
“你沒看見媽媽在拜佛嗎?你這個死囡仔哺,要吃冰淇淋不誨等一下嗎?不吃會死
嗎?氣死我!氣死我!”那媽媽漲紅著臉,幾乎發抖地說。
原來是圓通寺外有小販賣冰淇淋,看來只有七八歲的小孩擋不住誘惑,來向正在拜
佛的母親要零用錢。
拜佛的母親的反應大出我的意料之外,但被打的孩子的反應更令我吃驚,他雙手撫
臉、咬牙、瞪著怨恨的眼睛以忍住淚水,憤憤地說:“你先讓我吃冰淇淋,等一下再拜
佛也不會死!”
說完,孩子一轉身沖出大殿,發抖的母親發狂了,順手抄起放在墻邊的木板,追了
出去。
我跟出去,看到一對母子順著石階追逐,竟追了數百公尺,最后消失在山下。
這時,我才聽見石階下賣冰淇淋小販的叭不——喇叭聲。
我已無心拜佛,坐在庭中的大石頭上思維,如果我正在拜佛,我的孩子來向我要冰
淇淋,我會有什么反應,我想我會停止拜佛,去買冰給他吃,再回來拜佛;或者就陪他
吃個冰淇淋也未可知,吃了冰淇淋,拜佛的心可能會更清涼。
佛是永遠在的,稍停一下并不會怎樣。
佛是到處在的,體貼眾生的需要,正是在拜佛。
每一個孩子的內心都有尊貴的佛性,孩子與佛無二,為什么母親不能體會呢?
正想著的時候,那氣喘噓噓的母親返來了,我擔心地問:“追到了嗎?”
她說:“無呀!這塊死固仔,跑比飛卡緊,看在佛祖面上,饒他一命,我是拿這個
板子回來還給廟里的。”
然后我看她把板子放回原處,在大殿前穿鞋子——她剛剛急怒攻心,連鞋子也沒穿
就跑了。
我順著圓通寺的石階下山,看著這秋天清明的風景,想到佛是永遠在的,佛是處處
在的,在每一片葉、每一朵花、每一株草,甚至在吃冰淇淋清涼的心里。
但是,拜著佛的人中,幾人能知呢?
夢醒時分
林清玄
證嚴法師曾說過一個故事:
有一位七十四歲的老人,每天清晨都出去掃地,打掃別人家的門口,因此每個人看都他都非常喜歡。
有一天,幾位年輕人問他說:"老伯,你今年幾歲了?"
他說:"我四歲。"
那些年輕人以為他腦筋不正常,再問他一次,他還是說四歲,年輕人只好問他說:"你今年是七十四歲?還是八十四歲?"
那位老人回答說:"論年歲,我是七十四歲,但論真正的做人,我只有四歲"
年輕人問他:"這是怎么說呢?"
他說:"我七十歲以前迷迷糊糊過人生,不識道理,只是眾生之一;但自我聽了道理之后,迄今四年,我才懂得為人群服務,才深深感覺到自己是在真正的做人,所以說我只有四歲而已。"
法師最后下了結論:"能體會佛的道理,才是真正出生的日子。"
學習佛法的人喜歡講"開悟",把開悟當成深遠不可捕捉的情境,但是,如果把開悟擺在那么高深的境地,絕大部分人窮其一生也難有開悟的經驗。
證嚴法師的故事給我們從一個新的觀點來看開悟,落實到生活上,開悟的最初步就是"覺非",覺察到過去行為、語言、思想的錯誤加以修正,就是開悟的基礎,所以說,"修行"的最初步是"修正自己的行為"。
這時候,人有一個清明的心,來做自己身口意的主宰,有如從夢中醒來一樣。
一個人在夢中所經歷的,不管是多么真實,都是處在虛妄與迷惘的狀態,在夢中完全失去主宰自我的意識,只是隨境流轉,不能自己。
因此,每一次從夢中醒來,都是一個全新的開始。
當人不斷的"覺非",不斷的"修正行為",慢慢的就走向正法,走向究竟開悟之路。
這個世界也有人的夢是不醒的!不知道從哪里來,迷迷糊糊投生到這個世界,熙熙攘攘的過了一生,最后,糊里糊涂的離開這個世界,投入另一個不可知的迷夢之中。
開悟,即是"醒轉",是把迷夢反轉,覺悟真理的實相,進而證見真理,斷除煩惱的擾亂,圓具封鎖量妙德,身心自在。
只要一個人"開佛知見"的那一剎那,他就算從漫漫長夜醒來了,仿佛在沉睡中突然聽到鬧鐘的聲音,站起來做一天的工作,明明白白做自己的主人。
悟了以后的人還是要好好的生活與工作,就像醒來的人要生活與工作一樣。
不同的是,悟了的人,有一個更開闊的心胸,有更明晰的智慧之眼,以及更廣大的慈愛,來對待自己的人生、對待這個世界。
我很喜歡佛經里對菩薩的另一個稱呼"開士",開有明與達的意思,不僅慈悲智慧大開,還能指開正道來引導眾生。
凡夫在時空的輪轉中突然張開心眼,就成了"開士",這樣一想就忍不住自問:每天夢醒時分張開眼睛的一剎那,我的心眼是不是也隨著張開呢?
究竟的證悟雖然很渺茫,可是從"覺非"而言,悟出自己的人生大道也并不遠,每次想到七十四歲的老人自認為真正活了四歲,我就會自問:我今年幾歲了?
補充:
失戀之必要
日期:2005-7-6 22:15:22 作者:林清玄
為了愛
失戀是必要的
為了光明
黑暗是必要的
這些年來,我時常思考到愛與恨的問題,因此收到你的來信感到特別心驚,你說到連續談了三場戀愛,被三個不同的男人拋棄,感受到每一次談戀愛的感覺愈來愈淡薄,每一次被拋棄則愈來愈恨。
第一次失戀,你的感受是:真恨!真想報復他!
第二次,你更進一步談到:我一定要想辦法報復!
第三次的時候,你的心噴出這樣的火焰:我要殺死他!
讀了你的信,使我在夜暗的庭院中再三徘徊,抬頭看著遠天的星星,月光如洗,呀!這世界原是這樣的美好,為什么人的心中要充滿恨意呢?由于懷恨,我們的心眼昏眠,就看不見世間一切的好,自然也看不到自己在這里面的角色了。
我們時常談到愛恨,但很少人去深思愛恨的問題,我現在用佛經的觀點來看看愛恨,在南傳的法句經里,把愛分成四個轉變,也就是四個層次:
親愛――對他人的友情。
欲樂――對某一特定對象的愛情。
愛欲――建立于性關系的情愛。
渴愛――因過分執著以至于癡病的愛情。
這四個層次逐漸加深,也就逐漸產生了苦惱,因此經上說了一首偈:
從愛生憂患,從愛生怖畏;
離愛無憂患,何處有怖畏?
苦惱生出恐懼,恐懼生出悲哀,悲哀再轉為嗔恨,其實如果往前追溯,愛與恨是同一根源,好像手心與手背一樣,所以佛陀說:“愛可生愛,亦可生憎;僧能生僧,亦能生愛。”
什么是恨呢?經典里把忿恨連在一起,說它們是五種障道的力量,也是十種小隨煩惱的兩種:忿,恨之意,對有情、非情產生憤怒之心。
恨,于忿所緣之事,數數尋思,結怨不舍。
五種障道之力是欺、怠、嗔、恨、怨,欺能障信,怠能障進,嗔能障念,恨能障定,怨能障慧。
那么,像忿、恨、惱、嫉、害則是以嗔為體,嗔與貪、癡合稱為“三毒”,貪與癡加起來產生嗔,所以嗔是心的最大障礙,在《大智度論》里說:“嗔恚其咎最深,三毒之中,無重此者;九十八使中,此為最堅;諸心病中,第一難治。”
好了,現在我們知道愛欲與嗔恨的本質是相通的,我們可以來思考一些有趣的問題,一是愛雖然會轉為恨,卻不一定會轉為恨,也可以說,失戀會使一些人意志消沉、忿恨難平,卻也能使另外一些人更懂得去愛,開發更廣大的胸懷,不幸的,你是屬于前者。
二是愛恨雖能束縛我們,它只是心的感受,猶如波浪之于大海,其中并沒有實體,是緣起緣滅罷了,可嘆的是,大部分人不能隨緣,反而緣起即住,愛的時候陷溺在愛里,恨的時候沉淪于恨中。
一般人在愛恨的時候很少有檢驗的精神,很少反觀這情緒的變化,因此就難以革新與創發。
久而久之,愛恨逐成為一種模式。
“由愛生恨”是最固定的模式,我們從小就被教育了這種模式,我們在電視、小說、電影里學習到這種模式,在親戚朋友身上感染這種模式,反映到真實生活里,我們在愛情失敗時,隨之而起的便是恨,沒有一個例外,我把這種叫做“模式反應”,那有點像蚊子從我們眼前飛過,它不一定會傷害我們,但我們會下意識地舉手去撲殺它一樣。
如果不是“模式反應”,為什么千百萬人失去愛的時候都反射出恨呢?那是不是人性的真實呢?我有一個朋友說過,歐洲人與美國人失戀,所帶來的恨意就比中國人或日本人淡薄得多,大部分西方人在失戀中、離婚之后都能與從前的伴侶做朋友,那是他們的模式反應沒有像我們一樣。
為什么我要和大部分人一樣,失戀就憎恨呢?可不可以做一個卓然的人,失戀也不恨呢?
失戀的恨,那是由于兩個原因,一是認為失戀是壞事,二是我們沉淪于過去的覺受。
我曾經在筆記上寫了兩句話:“為了愛,失戀是必要的;為了光明,黑暗是必要的。”
那就好像,如果我們不饑餓,就無法真正享受食物;如果我們不生病,就不知道健康的可貴;如果我們不年老,青春對我們就沒有意義;如果我們要種蓮花,沒有爛泥巴是不行的……
失戀不是壞事,春天過了就是夏天,秋天過了就是冬天,這是必然的過程,我們熱愛春秋,但并不能阻擋火熱與寒冷的來臨,我們熱愛蓮花、玫瑰、金盞花、紫丁香,但我們不能使它不凋零。
我們不喜歡凋零,然而,凋零是一種必然。
過去不能讓它過去,未來不愿等待未來是人生最大的悲劇,其實,再怎么好的戀愛,每天都是不同的,我們甚至無法維持對一個人的愛,從早上到晚上都保有同一品質。
也就是說,再好的愛都會失去,會成為過去式。
我們之所以為失戀煩惱,是因為我們不愿面對此刻、融入此刻,老是沉湎于過去。
可嘆的是沉湎于過去的人會失去生的樂趣、失去發現的樂趣、失去創造的可能、失去愛的能力。
如果我們愿意走出來,就會發現就在此刻、就在門外,就有許多值得愛的人、許多值得愛的事物。
當然,不只是許多人值得愛,也有許多人等著愛我,只是我關在過去的枷鎖里,他們沒有機會來愛我吧!我要得到更好、更珍貴的、更真實的愛,首先是使我的心得到自由。
看你滿腹煩惱、滿臉忿恨、滿腦子報復之思,就是有這世界上最好的對象,也會被你錯過了呀!
讓我們一起來做一些創造性的工作,每天清晨起來中,把昨天的愛恨全部放下,從零出發,對著鏡子好好展現一個最美的笑吧!然后梳妝打掃(從心里的莊嚴開始),把自己最好的、最有魅力的那一面提起來,挺胸抬頭走出門外,那才是今天的你、此刻的你,既然你認為自己是善良而美麗的,為什么不把善良和美麗表現出來呢?
如果是我,使我動心的異性,是那些有生機、有活力,能微笑走在風里的人,而不是懷憂喪志,滿腹忿恨的人呀!
我說的這些都不是空話,而是我自己的體驗,是我的開發與創造,說來你也許難以相信,我很感激那些從前拋棄過我的人,如果沒有她們,就不會造就今天的我呀!
那些沒有經過監獄的悲慘的人,不會懂得外面的世界是多么值得歡喜與感恩,你現在知道心靈監獄的悲慘,一旦你走了出來,就可以知道生命確是值得歡舞和慶祝的。
不是哭了,不要恨了,當你停止哭泣與懷恨的那一刻,我在你的臉上看到春天的光輝,那時,你是多么美,像一朵金盞花在清晨的陽光下溫柔地開放。
雖然我沒有見過你,但我真的看見了你轉化恨意之后,臉上流轉的光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