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對封建禮教的鞭策,動搖了“封建思想”的統治地位。
1917年,陳獨秀和李大釗舉起了“文學革命”的大旗,提倡白話文,反對文言文;提倡新文學,反對舊文學。
1918年5月,魯迅在《新青年》發表了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指出隱藏在封建仁義道德后面全是“吃人”二字.
那些吃人的人“話中全是毒,笑中全是刀。”這是對封建禮教的一次無情的鞭策,這篇小說奠定了新文化運動的基石。
**曾評價: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二、揭出底層人民思想的病痛,讓他們在沉睡中蘇醒。
魯迅的小說主要描寫底層人民的日常生活狀況和精神狀況。
像他筆下的華老栓、阿Q、祥林嫂、愛姑這樣一些生活在社會最底層的人們。
按理說是最需要國人的同情和憐憫,關心和愛護的。
但在那樣一個病態的社會中,人們給予他們的卻是侮辱和歧視,冷漠和冷酷。
他們生活在無愛的人間,深受生活的折磨,對自己的命運采取一種冷漠旁觀甚至欣賞的態度,并通過欺辱比自己更弱小的人來宣泄自己受壓迫,受欺辱時的郁積怨憤之氣。
三、為中國**的成立開辟了道路
新文化運動所傳達的自由、民主、反抗傳統權威的思想,激發了中國人尤其是中國青年的愛國救國熱情,從根本上為五四運動奠定了基礎。
五四運動后,很多知識分子和工人都開始紛紛投入革命,革命情緒空前高漲,中國**正好借著這個風潮,團結工人階級的力量,開始了反帝反封建的殘酷斗爭。
四、有利于文化的普及和繁榮
新文化運動提倡的白話文,能夠很快被普通民眾所接受。
使中國**的在文化宣傳方面少了很多障礙。
能夠使軍民更好的團結一致,共同為共產主義事業奮斗到底。
在以后的時期,很多非常接地氣的文學作品也應運而生,如曹禺的話劇《雷雨》,反映了封建家庭的腐朽給女人造成的災難。
解放戰爭前夕的話劇《白毛女》,講述了舊社會把“人變成鬼,而**讓鬼變成人”的故事。
這些非常深入人心的作品都是建立在白話文的基礎上的。
擴展資料:
魯迅簡介
魯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壽,1898年改為周樹人,筆名魯迅,字豫山、豫亭,后改名為豫才。
20世紀中國重要作家,新文化運動的領導人、左翼文化運動的支持者,是現代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
魯迅的作品包括雜文、短篇小說、評論、散文、翻譯作品,對于五四運動以后的中國文化與中國文學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評價他是偉大的無產階級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國文化革命的主將,也被人民稱為“民族魂”。
他是世界十大文豪之一,新文化運動的領導人、支持者,是中國無產階級文學的奠基人,也是中國現代文學的一面旗幟。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魯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