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把姐姐尊稱為家姊、愛姐、長姊、長姐。
姐姐的定義:
1、對與自己同父同母、年齡比自己大的女性的稱呼。
2、對與自己同父異母或異父同母、年齡比自己大的女性的稱呼。
3、對與自己沒有血緣關系但像家人一樣一起生活、比自己年齡大的女性的稱呼(如父母先收養了一個孩子,之后又生育了一個)。
4、對堂姐、表姐的稱呼。
5、對和自己沒有血緣關系但有特別感情、年齡比自己大的女性的稱呼(義姐、干姐)。
6、對陌生女性的尊稱(一般要目測對方年齡明顯大于自己才能這樣叫)。
擴展資料:
古代對于自己的妹妹的稱謂有:令妹、舍妹、吾妹。
1、令妹,稱自己的妹妹。
后用作敬稱對方的妹妹。
令,意思是美好,用于稱呼對方的親屬。
2、舍妹,謙辭,用于對別人稱自己家的妹妹。
3、吾妹,這個用的比較少,一般在寫信的時候用。
古代其他稱謂方式:
1、稱字
幼時由父親長輩命名,成年(男20歲、女15歲)取字,字和名有意義上的聯系。
字是為了便于他人稱謂,對平輩或尊輩稱字出于禮貌和尊敬。
2、稱號
號又叫別號、表號。
名、字與號的根本區別是:前者由父親或尊長取定,后者由自己取定。
號,一般只用于自稱,以顯示某種志趣或抒發某種情感;對人稱號也是一種敬稱。
3、稱謚號
古代王侯將相、高級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稱號叫謚號。
4、稱齋名
指用齋號或室號來稱呼。
5、稱籍貫
以人的出生地命名,如唐代詩人孟浩然是襄陽人,故而人稱孟襄陽;張九齡是曲江人,故而人稱張曲江;柳宗元是河東(今山西永濟)人,故而人稱柳河東。
韓愈雖系河內河陽(今河南孟縣)人,但因昌黎(今遼寧義縣)韓氏為唐代望族,故韓愈常以“昌黎韓愈”自稱,世人遂稱其為韓昌黎。
再如蘇軾本是四川眉州人,可他有時自己戲稱“趙郡蘇軾”、“蘇趙郡”,就因為蘇氏是趙郡的望族。
古代對兄弟姐妹的尊稱:
1、兄
古代兄弟對兄長的尊稱有:令兄、家兄、昆玉、昆仲。
2、弟
令弟:舊時對對方的弟弟的稱呼。
3、姐妹女兄、女弟:古代對姊妹的稱謂,或直接稱姊妹為兄弟。
“姊”又稱“姐”,與姊相對者稱為“妹”。
尊稱,也叫敬稱,是對談話對方表示尊敬的稱呼,表示尊稱所用的詞叫做敬辭。
按敬辭的詞性分三種情況:
1、是直接用表敬稱的代詞,一般是單音節詞,常用的有“汝、爾、子、而、公、君”等,這些均可譯作”您。
2、是用名詞來代替代詞稱呼對方,這種詞都是雙音節詞,這種稱呼又有三中形式:一般的尊稱用“先生、吾子”等。
也可用對方所在的處所或手下的人來代表對方,常用的有“足下、陛下、閣下、執事、左右”等。
還有用官職身份尊稱對方的,如“大王、大夫、將軍、公子”等。
這些名詞也都可譯為“您”,陛下是專稱君主皇帝,可不譯,官職身份的也可不譯。
3、是用形容詞來稱呼與對方有關的人物行為,這種詞一般是雙音節詞,前一個為形容詞,后一個為與人物有關的名詞。
常見的有:
尊:尊府、尊兄、尊駕、尊夫人。
賢:賢弟、賢妻。
仁:仁兄、仁弟。
貴:貴體(有問候意)、貴姓、貴庚。
高:高朋、高親、高鄰、高見。
大:大禮、大作、大駕。
這些詞一般都不需要翻譯。
這些敬辭隨著社會的發展發生了變化,以上一二兩種情況到現在基本不用了。
而第三種普遍仍用,這些稱呼既很尊重對方,又有親切感,語言氣氛也很和諧。
兄弟,即指哥哥和弟弟。
姊妹,又姐妹,即指姐姐和妹妹。
姐弟即指姐姐和弟弟。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稱謂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姐姐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親屬稱謂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古人把姐姐尊稱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