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心田上的百合花開
作者:林清玄
在一個偏僻、遙遠的山谷,有一個高達數千尺的斷崖。
不知道什么時候,斷崖邊上長出了一株小小的百合。
百合剛剛誕生的時候,長得和雜草一模一樣。
但是,它心里知道自己并不是一株野草。
它的內心深處,有一個純潔的念頭:“我是一株百合,不是一株野草。
唯一能證明我是百合的方法,就是開出美麗的花朵。
”有了這個念頭,百合努力地吸收水分和陽光,深深地扎根,直直地挺著胸膛。
終于,在一個春天的清晨,百合的頂部結出了第一個花苞。
百合心里很高興,附近的雜草卻很不屑,它們在私下嘲笑著百合:“這家伙明明是一株草,偏偏說自己是一株花。
我看它頂上結的不是花苞,而是頭腦長瘤了。
”公開場合,它們則譏諷百合:“你不要做夢了,即使你真的會開花,在這荒郊野外,你的價值還不是跟我們一樣!”
百合說:“我要開花,是因為我知道自己有美麗的花;我要開花,是為了完成作為一株花的莊嚴使命;我要開花,是由于喜歡以花來證明自己的存在。
不管有沒有人欣賞,不管你們怎么看我,我都要開花!”
在野草的鄙夷下,野百合努力地釋放著自身的能量。
有一天,它終于開花了。
它以自己靈性的潔白和秀挺的風姿,成為斷崖上最美麗的花。
這時候,野草再也不敢嘲笑它了。
夜的露水,只有百合自己知道,那是極深沉的歡喜所結的淚滴。
年年春天,野百合努力地開花、結籽。
它的種子隨著風,落在山谷和懸崖上,到處都開滿潔白的野百合。
幾十年后,無數的人,從城市,從鄉村,千里迢迢趕來欣賞百合開花。
人們看到這從未見過的美,感動得落淚,觸動內心那純凈溫柔的一角。
不管別人怎么欣賞,滿山的百合花都謹記著第一株百合的教導:“我們要全心全意默默地開花,以花來證明自己的存在。”
2、北平的秋
作者:老舍
中秋前后是北平最美麗的時候。
天氣正好不冷不熱,晝夜的長短也劃分得平勻。
沒有冬季從蒙古吹來的黃風,也沒有伏天里挾著冰雹的暴雨。
天是那么高,那么藍,那么亮,好像是含著笑告訴北平的人們:在這些天里,大自然是不會給你們什么威脅與損害的。
西山北山的藍色都加深了一些,每天傍晚還披上各色的霞帔。
在太平年月,街上的高攤與地攤,和果店里,都陳列出只有北平人才能一一叫出名字來的水果。
各種各樣的葡萄,各種各樣的梨,各種各樣的蘋果,已經叫人夠看夠聞夠吃的了,偏偏又加上那些又好看好聞好吃的北平特有的葫蘆形的大棗,清香甜脆的小白梨;
像花紅那樣大的白海棠,還有只供聞香兒的海棠木瓜,與通體有金星的香檳子,再配上為拜月用的,貼著金紙條的枕形西瓜,與黃的紅的雞冠花,可就使人顧不得只去享口福,而是已經辨不清哪一種香味更好聞,哪一種顏色更好看,微微的有些醉意了!
那些水果,無論是在店里或攤子上,又都擺列的那么好看,果皮上的白霜一點也沒蹭掉,而都被擺成放著香氣的立體的圖案畫,使人感到那些果販都是些藝術家,他們會使美的東西更美一些。
況且,他們還會唱呢!
他們精心的把攤子擺好,而后用清脆的嗓音唱出有腔調的“果贊”:“唉——一毛錢兒來耶,你就挑一堆我的小白梨兒,皮兒又嫩,水兒又甜,沒有一個蟲眼兒,我的小嫩白梨兒耶!”歌聲在香氣中顫動,給蘋果葡萄的靜麗配上音樂,使人們的腳步放慢,聽著看著嗅著北平之秋的美麗。
同時,良鄉的肥大的栗子,裹著細沙與糖蜜在路旁唰啦唰啦的炒著,連鍋下的柴煙也是香的。
“大酒缸”門外,雪白的蔥白正拌炒著肥嫩的羊肉;一碗酒,四兩肉,有兩三毛錢就可以混個醉飽。
高粱紅的河蟹,用席簍裝著,沿街叫賣,而會享受的人們會到正陽樓去用小小的木錘,輕輕敲裂那毛茸茸的蟹腳。
同時,在街上的“香艷的”果攤中間,還有多少個兔兒爺攤子,一層層的擺起粉面彩身,身后插著旗傘的兔兒爺——有大有小,都一樣的漂亮工細,有的騎著老虎,有的坐著蓮花,有的肩著剃頭挑兒,有的背著鮮紅的小木柜;這雕塑的小品給千千萬萬的兒童心中種下美的種子。
同時,以花為糧的豐臺開始一挑一挑的往城里運送葉齊苞大的秋菊,而公園中的花匠,與愛美的藝菊家也準備給他們費了半年多的苦心與勞力所養成的奇葩異種開 " 菊展 "。
北平的菊種之多,式樣之奇,足以甲天下。
同時,象春花一般驕傲與俊美的青年學生,從清華園,從出產蓮花白酒的海甸,從東南西北城,到北海去劃船;荷花久已殘敗,可是荷葉還給小船上的男女身上染上一些清香。
同時,那文化過熟的北平人,從一入八月就準備給親友們送節禮了。
街上的鋪店用各式的酒瓶,各種餡子的月餅,把自己打扮得象鮮艷的新娘子;就是那不賣禮品的鋪戶也要湊個熱鬧,掛起秋節大減價的綢條,迎接北平之秋。
北平之秋就是人間的天堂,也許比天堂更繁榮一點呢!
3、一朵白薔薇
作者:冰心
怎么獨自站在河邊上?這朦朧的天色,是黎明還是黃昏?何處尋問,只覺得眼前竟是花的世界。
中間雜著幾朵白薔薇。
她來了,她從山上下來了。
靚妝著,仿佛是一身縞白,手里抱著一大束花。
我說,“你來,給你一朵白薔薇,好簪在襟上。
”她微笑說了一句話,只是聽不見。
然而似乎我竟沒有摘,她也沒有戴,依舊抱著花兒,向前走了。
抬頭望她去路,只見得兩旁開滿了花,垂滿了花,落滿了花。
我想白花終比紅花好;然而為何我竟沒有摘,她也竟沒有戴?
前路是什么地方,為何不隨她走去?都過去了,花也隱了,夢也醒了,前路如何?便摘也何曾戴?
4、莫高窟
作者:余秋雨
比之于埃及的金字塔,印度的山奇大塔,古羅馬的斗獸場遺跡,中國的許多文化遺跡常常帶有歷史的層累性。
別國的遺跡一般修建于一時,興盛于一時,以后就以純粹遺跡的方式保存著,讓人瞻仰。
中國的長城就不是如此,總是代代修建、代代拓抻。
長城,作為一種空間蜿蜒,竟與時間的蜿蜒緊緊對應。
中國歷史太長、戰亂太多、苦難太深,沒有哪一種純粹的遺跡能夠長久保存,除非躲在地下,躲在墳里,躲在不為常人注意的秘處。
阿房宮燒了,滕王閣坍了,黃鶴樓則是新近重修。
成都的都江堰所以能長久保留,是因為它始終發揮著水利功能。
因此,大凡至今轟轉的歷史勝跡,總有生生不息、吐納百代的獨特秉賦。
莫高窟可以傲視異邦古跡的地方,就在于它是一千多年的層層累聚。
看莫高窟,不是看死了一千年的標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年的生命。
一千年而始終活著,血脈暢通、呼吸勻停,這是一種何等壯闊的生命!一代又一代藝術家前呼后擁向我們走來,每個藝術家又牽連著喧鬧的背景,在這里舉行著橫跨千年的游行。
紛雜的衣飾使我們眼花撩亂,呼呼的旌旗使我們滿耳轟鳴。
在別的地方,你可以蹲下身來細細玩索一塊碎石、一條土埂,在這兒完全不行,你也被裹卷著,身不由主,踉踉蹌蹌,直到被歷史的洪流消融。
在這兒,一個人的感官很不夠用,那干脆就丟棄自己, 讓無數雙藝術巨手把你碎成輕塵。
5、秋天的況味
作者:林語堂
秋天的黃昏,一人獨坐在沙發上抽煙,看煙頭白灰之下露出紅光,微微透露出暖氣,心頭的情緒便跟著那藍煙繚繞而上,一樣的輕松,一樣的自由。
不轉眼繚煙變成縷縷的細絲,慢慢不見了,而那霎時,心上的情緒也跟著消沉于大千世界,所以也不講那時的情緒,而只講那時的情緒的況味。
待要再劃一根洋火,再點起那已點過三四次的雪茄,卻因白灰已積得太多,點不著,乃輕輕的一彈,煙灰靜悄悄的落在銅爐上,其靜寂如同我此時用毛筆寫在中紙上一樣,一點的聲息也沒有。
于是再點起來,一口一口的吞云吐露,香氣撲鼻,宛如偎紅倚翠溫香在抱情調。
于是想到煙,想到這煙一股溫煦的熱氣,想到室中繚繞暗淡的煙霞,想到秋天的意味。
這時才想起,向來詩文上秋的含義,并不是這樣的,使人聯想的是蕭殺,是凄涼,是秋扇,是紅葉,是荒林,是萋草。
然而秋確有另一意味,沒有春天的陽氣勃勃,也沒有夏天的炎烈迫人、也不像冬天之全入于枯槁凋零。
我所愛的是秋林古氣磅礴氣象。
有人以老氣橫秋罵人,可見是不懂得秋林古色之滋味。
在四時中,我于秋是有偏愛的,所以不妨說說。
秋是代表成熟,對于春天之明媚嬌艷,夏日之茂密濃深,都是過來人,不足為奇了,所以其色淡,葉多黃,有古色蒼蘢之慨,不單以蔥翠爭榮了。
這是我所謂秋的意味。
大概我所愛的不是晚秋,是初秋,那時暄氣初消,月正圓,蟹正肥,桂花皎潔,也未陷入懔烈蕭瑟氣態,這是最值得賞樂的。
那時的溫和,如我煙上的紅灰,只是一股熏熟的溫香罷了。
或如文人已排脫下筆驚人的格調,而漸趨純熟煉達,宏毅堅實,其文讀來有深長意味。
這就是莊子所謂“正得秋而萬寶成”結實的意義。
在人生上最享樂的就是這一類的事。
比如酒以醇以老為佳。
煙也有和烈之辨。
雪茄之佳者,遠勝于香煙,因其味較和。
倘是燒得得法,慢慢的吸完一支,看那紅光炙發,有無窮的意味。
鴉片吾不知,然看見人在煙燈上燒,聽那微微嘩剝的聲音,也覺得有一種詩意。
大概凡是古老,純熟,熏黃,熟煉的事物,都使我得到同樣的愉快。
如一只熏黑的陶鍋在烘爐上用慢火燉豬肉時所發出的鍋中徐吟的聲調,是使我感到同觀人燒大煙一樣的興趣。
或如一本用過二十年而尚未破爛的字典,或是一張用了半世的書桌,或如看見街上一塊熏黑了老氣橫秋的招牌,或是看見書法大家蒼勁雄深的筆跡,都令人有相同的快樂,人生世上如歲月之有四時,必須要經過這純熟時期,如女人發育健全遭遇安順的,亦必有一時徐娘半老的風韻,為二八佳人所絕不可及者。
使我最佩服的是鄧肯的佳句:“世人只會吟詠春天與戀愛,真無道理。
須知秋天的景色,更華麗,更恢奇,而秋天的快樂有萬倍的雄壯,驚奇,都麗。
我真可憐那些婦女識見偏狹,使她們錯過愛之秋天的宏大的贈賜。
”若鄧肯者,可謂識趣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