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條嶺距東至縣堯渡街東北10公里處,是古徽道上的高嶺、低嶺、蔡嶺、洪山腹地,俗稱“徐村三條嶺”。
“三條嶺”的山山嶺嶺都在海拔200米以上,民謠說:“高嶺不高,低嶺不低,上蔡嶺爬樓梯。”山門未打開之前,這里交通閉塞,人們總認為那里是個“窮山窩”;山門打開之后,進山的人越來越多,人們用旅游的眼光打量起“三條嶺”,發現那里還有一條保存完好的古徽道,徽道兩旁有美麗的自然風光,神秘的溶洞景觀,源遠流長的佛教文化,民間還流傳著許多動人心魄的神話故事。
古時,“三條嶺”上有一條從堯渡通向葛公,再通向池州和徽州的古徽道。
小嶺古徽道遺址位于高嶺村駐地小嶺西側山崗上,青石板路蜿蜒曲折,上下起伏。
路旁有一用塊石壘砌的古亭,內設石凳,以憩停者。
亭旁有黃栗、樸樹二株,古木根部合在一起,枝上古藤攀附,甚是奇特。
小嶺村道旁溪澗邊并排簇生三株古柏、二株皂莢,樹齡均在200到500年之間。
古道沿途還殘留著一些古祠、古橋、古民居。
最著名的是尚合村的石拱橋,古撲典雅,掩映在一棵虬枝繁茂的古樹旁。
低嶺余公廟為縣城內余公廟正宗,建廟歷史悠久,至今已愈千年,明萬歷21年改建,清乾隆20年重修,前院后殿,規模宏大,現雖僅存斷墻殘壁,仍可見當年的鼎盛景象,還有蔡嶺的百字庵、天子庵等。
此外,朝霞洞旁還有一座寺廟,是清末兩江兩廣總督周馥捐資所建,現洞中尚有當年石碑一尊,碑上題有述懷詩一首,詩曰:“去年吟社侶,江海各星散。
剝膚家國痛,不得忘每飯。
所慚非墨徒,蹈火赴苦戰。
入山恐不深,報國挾書卷。
瞑思苦海翻,航渡誰大愿。
安得撥茲山,置彼池地岸。
放開洞府寬,大庇民萬千。”
山里人家現存的古建筑有徽派民居和低嶺的鄧氏宗祠和高嶺的胡氏宗祠。
鄧氏宗祠,五楹三進二天井,后廳兩側有耳門,規模宏大,祠前廣場有方形水池,池前500米處有古人所栽的四棵黃栗頭樹。
胡氏宗祠,小巧殷實,內部結構普通大方,天花藻頂造型別致考究,木方柱頭裝飾雕工精細,造型雋美,古祠保存完好。
祠后有兩幢民居,古樸典雅,年限較長。
“三條嶺”上的山山脈脈還流傳著龍的傳說。
這里的許多景觀都冠以“龍”的名字,如龍山塢。
龍山塢的龍王洞,相傳是老龍王和娘娘住的地方。
洞體很大,能容百人。
當年龍群活動的地方,現名謂“龍山”、“龍塢”、“龍畈”。
青蛙嘴是龍山一奇,從余公廟后的小山峰看獨溝夾上的一塊巖石,酷似青蛙張大嘴。
據傳是青蛙爬上山頂,張大嘴看九龍戲珠。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描寫東至三條嶺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