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34年那次。
33年他返鄉回去后,寫的是《湘行散記》
而《常德的船》是寫于抗戰回鄉那次之后的,這個是沈從文著名散文《湘西》中的一篇
查了一下沈從文年譜,《湘西》是從1938年8月25日——11月17日復刊后的香港《大公報·文藝》上連載。
是沈從文轉移到昆明后的作品,但寫作初衷是源于這次返鄉,有團結湘人不自棄,參加全面抗戰作準備的,相比《湘行散記》湘西更為像地方志,介紹了湘西好的壞的,精神上的種種,有對民族的游俠尚武精神的回溯。
蕭乾在編者按中寫道:這部作品寫的“不僅是詩意的湘西,富裕的湘西,而且也是生氣勃勃的湘西——抗戰中的湘西”
樓上提到的《湘西雜記》這書,是近年出版社混編的,并不是沈作原書。
《湘西》全本現收入《沈從文全集》第十一卷《湘西》集。
這本小書于1939年8月由長沙商務印書館結集出版。
更多追問追答追問
我認為不是抗戰后的,1943年后,常德幾乎毀城了,很長時間都沒恢復,然后很快又內戰了,不會在這么繁華了,資料顯示常德城人口再次超過十萬到20時間70年代了,應該是寫于30年代了
追答抗戰37年開始,沈從文37年末曾返鄉借路西南,還曾經與弟弟及家鄉部隊將領談及家鄉人如何為抗戰作出貢獻,《湘西》這本書就是有這個意圖的,所以一再的提及地方人物,以及豐富物產,實際上是鼓勵參與持久抗戰的。
我已經明確告訴你 這篇是寫于1938年啊!
《常德的船》是《湘西》這本散文集中的一篇啊!!!!
《湘行散記》《從文自傳》和《湘西》是沈從文最富盛名的散文作品。
《從文自傳》寫成最早(1932),《湘行散記》(33年后返鄉回京作得連載游記)次之,《湘西》最后
但《從文自傳》和《湘行散記》是同一年(1934)出版的,二書寫作年份并不一樣。
張新穎評價這一年是沈從文的全盛時期,因為這一年他的《邊城》也出版了。
看仔細嘛
我特意翻了沈從文年譜查的,不會有錯。
追問謝謝你這么熱心,但是我還是覺得有點不可思議,1938年武漢陷落,距離常德只有幾百公里了,接著就開始對常德進行轟炸,這在這種情況,在市民生活言談中還看不到一點戰爭影子有點不正常,可以是早期寫了,收錄在后期的文集里也不是說不通啊
追答要不這樣吧 我把沈從文年譜發你,我這里有電子書。
沈從文這組散文是應蕭乾的約稿寫的,應該不會提前寫的,而且成書前是在報紙上連載的,沈遠走西南,一路上也是見慣機槍掃射的,而且在沅陵見到他從前線負傷回來的弟弟,他還約請一些學者及軍人,以及商談時局。
中國人生命力極其頑強,戰時也會自有平靖,何況沈是歷來喜歡不渲染血淚的,這樣寫也是有蹤跡可尋的。
他早年的從軍經歷很多都語焉不詳,在他自己回憶起來恐怕卻是趣味多些,但我們真那樣覺得嗎?在軍中充滿苦痛,充滿辛酸,只是從文先生歷來的品格就是沉默的接受這一切。
從文先生那篇小說《靜》是悲傷暗涌,很有這樣的意味。
何況《湘西》這部散文集子是有鼓勵家鄉人民抗戰的意味在的,更不可能渲染情勢危急了。
這個集子里其他諸篇 你也可以看看 比如《沅陵的人》《鳳凰》《辰溪的煤》對當下渲染的都不算多,更多是述及掌故、風物,像《鳳凰》一篇對家鄉人民的精神及游俠作了很系統的剖析,絕不是一時的情勢書寫,實有多年的熱愛包含在內的,所記人物也是民國初就不復存在的了,但從文先生為什么如此著筆呢!恐怕還是與他對民族精神的重塑 總體思想有關的。
朋友 你如此喜歡沈從文,推薦你個去處,豆瓣的沈從文小組。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沈從文《常德的船》大概寫于多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