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抗震英雄少年的詩歌(200字內)謝謝
贊美抗震救災英雄少年鄒雯櫻的詩歌:
地震發生時,
你作為班長和學校少先隊大隊長,
一直主動幫助老師組織同學撤離,
你卻自覺留在最后。
當時你已經跑到二樓樓梯口,
為了返回救助其他同學,你卻再也沒能回來。
當救援人員發現鄒雯櫻時,
你還緊緊攙扶著一位同班同學。
你的學習成績一直是年級第一名,
還自學繪畫和音樂,愛好體育。
4月底曾代表學校參加汶川運動會,
100米和200米都拿了名次。
以你的奔跑速度,
完全可以跑出去。
抗震救災英雄少年的詩歌
七絕·讀“抗震救災英雄少年”候選人事跡有感
抗震英雄出少年,驚人壯舉感江川。
青苗不負園丁苦,撐起未來一片天。
六位同學未撤出,搶救失敗不甘心。
夜里冒雨獨搜救,救一護二找水飲。
打火機火雖微弱,星火慧根令人欽。
腦勺出血書墊頭,幫助一人繼爬行。
內困三人相鼓勵,終究贏得四條命。
七十五時呼救聲,奮力拼搏打頭陣。
掰開變形生命門,同學先出他押陣。
實驗樓下聞呼救,接連掏挖四條命。
緊急關頭不退縮,機智勇敢屬鐵人。
二至三樓走道間,三人被壓水泥板。
發覺光亮掙扎出,繼救六人脫危險。
跛足流血全不顧,道德高尚亦樂觀。
廢墟漆黑心害怕,饑餓威脅難掙扎。
手電照明苦讀書,驅散惡魔反清雅。
被救感動在場人,不忘讀書增榮華。
協助老師速撤退,手掏木敲救四人。
摳出兩條救生路,二十師生活了命。
擔任臨時班主任,先聲奪人是先鋒。
喊叫護頭快臥倒,被砸昏醒開通道。
同學爬時他推送,最后抱著傷員逃。
恰好避開再塌陷,沉著應對有功勞。
縣上演出奔學校,跳上廢墟急喊叫。
李陽來救要挺住,協助救援見實效。
一鼓作氣救四人,氣勢非凡真英豪。
在馬背之外
在刀光劍影之外
在硝煙與炮火之外
英雄 就在我們的身旁
英雄 就在廢墟的殘垣斷墻之中
英雄 就是我們堅強而果敢的孩子
自古英雄出少年
歷史己經無數次證明
5.12的汶川大地震再一次證明
英雄 不一定需要力拔山兮
潺弱的孩子 一樣可以做到氣蓋世
當國歌聲穿透廢墟的瓦礫抵達我們心靈
中國被感動 世界被感動
面對汶川 我們齊聲喚
孩子加油,中國加油
多難興邦
英雄總在災難中誕生
一雙雙稚嫩的小手
堅強而不屈
穿越黑暗中指向陽光
母親為她的兒女喝彩
我們 為自己的英雄喝彩
孩子 你是好樣的
中國的未來 是好樣的
英雄 不僅是策馬風簫簫的俠客
花一樣嬌柔的孩子
一樣可以用殘存的手
揭開生命美麗的明天
英雄的孩子們
你們是我們的驕傲
你們讓祖國母親自豪
從沒有一次災難能推毀我們的意志
從沒有一種困難能讓我們屈服
中國 從來就是迎難而上
災難 只能讓中國變得更堅強
災難 只能讓中國變得更偉大
讀懂了中華少年
我們便讀懂了母親祖國
世界便讀懂中華民族
當我們舉國為英雄的少年致敬時
中國 就年輕而強盛……
抗震救災英雄少年的詩歌
七絕·讀“抗震救災英雄少年”候選人事跡有感抗震英雄出少年,驚人壯舉感江川。
青苗不負園丁苦,撐起未來一片天。六位同學未撤出,搶救失敗不甘心。
夜里冒雨獨搜救,救一護二找水飲。打火機火雖微弱,星火慧根令人欽。
腦勺出血書墊頭,幫助一人繼爬行。內困三人相鼓勵,終究贏得四條命。
七十五時呼救聲,奮力拼搏打頭陣。掰開變形生命門,同學先出他押陣。
實驗樓下聞呼救,接連掏挖四條命。緊急關頭不退縮,機智勇敢屬鐵人。
二至三樓走道間,三人被壓水泥板。發覺光亮掙扎出,繼救六人脫危險。
跛足流血全不顧,道德高尚亦樂觀。廢墟漆黑心害怕,饑餓威脅難掙扎。
手電照明苦讀書,驅散惡魔反清雅。被救感動在場人,不忘讀書增榮華。
協助老師速撤退,手掏木敲救四人。摳出兩條救生路,二十師生活了命。
擔任臨時班主任,先聲奪人是先鋒。喊叫護頭快臥倒,被砸昏醒開通道。
同學爬時他推送,最后抱著傷員逃。恰好避開再塌陷,沉著應對有功勞。
縣上演出奔學校,跳上廢墟急喊叫。李陽來救要挺住,協助救援見實效。
一鼓作氣救四人,氣勢非凡真英豪。在馬背之外在刀光劍影之外在硝煙與炮火之外英雄 就在我們的身旁英雄 就在廢墟的殘垣斷墻之中英雄 就是我們堅強而果敢的孩子自古英雄出少年歷史己經無數次證明5.12的汶川大地震再一次證明英雄 不一定需要力拔山兮潺弱的孩子 一樣可以做到氣蓋世當國歌聲穿透廢墟的瓦礫抵達我們心靈中國被感動 世界被感動面對汶川 我們齊聲喚孩子加油,中國加油多難興邦英雄總在災難中誕生一雙雙稚嫩的小手堅強而不屈穿越黑暗中指向陽光母親為她的兒女喝彩我們 為自己的英雄喝彩孩子 你是好樣的中國的未來 是好樣的英雄 不僅是策馬風簫簫的俠客花一樣嬌柔的孩子一樣可以用殘存的手揭開生命美麗的明天英雄的孩子們你們是我們的驕傲你們讓祖國母親自豪從沒有一次災難能推毀我們的意志從沒有一種困難能讓我們屈服中國 從來就是迎難而上災難 只能讓中國變得更堅強災難 只能讓中國變得更偉大讀懂了中華少年我們便讀懂了母親祖國世界便讀懂中華民族當我們舉國為英雄的少年致敬時中國 就年輕而強盛……。
古代英雄少年的事跡 要精的
十二歲的使臣甘羅 戰國時代,秦始皇派剛成君蔡澤出使燕國,百般游說。
經過三年的努力,燕王喜答應歸附秦國,并且派太子丹到秦國做人質,表示永不叛秦。秦國也打算再派張唐前往燕國,做燕國的國相,企圖與燕國聯合夾攻趙國,擴大河間的土地。
因為張唐赴燕中途必須經過趙國,所以秦王又讓張唐順便訪問趙國。最好能游說趙王把河間一帶的城池割讓給秦國,不動刀兵,避免勞師靡餉。
張唐受命以后,就拜訪丞相呂不韋說,因自己進攻過趙國,怕報復。呂不韋很不高興。
甘羅聞訊找到呂不韋,自告奮勇前去勸說張唐。呂不韋見他小小年紀很不以為然,最后還是同意甘羅前去勸說張唐。
甘羅讓張唐與白起比戰功,再讓張唐比較范雎與呂不韋的權勢,最后以白起不敢出征攻趙被范雎逐出咸陽死于杜郵的故事,威脅張唐,使之如夢初醒答應下來,但他終因懼怕趙王報復而沒去。呂不韋準備奏請秦王派別人去,甘羅聽到這個消息以后,就到秦王那里毛遂自薦,秦王見眼前的這個小孩兒這么有膽量,這么有魄力,又聽相國呂不韋談到過他的行事,心中已有幾分歡喜。
便任命做使臣。給他十輛馬車,一百人聽他吩咐。
甘羅一行來到趙國都城邯鄲。趙王聽說秦國使臣來到,急忙出城迎接。
出乎眾人的意料,從車上走下的是位少年。經過一番舌戰,趙王對這個十二歲的孩子非常佩服。
趙王十分畏懼秦國的武力。他知道秦國既然派人來討要城池,是非給不可的。
他命人把河間一帶五座城的地圖和戶**給甘羅,又用十分隆重的禮節款待甘羅等人。臨別的時候,趙王又把甘羅送出都城親自扶他上車,還贈給他黃金百斤,玉璧一雙。
甘羅不僅圓滿地完成了使命,而且滿載而歸。 秦王對甘羅的表現大為贊賞,破例封他為大夫;不久又提拔他為上卿,把當年封給他祖父甘茂的土地全部賜給了他。
勇斬雙頭蛇的孫叔敖 孫叔敖是戰國時的小英雄。 孫叔敖少年時家境貧寒,母子相依為命,苦度荒年。
十三歲的孫叔敖,有一次上山砍柴,在茂密的草叢中。遇見一條大蛇,長著兩個腦袋。
此巨毒蛇比鵝蛋還粗,好幾尺長。孫叔敖逃跑下山,他思忖:曾聽鄉里人傳說人見雙頭蛇要被毒死。
可是,自己逃跑下山,也免不了一死。此雙頭毒蛇依然存在,鄉里人再上山來,遇見此禍害豈不是也要死掉嗎?逃跑回家也是死,反不如拼死一搏,為鄉里人除此禍害。
孫叔敖砍了一根雙杈樹枝,邁步登上山來尋找雙頭蛇。那雙頭蛇聽得腳步聲,雙頭堅立惡視來人,張開大嘴形似吞食,探頭猛撲過來。
孫叔敖跨步往上沖,左腳在前,右腳在后,左手舉著雙杈樹枝引逗雙頭蛇大嘴,右手高舉砍柴板斧,猛剁雙頭蛇。左腿離蛇太近被蛇尾緊緊纏住,疼痛難忍。
經過一場人與雙頭蛇的搏頭,終于將雙頭蛇砍死在山坡上。孫叔敖挖了一個坑,將剁死的雙頭蛇深深的葬理了。
后來,孫叔敖長大成人,由于他的學識品德好,做了楚國的令尹。他還沒正式上任,老百姓就已經很信賴他了。
浪子回頭的周處 西晉時期,大興清談之風。但周處比較正直肯干實事。
周處原是東吳義興(今江蘇宜興縣)人。年青的時候,長得個子高,力氣比一般小伙子大。
他的父親很早就死了,他自小沒人管束,成天在外面游蕩,不肯讀書;而且脾氣強悍,動不動就拔拳打人,甚至動刀使槍 義興地方的百姓都害怕他。 義興鄰近的南山有一只白額猛虎,經常出來傷害百姓和家畜,當地的獵戶也制服不了它。
當地的長橋下,有一條大蛟(一種鱷魚),出沒無常。義興人把周處和南山白額虎、長橋大蛟聯系起來,稱為義興“三害”。
這“三害”之中,最使百姓感到頭痛的還是周處。 一次,周處知道了人們悶悶不樂的原故。
便跟人們說:“這樣吧,既然大家都為‘三害’苦惱,我把它們除掉。” 過了一天,周處果然帶著弓箭,背著利劍,進山射死了老虎。
又過了一天,周處換了緊身衣,帶了弓箭刀劍跳進水里殺死了蛟。 這件事使他認識到,自己平時的行為被人們痛恨到什么程度了。
他又痛下決心,離開家鄉到吳郡找老師學習。那時候吳郡有兩個很有名望的人,一個叫陸機,一個叫陸云。
周處去找他們,陸機出門去了,只有陸云在家。 周處見到陸云,把自己決心改過的想法誠懇地向陸云談了。
他說:“我后悔自己覺悟得太晚,把寶貴的時間白白浪費掉。現在想干一番事業,只怕太晚了。”
陸云勉勵他說:“別灰心,您有這樣決心,前途還大有希望呢。一個人只怕沒有堅定的志氣,不怕沒有出息。”
打那以后,周處一面跟陸機、陸云學習,刻苦讀書;一面注意自己的品德修養。他的勤奮好學的精神受到大家的稱贊。
過了一年,州郡的官府都征召他出來做官。到了東吳被晉朝滅掉以后,他就成為晉朝的大臣。
突圍搬兵的荀灌 這是晉朝時的故事。 襄陽城被敵軍包圍了。
城里的糧食快吃完了,箭也快用光了。主將荀崧幾次叫人突圍出去請救兵,都被敵軍堵了回來。
眼看城就要被攻破,荀崧焦急萬分。 當時荀灌只十三歲,問道:“爸爸,您有啥難事,能告訴我嗎?” 荀崧嘆了口氣,說你是女孩子,告訴你有什么用呢? 您不說我也知道,荀灌眨著聰明的眼睛,說:“為突圍求救的事著急。
爸爸,您快寫信,讓我去送吧。” “你去”?荀崧搖搖頭,“那怎。
英雄少年的全文
賴寧賴寧讀六年級的時候,有天早晨進教室被班主任郭老師叫住了: “賴寧,臉上的傷是怎么回事?又去探險了嗎?” 老師受家長的委托,負有提醒他注意安全的責任。
可賴寧卻微笑著搖了搖頭,撫摩著臉上的道道傷痕,說: “玩的時候不小心劃破了。” 三天后,全校集合,校長宣讀了鎮政府和森林防火指揮部送來的表揚信,表揚賴寧、王海、羅東等同學英勇撲滅山火的事跡。
郭老師這才恍然大悟,知道自己上當了。她找到賴寧,問: “你臉上的傷到底怎么搞的?” 賴寧已無法再隱瞞了,紅著臉吞吞吐吐說:“救火時劃破的。”
直到這時,老師和家長都不曉得,賴寧上山救火這已經是第三次了! 作為一個山區的少年,尤其是由于酷愛探險的緣故,賴寧對家鄉的大山和森林有著濃厚的感情。 他在《保護森林》一文中寫道: “森林可以為人類提供木材,可以凈化空氣、儲蓄水分,還可以保護水土。
同時,它又是珍禽異獸的棲身之地。所以,保護森林也就顯得十分重要。”
“森林對于人類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一片森林就是一片綠色水庫。”“住在森林中,空氣清閑濕潤,泉水潺潺,該是多么愜意!” 因此,他對人們破壞森林資源的行為,表示了強列的憤慨。
“給人類帶來巨大益處的森林卻遭到人們的濫砍亂伐。我國每年消耗大約兩億立方米木材,其中竟有古分之二是毀林開荒、濫砍亂伐、森林火災造成的浪費,森林資源受到嚴重破壞。
……1979年我國頒布了第一部《森林法》,提出全國森林覆蓋率要達到30%,我們應該響應黨的號召,保護森林,綠化大地,為子孫造福!” 當大興安嶺發生特大火災的消息傳來時,他心痛極了,忍不住奮筆疾書,怒斥官僚主義給國家造成巨大損失。那些天,他因為疏忽丟失英語作業本,少交了一次作業。
英語課代表邊紹勇說:“沒關系,反正這是第一次。”賴寧卻回答:“不,咱不能像大興安嶺那兒的官僚主義者那樣,而應當從小養成良好的習慣。”
于是,他立即補交了英語作業。 國家的財產,人民的利益,在賴寧心里越來越具有重要的位置。
他在宿舍樓頂上,用聚光鏡聚光的辦法,在一塊長木板上燒灼出“春蠶到死絲方盡”的詩句,表明自己要為祖國和人民貢獻出一切的崇高志向。 石棉山區是四川省的一類火險區。
1988年3月13日是個星期天。下午3點左右,縣城附近一家工廠信號線,因八級大風的吹刮擺蕩碰到了高壓線上,引起了線路短碰火。
火花掉入干枯的草地,引起了山林大火。火借風勢風助火威,剎那間海子山上下已是火海一片。
大片國有森林和電視衛星轉播站、石油公司油庫都面臨巨大威脅。 這時,賴寧的爸爸抱病在辦公室設計水電站圖紙,媽媽頭疼昏睡在床上。
賴寧剛寫完作業,對媽媽說了句:“我下樓解個手。”媽媽費力地睜開眼睛,囑咐道: “外面風大,別走遠了!” 賴寧應著,走下樓來,一眼便瞧見了沖天的火焰。
雖然,沒有任何人通知他,更沒有人來動員他,可他卻像接到了最神圣的命令一樣,連告訴媽媽一聲都來不及,就飛快地直奔火場,加入了一千多人自發組成的救火大軍。 關于賴寧是如何上山的,我們已無從知曉。
據與他一起救火的好朋友王海回憶說: “我從一條小路向海子山爬去,爬了大半,我累極了。這時我意外地發現,賴寧也上來了。
我又來了精神,和他一起爬到了山頂。不料,山上的火已撲滅了。
但我們馬上發現,火已經燒到對面的那片山上去了。于是,我倆向那片山跑去。
在二線(山上自下而上的盤旋公路圈數,也兼作防火線用)我們搭上一輛車,車向山上開,一遇火情就停車滅火。我見賴寧穿著羽絨衣,就對他說:‘你穿著羽絨衣撲火太危險了,脫了吧!’他說:‘穿著一樣。
你還記得我們前幾年發的誓嗎?’我說:‘當然記得。’那是在一次撲火之后,我們幾個發誓說:‘時刻為保護國家財產而獻身!’” 氣象站的工作人員介紹說,那天的風之大,是20多年來第一次見到的。
火借風勢,極其兇猛。火苗高達二三十米,火速每秒達十米以上,簡直像一條發瘋的火龍騰躍挺進。
賴寧和他的伙伴英勇頑強,一次次沖向火海。 據在山上見過賴寧的周偉同學回憶說: “我聽說好友賴寧也在這兒打火,心中十分高興。
于是,我手拿松枝去找他。一片燒焦的松樹林里,樹干和草堆中還有余火吐著‘舌頭’,煙霧不斷冒出。
其間,一個少年手拿著被火燒焦的松樹枝,用力朝面前的火堆撲打,濃煙和火光使他不時扭轉著頭……‘賴寧!’我高興地喊了一聲。‘嘿,周偉,快過來!’他扭過頭看到我,顯出十分高興的樣子。
我們便一同用松枝使勁撲打余火,一邊又互相談論著這場火。‘這場火可真大,燒了這么大一片林子。
要知道是人引起的,該判刑!’他急忙地說。” “打完了這處的余火,我們又一同上了卡車。
當我們談到今晚的電視時,他惋惜地說:‘現在,《唐老鴨和米老鼠》看不成了,《再向虎山行》也看不成了。’說完,他又神氣自豪地說:‘我們要再向火山行了!’” 當時在現場指揮救火的副縣長凌福棟同志,看到天色已晚,為了避免發生意外,強行命令用汽車將在場的學生、婦女和老人全部送下山。
賴寧、王海、周偉也被拉上了車。當車在下山途中,停在四線。
英雄少年的全文
賴寧讀六年級的時候,有天早晨進教室被班主任郭老師叫住了: “賴寧,臉上的傷是怎么回事?又去探險了嗎?” 老師受家長的委托,負有提醒他注意安全的責任。
可賴寧卻微笑著搖了搖頭,撫摩著臉上的道道傷痕,說: “玩的時候不小心劃破了。” 三天后,全校集合,校長宣讀了鎮政府和森林防火指揮部送來的表揚信,表揚賴寧、王海、羅東等同學英勇撲滅山火的事跡。
郭老師這才恍然大悟,知道自己上當了。她找到賴寧,問: “你臉上的傷到底怎么搞的?” 賴寧已無法再隱瞞了,紅著臉吞吞吐吐說:“救火時劃破的。”
直到這時,老師和家長都不曉得,賴寧上山救火這已經是第三次了! 作為一個山區的少年,尤其是由于酷愛探險的緣故,賴寧對家鄉的大山和森林有著濃厚的感情。 他在《保護森林》一文中寫道: “森林可以為人類提供木材,可以凈化空氣、儲蓄水分,還可以保護水土。
同時,它又是珍禽異獸的棲身之地。所以,保護森林也就顯得十分重要。”
“森林對于人類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一片森林就是一片綠色水庫。”“住在森林中,空氣清閑濕潤,泉水潺潺,該是多么愜意!” 因此,他對人們破壞森林資源的行為,表示了強列的憤慨。
“給人類帶來巨大益處的森林卻遭到人們的濫砍亂伐。我國每年消耗大約兩億立方米木材,其中竟有古分之二是毀林開荒、濫砍亂伐、森林火災造成的浪費,森林資源受到嚴重破壞。
……1979年我國頒布了第一部《森林法》,提出全國森林覆蓋率要達到30%,我們應該響應黨的號召,保護森林,綠化大地,為子孫造福!” 當大興安嶺發生特大火災的消息傳來時,他心痛極了,忍不住奮筆疾書,怒斥官僚主義給國家造成巨大損失。那些天,他因為疏忽丟失英語作業本,少交了一次作業。
英語課代表邊紹勇說:“沒關系,反正這是第一次。”賴寧卻回答:“不,咱不能像大興安嶺那兒的官僚主義者那樣,而應當從小養成良好的習慣。”
于是,他立即補交了英語作業。 國家的財產,人民的利益,在賴寧心里越來越具有重要的位置。
他在宿舍樓頂上,用聚光鏡聚光的辦法,在一塊長木板上燒灼出“春蠶到死絲方盡”的詩句,表明自己要為祖國和人民貢獻出一切的崇高志向。 石棉山區是四川省的一類火險區。
1988年3月13日是個星期天。下午3點左右,縣城附近一家工廠信號線,因八級大風的吹刮擺蕩碰到了高壓線上,引起了線路短碰火。
火花掉入干枯的草地,引起了山林大火。火借風勢風助火威,剎那間海子山上下已是火海一片。
大片國有森林和電視衛星轉播站、石油公司油庫都面臨巨大威脅。 這時,賴寧的爸爸抱病在辦公室設計水電站圖紙,媽媽頭疼昏睡在床上。
賴寧剛寫完作業,對媽媽說了句:“我下樓解個手。”媽媽費力地睜開眼睛,囑咐道: “外面風大,別走遠了!” 賴寧應著,走下樓來,一眼便瞧見了沖天的火焰。
雖然,沒有任何人通知他,更沒有人來動員他,可他卻像接到了最神圣的命令一樣,連告訴媽媽一聲都來不及,就飛快地直奔火場,加入了一千多人自發組成的救火大軍。 關于賴寧是如何上山的,我們已無從知曉。
據與他一起救火的好朋友王海回憶說: “我從一條小路向海子山爬去,爬了大半,我累極了。這時我意外地發現,賴寧也上來了。
我又來了精神,和他一起爬到了山頂。不料,山上的火已撲滅了。
但我們馬上發現,火已經燒到對面的那片山上去了。于是,我倆向那片山跑去。
在二線(山上自下而上的盤旋公路圈數,也兼作防火線用)我們搭上一輛車,車向山上開,一遇火情就停車滅火。我見賴寧穿著羽絨衣,就對他說:‘你穿著羽絨衣撲火太危險了,脫了吧!’他說:‘穿著一樣。
你還記得我們前幾年發的誓嗎?’我說:‘當然記得。’那是在一次撲火之后,我們幾個發誓說:‘時刻為保護國家財產而獻身!’” 氣象站的工作人員介紹說,那天的風之大,是20多年來第一次見到的。
火借風勢,極其兇猛。火苗高達二三十米,火速每秒達十米以上,簡直像一條發瘋的火龍騰躍挺進。
賴寧和他的伙伴英勇頑強,一次次沖向火海。 據在山上見過賴寧的周偉同學回憶說: “我聽說好友賴寧也在這兒打火,心中十分高興。
于是,我手拿松枝去找他。一片燒焦的松樹林里,樹干和草堆中還有余火吐著‘舌頭’,煙霧不斷冒出。
其間,一個少年手拿著被火燒焦的松樹枝,用力朝面前的火堆撲打,濃煙和火光使他不時扭轉著頭……‘賴寧!’我高興地喊了一聲。‘嘿,周偉,快過來!’他扭過頭看到我,顯出十分高興的樣子。
我們便一同用松枝使勁撲打余火,一邊又互相談論著這場火。‘這場火可真大,燒了這么大一片林子。
要知道是人引起的,該判刑!’他急忙地說。” “打完了這處的余火,我們又一同上了卡車。
當我們談到今晚的電視時,他惋惜地說:‘現在,《唐老鴨和米老鼠》看不成了,《再向虎山行》也看不成了。’說完,他又神氣自豪地說:‘我們要再向火山行了!’” 當時在現場指揮救火的副縣長凌福棟同志,看到天色已晚,為了避免發生意外,強行命令用汽車將在場的學生、婦女和老人全部送下山。
賴寧、王海、周偉也被拉上了車。當車在下山途中,停在四線加水的時候,。
贊美抗震救災英雄少年鄒雯櫻的詩歌
地震發生時,
你作為班長和學校少先隊大隊長,
一直主動幫助老師組織同學撤離,
你卻自覺留在最后。
當時你已經跑到二樓樓梯口,
為了返回救助其他同學,你卻再也沒能回來。
當救援人員發現鄒雯櫻時,
你還緊緊攙扶著一位同班同學。
你的學習成績一直是年級第一名,
還自學繪畫和音樂,愛好體育。
4月底曾代表學校參加汶川運動會,
100米和200米都拿了名次。
以你的奔跑速度,
完全可以跑出去。
古代少年英雄事跡
十二歲的使臣甘羅 戰國時代,秦始皇派剛成君蔡澤出使燕國,百般游說。
經過三年的努力,燕王喜答應歸附秦國,并且派太子丹到秦國做人質,表示永不叛秦。秦國也打算再派張唐前往燕國,做燕國的國相,企圖與燕國聯合夾攻趙國,擴大河間的土地。
因為張唐赴燕中途必須經過趙國,所以秦王又讓張唐順便訪問趙國。最好能游說趙王把河間一帶的城池割讓給秦國,不動刀兵,避免勞師靡餉。
張唐受命以后,就拜訪丞相呂不韋說,因自己進攻過趙國,怕報復。呂不韋很不高興。
甘羅聞訊找到呂不韋,自告奮勇前去勸說張唐。呂不韋見他小小年紀很不以為然,最后還是同意甘羅前去勸說張唐。
甘羅讓張唐與白起比戰功,再讓張唐比較范雎與呂不韋的權勢,最后以白起不敢出征攻趙被范雎逐出咸陽死于杜郵的故事,威脅張唐,使之如夢初醒答應下來,但他終因懼怕趙王報復而沒去。呂不韋準備奏請秦王派別人去,甘羅聽到這個消息以后,就到秦王那里毛遂自薦,秦王見眼前的這個小孩兒這么有膽量,這么有魄力,又聽相國呂不韋談到過他的行事,心中已有幾分歡喜。
便任命做使臣。給他十輛馬車,一百人聽他吩咐。
甘羅一行來到趙國都城邯鄲。趙王聽說秦國使臣來到,急忙出城迎接。
出乎眾人的意料,從車上走下的是位少年。經過一番舌戰,趙王對這個十二歲的孩子非常佩服。
趙王十分畏懼秦國的武力。他知道秦國既然派人來討要城池,是非給不可的。
他命人把河間一帶五座城的地圖和戶**給甘羅,又用十分隆重的禮節款待甘羅等人。臨別的時候,趙王又把甘羅送出都城親自扶他上車,還贈給他黃金百斤,玉璧一雙。
甘羅不僅圓滿地完成了使命,而且滿載而歸。 秦王對甘羅的表現大為贊賞,破例封他為大夫;不久又提拔他為上卿,把當年封給他祖父甘茂的土地全部賜給了他。
勇斬雙頭蛇的孫叔敖 孫叔敖是戰國時的小英雄。 孫叔敖少年時家境貧寒,母子相依為命,苦度荒年。
十三歲的孫叔敖,有一次上山砍柴,在茂密的草叢中。遇見一條大蛇,長著兩個腦袋。
此巨毒蛇比鵝蛋還粗,好幾尺長。孫叔敖逃跑下山,他思忖:曾聽鄉里人傳說人見雙頭蛇要被毒死。
可是,自己逃跑下山,也免不了一死。此雙頭毒蛇依然存在,鄉里人再上山來,遇見此禍害豈不是也要死掉嗎?逃跑回家也是死,反不如拼死一搏,為鄉里人除此禍害。
孫叔敖砍了一根雙杈樹枝,邁步登上山來尋找雙頭蛇。那雙頭蛇聽得腳步聲,雙頭堅立惡視來人,張開大嘴形似吞食,探頭猛撲過來。
孫叔敖跨步往上沖,左腳在前,右腳在后,左手舉著雙杈樹枝引逗雙頭蛇大嘴,右手高舉砍柴板斧,猛剁雙頭蛇。左腿離蛇太近被蛇尾緊緊纏住,疼痛難忍。
經過一場人與雙頭蛇的搏頭,終于將雙頭蛇砍死在山坡上。孫叔敖挖了一個坑,將剁死的雙頭蛇深深的葬理了。
后來,孫叔敖長大成人,由于他的學識品德好,做了楚國的令尹。他還沒正式上任,老百姓就已經很信賴他了。
浪子回頭的周處 西晉時期,大興清談之風。但周處比較正直肯干實事。
周處原是東吳義興(今江蘇宜興縣)人。年青的時候,長得個子高,力氣比一般小伙子大。
他的父親很早就死了,他自小沒人管束,成天在外面游蕩,不肯讀書;而且脾氣強悍,動不動就拔拳打人,甚至動刀使槍 義興地方的百姓都害怕他。 義興鄰近的南山有一只白額猛虎,經常出來傷害百姓和家畜,當地的獵戶也制服不了它。
當地的長橋下,有一條大蛟(一種鱷魚),出沒無常。義興人把周處和南山白額虎、長橋大蛟聯系起來,稱為義興“三害”。
這“三害”之中,最使百姓感到頭痛的還是周處。 一次,周處知道了人們悶悶不樂的原故。
便跟人們說:“這樣吧,既然大家都為‘三害’苦惱,我把它們除掉。” 過了一天,周處果然帶著弓箭,背著利劍,進山射死了老虎。
又過了一天,周處換了緊身衣,帶了弓箭刀劍跳進水里殺死了蛟。 這件事使他認識到,自己平時的行為被人們痛恨到什么程度了。
他又痛下決心,離開家鄉到吳郡找老師學習。那時候吳郡有兩個很有名望的人,一個叫陸機,一個叫陸云。
周處去找他們,陸機出門去了,只有陸云在家。 周處見到陸云,把自己決心改過的想法誠懇地向陸云談了。
他說:“我后悔自己覺悟得太晚,把寶貴的時間白白浪費掉。現在想干一番事業,只怕太晚了。”
陸云勉勵他說:“別灰心,您有這樣決心,前途還大有希望呢。一個人只怕沒有堅定的志氣,不怕沒有出息。”
打那以后,周處一面跟陸機、陸云學習,刻苦讀書;一面注意自己的品德修養。他的勤奮好學的精神受到大家的稱贊。
過了一年,州郡的官府都征召他出來做官。到了東吳被晉朝滅掉以后,他就成為晉朝的大臣。
突圍搬兵的荀灌 這是晉朝時的故事。 襄陽城被敵軍包圍了。
城里的糧食快吃完了,箭也快用光了。主將荀崧幾次叫人突圍出去請救兵,都被敵軍堵了回來。
眼看城就要被攻破,荀崧焦急萬分。 當時荀灌只十三歲,問道:“爸爸,您有啥難事,能告訴我嗎?” 荀崧嘆了口氣,說你是女孩子,告訴你有什么用呢? 您不說我也知道,荀灌眨著聰明的眼睛,說:“為突圍求救的事著急。
爸爸,您快寫信,讓我去送吧。” “你去”?荀崧搖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