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是一首贊美什么的詩
這是一曲野草頌,進而是生命的頌歌。
野草離離,生生不已。離離是生長的態勢;歲歲枯榮是其生命之律動過程,其意蘊是規律和永恒。
然而永恒的生命并不是在平庸中延續的。詩人把它放在熊熊的烈火中去焚燒,在毀滅與永生的壯烈對比中,驗證其生命力之頑強。
野火焚燒象征生命之艱辛和考驗;春風吹又生言其頑強不屈,執著不移;侵古道、接荒城則言其無所不往,勢不可阻。詩的前四句側表現野草生命的歷時之美;后四句側重表現其共時之美。
如此的野草,才有資格成為宇宙間一切生命的象征,才擁有值得人贊美的生命意義。尾聯扣送別之意,“又”字暗示離別乃古今人事之所難免;別情如春草萋萋,亦人之常情。
求一首詩《草》的全文(共8句)
賦得古原草送別白居易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注釋] 1. 離離:繁盛的樣子。
2. 原:原野。 3. 榮:繁盛。
4. 遠芳侵古道:伸向遠方的一片野草,侵占了古老的道路。遠芳:牽連一片的草。
5. 晴翠接荒城:在晴天,一片綠色連接著荒城。 6. 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這兩句借用《楚辭》“王孫游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的典故。
王孫:貴族。這里指的是自己的朋友。
萋萋:草盛的樣子。 [簡析] 這是一首應考習作,相傳白居易十六歲時作。
按科舉考試規定,凡指定的試題,題目前須加“賦得”二字,作法與詠物詩相類似。《賦得古原草送別》即是通過對古原上野草的描繪,抒發送別友人時的依依惜別之情。
詩的首句“離離原上草”,緊緊扣住題目“古原草”三字,并用疊字“離離”描寫春草的茂盛。第二句“一歲一枯榮”,進而寫出原上野草秋枯春榮,歲歲循環,生生不已的規律。
第三、四句“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一句寫“枯”,一句寫“榮”,是“枯榮”二字意思的發揮。不管烈火怎樣無情地焚燒,只要春風一吹,又是遍地青青的野草,極為形象生動地表現了野草頑強的生命力。
第五、六句“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用“侵”和“接”刻畫春草蔓延,綠野廣闊的景象,“古道”“荒城”又點出友人即將經歷的處所。最后兩句“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點明送別的本意。
用綿綿不盡的萋萋春草比喻充塞胸臆、彌漫原野的惜別之情,真正達到了情景交融,韻味無窮。 全詩章法謹嚴,用語自然流暢而又工整,寫景抒情水**融,意境渾成,在“賦得體”中堪稱絕唱。
據宋人尤袤《全唐詩話》記載:白居易十六歲時從江南到長安,帶了詩文謁見當時的大名士顧況。顧況看了名字,開玩笑說:“長安米貴,居大不易。”
但當翻開詩卷,讀到這首詩中“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兩句時,不禁連聲贊賞說:“有才如此,居亦何難!”連詩壇老前輩也被折服了,可見此詩藝術造詣之高。
詩中的小草是什么樣子的
同樣一棵小草因其生長季節不同、生長環境不同、生長狀態不同、便具有了不同的形象特點,再加上欣賞者不同的年齡、境遇和情感,草的意象便具有多種含義。
總起來有以下幾類: 1、表現蓬勃頑強的生命力 草的生命力非常頑強,不怕風吹雨打,不畏嚴寒酷暑,隨處皆可生長。因此草成了詩人謳歌生命力的最好代表。
如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離別》:"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歐陽修《豐樂亭游春三首》:"春云淡淡日輝輝,草惹行襟絮拂衣。"春草茂盛,蓬勃生長,碰到了游人的衣襟,一個"惹"字表現了春草的欣欣向榮之勢。
2、抒發愛春惜春的情感 小草是最早的報春信使之一。詩人常用率先萌發的嫩綠春草,抒發愛春惜春的情感。
如白居易《錢塘湖春行》:"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 。"韓愈《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
""遙看近卻無"的草色,是早春時節特有的,它柔嫩飽含水分,象征著大地春回萬象更新的欣欣生意。 3、表達鄉思離情 自從《楚辭·招隱土》寫出了"王孫游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以后,在詩詞中,芳草就往往與鄉思別情相聯系。
這大概是每年春天,春草都要重綻新綠,就像回歸一樣,而多情的詩人又往往由"草"的回歸聯想到"人"的回歸。詩人因此用連綿不絕、無處不在的草象征同樣連綿不絕、無處不在的離愁。
如李煜《清平樂》:"離恨恰如春草,更行更遠還生。"以遠接天涯、綿綿不盡,無處不生的春草,來比喻離別的愁緒。
范仲淹《蘇幕遮》"山映斜陽天接水,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李叔同《送別》"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4、襯托荒涼景象,抒發國家盛衰興亡之感慨 雜草叢生,常給人以荒涼之感,于是有"荒草""秋草""野草"的意象產生。 "草"就成了詩人們用于描繪荒涼景象,抒發國家興亡、事物興衰變化感慨的物象。
劉禹錫《烏衣巷》:"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朱雀橋邊已長滿雜草野花,昔日的繁華已蕩然無存,寄寓了人世滄桑的感慨。
白居易《長恨歌》"西宮南內多秋草,落葉滿階紅不掃。" 5、表現邊塞和草原風光 古詩詞中常出現"白草"這一意象,白草為西北一種草,其性極堅韌,然經霜草脆,故能折斷。
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北風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白草折"突出了西北邊塞氣候的詭異:風狂天寒,表現了戍邊將士不畏艱苦生活的豪邁氣概。
草又是草原最普遍的植物,最能代表草原風光。如北朝民歌《敕勒歌》:"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
" 6、詩人主觀感情的物化 草生長在荒山野嶺,自生自滅,默默無聞,無人問津。失意的詩人看到它們,常聯想到自己的遭遇,覺得自己就是幽草,把"草"人格化,用以自況。
如李商隱《晚晴》:"天意憐幽草,人間重晚晴。"獨取生長在幽暗處不被人注意的久遭雨澇之苦的幽草,忽遇晚晴,得以沾沐余暉而平添生意。
詩人自己就有類似的命運,故而很自然的從幽草身上發現自己,于是移情于物,在幽草身上寄寓自己的身世之感。韋應物《滁州西澗》:"獨憐幽草澗邊生,上有黃鸝深樹鳴。
"詩人思欲歸隱,故獨憐"幽草",表現出詩人安貧守節,不居高媚時的胸襟。 7、表現環境幽靜和對隱居生活的喜愛 草木茂盛,多是因其生長處人跡罕至,無人踐踏。
因此詩人 常用"草"來表現環境的幽雅和對隱居生活的喜愛。如賈島《題李凝幽居》:"閑居少鄰并,草徑入荒原。
"一條雜草遮掩的小路通向荒蕪不治的小園,近旁亦無人家居住。寫出了環境的幽雅,暗示出李凝的隱士身份。
陶淵明《歸園田居》:"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
"整日在田園里鏟除叢生的雜草,詩人對此不以為苦,反以為樂,表現了歸隱的自豪。 8、隱喻自身地位的渺小卑微 草是大自然中體態較小的植物,鏟除毀滅它也很容易。
古詩詞中常用來隱喻渺小卑微。如杜甫《旅夜書懷》:"細草微風岸,危檣獨夜舟。
"寫微風吹拂著江岸上的細草,這里不是空泛的寫景,而是寓情于景,此時杜甫賴以存身的好友嚴武去世,詩人陷于凄涼無依之境,通過寫景展示他的境況和情懷:像江岸上的細草一樣渺小卑微。 9、喻閑愁 野草叢生,無心修剪,或是到野外無聊地尋覓芳草,足見詩人內心的閑愁沉重!如司馬光:《閑居》"故人通貴絕相過,門外真堪置雀羅。
我已幽慵僮更懶,雨來春草一番多。"司馬光賦閑在家,郁郁寡歡,而家僮們也趁主人無心料理家務之機而大偷其懶,花草不修剪,致使一場春雨過后,野草蔓生,把大好春光淹沒殆盡。
詩人對滋生的野草的厭惡,說明了他對這種閑居生活的反感。王安石《北山》:"細數落花因坐久,緩尋芳草得歸遲。
"用"緩尋芳草"來解釋"歸遲",寫盡閑適心情。 10、表現物是人非的感傷 草常用來表現悲傷的情感,這大概是因為秋草、荒草的衰敗情狀極易觸動人的感傷情緒。
如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英雄已逝,他當年的住處荒涼不堪,"草"意象寄托著他對英雄人物身后蕭條冷落,英雄事業后繼無人的深深嘆惋和。
白居易的《草》這首古詩寫合適的詩句是什么
草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注解1、離離:歷歷,分明的樣子.2、遠芳:伸展到遠處的草.3、萋萋:茂盛的樣子.譯文古原上的野草亂生亂長,每年春來茂盛秋來枯黃.任憑野火焚燒不盡不滅,春風一吹依舊蓬勃生長.遠處芳草掩沒古老驛道,延至荒城一片翠綠清朗.春綠草長又送游子遠去,萋萋亂草可比滿腹離傷.賞析這是詠物,也可作為寓言詩看.有人認為是譏刺小人的.從全詩看,原上草雖有所指,但喻意并無確定.“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卻作為一種“韌勁”而有口皆碑,成為傳之千古的絕唱.。
求一首詩《草》的全文(共8句)
賦得古原草送別
白居易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注釋]
1. 離離:繁盛的樣子。
2. 原:原野。
3. 榮:繁盛。
4. 遠芳侵古道:伸向遠方的一片野草,侵占了古老的道路。遠芳:牽連一片的草。
5. 晴翠接荒城:在晴天,一片綠色連接著荒城。
6. 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這兩句借用《楚辭》“王孫游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的典故。王孫:貴族。這里指的是自己的朋友。萋萋:草盛的樣子。
[簡析]
這是一首應考習作,相傳白居易十六歲時作。按科舉考試規定,凡指定的試題,題目前須加“賦得”二字,作法與詠物詩相類似。《賦得古原草送別》即是通過對古原上野草的描繪,抒發送別友人時的依依惜別之情。
詩的首句“離離原上草”,緊緊扣住題目“古原草”三字,并用疊字“離離”描寫春草的茂盛。第二句“一歲一枯榮”,進而寫出原上野草秋枯春榮,歲歲循環,生生不已的規律。第三、四句“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一句寫“枯”,一句寫“榮”,是“枯榮”二字意思的發揮。不管烈火怎樣無情地焚燒,只要春風一吹,又是遍地青青的野草,極為形象生動地表現了野草頑強的生命力。第五、六句“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用“侵”和“接”刻畫春草蔓延,綠野廣闊的景象,“古道”“荒城”又點出友人即將經歷的處所。最后兩句“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點明送別的本意。用綿綿不盡的萋萋春草比喻充塞胸臆、彌漫原野的惜別之情,真正達到了情景交融,韻味無窮。
全詩章法謹嚴,用語自然流暢而又工整,寫景抒情水**融,意境渾成,在“賦得體”中堪稱絕唱。
據宋人尤袤《全唐詩話》記載:白居易十六歲時從江南到長安,帶了詩文謁見當時的大名士顧況。顧況看了名字,開玩笑說:“長安米貴,居大不易。”但當翻開詩卷,讀到這首詩中“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兩句時,不禁連聲贊賞說:“有才如此,居亦何難!”連詩壇老前輩也被折服了,可見此詩藝術造詣之高。
關于草的詩句古詩
蜀相
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
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唐·韓愈
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
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
唐·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送別》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晚晴
深居俯夾城,春去夏猶清。
天意憐幽草,人間重晚晴。
并添高閣迥,微注小窗明。
越鳥巢干后,歸飛體更輕。
含有“草”字的詩句
1.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敕勒歌》)
2.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送別》)
3.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
4.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孟郊:《游子吟》)
5.林暗草驚風,將軍夜引弓。(盧綸:《塞下曲》)
6.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陶淵明:《歸園田居》)
7.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陶淵明:《歸園田居》)
8.獨憐幽草澗邊生,上有黃鸝深樹鳴。(韋應物:《滁州西澗》)
9.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白居易:《錢塘湖春行》)
10.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韓愈:《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二首》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草是一首什么樣子的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