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西湖的詩詞
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畢竟西接天連夜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 時同。
珍重游人入畫圖,樓臺繡錯與茵鋪〔二〕。 宋家萬里中原土,博得錢塘十頃湖〔三〕。
二 畫羅紈扇總如云,細草新泥簇蝶裙〔四〕。 孤憤何關兒女事,踏青爭上岳王墳〔五〕! 三 魚羹宋嫂六橋無,原是樊樓舊酒壚〔六〕。
宣索可憐停玉食,官家和淚話東都〔七〕。 四 梅花亦作黍離看,野水荒墳繞一灣〔八〕。
腸斷黃金臺下客,更傳天語到孤山〔九〕。 五 珠襦玉匣出昭陵,杜宇斜陽不可聽〔十○〕。
千樹桃花萬條柳,六橋無地種冬青〔一。
贊美西湖的句子
茅家埠頭芳草平,第四壓堤橋影橫。
橋外飛花似郎意,橋邊深水似儂情。
西湖竹枝詞,是西湖詩詞中一個獨特的品種,它們絕大多數借西湖景觀風物作比興,既贊美湖光山色,又歌詠人間愛情,很受人們的喜歡。上面這一首,借蘇堤第四橋壓堤橋的風光起興,在眾多竹枝詞中,顯出不落常套的清新創意,而是將堤、橋風光,提升到了情緣的境界,使人們在可誦、可讀的同時,會情不自禁生出去看、去游的強烈愿望來。
古時候,去往西湖西岸的船只,尤其是大船,經過蘇堤時,一般走壓堤橋。這是因為,那時候蘇堤六橋并不像現在人們見到的那樣,基本上是一個模樣和相同的體量大小。作為堤上南起第四橋的壓堤橋,不但橋洞相對來得高大,而且橋下的湖水也極深,又與通往茅家埠的一道河港距離最近,所以,從外西湖來的大小船只,多數取道壓堤橋進入里西湖,再穿過里六橋中的臥龍橋(在今郭莊南側,橋洞同樣相當高大),然后,沿河港,直抵湖西岸的茅家埠,人、貨一齊上岸,各奔前程。
偏偏選壓堤橋來作“多情女兒薄情郎”主題的比興之用,除了地理交通上的原因之外,還因為舊時這條水路上所行的客船,有一大批是專門載送客人前往靈隱、天竺燒香拜菩薩的香客船。這些香客船上的善男信女中,有不少,正是那些在神權、王權、族權之外,還要遭受夫權重壓而無法也無力掌握自身命運--比如說婚嫁之類的終身大事--的青年女子,她們常常去拜菩薩的一大動機,便是為了祈求菩薩賜給自己一位好丈夫,保佑自己能有一場好婚姻。
然而,菩薩靠得住的時候似乎并不多,于是,便有了上面那首竹枝詞;于是,壓堤橋,便很有幸或很不幸地成為西湖上一座“另類”的“情人橋”。
蘇堤上,滿堤是楊柳,所謂“六橋煙柳”正指此。陽春三月,麗日和風,楊花應時而開,到處飛舞,詩仙李白曾在詩中稱之為"煙花三月",而更多的人卻因此花的"輕薄"、"怡蕩",而視之為那一類在感情生活上不忠實的人的象征,這才有了"水性楊花"一類的辭藻。這層意思到了上面這首竹枝詞中,便成為"橋外飛花似郎意"一句。
顯然,此“郎”非“牛郎”之“郎”,也不是馮夢龍《賣油郎獨占花魁》中“賣油郎秦鐘”之“郎”。而是一名輕薄有如亂飛楊花的薄情“郎”。
與薄情郎相對的,是一位“儂情”深似壓堤橋邊西湖水的多情女子,如果只以這首竹枝詞為依據加以推測,這位多情女子,很可能是從前西湖上常見的以劃船為生的青年女船工,或者是幫助劃船的老船工的女兒,杭州話稱她們為“船娘”。這位多情女子,在壓堤橋下經過得多了,自然而然會將那邊特殊的風景,和自己的遭遇聯系在一起。當然,這位多情的西湖船娘的身世,僅憑這首竹枝詞是很難了解得更多的。不過,倘若您讀過了這首竹枝詞,又坐過了穿行在壓堤橋下的西湖船,并且還不止一回地來到蘇堤柳色濃蔭密布的壓堤橋上,流連、徘徊、沉思過幾陣子的話,那么,只要回味和回想一下那里的山水風光、那里的堤橋風情,你就不難在自己的心目中,勾勒出這位西湖船娘的身影來了。可惜!沈從文先生未曾在西湖上生活過一段日子。否則,在他的生花妙筆之下,也會像塑造出《邊城》中老船工的外孫女翠翠那樣,為我們留下一位西子湖畔的船工的女兒或者西湖船娘的形象來的。這個形象的原形,可以在這首西湖竹枝詞中找到些許影痕。
壓堤橋,在蘇堤六橋中還有兩個特別之處,一是它的位置,大約相當于蘇堤南、北的"黃金分割位";二是橋的南面,不但是清康熙御題"蘇堤春曉"景名的碑亭所在,更早的年代,這里還建有施水庵、雪江書堂等建筑,因而堤面相對寬廣得多。南宋《咸淳臨安志》里說,這里橋下水極深,凡入靈、竺,舟行必取道于此,故橋旁設有石臺,籠燈以照夜船。至于從以前的文人在詩中有"重到桃花第四橋"的句子看,這里的桃花,顯然也堪與楊柳媲美。
西湖竹枝詞中用來比興情緣的景觀,比如雷峰塔和保俶塔,比如南高峰和北高峰,比如荷花深處睡鴛鴦,比如蕩漾湖波浮畫舫,何可勝數!壓堤橋,僅僅是其中別有意趣的一例而已。這可謂是:朗朗上口竹枝詞,湖山處處惹情思。
關于西湖的詩文
張岱《西湖》詩: 追想西湖始,何緣得此名。
恍逢西子面,大服古人評。 冶艷山川合,風姿煙雨生。
奈何呼不已,一往有深情。 一望煙光里,蒼茫不可尋。
吾鄉爭道上,此地說湖心。 潑墨米顛畫,移情伯子琴。
南華秋水意,千古有人欽。 到岸人心去,月來不看湖漁燈隔水見,堤樹帶煙熇。
真意言詞盡,淡妝脂粉無。問誰能領略,此際有髯蘇。
夏煒《西湖竹枝詞》: 四面空波卷笑聲,湖光今日最分明。 舟人莫定游何外,但望鴛鴦睡處行。
平湖竟日只溟蒙,不信韶光只此中。 笑拾楊花裝半臂,恐郎到晚怯春風。
行觴次第到湖灣,不許鶯花半刻閑。 眼看誰家金絡馬,日駝春色向孤山。
春波四合沒晴沙,晝在湖船夜在家。 怪殺春風歸不斷,擔頭原自插梅花。
蘇軾《開西湖》詩: 偉人謀議不求多,事定紛紜自唯阿。 盡放龜魚還綠凈,肯容蕭葦障前坡。
一朝美事誰能繼,百尺蒼崖尚可磨。 天上列星當亦喜,月明時下浴金波。
【文苑隨筆】詩西湖(中) 西湖如詩,西湖如畫,西湖山水是一首首一幅幅寫不盡做不完吟不夠看不厭的詩書與畫卷;西湖似鏡,西湖似鑒,西湖碧波是映照云影映照史痕映照忠奸映照悲歡的菱花鏡和青銅鑒——題記 古往今來,人們贊美西湖時總有許多比喻,其中,我最喜歡第一次把西湖比做西子的東坡詩和第一個把西湖喻為鏡子的樂天句。前者是“水光瀲艷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后者是“排比管弦引翠袖,指麾船舫點紅旌,慢牽好向湖上去,恰似菱花鏡上行”。
此后,還有很多詩人襲用了白居易的比喻。如宋人洪鐘的“玻璃千頃碧潭平,風度荷香遠更清,遙想西湖好風景,采蓮人在鏡中行”;如金代任詢的“西湖環武林,澄澄大圓鏡,仰看湖上寺,即是鏡中影”;還有金潞的“保叔浮圖高插天,碧云流影下晴川,六橋萬柳千桃樹,鏡里分明錦障懸”。
這幾首詩,比喻雖然相似,但是作者出于不同的角度和心態,都在詩的意境上較之白居易有所辟徑——你看那任詢的“仰看湖上寺,即是鏡中影”,恰似一幅西湖全景的長卷。而金潞的視角則是由南向北眺望,亭亭保叔和蘇堤桃柳都倒映湖中,用“碧云流影”和“錦障”來形容,不僅寫出了色彩,而且閃耀的光線描繪出西湖山水的質感、動感和立體感。
詩言志。西湖這面“寶鏡”到了南宋著名愛國主義詩人辛棄疾的手中,便有了氣吞云夢之勢,不同凡響:西風吹雨戰新荷,聲亂明珠蒼璧,誰把香奩收寶鏡?云錦周遭紅碧——在這里,西湖仍是一面寶鏡,卻被突如其來的西風斜雨收藏起來,于是湖中再無云影山痕人蹤,只有雨打荷葉點點滴滴聲聲,真是匠心獨具,韻味無窮。
詩人們常把西湖比喻成為明鏡,就中大致不外兩路招數:其一,直截了當,以鏡設喻取譬,著力渲染,重在形象;其二,拐彎抹角,不落言筌,亟盼讀者琢磨覺悟,重在意象。而將這“形象”中和“意象”里的“鏡西湖”恰到好處地重疊起來,使之真正成為“雙面寶鏡”的文學巨匠當屬浙籍現代詩人艾青以及他的名作《西湖》。
這首《西湖》詩,惜墨如金,字字珠璣,一共才有十四行八十八字,最生動的莫過于開篇的四行二十五字——提綱攜領,妙趣橫生:“月宮里的明鏡,不幸失落人間,一個完整的圓形,被分成了三片”。 這詩果然“形象”。
西湖北有葛嶺南有吳山,站在這兩個距湖邊最近的制高點上可以鳥瞰西子全貌,這時候你就會發現偌大的西湖并不“完整”:白堤把西湖南北隔斷,蘇堤把西湖東西分開,于是便有了西湖、北西湖、里西湖——月宮里的寶鏡,掉到這里真就摔成了三片:本是天堂的不幸,卻是人間的大幸。是日,嫦娥要在《榕樹下》注冊網名,我想了想說:就用艾青老師的曲筆吧,叫“三片月牙”。
這詩確有“意象”。西湖的美麗除了自然的秀美,還有許多人文的瑰麗,而在這后一種美麗中最動人最驚心的莫過于凄美,或者說是陰柔美、殘缺美、悲劇美。
譬如岳飛和于謙的千古奇怨,譬如圓澤和李源的三生石嘆,譬如白娘子和蘇小小的情殤,譬如白居易和蘇東坡的遺憾,譬如秋瑾的“秋風秋雨愁煞人”,譬如魯迅的《論雷峰塔的倒塌》,都是西湖邊上的一片片碎鏡子:既把無情的人性映照的清清楚楚,也將有愛的人心劃割的淋淋漓漓——實在佩服艾青老師的玄機和伏筆。 西湖在我心中,曾經波平如鏡,曾經圓滿朗潤,后來這面“鏡子”一不小心從孤山上掉下來給摔碎了,而且每一瓣碎片都尖銳鋒利,裹在心肌漸漸愈合的傷口里絕不能去碰,否則疼痛難忍。
其實破鏡很難重圓,總覺得拼接不如收藏,哪怕就像艾青詩中說道的那樣:“人們用金邊鑲裹,裂縫似漆泥膠成,敷上翡翠、涂上赤金,恢復它的原形”。 誠然,西湖是用白堤和蘇堤粘補的“碎鏡子”。
然而,“心鏡”一旦碎了,就很難找到好用而無痕的粘合劑。那么,用橫三豎四貼上膠布的鏡子去照什么東西都是分裂丑陋的,還不如撿一塊破碎的鏡片呢。
因此,我們在生活中要格外珍惜那面很明亮卻也很脆弱的“鏡子”,千萬不要把她丟失了或者打碎了,同時也要經常擦拭鏡子上的灰塵,讓它把我們生命中的每一輪太陽和月亮都映照的真真切切,干干凈凈。一如艾青詩云:“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