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冬眠的詩句
1、《夜雪》唐代:白居易 已訝衾枕冷,復見窗戶明。
夜深知雪重,時聞折竹聲。 釋義: 夜臥枕被如冰,不由讓我很驚訝,又看見窗戶被白雪泛出的光照亮。
夜深的時候就知道雪下得很大,是因為不時地能聽到雪把竹枝壓折的聲音。 2、《歲暮》南北朝:謝靈運 殷憂不能寐,苦此夜難頹。
明月照積雪,朔風勁且哀。 運往無淹物,年逝覺已催。
釋義: 我懷著深重的憂慮輾轉反側夜不能寐,內心備受煎熬,長夜漫漫無盡頭,天明遲遲盼不來,不堪忍受啊。 明月照在積雪上,北風猛烈而且凄厲。
沒有永久的事物,都會隨時間的消逝而亡。一年將要過去了,自己的生命也正受到無情的催逼。
3、《冬晚對雪憶胡居士家》唐代:王維 寒更傳曉箭,清鏡覽衰顏。 隔牖風驚竹,開門雪滿山。
灑空深巷靜,積素廣庭閑。 借問袁安舍,翛然尚閉關。
釋義: 寒冷的更聲已經傳報拂曉時刻,明鏡中先看到自己的衰老容顏。 隔窗聽風聲亂撼著窗前的叢竹,推門見大雪蓋滿了對面的群山。
飄灑空中使那深長的小巷寧靜,皚皚的積雪更覺庭院寬廣清閑。 試問胡居士您在家里會怎么樣,想必是坦然高臥柴門依舊緊關。
4、《十二月十五夜》清代:袁枚 沉沉更鼓急,漸漸人聲絕。 吹燈窗更明,月照一天雪。
釋義: 悶聲的更鼓從遠處一陣緊一陣地傳來,忙碌的人們陸續入睡,市井的吵鬧聲慢慢平息下來,我也吹滅油燈準備入睡,但燈滅后卻發現房間更亮了,原來因為夜空正高懸明月,大地又撒滿白雪,明亮的圓月與白雪交相映照在窗上,使房間顯得比吹燈前還要明亮。 5、《南鄉子·冬夜》宋代:黃升 萬籟寂無聲。
衾鐵棱棱近五更。香斷燈昏吟未穩,凄清。
只有霜華伴月明。 應是夜寒凝。
惱得梅花睡不成。我念梅花花念我,關情。
起看清冰滿玉瓶。 釋義: 冬天的夜晚萬籟靜寂無聲。
已近五更時分被子卻還是冰冰冷冷。爐中沉香已燃盡,燈光昏暗,孤冷凄清,這樣的夜何時才是盡頭。
窗外也只有那結成的霜花伴著明月。 孤寂寒冷夜,想著那迎風綻放的梅花也是煩惱的無法入眠的。
我在想著梅花而梅花也在念著我,互相牽掛著。起床時看到那玉瓶中的水已全都凝結成冰。
在我國廣大地區,尤其是北方,隨著冬寒的到來,許多變溫動物,如常見的昆蟲(蜜蜂、甲蟲、蠅等)、魚類(鯉、鯽、鯰、泥鰍等),兩棲動物(蛙、蟾蜍、蠑螈等)、爬行動物(蛇、蜥蜴、龜等)和一些低等哺乳動物(蝙蝠等)進入冬眠狀態。
它們在巢穴中、樹皮下、泥土中、池底污泥中和其他隱蔽場所,處于麻痹狀態達數月之久,到來年春天蘇醒出來活動。 俗話說:“驚蟄百蟲醒”,就是指的這一現象。
大多數昆蟲在氣溫10℃以下,就開始進入麻痹狀態。如把這些昆蟲裝入瓶內,放進裝有雪或冰塊的水盆中,經過10—15分鐘,就可以看到,原來活動飛快的昆蟲逐漸減慢活動,直至停止腿的伸縮,而進入完全麻痹狀態。
這與冬眠狀態完全一樣。 如果取出后逐漸升溫,又開始活動。
昆蟲發生冬眠的速度和深度取決于氣溫。當氣溫降到9—7℃時,蜜蜂就伸直足停止活動。
但是,觸動它的翅和足仍能慢慢地抖動。當氣溫降到6~4℃時,就進入深度麻痹狀態,觸動時就沒有任何反應。
魚類,如常見的淡水魚類(青、草、鰱、鳙等),當水溫降到5℃以下,它們就開始藏到水底淤泥中,不活動也不進食,進入冬眠狀態。 如果在池塘河湖等水域中越冬的魚類和其他動物過多,耗氧量過大,再由于水面冰封阻礙空氣的透入,就可能造成水中缺氧,二氧化碳積聚過多,再加上其他有害物質的產生和積存等原因,使魚類大批死亡。
因此,有的養魚池在開春冰化之后,出現死魚浮于水面的現象。蛙是常見的兩棲動物,其種類不同,冬眠的特點也各有差異。
如夏天生活在水中的池蛙和湖蛙,一到冬天來臨就隱藏到池底和湖底淤泥中冬眠,蘇醒較晚。在水流湍急和不結冰的河中,它們的活動時間可以相當長。
草蛙從冬眠狀態中蘇醒過來要比其他兩棲動物早一些。有尾兩棲類,如蠑螈(又名娃娃魚)等的冬眠,與蛙不一樣,它們雖然喜歡生活在水域中,但冬天來臨則離開水域,在陸地上的巢內、縫隙內、石塊下和樹根下冬眠。
蛇類進入冬眠的時間和蘇醒時間,各個地區差別甚大。主要取決于該地區的氣候條件。
根據觀察,當氣溫下降到8~6℃時,蛇就開始停止活動,當氣溫降到3~2℃時,就進入深沉冬眠狀態。此時,它的體溫與環境溫度差不多相等,或略微偏高。
但是,在正常的活動和消化時,體溫通常比氣溫高出若干度。 蝙蝠往往選擇土縫、墻縫、峭巖、舊地窯、山洞、樹洞、屋檐和古老建筑物等處作為越冬的住所。
有時若干只、數十只、甚至數千只集居在同一個“冬房”內過冬。它們在冬眠時如同白天睡覺一樣,經常用一只腳或二只腳鉤在墻壁的凸出處或洞穴頂上,頭向下。
在冬天較溫暖的地區,蝙蝠的冬眠不深,而且斷續地進行。 這種斷續性冬眠往往與洞內可食昆蟲的活動狀況有關。
引起上述動物進入冬眠期,主要有兩類外界條件。第一類是直接影響有機體的生存條件的變化,主要是環境溫度的下降。
另一類是居住環境的其他變化,如飼料的缺乏。在通常情況下,當環境溫度低于10~20℃時,上述這些變溫動物就發生冬眠現象。
發生冬眠的任何動物,即使在夏天,只要環境溫度下降到至20℃時,也同樣進入休眠狀態,并與在冬季所觀察到的冬眠狀態沒有任何區別。但是,一切發生冬眠的動物,對冷卻的反應,因季節不同而不同。
這與動物機體對休眠的準備程度有關。如夏天飼養在零度下的蛙可不發生深沉的冬眠狀態,但在秋天,則很快就進入冬眠狀態。
另外,食料的缺乏、空氣的成份和日照的變化等因素對動物的冬眠,也有相當重要的作用。當食物缺乏時,即使氣溫還在10~12℃以上,某些動物就開始進入冬眠。
在較低溫度下,饑餓的動物要比獲得飼料的動物冬眠得快。在自然條件下,隨著季節的變化,日照時間從夏末秋初開始縮短,這對動物機體的冬眠準備起著重要作用。
由于日照時間變短,使得許多魚類、兩棲類、爬行類等的性活動受到抑制。相反,開春日照時間漸長,使其再生功能得到恢復。
總之,這些常見的冬眠動物在自然條件下,開始進入冬眠和蘇醒與外界環境的變化,特別是氣候的季節變化密切相關。正如達爾文曾指出的:“使動物解除休眠所必要的刺激不取決于熱的絕對程度,但是與當地氣候嚴格相適。
”這是唐代陳子昂感遇詩三十八首的第十九首。
描寫“冬天動物怕冷”的句子有哪些
大樹脫下了秋裝,變瘦了。
人們穿上了冬服,變胖了。小貓一改曾經的冷若冰霜,我的膝蓋成了它最好的床。
小白睡覺也很有意思。天氣暖和時,它很愛趴在地上睡,前腳向前伸著,后腿向后伸,或是四腳朝著同一方向舒服地躺著。
冬天來了,小白怕冷了,它把頭緊緊地埋在腿間,蜷著身子呼呼大睡。它如果開心的話,還會四腳朝天睡,肚子隨著呼吸一鼓一鼓的。
小白覺睡醒了,還會伸懶腰。它把前腳伸得長長的,再吸上一口氣,把身子一拱,可愛極了。
冬天動物們都冬眠了,小青蛙在呼呼大睡,饑餓的狗熊只好在洞里舔自己腳掌,紫貂靠秋天抓的野兔過日子。冬天里的小松鼠在發抖。
冬天里,大狗熊都冷得不想出門。冬天到了,小青蛙躲在洞里不出來,一直呼呼的睡大覺。
這年冬天,地都凍裂了縫,小北風像刀子似的猛刮,大雪滿天飛。連平常昂首挺胸的公雞也縮頭縮腦再也驕傲不起來了。
“呼——呼——”,狂風呼嘯,大樹在狂風中搖晃,一條條樹枝就像一條條狂舞的皮鞭在空中抽打著。鳥兒們在這瑟瑟冬風毅然前行。
家里養的小烏龜在冬天的時候誰在稻草里冬眠了。家里的小貓在冬天的早上都不肯起床。
水塘里結冰了,青蛙也不敢出來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