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讀寒食后兩句詩我們可以想起哪俗語
1、《寒 食》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
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
后兩句是寫夜晚:“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日暮”就是傍晚。“漢宮”是借古諷今,實指唐朝的皇宮。“五侯”一般指東漢時,同日封侯的五個宦官。這里借漢喻唐,暗指中唐以來受皇帝寵幸、專權跋扈的宦官。這兩句是說寒食節這天家家都不能生火點燈,但皇宮卻例外,天還沒黑,宮里就忙著分送蠟燭,除了皇宮,貴近寵臣也可得到這份恩典。詩中用“傳”與“散”生動地畫出了一幅夜晚走馬傳燭圖,使人如見蠟燭之光,如聞輕煙之味。讀到這里就會聯想到“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這句俗語,從而更好地領會詩歌的主題。
2、唐·王維: 不見鄉書傳雁足,惟見新月吐蛾眉。
唐·張若虛: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晉·陶淵明: 春秋滿四澤,夏云多奇峰,秋月揚明輝,冬嶺秀孤松。
唐·李賀: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鉤。
宋·晏幾道: 當時明月在,曾照彩云歸。
唐·劉禹錫: 洞庭秋月生湖心,層波萬傾如熔金。
唐·白居易: 共看明月應垂淚,一夜鄉心五處同。
唐·張若虛: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清·蕭詩: 遼海吞邊月,長城鎖亂山。
唐·杜甫: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清·張惠言: 梅花雪,梨花月,總相思。自是春來不覺去偏知。
唐·杜甫: 片云天共遠,永夜月同孤
清·梁章鉅: 清風明月本無價,近山遙水皆有情。
宋·蘇軾: 新月如佳人,出海初弄色。
宋·歐陽修: 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張九齡
明月出天山,蒼茫云海間。——李白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李白
秋空明月懸,光彩露沾濕。——孟浩然
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李白
水調歌頭 蘇軾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常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寒食 古詩作者的讀音
《寒食》古詩的作者是唐代詩人韓翃,讀音:hán hóng
寒食hán shí
chūn chéng wú chǔ bù fēi huā , hán shí dōng fēng yù liǔ xié 。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
rì mù hàn gōng chuán là zhú , qīng yān sàn rù wǔ hóu jiā 。
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
這是一首諷刺詩。寒食節禁火,然而受寵的宦者,卻得到皇帝的特賜火燭,享有特權。詩是譏諷宦者的得寵。因此,蘅塘退士批注:“唐代宦者之盛,不減于桓靈。詩比諷深遠。”首二句寫仲春景色;后二句暗寓諷喻之情。詩不直接諷刺,而只描摹生活上的特權階層,含隱巧妙,入木三分。
據《本事詩》說:這首詩頗為唐德宗賞識,御批提拔韓翃為駕部郎中知制誥的要職。當時江淮刺史也姓韓,又以同名同進。德宗便親書“春城無處不飛花”全詩,并批道“與此韓“,成為一時佳話,流傳天下。
韓翃(754年前后在世),字君平,南陽(今河南南陽)人。唐代詩人。是“大歷十才子”之一。天寶十三載(754)考中進士,寶應年間在淄青節度使侯希逸幕府中任從事,后隨侯希逸回朝,閑居長安十年。建中年間,因作《寒食》詩被唐德宗所賞識,因而被提拔為中書舍人,官至駕部郎中。
在大歷十才子里,韓翃和李益也許是最著名的兩個。這并非是由于他們的文學造詣,而因為他倆都是傳奇里的有名角色。見《太平廣記》卷肆捌伍許堯佐《柳氏傳》。韓翃詩筆法輕巧,寫景別致,在當時傳誦很廣。詩多寫送別唱和題材,如《韓君平詩集》,《全唐詩》錄存其詩三卷。
寒食古詩作者的讀音
古詩《寒食》的作者是唐代詩人韓翃(hán hóng)。
原文:
《寒食》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
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
賞析:
該詩的藝術成就,主要有兩點:一是思緒綿密,結構嚴謹。詩作僅四句,但多有轉折。從內容看,由寫景物轉入詠禮俗;從空間看,由皇城轉入御苑,又由皇宮轉入權貴門第;從時間看,由白天轉入日暮;從感情看,由平和轉為莊重。如此等等,不一而足。這多重轉折,使得本詩尺幅興風、盆水生波,在簡短的篇幅中跌宕起伏,引人尋味。
作者簡介:
韓翃詩筆法輕巧,寫景別致,在當時傳誦很廣。詩多寫送別唱和題材,如《韓君平詩集》,《全唐詩》錄存其詩三卷。
韓翃詩集里十之八九是送行贈別或者唱和吟詠的詩歌。建中初,以詩受知德宗,得到德宗的賞識,被授予駕部郎中、知制誥等官爵,最后官至中書舍人。韓翃與錢起、盧綸等人號稱大歷十才子。他作詩興致繁富,一篇一詠,朝野珍之。
寒食 古詩拼音版
hán shí
寒食
hán hóng
韓翃
chūn chéng wú chù bù fēi huā
春城無處不飛花 ,
hán shí dōng fēng yù liǔ xié
寒食東風御柳斜 。
rì m hàn gōng chuán là zhú
日暮漢宮傳蠟燭 ,
qīng yān sàn rù wǔ hu jiā
輕煙散入五侯家 。
賞析:
這是一首諷刺詩,但詩人的筆法巧妙含蓄。從表面上看,似乎只是描繪了一幅寒食節長安城內富于濃郁情味的風俗畫。實際上,透過字里行間可感受到作者懷著強烈的不滿,對當時權勢顯赫、作威作福的宦官進行了深刻的諷刺。中唐以后,幾任昏君都寵幸宦官,以致他們的權勢很大,敗壞朝政,排斥朝官,正直人士對此都極為憤慨。本詩正是因此而發。
寒食的詩意古詩意思
詩意:春天的長安城中,熱鬧繁華,處處飛花,寒食節東風吹拂著御柳。傍晚漢宮傳送蠟燭賞賜王侯近臣,裊裊的輕煙飄散到五侯的家中。
寒食 韓翃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
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
關于寒食的詞句還有:
1、云薄月昏寒食夜,隔簾微雨杏花香。——唐·韓翭《寒食夜有寄》。
此寫寒食節之夜月暗云淡、微雨襲簾、杏花飄香之景。
2、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韓翃《寒食》。
春天的長安,沒有一處不飛舞著落花。寒食節御苑的柳枝在東風的吹動下搖曳生姿。
3、一百五日寒食雨,二十四番花信風。——宋·胡仔《苕溪漁隱叢話》
詩句描寫節氣與花信的關系。“一百五日”對“二十四番”,數量詞對數量詞;“寒食雨”對“花信風”,是節候相對。二句相對成文,文字工整,音律和諧,故成為人們樂道的名句。
4、 馬踏春泥半是花。——唐·竇鞏《襄陽寒食寄宇文籍》。
此寫寒食節時春雨綿綿、落花滿地的情景。
5、 紅杏枝頭寒食雨,燕子泥新,不住飛來去。——宋·毛滂《蝶戀花》。
泥新,燕子銜新泥筑巢。此寫寒食節時燕子忙筑巢、春雨濕紅杏的情景,頗富詩情畫意,讀之讓人陶醉。
6、落花寂寂啼山鳥,楊柳青青渡水人。——唐·王維《寒食·上作》。
此寫落花飄飛靜無聲,眾鳥啼鳴春山中,楊柳青青望如煙,依依行人渡河去的情景。此二句正常語序應是“落花寂寂山鳥啼,楊柳青青人渡水”,之所以文字上有上述之倒置,是為了符合詩律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