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知恥而后勇"的整首古詩詞
《禮記·中庸》:【譯文】好學的人,離智者也就不遠了;無論何事都竭盡所能去做的人,離仁者也就不遠了;時時刻刻把“榮辱”二字記在心上的人,離勇者也就不遠了。
知此三件事的人,便可以了解為何人人都需要修身的目的了。【原文】子曰:“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
知斯三者,則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則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則知所以治天下國家矣。”(《禮記·中庸》)【譯文】孔子說:“愛好學習就接近‘智’,努力實行就接近‘仁’,知道羞恥就接近‘勇’。
明白了這三個方面,就知道修身的方法;知道修身的方法,也就知道了治人的方法;知道了治人的方法,也就知道了治理天下國家的方法了。”【解說】此文記敘了孔子論述修身的方法,指出了人生修養的方法和途徑。
首先從好學、力行、知恥這些淺近的事情入手,第二再進入智、仁、勇這一社會共同的道德境界,第三論述了修身,第四由“修身”擴展到“治人”,直至“治理天下國家”。孔子是我國春秋末期的偉大教育家,其教育目的是為統治者培養人才,教育的中心為“修身”,也就是品德修養,主張一個人提高了品德修養,就能成為有用之才。
孔子提出的“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的修身方法和途徑,對于當代人來說,仍然值得借鑒。一個人只有堅持不斷地學習,才能具備智慧、知識和才能;只有踴躍地投身到社會實踐當中去,接觸生活,了解民眾,才能懂得人與人應該互相關愛;只有明辨榮辱、是非、善惡、美丑,才能堅持正義,勇于向邪惡斗爭。
具備了豐富的智慧、淵博的知識和優秀的才能,懂得了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明確了堅持正義,反對邪惡,就會成為社會和國家的有用之才。
與"知恥而后勇"有關的詩句有哪些
1、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作者:漢樂府 著【朝代】 兩漢
出處:《樂府詩集· 長歌行》
釋義:年輕力壯的時候不 奮發圖強,到了老年,悲傷也沒用了。
2、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
作者:南宋朱熹
出處:《警世賢文》
釋義:寶劍鋒利的劍刃是通過磨劍石的不斷研磨而形成的."磨礪"即研磨、摩擦的意思。梅花之所以香氣襲人,是因為它不畏嚴寒,以頑強的生命力使自己在冬季得以生存,而冬季別的花都已凋謝,只有梅花綻放顯得格外香。
3、乘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
作者:唐李白
出處:《行路難》
釋義:堅信乘風破浪的時機定會到來,到那時,將揚起征帆遠渡碧海青天。
4、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
作者:高陽
出處:《胭脂井》:“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大局壞到如此,也不是一個人,兩個人的錯。”
釋義:比喻一種情況的形成,是經過長時間的積累、醞釀的。
5、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作者:屈原 【先秦】
出處:《離騷》
釋義:路又窄又長無邊無際,我要上天下地尋找心中的太陽。
6、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
作者:宋真宗趙恒
出處:《勸學詩》
釋義:讀書考取功名是當時人生的一條絕佳出路,考取功名后,才能得到財富和美女。
7、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作者:春秋孔子
出處:《論語·魏靈公》:“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賢者,友其士之仁者。”
釋義:器:工具。要做好工作,先要使工具鋒利。比喻要做好一件事,準備工作非常重要。
8、操千曲而后曉聲,觀千劍而后識器。
作者:南北朝劉勰
出處:《文心雕龍·知音》
釋義:練習一千支樂曲之后才能懂得音樂,觀察過一千柄劍之后才知道如何識別劍器。
9、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
作者:三國 諸葛亮
出處: 《誡子書》
釋義:不努力學習就不能增長才智,不立志就無法成就學業。
10、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
作者:春秋孔子
出處: 《論語》
釋義:君子認為說得多做得少是可恥的。
孔子"知恥而后勇"的整首古詩詞
《禮記·中庸》:
【譯文】
好學的人,離智者也就不遠了;無論何事都竭盡所能去做的人,離仁者也就不遠了;時時刻刻把“榮辱”二字記在心上的人,離勇者也就不遠了。知此三件事的人,便可以了解為何人人都需要修身的目的了。
【原文】
子曰:“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知斯三者,則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則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則知所以治天下國家矣。”(《禮記·中庸》)
【譯文】
孔子說:“愛好學習就接近‘智’,努力實行就接近‘仁’,知道羞恥就接近‘勇’。明白了這三個方面,就知道修身的方法;知道修身的方法,也就知道了治人的方法;知道了治人的方法,也就知道了治理天下國家的方法了。”
【解說】
此文記敘了孔子論述修身的方法,指出了人生修養的方法和途徑。首先從好學、力行、知恥這些淺近的事情入手,第二再進入智、仁、勇這一社會共同的道德境界,第三論述了修身,第四由“修身”擴展到“治人”,直至“治理天下國家”。孔子是我國春秋末期的偉大教育家,其教育目的是為統治者培養人才,教育的中心為“修身”,也就是品德修養,主張一個人提高了品德修養,就能成為有用之才。
孔子提出的“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的修身方法和途徑,對于當代人來說,仍然值得借鑒。
一個人只有堅持不斷地學習,才能具備智慧、知識和才能;只有踴躍地投身到社會實踐當中去,接觸生活,了解民眾,才能懂得人與人應該互相關愛;只有明辨榮辱、是非、善惡、美丑,才能堅持正義,勇于向邪惡斗爭。具備了豐富的智慧、淵博的知識和優秀的才能,懂得了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明確了堅持正義,反對邪惡,就會成為社會和國家的有用之才。
有誰知道知恥而后勇的前面幾句是什么
前面是: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原文出自于戰國子思的《中庸》。
原文:
子曰: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知斯三者,則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則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則知所以治天下國家矣。凡為天下國家有九經,曰:修身也。尊賢也,親親也,敬大臣也,體群臣也。子庶民也,來百工也,柔遠人也,懷諸侯也。
白話譯文:
孔子又說:“喜愛學習就接近智慧了,盡力去實行就接近仁愛了,知曉羞恥就接近英勇了。知道這三點,就知道如何修養德行;知道怎樣修養德行,就知道怎樣治理人,知道怎樣治理人,就知道怎樣治理國家了。治理天下國家大凡有九條準則,分別是修養德行、尊重賢人、親愛親族、敬重大臣、體貼眾臣、愛民如子、招集各種工匠、優待邊遠異族、安撫四方的諸侯。
擴展資料:
“知恥而后勇”源于“知恥近乎勇”,意為知道羞恥就接近勇敢了,明白己錯就最終到學習禮儀的時候了。儒家把“知恥近乎勇”,“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一起,構成對知、仁、勇“三達德”的一種闡發。
相關典故:
春秋時期,吳越交兵,越國兵敗。越王勾踐入吳宮,做了吳王夫差的奴隸。勾踐知恥有勇,獲釋回國后。他臥薪嘗膽,訪貧問苦,任用賢才,發展生產。那種狀況,在中國歷代統治者中絕無僅有。十年生聚,十年教訓,終于國家富足,軍隊精壯,一舉滅掉吳國,勾踐也成為春秋霸主。
知恥而后勇
是看了《紅日》吧?知恥而后勇,打了敗仗是恥辱。
知道羞恥就會改過,勇于改過也就勇于挑戰勁敵,報仇雪恥。(我的理解)人生有些向往被稱為目標,有些被稱為理想,而有些則被稱為夢想。
你想成為將軍,那你就弄清楚成為將軍有些什么途徑,然后選一個比較合適你的途徑看看你要經過多少步才能走到。那么第一步就是你的目標。
N步以后的就是你的夢想。先達到一個一個的目標,你就離夢想越來越近。
當近到只剩一步,它就是你下一步的目標了。當然有些夢想在人的一生中幾乎是無法達到的。
比如我就知道我永遠不可能登上月球了,盡管我真的想上去看看。人的一生中會有很多夢想,能達到當然好,達不到也不要太計較。
這樣你會更快樂的。
知榮明恥的詩句
知榮而行知恥而止 知榮明恥立身之本 明史知恥,明史知理,明史知責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老子 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老子 道之以致,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論語 要留心,即使當你獨自一人時,也不要說壞話或做壞事,而要學得在你自己面前比在別人面前更知恥。 —— 德謨克利特 恥近乎勇。
——孔丘 回答者:Emerging - 見習魔法師 二級 3-25 19:04 評價已經被關閉 目前有 1 個人評價 好 0% (0) 不好 100% (1) 對最佳答案的評論 知榮明恥、垂范文明,明是非、辨善惡、分美丑小手拉大手,文明一起走 評論者: zheng386 - 魔法學徒 一級 知榮明恥、垂范文明,明是非、辨善惡、分美丑小手拉大手,文明一起走 評論者: zheng386 - 魔法學徒 一級 其他回答共 2 條 知榮而行知恥而止 知榮明恥立身之本 明史知恥,明史知理,明史知責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老子 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
——老子 道之以致,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論語 要留心,即使當你獨處戶邊鞠裝角膘攜博毛自一人時,也不要說壞話或做壞事,而要學得在你自己面前比在別人面前更知恥。
—— 德謨克利特 恥近乎勇。 ——孔丘 回答者:玫瑰·紅顏 - 見習魔法師 二級 3-25 19:05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 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