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描寫拱橋的詩句
《五云橋》
陸游
若耶北與鏡湖通,
縹緲飛橋跨半空。
陵谷雙遷誰復識?
我來徙倚暮煙中。
《河與橋》
周作人
往昔居越中,吾愛河與橋/城中多水路,河水劣容舠/曲折行屋后,舍櫓但用篙/夏日河水干,兩岸丈許高/洞橋如虹亙,石梁橫空蹺/亦常有過樓,步屨聲非遙/行行二三里,橋影錯相交/既出水城門,風景變一朝/河港俄空闊,野板風蕭蕭/ 試立船頭望,爐峰干云霄.
石拱橋
張峰潤
你像眉月橫跨在銀河
鴨子和白鵝嬉戲追月
嘎嘎嘎,咯咯咯
一曲曲樂曲在溪水里
蕩漾著幸福的流波
你彎著胸膛
似髦耋的奶奶爺爺
被扁擔壓彎了肩膀
讓歲月的負荷
按上了駱駝的峰頂
一路耕耘
從不知休息和保養
你平旦的脊背
磨平了多少雙草鞋
躁動不安睡在你身上
進入恬美的夢鄉
沒有豪言壯志
不會憂傷彷徨
一代代延續
仍然紋絲不動
沉睡在銀河之上
為牛郎織女
營造浪漫溫馨的信息港
二、描寫拱橋的詩句
《五云橋》 陸游 若耶北與鏡湖通, 縹緲飛橋跨半空。
陵谷雙遷誰復識? 我來徙倚暮煙中。 《河與橋》 周作人 往昔居越中,吾愛河與橋/城中多水路,河水劣容舠/曲折行屋后,舍櫓但用篙/夏日河水干,兩岸丈許高/洞橋如虹亙,石梁橫空蹺/亦常有過樓,步屨聲非遙/行行二三里,橋影錯相交/既出水城門,風景變一朝/河港俄空闊,野板風蕭蕭/ 試立船頭望,爐峰干云霄. 石拱橋 張峰潤 你像眉月橫跨在銀河 鴨子和白鵝嬉戲追月 嘎嘎嘎,咯咯咯 一曲曲樂曲在溪水里 蕩漾著幸福的流波 你彎著胸膛 似髦耋的奶奶爺爺 被扁擔壓彎了肩膀 讓歲月的負荷 按上了駱駝的峰頂 一路耕耘 從不知休息和保養 你平旦的脊背 磨平了多少雙草鞋 躁動不安睡在你身上 進入恬美的夢鄉 沒有豪言壯志 不會憂傷彷徨 一代代延續 仍然紋絲不動 沉睡在銀河之上 為牛郎織女 營造浪漫溫馨的信息港。
三、描寫拱橋的句子
描寫拱橋的句子(1)石拱橋形彎曲,像是一個人在做俯臥操。
中間的洞加上它的倒影,真可謂是“十五的月亮”。石拱橋可比獨木橋方便得多,可以供馬車以及十幾個人同時行走。
它堅固,趙州橋就是例子中的例子。石拱橋可建造石獅,建造石獅后的石拱橋更加秀麗,盧溝橋可是個例子喲!可是石拱橋不能過江喲!(2)大家快隨我看看這美麗的橋吧!,我們腳下的這座石拱橋,是特請南方的建橋工匠修建的。
漢白玉橋欄桿上雕刻著精美的龍,沒有一對是相同的,這顯示了建橋人的精湛技藝。象這樣的石拱橋月牙島還有好幾座呢。
這些石拱橋是島與島之間的必經之路,人漫步在橋上,藍天下白云從頭頂飄過,清澈的河水在橋下靜靜地流淌,使月牙島的景觀更加具有魅力。(3)水池上便是一座拱橋。
走上拱橋,流水潺潺,伴著聲聲鳥語,走著走著忽然來了一陣清涼,才覺察有微風習習吹過,陣陣襲來的芳香使你不由得細細品味。
四、關于最古老的石拱橋的作文350字
世界上現存最古老的石拱橋世界上現存最古老的石拱橋為趙州橋,坐落在河北省趙縣洨河上.建于隋代(公元581-618年)大業年間(公元605-618年),由著名匠師李春設計和建造,距今已有約1400年的歷史,是當今世界上現存最早、保存最完善的古代敞肩石拱橋。
1961年被**列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趙州橋名稱是以所在地命名的,又名安濟橋,宋哲宗賜名,意為“安渡濟民”。1991年,美國土木工程師學會將安濟橋選定為第12個“國際歷史土木工程的里程碑”,并在橋北端東側建造了“國際歷史土木工程古跡”銅牌紀念碑。
趙州橋入選中國世界紀錄協會世界最早的敞肩石拱橋,創造了世界之最。被譽為“華北四寶之一”。
橋長50.82米,跨徑37.02米,券高7.23米,兩端寬9.6米,中間略窄,寬9米。因橋兩端肩部各有二個小拱,不是實的,故稱敞肩型,這是世界造橋史的一個創造(沒有小拱的稱為滿肩或實肩型)。
橋上有很多的東西,類型眾多,豐富多彩。唐朝的張鷟說,遠望這座橋就像“初月出云,長虹飲澗”。
趙州橋距今1400多年,經歷了10次水災,8次戰亂和多次地震,特別是1966年邢臺發生的7.6級地震,邢臺距這里有40多公里,這里也有四點幾級地震,趙州橋卻沒有被破壞,著名橋梁專家茅以升曾說,先不管橋的內部結構,僅就它能夠存在1300多年就說明了一切。1963年的水災大水淹到橋拱的龍嘴處,據當地的老人說,站在橋上都能感覺橋身很大的晃動。
據記載,趙州橋自建成至今共修繕9次。在主拱券的上邊兩端又各加設了二個小拱,一是可節省材料,二是減少橋身自重(減少自重15%),而且能增加橋下河水的泄流量。
三,使橋身更加美觀。1979年5月,由中國科學院自然史組等四個單位組成聯合調查組,對趙州橋的橋基進行了調查,自重為2800噸的趙州橋,而它的根基只是有五層石條砌成高1.55米的橋臺,直接建在自然砂石上。
這么淺的橋基簡直令人難以置信,梁思成先生1933年考察時還認為這只是防水流沖刷而用的金剛墻,而不是承納橋券全部荷載的基礎。他在報告中寫道:“為要實測券基,我們在北面券腳下發掘,但在現在河床下約70-80厘米,即發現承在券下平置的石壁。
石共五層,共高1.58米,每層較上—層稍出臺,下面并無堅實的基礎,分明只是防水流沖刷而用的金剛墻,而非承納橋券全部荷載的基礎。因再下30-40厘米便即見水,所以除非大規模的發掘,實無法進達我們據學理推測的大座橋基的位置。”
為了保護趙州橋,上世紀末在趙州橋東100米處新建的橋梁,其結構還是沿襲趙州橋,只是主拱上的小拱數量增加到一邊5個,橋上有車輪印,膝蓋印。
五、有什么以中國石拱橋最棒的詩句
在吟誦趙州橋的詩篇中,元代劉百熙贊道:“水從碧玉環中過,人在蒼龍背上行。”
其他: 從古到今詠贊橋梁的詩歌難以計數,許多是贊美它給人類帶來的便捷。**《水調歌頭·游泳》中的兩句詩:“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
最能說明橋的功能。明人王世貞詠《碧水橋》詩云:“橋通千嶂碧,溪抱一村幽。”
在吟誦趙州橋的詩篇中,元代劉百熙贊道:“水從碧玉環中過,人在蒼龍背上行。” 在贊美橋的詩歌中,有許多是寫景抒情。
如杜牧詩“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李白“兩水夾明鏡,雙橋落彩虹”;陳子昂“鶴舞千年樹,虹飛百尺橋”;馮延巳“獨立小橋風滿袖,平林新月人歸后”;蘇軾“我欲歸尋萬里橋,水花風葉幕蕭蕭”;陸游“斷橋煙雨梅花瘦,絕澗風霜槲葉深”。 橋,常是懷舊、送別的地方。
白居易《洛陽橋》:“前水復后水,古今相續流;新人非舊人,年年橋上游”;劉禹錫《柳枝詞》:“清江一曲柳千條,二十年前舊板橋;曾與情人橋上別,恨無消息到今朝。”在橋畔送別,西安的灞橋折柳最為有名,唐代雍陶《題情盡橋》詩曰:“從來只有情難盡,何事名為情盡橋;自此改名為折柳,任他離恨一條條。”
柳永有詞曰:“參差煙樹灞陵橋,風物盡前朝,衰楊古柳,幾經攀折,憔悴楚宮腰。”明朝葛一龍的詩,就更加悲情了:“橋上飛花橋下水,斷腸人是過橋人。”
吟誦戀情和婚姻的詩歌中也多有橋的形象。發生在藍橋下的悲情故事,李白在《長干行》里就有“長存抱柱信,豈上望夫臺”的佳句。
對于鵲橋,魏人曹丕在《燕歌行》里寫道:“牽牛織女遙相望,爾獨何辜限河梁。”寫斷橋景致和抒情的詩也很多,如北宋詩人徐俯的詩:“春雨斷橋人不渡,小舟撐出柳陰來”;詩人徐穎的詩:“明月兩堤人不見,小舟獨向斷橋邊”。
關于陸游與唐婉的愛情故事,就有“傷心橋下春波綠,曾是驚鴻照影來”的名句。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描寫古老石拱橋的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