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披麻戴孝是怎么來的
在我國實行火葬以前,許多地方的老人 去世后,安葬的時候總要最親的人(如兒子) 拜路,二步一^跪,五步一^拜。
送葬的人穿一^身 黑衣服,再用一只麻袋弄成披風樣式,從頭頂 披戴到腰間。據民間說,這種特別的打扮還 有來歷呢。
很久很久以前,一位老婆婆有兩個兒子, 他們成家以后都不孝敬老娘,還總是在娘面 前夸口 : “等娘過了,要好好熱鬧一番,讓娘睡 楠木棺材,要穿紅戴綠,為娘唱七七四十九天 道場……”老婆婆知道他們說的是假話,想教 訓他們一頓,盡到做娘的責任。 老婆婆一夜 沒合眼,終于想出了個辦法。
第二天,老婆婆把兩個兒子叫到床前說: “我死了也不要你們花一文錢,用破草席把我 一卷扔在陰水洞里就行了。不過你們要從今 日開始,天天看著屋后面槐樹上的烏鴉和山 樹林里的貓頭鷹是怎樣過日子的 ——一直到 我閉了眼為止。
”不花一文錢,這正中了兩個 不孝之子的心意,他們馬上答應了。 兄弟倆本來無心看什么烏鴉與貓頭鷹過 日子,但經老娘一提醒,出工收工時便不由自 主地注意了起來。
原來,烏鴉與貓頭鷹都是 細心地喂養自己的孩子的,這些小家伙不管 媽媽飛來飛去銜吃的有多快,還是張大嘴巴, 嗷嗷待哺。 可是,小家伙長大以后又怎樣對 待生養自己的媽媽呢?小烏鴉還不錯,媽媽 老了飛不動,覓不到食,就讓她待在家,銜來 吃的填在她嘴里,等到小烏鴉老了,又有自己 的孩子喂養她。
這種反哺之情,代代相傳。 而小貓頭鷹卻截然相反,媽媽老得中用了, 就把媽媽吃掉。
令人傷心的是,小貓頭鷹后 來也被自己的孩子吃掉。這樣反咬一口,一 代吃一代。
兄弟倆越看越看不下去,如今這樣對待 老娘,將來孩子也這樣對待我們怎么辦?他 們不敢往下想,漸漸地改變了對老娘的態度。 可是,天不作美,兄弟倆剛剛開始孝敬贍養老 娘,她老人家卻偏偏過世了,兄弟倆后悔莫 及。
為了表示孝心,安葬那天,他們不是穿紅 戴綠,而是模仿烏鴉羽毛的顏色,穿一身黑色 衣服,模仿貓頭鷹毛色,披一件麻衣,并下跪 拜路。 打那以后,這個風俗就逐漸流傳開來。
有的地方百姓比較窮,穿一身黑衣服買不起 黑布,于是就裁一條黑布戴在胳膊上,都是為 了表示要永遠記取烏鴉與貓頭鷹善惡孝逆的 教訓。
二、安葬親人時為何要披麻戴孝
以前,人們安葬逝去的老者時,總要最親的人三步一跪,五步一拜。
送葬的人也得穿一身黑衣,再用一只麻袋弄成披風樣式,從頭頂披到腰間。為什么要這么打扮呢? 相傳,有個老婆婆對不孝敬的兩個兒子說:“我死了,你們用破草席把我一卷扔了就行。
不過你們要看看槐樹上的烏鴉和山樹林里的貓頭鷹是怎樣過日子的。” 后來,兄弟倆注意到烏鴉與貓頭鷹都是細心喂養孩子。
小烏鴉長大后,老烏鴉飛不動了。小烏鴉就銜來吃的喂媽媽。
而小 貓頭鷹等媽媽老得不中用了,就把媽媽吃掉了。 兄弟倆通過觀看烏鴉與貓頭鷹的善惡孝逆,改變了對老娘的態度。
沒過多久,老婆婆就死了。兄弟倆后悔莫及。
安葬那天,他們模仿烏鴉羽毛的顏色,穿一身黑衣,模仿貓頭鷹毛色,披一件麻衣,并下跪拜路。 此后,這個風俗就逐漸流傳開來。
有的地方百姓比較窮,穿一身黑衣服買不起黑布,于是就裁一條黑布戴在胳膊上。
三、祭祖毋詩句
頌祖母
茅屋簡陋星點綴,酣睡暖懷化秋涼;
初陽未醒祖母醒,美夢飄香飯更香;
噓寒問暖百呵護,祖孫情誼觸上蒼;
操勞一生歲月老,愛芽茁壯滿庭芳.
思祖母
祖母因病入院里,子孫滿堂無人料;
只因生計難顧家,無奈奔赴至他郊;
若思祖母養家苦,淚眼橫流雨蕭蕭;
縱使萬通電話語,難及當面陪她聊.
悼祖母
新春佳節本應樂,夜半霜寒送親人;
天人永隔星漢墜,冰淚穿腸繞斷魂;
披麻戴孝晨風泣,黃土哀鳴無歸程;
但愿天堂福澤盛,錦衣玉食享天倫.
憶祖母
清明時節花滿綻,柔風細雨畫中行;
爆竹轟鳴云霄徹,香火縈繞喚思情;
千里之外青冢駐,萬山連綿阻歸心;
不孝兒孫終忙碌,有心無力祭先人.
憶祖母
一
穹廬煙漫迷人眼,
笑語獨念碎碎事.
忽聞門外漸童語,
急起欲問孫歸否?
二
聽不見許多惆悵,
并不聞世俗煩憂.
坐看新柴燒舊柴,
余暉散盡入夢游.
風雨夜憶祖母
一
故床故夢故人憶,
風銜夜雨夢刮寒。
何人何苦苦叩窗?
夢斷腸更醒斷腸。
二
憶昨昔日霧眼昏,
萬囑慈愛笑紋深.
今夜風雨今夜淚,
舊人顫喚燈魂中.
流光欲挽復何難,泉路迢遙各一端。
故址行匆星寥落,長街立久影盤桓。
沈憂知負春暉暖,銜恨應憐客枕寒。
每憶慈容清夜里,余年遺我惘然看。
平生未試著文難,往事如煙滯筆端。
眼底芳塵真靜寞,梁間乳燕尚依桓。
誠書愿力持齋戒,默念心經守宿寒。
焚燼前緣悲不止,仙壇燭火慟相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