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形容洛陽橋的句子
在洛陽西北面建了一座新的洛陽橋。
古橋是用石頭砌壘起來的,而新橋是用水泥和鋼筋造成的,架在江上,猶如彩虹臥波,十分壯觀。新橋比古橋更牢固,雖未經千年滄桑,但每天來來往往的車輛川流不息,江河的沖刷,仍毫發無損,正因為有了這座橋我們洛陽的經濟才會日益繁榮。
我總認為城市高樓鱗次櫛比,車水馬龍,環境嘈雜。但自從我親眼目睹了壯觀的洛陽橋,摸過那古老的榕樹,賞過它那古樸的風格建筑……才證實“萬安橋”這個令人向往的名字并不虛假,是那么真切與實在。
當我站在橋頭,才知道“洛陽之橋天下奇,飛虹千丈橫江垂”的真正意思。洛陽橋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座海上石橋。
它雖歷經千年滄桑,卻保存有當年好履長波,跨江海,勢若飛虹的雄資,仍然吸引著慕名而來的四方游客。 橋頭有一棵老榕樹。
它枝葉郁郁蔥蔥,像一個帳篷。這棵榕樹萬古長青,榕樹下有它悉心呵護的石碑,記載著有關洛陽橋的歷史文化。
洛陽江四周都是高低無律的民間住宅,“古樸”就從它們之間流露出來。炊煙裊裊,緩緩流入云際,給人安祥的感覺。
小屋黑白兩面色,簡單而又分明,小巧精致的窗子各房頂雖陳舊、簡陋,但還是窗明幾凈,一塵不染。小屋一座挨著一座,一間靠著一間,既看不完,也看不厭。
屋頂兩檐微微翹起,那層層疊疊的墨黑色磚瓦連綿不斷,時起時伏,遠遠望去,不正是像一條烏龍盤旋在上嗎? 二十一世紀的洛陽和那個古樸的洛陽真是天壤之別。 在洛陽西北面建了一座新的洛陽橋。
古橋是用石頭砌壘起來的,而新橋是用水泥和鋼筋造成的,架在江上,猶如彩虹臥波,十分壯觀。新橋比古橋更牢固,雖未經千年滄桑,但每天來來往往的車輛川流不息,江河的沖刷,仍毫發無損,正因為有了這座橋我們洛陽的經濟才會日益繁榮。
洛陽在日新月異地變化,一幢幢高樓,廣廈拔地而起,商業區繁華似錦。寬闊的道路兩旁,滿眼綠色,像一條條別在道路腰間的綠色綢帶。
看,洛陽城多么會打扮自己:高樓大廈為衫,綠化帶為裙,還穿著繡花鞋---路邊開著各色的小花,招來五彩的蝴蝶--它們很親熱地落在行人身上,真是“人間才數月,洛陽已千年”。 不說別的,說說我周圍的吧。
現在家家戶戶都有了各種各樣的電器,還有各式各款的家具,新房連片,摩托車、小轎車成群,服飾多樣華麗,更難得的是村里(陳壩村)讀書免費,人們的文化水平、精神面貌都煥然一新……這些都是改革政策好,建設和諧社會的成效。 看著人們臉上甜甜的微笑,我知道他們在幸福地享受著生活。
是啊,只要洛陽人齊心協力,攜手共進,一定可以把洛陽建設地更加美好、更加繁榮、更加靚麗!。
二、余光中的洛陽橋的詩詞的停頓
洛陽橋 ——余光中 刺桐花開了多少個春天 東西塔對望究竟多少年 多少人走過了洛陽橋 多少船駛出了泉州灣 現在輪到我走上橋來 從橋頭的古榕步向北岸 從蔡公祠步向蔡公石像 一腳踏上了北宋年間 當初年輕的父親或許 也帶過我,六歲的稚氣 溫厚的大手牽著小手 從南岸走向石橋的那頭 或許母親更年輕,曾經 和父親一同將我牽牢 一左一右,帶我在中間 三個人走過了洛陽橋 想必蔡公,造橋人自己 當年曾領先走過此橋 多感動啊,泉州人隨后 逍遙地越過洛江滔滔 越過洛江無情的滔滔 弘一的芒鞋,俞大猷的馬靴 惠安女繡花鞋的軟步 都踏過普渡的洛陽橋 潮起潮落,年去年來 匆匆過橋,一代又一代 有的,于趕路,有的 在扶欄與望柱間徘徊 最后是我,晚歸的詩翁 一千零六十步,疊疊重重 想疊上母親,父親的腳印 疊上泉州人千年的跫音 但橋上的七亭九塔 橋下的石墩,石墩上累累的牡蠣 怎認得我呢,一個浪子 少小離家,回首已耄耋 刺桐花開了多少個四月 東西塔依舊矗立不倒 江水東流,海波倒灌 多少人走過了洛陽橋。
三、余光中的洛陽橋的詩詞的停頓
洛陽橋
——余光中
刺桐花開了多少個春天
東西塔對望究竟多少年
多少人走過了洛陽橋
多少船駛出了泉州灣
現在輪到我走上橋來
從橋頭的古榕步向北岸
從蔡公祠步向蔡公石像
一腳踏上了北宋年間
當初年輕的父親或許
也帶過我,六歲的稚氣
溫厚的大手牽著小手
從南岸走向石橋的那頭
或許母親更年輕,曾經
和父親一同將我牽牢
一左一右,帶我在中間
三個人走過了洛陽橋
想必蔡公,造橋人自己
當年曾領先走過此橋
多感動啊,泉州人隨后
逍遙地越過洛江滔滔
越過洛江無情的滔滔
弘一的芒鞋,俞大猷的馬靴
惠安女繡花鞋的軟步
都踏過普渡的洛陽橋
潮起潮落,年去年來
匆匆過橋,一代又一代
有的,于趕路,有的
在扶欄與望柱間徘徊
最后是我,晚歸的詩翁
一千零六十步,疊疊重重
想疊上母親,父親的腳印
疊上泉州人千年的跫音
但橋上的七亭九塔
橋下的石墩,石墩上累累的牡蠣
怎認得我呢,一個浪子
少小離家,回首已耄耋
刺桐花開了多少個四月
東西塔依舊矗立不倒
江水東流,海波倒灌
多少人走過了洛陽橋
四、描寫泉州五里橋和洛陽橋
洛陽古橋,始建于北宋皇佑五年(1053年),嘉佑四年(1059年)竣工,歷時六年零八個月,其規制獨特,工程宏大,創梁式跨海大石橋歷史之先,有“海內第一橋”之稱,以至神宗朝,運使王子京以洛陽江萬安橋圖晉獻皇上,也博得龍顏大悅,慷慨封賞。之后,泉州地區興起造橋之熱,在150年間,竟建橋200多座,總長度達50余里,故贏得“閩中橋梁甲天下”、“泉州橋梁甲閩中”之譽。
五里橋俗稱“安平橋”,橫跨晉江安海鎮與南安水頭鎮之間的海灣。始建于宋紹興八年(1138年),經13年建成。為花崗石砌成的石墩石梁橋,是我國古代首屈一指的長橋,素有“天下無橋長此橋”的美譽,馳名海內外,經**公布為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橋長2255米,有方形、船形、半船形的橋墩361個,橋面寬3-3.8米,橋板長度5-11米不等,最重達25噸,兩側有石護欄;橋上有亭5座:橋東“超然亭”,橋西“海潮庵”,橋中“泗水亭”,兩頭各設路亭一座,供游人憩息。“泗水亭”,俗稱“中亭”,亭前石柱上有“世間有佛宗斯佛,天下無橋長此橋”楹聯一對,立有兩尊石雕將軍;亭側保存歷代重修碑記14方。西端橋亭留有清代重修碑刻,東端有五層六角樓閣式仿木結構白塔一座。歷經800年滄桑,安平橋成了“陸上橋”。1980-1985年國家撥款進行維修,宋代原貌得以恢復。
五、福建泉州洛陽橋導游詞如何準備
大家好!首先我歡迎各位來泉州參觀、考察。
泉州是一座歷史文化名城,已經有一千七百多年的歷史。早在唐宋時期,泉州就被譽為東方的重要通商港口,世界各國的商人、學者、傳教士紛至踏來,因此給泉州留下了許多極為珍貴的歷史宗教遺跡和古典建筑。
在泉州就并存著七種宗教,分別是佛教、道教、基督教、天主教、伊斯蘭教、婆羅門教、摩尼教等,這在世界上是極為罕見的,所以泉州素有宗教博物館之稱,同時泉州還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這些都證明了當時泉州港經濟的發達,社會的繁榮。今天我們第一站要參觀的是泉州偉大的古建筑——洛陽橋。
洛陽橋,又名萬安橋。位于泉州城東13公里,是我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它與北京的盧溝橋,河北的趙州橋,廣東的廣濟橋并稱為我國古代四大名橋。它是當時廣東、福建進京城的必經之路。
講到這里也許各位來賓會提出疑問,洛陽橋應該在河南洛陽,此橋為何取名洛陽橋呢?據有關資料記載,早在唐宋之前,泉州一帶居住著夷民主越族人,到了唐朝初年,由于社會動蕩不安,時有戰爭爆發,所以造成大量的中原人南遷,遷到泉州及閩南一帶的多數為河南、河水和洛水一帶的人士,現在泉州乃至整個閩南地區所用的語系稱為河洛語,也就是現在所說的閩南語,這些中原人士,他們帶來了中原先進、發達的農業技術和經驗,引導當地人們開墾、發展,他們來到了泉州,看到這里的山川地勢很象古都洛陽,就把這個地方也取名為洛陽,此橋也因此而命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