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關于仁德的名言俗語
1.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里仁》
【釋義】孔子說:“只有仁人才能夠以正確的態度去關愛人,也才能夠以正確的態度去憎恨人。”
2.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學而》
【釋義】孔子說:“花言巧語,又偽裝出和善的面孔,這種人是很少有仁德的啊!”
3.子曰:“君子道者有三,我無能焉: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子貢曰:“夫子自道也。”——《憲問》
【釋義】孔子說:“君子達到的三個方面,我都沒有做到:仁德的人遇事不憂愁,智慧的人不迷惑,勇敢的人無所畏懼。”子貢說:“這三點正是老師的自我評論啊。”
4.子曰:“君子義以為質,厲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衛靈公》
【釋義】孔子說:“君子把義作為做人的根本,用禮儀來實行它,用謙虛的話來表達它,用誠實的態度來完成它。這才是君子啊!”
5.子曰:“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及所哺育,勿施于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顏淵》
【釋義】孔子說:“出門做事就像接待貴賓一樣認真,役使老百姓就像承擔重大祭祀一樣慎重。凡是自己不愿做的事,也不要強加給別人。無論在邦國里做事,在家族里做事,都不要讓人怨恨自己。”
6.子曰:“剛、毅、木、訥,近仁。”——《子路》
【釋義】孔子說:“剛強、果斷、樸實、言語謹慎,這些品格接近于仁。”
7.子曰:“里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里仁》
【釋義】孔子說:“居住在有仁德風氣的地方是美好的。挑選住處,不選有仁風的地方,怎么能說是聰明呢?”
8.子曰:“當仁,不讓于師。”——《衛靈公》
【釋義】孔子說:“面對著合乎仁德的事,可以不必對老師講謙讓。”
9.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憲問》
【釋義】孔子說:“有道德的人一定有精彩的言論,而有精彩言論的人不一定有道德。仁人一定勇敢,而勇敢的人不一定是仁人。”
10.子曰:“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衛靈公》
【釋義】孔子說:“君子能安守窮困,小人窮困了就會胡作非為。”
二、形容仁德的詩句都有什么
1、《減字木蘭花·彤庭龍尾》
年代: 宋 作者: 蔡伸
彤庭龍尾。禮備天顏知有喜。九奏初傳。耳冷人間十七年。盈成持守。仁德如春漸九有。三輔名州。好整笙歌結勝游。
2、《項亭》
年代: 唐 作者: 汪遵
不修仁德合文明,天道如何擬力爭。
隔岸故鄉歸不得,十年空負拔山名。
3、《拭目》
年代: 宋 作者: 晁說之
拭目中興宜落落,褊心觸事獨遲遲。
劉琨祖逖無由見,鄴下關中何所之。
萬里耕桑仁德在,九天雨露廟堂滋。
龍鍾只合歸田去,猶解重吟采芑詩。
4、《和昌言喜雪》
年代: 宋 作者: 韓維
萬里多仁德有鄰,故交仍佩左魚新。
歡娛每恨流限駛,談笑幾還太古淳。
浮蟻生光盈壽斝,驚鴻取勢落華茵。
題詩寂寞高眠冷,笑殺尊前起舞人。
5、《歲旦立春》
年代: 宋 作者: 張镃
贊美平時萬口同,聳觀造化協天功。
圣朝家法皆仁德,寬大應符帝詔中。
三、關于仁德名人名言有那些
1.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里仁》【釋義】孔子說:“只有仁人才能夠以正確的態度去關愛人,也才能夠以正確的態度去憎恨人.”2.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學而》【釋義】孔子說:“花言巧語,又偽裝出和善的面孔,這種人是很少有仁德的啊!”3.子曰:“君子道者有三,我無能焉: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子貢曰:“夫子自道也.”——《憲問》【釋義】孔子說:“君子達到的三個方面,我都沒有做到:仁德的人遇事不憂愁,智慧的人不迷惑,勇敢的人無所畏懼.”子貢說:“這三點正是老師的自我評論啊.”4.子曰:“君子義以為質,厲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衛靈公》【釋義】孔子說:“君子把義作為做人的根本,用禮儀來實行它,用謙虛的話來表達它,用誠實的態度來完成它.這才是君子啊!”5.子曰:“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及所哺育,勿施于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顏淵》【釋義】孔子說:“出門做事就像接待貴賓一樣認真,役使老百姓就像承擔重大祭祀一樣慎重.凡是自己不愿做的事,也不要強加給別人.無論在邦國里做事,在家族里做事,都不要讓人怨恨自己.”6.子曰:“剛、毅、木、訥,近仁.”——《子路》【釋義】孔子說:“剛強、果斷、樸實、言語謹慎,這些品格接近于仁.”7.子曰:“里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里仁》【釋義】孔子說:“居住在有仁德風氣的地方是美好的.挑選住處,不選有仁風的地方,怎么能說是聰明呢?”8.子曰:“當仁,不讓于師.”——《衛靈公》【釋義】孔子說:“面對著合乎仁德的事,可以不必對老師講謙讓.”9.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憲問》【釋義】孔子說:“有道德的人一定有精彩的言論,而有精彩言論的人不一定有道德.仁人一定勇敢,而勇敢的人不一定是仁人.”10.子曰:“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衛靈公》【釋義】孔子說:“君子能安守窮困,小人窮困了就會胡作非為.”。
四、形容仁德的詩句都有什么
1、《減字木蘭花·彤庭龍尾》 年代: 宋 作者: 蔡伸 彤庭龍尾。
禮備天顏知有喜。九奏初傳。
耳冷人間十七年。盈成持守。
仁德如春漸九有。三輔名州。
好整笙歌結勝游。 2、《項亭》 年代: 唐 作者: 汪遵 不修仁德合文明,天道如何擬力爭。
隔岸故鄉歸不得,十年空負拔山名。 3、《拭目》 年代: 宋 作者: 晁說之 拭目中興宜落落,褊心觸事獨遲遲。
劉琨祖逖無由見,鄴下關中何所之。萬里耕桑仁德在,九天雨露廟堂滋。
龍鍾只合歸田去,猶解重吟采芑詩。 4、《和昌言喜雪》 年代: 宋 作者: 韓維 萬里多仁德有鄰,故交仍佩左魚新。
歡娛每恨流限駛,談笑幾還太古淳。浮蟻生光盈壽斝,驚鴻取勢落華茵。
題詩寂寞高眠冷,笑殺尊前起舞人。 5、《歲旦立春》 年代: 宋 作者: 張镃 贊美平時萬口同,聳觀造化協天功。
圣朝家法皆仁德,寬大應符帝詔中。
五、古代關于仁德的故事
1、唐太宗教子尊師 唐太宗是我國歷史上的一代明君,他非常重視對子女的教育,他給幾位皇子選擇的老師都是德高望重、學問淵博之人,如李綱、張玄素、魏征、王圭等,而且一再教導子女一定要尊重老師。
有一次,李綱因患腳疾,行走不便,當時皇宮內制度森嚴,官員不要說坐轎,就是出入也是誠惶誠恐的。唐太宗知道后竟特許李綱坐轎進宮講學,并詔令皇子迎接老師。
還有一次,唐太宗聽到有人反映皇四子李泰對老師王圭不尊敬,他當著王圭面批評李泰說:“以后你每次見到老師,如同見到我一樣,應當尊敬,不得有半點放松。”從此,李泰見到王圭,總是好好恭迎,聽課也認真了。
由于唐太宗家教很嚴,他的幾位皇子對老師都很尊敬。 唐太宗曾下詔說:“朕比尋討經史,明王圣帝,曷嘗無師傅哉!前所進令,遂不睹三師之位。
黃帝學太顛,顓頊學綠圖,堯學尹壽,舜學務成昭,禹學西王國,湯學威子伯,文王學子期,武五學虢叔,……夫不學,則不明古道,而能政致太平者,未之有也。”他一方面強調尊師重教,專門下詔書規定了對待老師的禮遇,并教誡皇子們見師如見父;另一方面鼓勵老師對皇子的過失極言切諫。
各位老師都能夠堅定地履行職責,與唐太宗的理解、支持和鼓勵是分不開的。九皇子李治被立為太子后,唐太宗對他更加嚴格要求,李治每次聽了父親和老師的教導,都是畢恭畢敬地肅立,然后感激賜教,表示一定“銘記在心”、“永志不忘”。
古語說“一日為師,終身為父”,古人尊師重道的精神,被后世傳為佳話,令人學習和敬仰,使人追求高尚的道德和樹立崇高的信仰,敬師德、學師德和永銘師恩。2、魏國的開國國君魏文侯的故事,魏文侯是三家分晉中魏恒子的孫子,是一個很賢明的國君,他那個時候,魏國山多地少,人多糧少,夾在趙、韓、齊、秦等幾個強大的國家中間,就像一塊肥肉放在一群餓狼中間一樣,魏文侯怎么能不著急呢?不過,魏文侯卻依靠自己的賢德把魏國很快變得強大起來了。
寶寶,你一定想知道魏文侯怎么賢德吧,那就仔細聽下面的故事。(1)魏文侯很重視人才,他拜子夏(孔子的得意門生)和田子方(當時非常有名的道家圣賢)為師。
聽說段干木是一個很有學問的隱士,每次經過段干木家的時候都先下車,然后低下頭,手扶著車走過,以表示對段干木的尊敬。這三個人都是當時很有名望的人,各個諸侯國都有他們的學生,所以這些事很快就在諸侯國中傳開了,人們都知道魏文侯重視人才,尊重人才,所以很多有才干的人都來投奔魏文侯。
(2)有一天,魏文侯跟他的大臣在一起吃飯喝酒,正高興的時候,外面電閃雷鳴,大雨滂沱。魏文侯趕快讓人備車。
大臣們很奇怪,說:“國君呀,這么大的雨,你要去哪里呢?”魏文侯說:“我跟虞山看護樹林的人約好去打獵,現在時間快要到了,但雨下的太大了,我要去告訴人家一聲,今天不能去打獵了。”別人一聽是這么回事,便說:“嗨,你這是何必呢,不就是一個守林人嗎,派個人說去通知一聲不就可以了嗎,怎么還要親自去?”魏文侯一聽這話,嚴肅地說:“你怎么能這么說呢,我親口答應的人家,怎么能不守信諾去赴約呢?”就這樣,魏文侯冒著雨前去赴約了。
大臣們都說:“我們的國君真是一個遵守信諾的人呀。” (3)有一次,韓國派人來向魏國借兵攻打趙國,魏文侯很不高興地說:“趙國跟魏國就跟兄弟一樣,我怎么能借兵讓你去攻打我的兄弟呢?”韓國的使臣很不高興地走了。
后來,趙國又向魏國借兵攻打韓國,魏文侯還是用同樣的理由回絕了,趙國的使臣也非常生氣地走了。過了幾天,兩國國君知道了這件事后,都很敬重魏文侯,韓、趙、魏三過又團結起來,親如一家了。
(4)魏文侯派樂羊占領了中山國后,便交給他兒子來管理。有一次他問身邊的大臣:“我是一個怎么樣的國君呀?”大臣們都說:“仁德的國君。”
有一個叫任座的人卻說:“你占領了中山,不把中山封給你的弟弟,而是封給你的兒子,怎么能算仁德呢?”魏文侯一聽勃然大怒,任座一看自己闖禍了,趕快溜之大吉。文侯氣哼哼地問一個叫翟璜的人,這個人說:“我聽說國君有仁德,他的大臣就正直,剛才任座的話很正直,所以您是一個仁德的國君。”
文侯聽了很高興,立刻派人叫任座回來,還親自到外面迎接他。(5)一天,魏文侯對李克說:“我聽你說過這樣的話‘家貧時想起賢良的妻子,國家動亂時想起賢能的宰相’,你覺得魏成和翟璜哪個當宰相好呢?”李克說:“對于臣下,平時要看他親近的人,富有時看他相交結識的人,有權勢時看舉薦任用的人,窮困時看他不做什么事情,貧寒時看他不要什么東西。
從這五點就能看出誰適合,何必問我呢?”魏文侯說:“好了,我知道讓誰當宰相合適了。”李克在回來的路上碰見了翟璜,便問:“國君叫你問宰相的事,怎么樣了?”李克說:“是魏成。”
翟璜很不服氣,說:“西河的守將吳起是我舉薦的,他五戰五捷,把強大的秦國趕出了中原;鄴那個地方很難治理,是我舉薦了西門豹;占領了中山后沒有人去守護,我推薦了先生您;他的兒子沒有老師,我叫來了屈候鮒。這些都是大家有目共睹的,我哪一點不如魏成呢?”李克告訴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