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關于中庸的詩句
1.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
2.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現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
3.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4.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時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無忌憚也。」
5.子曰:「舜其大知也與,舜好問而好察邇言,隱惡而揚善。執其兩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為舜乎!」
6.子路問「強」。子曰:「南方之強與?北方之強與?抑而強與?寬柔以教,不報無道,南方之強也。君子居之。衽金革,死而不厭,北方之強也。而強者居之。故君子和而不流,強哉矯。」
7.子曰:「道不遠人,人之為道而遠人,不可以為道。」
8.言顧行,行顧言,君子胡不慥慥爾!
9.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呼其外。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難行乎患難。君子無入而不自得焉。
二、《中庸》中的優美句子有哪些
1、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天所賦予的就叫做“性”,循其本性就叫做“道”,修行明道的就叫做“教”。
2、好問而好察邇言;隱惡而揚善,執其兩端,用其中於民。——喜歡請教別人,而且喜歡體察人們淺近的話語,隱瞞不好的地方,而宣揚好的地方,善于把握事情的兩個極端,采用中庸之道施行于人民。
3、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廣泛地學習知識,詳細地詢問事物發展的原因,慎重地加以思考,明確地辨別是非,踏實地去實踐。
4、自誠明,謂之性;自明誠,謂之教。誠則明矣,明則誠矣。——由于誠懇而明白事理,這叫做天性;由于明白事理而做到誠懇,這是教育的結果。真誠就會明白事理,能夠明白事理也就能夠做到真誠了。
5、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只有天下最為誠心的人,才能夠完全發揮自己的本性;能夠完全發揮自己的本性,就能夠完全發揚別人的本性;能夠完全發揚別人的本性,就能夠完全發揚事物的本性;就可以幫助天地的演化和養育萬物;可以幫助天地的演化和養育萬物,就可以和天地配合成三了。
6、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道”是不可以片刻離開的,如果可以離開,那就不是“道”了。
7、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沒有人看見的地方也是謹慎的,在沒有人聽見的地方也是有所戒懼的。
8、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越是隱蔽的地方越是明顯,越是細微的地方越是顯著。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一人獨處的時候也是謹慎的。
9、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中”,是人人都有的本性;“和”,是大家遵循的原則。
10、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達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在其位了,萬物便生長繁衍了。
三、《中庸》哪些句子是關中庸思想的
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
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
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
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
君子之道,淡而不厭,簡而文,溫而理。知遠之近,知風之自,知微之顯,可與入德矣。《詩》云:‘潛雖伏矣,亦孔之昭。’故君子內省不疚,無惡于志。君子之年不可及者,其唯人之所不見乎!《詩》云:‘相在爾室,尚不愧于屋漏。’故君子不動而敬,不言而信。《詩》曰:‘奏假無言,時靡有爭。’故君子不賞而民勸,不怒而威于鉞 。《詩》曰:‘不顯惟德,百辟其刑之。’是故君子篤恭而天下平。《詩》云:‘予懷明德,不大聲以色。’子曰:‘聲色之于以化民,末也。’《詩》曰:‘德輶如毛。’毛猶有倫,‘上天之載,無聲無自。’至矣!
子曰:‘道不遠人。人之為道而遠人,不可以為道。’《詩》云:伐柯伐柯,其則不遠。執柯以伐柯,睨而視之,猶以為遠。故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忠恕違道不遠。施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
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素夷鍬,行乎夷鍬。素患難,行乎患難。君子無入而不自得焉。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于人,則無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險以徼幸。子曰:‘射有似乎君子,失諸正鵠,反求諸其身。’
子曰:「人皆曰『予知』,驅而納諸罟擭陷阱之中,而莫之知避也。人皆曰『予知』,擇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
故君子和而不流;強哉矯。中立而不倚;強哉矯。國有道,不變塞焉;強哉矯。國無道,至死不變;強哉矯。」
君子之道,費而隱。
君子之道,辟如行遠必自邇,辟如登高必自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