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有關鸛雀樓的詩句
1、[唐] 暢當《登鸛雀樓》
原文選段:
迥臨飛鳥上,高出世塵間。
天勢圍平野,河流入斷山。
釋義:
望遠空飛鳥仿佛低在樓下,覺得自己高瞻遠矚,眼界超出了人世塵俗。從鸛雀樓四望,天然形勢似乎本來要以連綿山巒圍住平原田野,但奔騰咆哮的黃河卻使山脈中開,流入斷山,浩蕩奔去。
2、[唐] 王之渙《登鸛雀樓》
原文選段: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釋義:
夕陽依傍著西山慢慢地沉沒,滔滔黃河朝著東海洶涌奔流。若想把千里的風光景物看夠,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層城樓。
3、[唐] 耿湋《登鸛雀樓》
原文選段:
久客心常醉,高樓日漸低。
黃河經海內,華岳鎮關西。
釋義:
在他鄉久了難免會很失落,今天登上鸛雀樓看著夕陽落下,滔滔黃河流經整個國家,華山的威名在關西都是如雷貫耳。
4、[唐] 馬戴《鸛雀樓晴望》
原文選段:
堯女樓西望,人懷太古時。
海波通禹鑿,山木閉虞祠。
釋義:
女子在高高的鸛雀樓遠望西方,人的情緒來到了上古時代。海浪穿過了大禹開鑿的河渠,山中的樹木藏住了虞舜的祭祠。
5、[唐] 李益《同崔邠登鸛雀樓》
原文選段:
鸛雀樓西百尺檣,汀洲云樹共茫茫。
釋義:
登上鸛雀樓看到西面的船有百尺高的桅桿,河灘上高聳入云的樹木倒映在江面上。
二、關于鸛雀樓的詩詞
http://**z/*中國古代四大明樓及詩詞,放心都是古人的名篇下面這個是原創的七律·鸛雀樓 鸛雀天荒第一樓,黃河千里眼中收。
風吹江浪入云窟,霜染煙帆送晚舟。萬古高吟空韻客,今朝絕唱滿清秋。
如詩條水芳流去,別樣氤氳別樣州。 陽春鸛雀樓 樓上樓旁花疊花, 水邊柳下鸛戲鴉。
咻咻醉意歸時暮, 留日晚輝融碧霞。 盛夏鸛雀樓 天河一瀉浪重重, 滾滾黃波九曲盈。
彎際樓媚千樹碧, 炎炎烈日火斑紅。 金秋鸛雀樓 樓崇過鸛白云翔, 菊蕙招蜂驚蕊涼。
柔水半河金色瑞, 綠枝千樹果蔬香。 瑞冬鸛雀樓 堆銀砌玉瑞冬時, 色吐瓊瑩珠陣奇。
輝映樓臺華景靚, 飛飛雪落鸛鷹啼。 月夜鸛雀樓 明樓玉浪碎風柔, 碧樹楂花瘦月幽。
鷹鸛棲汀河沼秀, 庭前斐景幻龍虬。 麗日鸛雀樓 融融暖日透霓云, 煦煦柔風和鸛飛。
崇閣新描新棟宇, 亭軒伴柳對游人。
三、唐代詩人王之渙的《登鶴雀樓》的詩句
【簡介】 登鸛雀樓,唐詩名,為題詠山西省永濟市鸛雀樓(又名鸛鵲樓)的篇章。
據《清一統志》記載,樓的舊址在山西蒲州(今永濟縣,唐時為河中府)西南,黃河中高阜處,時有鸛雀棲其上,遂名。由于鸛雀樓樓體壯觀,結構奇特,氣勢雄偉,加之區位優越,風景秀麗,歷代文人雅士、騷人墨客,多來登樓觀瞻、放歌抒懷,并留下許多居高臨下,雄觀大河的不朽篇章。
北宋大科學家沈括在《夢溪筆談》中記道:“河中府鸛雀樓三層,前瞻中條,下瞰大河。唐人留詩者甚多,惟李益、王之渙、暢當三首能壯其觀”。
這三首中,李益的詩是一首七律;王之渙、暢當的詩則是五絕,均題作《登鸛雀樓》。其中以王之渙的《登鸛雀樓》最為膾炙人口,暢當的詩境也很壯闊,不失為一首名作,但有王之渙的這首詩在前,比較之下,終輸一籌,不得不讓王詩獨步千古。
編輯本段【最為著名的三首詩】 李益·《登鸛雀樓》 鸛雀樓西百尺檣,汀洲云樹共茫茫,漢家簫鼓空流水,魏國山河半夕陽。 事去千年猶恨速,愁來一日即為長。
風煙并起思鄉望,遠目非眷亦自傷。 暢當·《登鸛雀樓》 迥臨飛鳥上,高出世塵間。
天勢圍平野,河流入斷山。 王之渙·《登鸛雀樓》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編輯本段【王之渙《登鸛雀樓》的詳解和譯文】 〖作者簡介〗 王之渙(688-742),字季凌,晉陽(今山西太原)人,后遷居絳州(今山西新絳縣),唐代詩人。
〖格律〗 ○平聲●仄聲⊙可平可仄△平韻▲仄韻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 ○○●●△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 ⊙●●○△ 〖注釋〗 1.鸛雀樓:舊址在山西永濟縣,樓高三層,前對中條山,下臨黃河。傳說常有鸛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
2.白日:太陽。 3. 盡:消失。
4.依:依傍。這句話是說太陽依傍山巒沉落。
5.窮:盡,使達到極點。 6.千里目:眼界寬闊。
7.更:再。 〖譯文〗 夕陽依傍著西山慢慢地沉沒, 滔滔黃河朝著東海洶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風光景物看夠, 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層城樓。 編輯本段【王之渙《登鸛雀樓》的鑒賞】 〖詩意〗 這首詩寫詩人在登高望遠中表現出來的不凡的胸襟抱負,反映了盛唐時期人們昂揚向上的進取精神。
其中,前兩句寫所見。“白日依山盡”寫遠景,寫山,寫的是登樓望見的景色,“黃河入海流”寫近景,寫水寫得景象壯闊,氣勢雄渾。
這里,詩人運用極其樸素、極其淺顯的語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進入廣大視野的萬里河山,收入短短十個字中;而我們在千載之下讀到這十個字時,也如臨其地,如見其景,感到胸襟為之一開。 首句寫遙望一輪落日向著樓前一望無際、連綿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視野的盡頭冉冉而沒。
這是天空景、遠方景、西望景。次句寫目送流經樓前下方的黃河奔騰咆哮、滾滾南來,又在遠處折而東向,流歸大海。
這是由地面望到天邊,由近望到遠,由西望到東。這兩句詩合起來,就把上下、遠近、東西的景物,全都容納進詩筆之下,使畫面顯得特別寬廣,特別遼遠。
就次句詩而言,詩人身在鸛雀樓上,不可能望見黃河入海,句中寫的是詩人目送黃河遠去天邊而產生的意中景,是把當前景與意中景溶合為一的寫法。這樣寫,更增加了畫面的廣度和深度。
而稱太陽為“白日”,這是寫實的筆調。落日銜山,云遮霧障,那本已減弱的太陽的光輝,此時顯得更加暗淡,所以詩人直接觀察到“白日”的奇景。
至于“黃河”。當然也是寫實。
它宛若一條金色的飄帶,飛舞于層巒疊嶂之間。詩人眼前所呈現的,是一幅溢光流彩、金碧交輝的壯麗圖畫。
這幅圖畫還處于瞬息多變的動態之中。白日依山而盡,這僅僅是一個極短暫的過程;黃河向海而流,卻是一種永恒的運動。
如果說.這種景色很美,那么,它便是一種動態的美,充滿了無限生機的活潑的美。這不是所謂“定格”,不是被珍藏的化石或標本。
我們深深地為詩人的大手筆所折服。 后兩句寫所想。
“欲窮千里目”,寫詩人一種無止境探求的愿望,還想看得更遠,看到目力所能達到的地方,唯一的辦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層樓”。“千里”“一層”,都是虛數,是詩人想象中縱橫兩方面的空間。
“欲窮”“更上”詞語中包含了多少希望,多少憧憬。這兩句詩,是千古傳誦的名句,既別翻新意,出人意表,又與前兩句詩承接得十分自然、十分緊密;同時,在收尾處用一“樓”字,也起了點題作用,說明這是一首登樓詩。
從這后半首詩,可推知前半首寫的可能是在第二層樓所見,而詩人還想進一步窮目力所及看盡遠方景物,更登上了樓的頂層。詩句看來只是平鋪直敘地寫出了這一登樓的過程,而含意深遠,耐人探索。
這里有詩人的向上進取的精神、高瞻遠矚的胸襟,也道出了要站得高才看得遠的哲理。 〖寫作特點〗 就全詩而言,這首詩是日僧空海在《文鏡秘府論》中所說的“景入理勢”。
有人說,詩忌說理。這應當只是說,詩歌不要生硬地、枯燥地、抽象地說理,而不是在詩歌中不能揭示和宣揚哲理。
象這首詩,把道理與景物、情事溶化得天衣無縫,使讀者并不覺得它在說理,而理自在其中。這是根據詩歌特點、運用形象思維來顯示生活哲理的典范。
這首詩在寫法上還有一個特點:它是。
四、關于鸛雀樓的詩句有哪些
陽春鸛雀樓
樓上樓旁花疊花,
水邊柳下鸛戲鴉。
咻咻醉意歸時暮,
留日晚輝融碧霞。
盛夏鸛雀樓
天河一瀉浪重重,
滾滾黃波九曲盈。
彎際樓媚千樹碧,
炎炎烈日火斑紅。
金秋鸛雀樓
樓崇過鸛白云翔,
菊蕙招蜂驚蕊涼。
柔水半河金色瑞,
綠枝千樹果蔬香。
瑞冬鸛雀樓
堆銀砌玉瑞冬時,
色吐瓊瑩珠陣奇。
輝映樓臺華景靚,
飛飛雪落鸛鷹啼。
月夜鸛雀樓
明樓玉浪碎風柔,
碧樹楂花瘦月幽。
鷹鸛棲汀河沼秀,
庭前斐景幻龍虬。
麗日鸛雀樓
融融暖日透霓云,
煦煦柔風和鸛飛。
崇閣新描新棟宇,
亭軒伴柳對游人。
五、關于鸛雀樓的詩句
1.唐 王之渙《登鸛雀樓》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2.唐 暢當《登鸛雀樓》 迥臨飛鳥上,高出世塵間。
天勢圍平野,河流入斷山。 3.唐 李益《同崔邠登鸛雀樓》 鸛雀樓西百尺墻,汀洲云樹共茫茫。
漢家簫鼓空流水,魏國山河半夕陽。 事去千年猶恨速,愁來一日即為長。
風煙并起思鄉望,遠目非眷亦自傷。 4.唐 耿湋《登鸛雀樓》 久客心常醉,高樓日漸低。
黃河行海內,華岳鎮關西。 去遠千帆小,來遲獨鳥迷。
終身不得意,空覺負東溪。 5.唐 馬戴《鸛雀樓晴望》 堯女西樓望,人懷太古時。
海波通禹鑿,山木閉虞祠。 鳥道殘虹掛,龍潭返照移。
行云如可馭,萬里赴行期。
六、登鶴雀樓古詩
《登鸛雀樓》唐代,王之渙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一、譯文:夕陽依傍著西山慢慢地沉沒, 滔滔黃河朝著東海洶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風光景物看夠, 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層城樓。 二、注釋: 鸛雀樓:舊址在山西永濟縣,樓高三層,前對中條山,下臨黃河。
傳說常有鸛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白日:太陽。
依:依傍。盡:消失。
這句話是說太陽依傍山巒沉落。 欲:想要得到某種東西或達到某種目的的愿望,但也有希望、想要的意思。
窮:盡,使達到極點。千里目:眼界寬闊。
更:替、換。(不是通常理解的“再”的意思) 三、賞析: 這首詩寫詩人在登高望遠中表現出來的不凡的胸襟抱負,反映了盛唐時期人們積極向上的進取精神。
其中,前兩句寫所見。“白日依山盡”寫遠景,寫山,寫的是登樓望見的景色,“黃河入海流”寫近景,寫水寫得景象壯觀,氣勢磅礴。
這里,詩人運用極其樸素、極其淺顯的語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進入廣大視野的萬里河山,收入短短十個字中;而后人在千載之下讀到這十個字時,也如臨其地,如見其景,感到胸襟為之一開。 擴展資料:詩人眼前所呈現的,是一幅溢光流彩、金碧交輝的壯麗圖畫。
這幅圖畫還處于瞬息多變的動態之中。白日依山而盡,這僅僅是一個極短暫的過程;黃河向海而流,卻是一種永恒的運動。
如果說這種景色很美,那么,它便是一種動態的美,充滿了無限生機的活潑的美。 這不是所謂“定格”,不是被珍藏的化石或標本。
讀者深深地為詩人的大手筆所折服。后兩句寫所想。
“欲窮千里目”,寫詩人一種無止境探求的愿望,還想看得更遠,看到目力所能達到的地方,唯一的辦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層樓”。 “千里”“一層”,都是虛數,是詩人想象中縱橫兩方面的空間。
“欲窮”“更上”詞語中包含了多少希望,多少憧憬。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登鸛雀樓 (唐代王之渙詩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