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有關爆竹的詩句
爆竹聲中一歲除,
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曈曈日,
總把新桃換舊符.
——宋代王安石《元日》
身如束帛氣如雷,
能使妖魔膽盡催.
一聲震得人方恐,
回頭相看已化灰.
——《紅樓夢》第22回元春制的燈謎
食殘豆粥掃塵罷,
截筒五尺煨以薪,
節間汗流火力透,
健仆取將仍疾走.
兒童卻立避其鋒,
當階擊地雷霆吼.
一聲兩聲百鬼驚,
三聲四聲鬼巢傾.
十聲連百神道寧,
八方上下皆和平.
卻拾焦頭疊床底,
猶有余威可驅癘.
——明朝范成大《爆竹行》.《爆竹行》寫得最詳細,詩中寫的是除夕夜燃放爆竹的過程,如果用來描繪現代人迎新春時的喧鬧景象和內心祈禱,也無不可.
二、與“爆竹”有關的詩句都有哪些
1、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宋代王安石《元日》
2、一聲震得人方恐,回頭相看已化灰。——《紅樓夢》第22回元春制的燈謎
3、兒童卻立避其鋒,當階擊地雷霆。——明朝范成大《爆竹行》
與“爆竹”有關的詩句:
1、《元日》
(宋)王安石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賞析:
歌頌春節的詩很多。王安石這首抓住放鞭炮、喝屠蘇酒、新桃換舊符三件傳統習俗來渲染春節祥和歡樂的氣氛。這樣寫,精煉、典型、概括力強。詩中流露出的歡快氣氛,與作者開始推行新法、實行改革、希望獲得成功的心情是相一致的。現在貼桃符的人少了,多數人把桃符換成了春聯,但過年放鞭炮、喝酒的習俗還在民間廣為流傳達室。這也從一個側面說明我們中華民族的文化傳統是非常悠久的。這首詩也就具有傳統美的品格。當然,現在大城市人太多,從空氣的清潔和防火等方面考慮,并不提倡鞭炮。
2、《拜年》
(明)文征明
不求見面惟通謁,名紙朝來滿敝廬。
我亦隨人投數紙,世情嫌簡不嫌虛。
賞析:
“拜年”,是過年時最隆重、最熱烈的一項禮儀活動。投送拜貼這一風俗始于宋代,到了明清越演越烈,交換個“名片”,表示禮數到了。表個心意,既禮貌,又雅致。禮到人不怪,只是略嫌簡陋。而拜貼也就相當于今天的送賀年卡。
3、《爆竹行》
明朝范成大
食殘豆粥掃塵罷,
截筒五尺煨以薪。
節間汗流火力透,
健仆取將仍疾走。
兒童卻立避其鋒,
當階擊地雷霆吼。
一聲兩聲百鬼驚,
三聲四聲鬼巢傾。
十聲連百神道寧,
八方上下皆和平。
卻拾焦頭疊床底,
猶有余威可驅癘。
賞析:
大年初一的早上爆竹船又來了,要在蘇杭一帶停五天。一大早吃完早飯,取來竹竿分截成五尺長短的竹筒放到火中烤燒,當火力足夠時,竹節間水分像流汗一樣滲透出來,這時卜人急忙取走,孩童們紛紛躲在遠處站立一旁。竹筒在門庭的階梯上撞落,噔時響起雷霆大吼。一聲兩聲百鬼驚怕,三聲四聲把鬼怪嚇的傾巢逃去,十聲百聲牛鬼蛇神全都嚇跑了,八方六合都安平下來。從床下拾起的焦碳中還存有可驅趕厲鬼的余威。現在可以把藥湯都存放一邊改換酒杯了,盡日的游玩終于可安穩睡一覺了。這首詩描繪的是春節的早晨,主人公在家中安排燃燒爆竹的事,表達了詩人新年愉悅歡暢的心情,寄托了詩人對居家平安的美好愿望。
三、描寫鞭炮的古詩
青玉案 元夕
年代:【宋】 作者:【辛棄疾】 體裁:【詞】 類別:【】
東風夜放花千樹,
更吹落,星如雨。
寶馬雕車香滿路。
鳳簫聲動,玉壺光轉,
一夜魚龍舞。
蛾兒雪柳黃金縷,
笑語盈盈暗香去。
眾里尋他千百度,
驀然回首,那人卻在,
燈火闌珊處。
元日
王安石
爆竹聲中一歲除,
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曈曈日,
總把新桃換舊符。
【年代】:唐
【作者】:蘇味道——《正月十五日夜》
【內容】
火樹銀花合, 星橋鐵鎖開。
暗塵隨馬去, 明月逐人來。
游妓皆秾李, 行歌盡落梅。
金吾不禁夜, 玉漏莫相催。
四、關于爆竹的詩歌
關于爆竹的詩歌:
(唐 來鵠 早春)
新歷才將半紙開,小庭猶聚爆竿灰。
偏憎楊柳難鈐轄,又惹東風意緒來。
(宋 王安石 元日)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清 謝文翹 《教門新年詞》)
通宵爆竹一聲聲,煙火由來盛帝京。
寶炬銀花喧夜半,六街歌管樂升平。
(紅樓夢 元春 爆竹)
能使妖魔膽盡摧,身如束帛氣如雷。
一聲震得人方恐,回首相看已化灰。
(現代詩 詠炮花)
是璀燦的珠寶溢光流彩,
是閃光的花瓣落英繽紛,
真想不到呀,
小小的紙筒里,
有著那么美的靈魂?
火一般的熱烈,
花一樣的迷人,
它把迅息的一生,
獻給了新春……
五、關于爆竹的古詩句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宋代王安石《元日》身如束帛氣如雷,能使妖魔膽盡催。
一聲震得人方恐,回頭相看已化灰。——《紅樓夢》第22回元春制的燈謎 食殘豆粥掃塵罷,截筒五尺煨以薪,節間汗流火力透,健仆取將仍疾走。
兒童卻立避其鋒,當階擊地雷霆吼。一聲兩聲百鬼驚,三聲四聲鬼巢傾。
十聲連百神道寧,八方上下皆和平。卻拾焦頭疊床底,猶有余威可驅癘。
——明朝范成大《爆竹行》。《爆竹行》寫得最詳細,詩中寫的是除夕夜燃放爆竹的過程,如果用來描繪現代人迎新春時的喧鬧景象和內心祈禱,也無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