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古詩中的民風民俗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唐·杜牧《清明》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唐 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王安石《元日》
“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怡。”宋 蘇東坡
“江上冰銷岸青青,三三五五踏青行。”宋朝 蘇轍(踏青)
春節的詩歌:
田家元日(唐)孟浩然
昨夜斗回北,今朝歲起東;我年已強壯,無祿尚憂農。
桑野就耕父,荷鋤隨牧童;田家占氣候,共說此年豐。
元日(宋)王安石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端午節:
競渡歌(節錄)(唐)張建封
五月五日天晴明,楊花繞江啼曉鷹;使君未出郡齋外,江上早聞齊和聲;
使君出時皆有準,馬前已被紅旗引;兩岸羅衣撲鼻香,銀釵照日如霜刃;
鼓聲三下紅旗開,兩龍躍出浮水來;棹影斡波飛萬劍,鼓聲劈浪鳴千雷;
鼓聲漸急標將近,兩龍望標目如瞬;坡上人呼霹靂驚,竿頭彩掛虹霓暈;
前船搶水已得標,后船失勢空揮撓。
節令門.端 陽 (清)李靜山
櫻桃桑椹與菖蒲,更買雄黃酒一壺。門外高懸黃紙帖,卻疑賬主怕靈符。
七夕:
古詩十九首之一 (漢)佚名
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 纖纖摸素手,札札弄機杼。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
元宵:
《上元夜》(唐)崔液
玉漏銅壺且莫催,鐵關金鎖徹夜開;誰家見月能閑坐,何處聞燈不看來。
詩曰(宋)姜白石
元宵爭看采蓮船,寶馬香車拾墜鈿;風雨夜深人散盡,孤燈猶喚賣湯元。
冬至:
九九歌
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
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開八九雁來;
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二、【描寫我國傳統習俗的詩句】
1`鵝湖山下稻粱肥,豚柵雞棲半掩扉.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歸2`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暗塵隨馬去,明月逐人來.游伎皆秾李,行歌盡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3`臘月今知晦,流年此夕除.拾樵供歲火,帖牖作春書.柳覺東風至,花疑小雪馀.忽逢雙鯉贈,言是上冰魚.4`江涵秋影雁初飛,與客攜壺上翠微.塵世難逢開口笑,菊花須插滿頭歸.但將酩酊酬佳節,不作登臨恨落暉.古往今來只如此,牛山何必獨沾衣.5`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6`雷奔電逝三千兒,彩舟畫楫射初暉.喧江雷鼓鱗甲動,三十六龍銜浪飛.靈均昔日投湘死,千古沉魂在湘水.綠草斜煙日暮時,笛聲幽遠愁江鬼.7`中庭地白樹棲鴨,冷露無聲濕桂花.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1.社日,六畜祭祀2.元宵,看花燈3.除日,貼春聯4.重陽,掃墓5.重陽,登高6.端午,賽龍舟7.中秋,賞月中秋:王建有詩云:“月似圓盛色漸凝,玉盆盛水欲侵棱.夜深盡放家人睡,直到天明不炷燈.”徐凝的詩云:“皎皎秋月八月圓,嫦娥端正桂枝鮮;一年無似如今夜,十二峰前看不眠.”春節:春節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的傳統節日,也是歷代詩人著力描寫的重要內容.在這些詩章中,有記錄各種傳統習俗的,有抒發個人情懷的,有描寫喜慶氣象的,可謂五彩紛呈.臘月廿五日,人們開始打掃衛生,以迎新春.清代詩人寫道:“茅舍春回事事歡,屋塵收拾號除殘.太平甲子非容易,新歷頒來仔細看.”年末歲尾,百姓希望來年五谷豐登,有“祭灶”風俗.晚清詩人羅昭隱這樣描述:“一盞清茶一縷煙,灶神老爺上青天.玉皇若問人間事,為道文章不值錢.”除夕守歲,一家人開懷暢飲,團圓取樂,共祝新年.宋代席振起在《守歲》詩中云:“相邀守歲阿咸家,蠟炬傳紅映碧紗.三十六歲都浪過,偏從此夜惜年華.”歲尾年初,家家爆竹,戶戶焰火,不絕于耳,氣勢如虹.元代詩人趙孟頫在《歲月》中說:“柳絮飛殘鋪地白,桃花落地落階紅.紛紛燦爛如星隕,霍霍喧逐似火攻.”描寫春節喜慶氣氛者,王安石可算寫到極致,他的《元日》詩膾炙人口:“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文天祥:“命隨年欲盡,身與世俱忘.無復屠蘇夢,挑燈夜未央.” 七夕:云母屏風燭影深,長河漸落曉星沉.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杜牧重陽節:獨在異鄉為異客 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 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維)。
三、我國古代詩詞中反映民俗節日的詩句有哪些
《田家元日》
(唐)孟浩然
昨夜斗回北,今朝歲起東;
我年已強壯,無祿尚憂農。
桑野就耕父,荷鋤隨牧童;
田家占氣候,共說此年豐
《元日》
(宋)王安石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拜年》
(明)文征明
不求見面惟通謁,名紙朝來滿敝廬。
我亦隨人投數紙,世情嫌簡不嫌虛。
《青玉案 元夕 》
(宋)辛棄疾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
寶馬雕車香滿路,鳳蕭聲動,壺光轉,一夜魚龍舞 。
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
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 那人卻在,火闌珊處。
《生查子 元夕》
(宋)歐陽修
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
月到柳梢頭,人約黃昏后。
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
不見去年人,淚濕春衫袖。
春龍節(二月初二):
民間傳說,每逢農歷二月初二,是天上主管云雨的龍王抬頭的日子。從此以后,雨水會逐漸增多起來。因此,這天就叫“春龍節”。我國北方廣泛的流傳著“二月二,龍抬頭;大倉滿,小倉流。”的民諺。
◎寒食節:
冬至后一百零五日,清明節的前一、二天。傳說,這個節日,是紀念春秋的介之推的。
◎清明:
我國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 史。清明最開始是一個很重要的節氣,清明一到,氣溫升高,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后,種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后來,由 于清明與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間禁火掃墓的日子,漸漸的,寒食與清明就合二為一了,而寒食既成為清明的別稱,也變成為清明時節的一個習俗,清明之日 不動煙火,只吃涼的食品。
《寒食》
(唐)韓翃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
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上巳節(三月初三):
上巳節是中國古老的傳統節日,俗稱三月三,該節日在漢代以前定為三月上旬的巳日,后來固定在夏歷三月初三。“上巳”最早出現在漢初的文獻。《周禮》鄭玄注: “歲時祓除,如今三月上巳如水上之類”。據記載,春秋時期上巳節已在流行。上巳節是古代舉行“祓除畔浴”活動中最重要的節日。《論語》:“暮春者,春服既 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七沂,風乎舞雩,詠而歸。”就是寫的當時的情形。
古代上巳節活動:
祓除畔浴,修禊之事。
流觴曲水,是文人臨水宴飲、吟詩做賦的節日,最著名的是王羲之蘭亭之會。
祭祀管理婚姻和生育之神——高禖。
春游踏青,是青年男女談情說愛的大好時機.
端午
其內容主要有:女兒回娘家,掛鐘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葉符,懸掛菖蒲、艾草,游百病,佩香囊,備牲醴,賽龍舟,比武,擊球,蕩秋千,給小孩涂雄 黃,飲用雄黃酒、菖蒲酒,吃五毒餅、咸蛋、粽子和時令鮮果等,除了有迷信色彩的活動漸已消失外,其余至今流傳中國各地及鄰近諸國。有些活動,如賽龍舟等, 已得到新的發展,突破了時間、地域界線,成為了國際性的體育賽事。
《端 午》
(唐)文 秀
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四、唐詩宋詞中的哪些詩句體現了民俗文化
唐詩宋詞中關于元宵節的詩詞正月是農歷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
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也是一元復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們對此加以慶祝,也是慶賀新春的延續。元宵節又稱為“上元節”。
在唐詩宋詞中有,歐陽修的那首著名的《生查子·元夕詞》:"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辛棄疾的《青玉案元夕》“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蕭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 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 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唐詩宋詞中關于清明節的詩詞清明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
掃墓俗稱上墳,祭祀死者的一種活動。漢族和一些少數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節掃墓。
按照舊的習俗,掃墓時,人們要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親人墓前,再將紙錢焚化,為墳墓培上新土,折幾枝嫩綠的新枝插在墳上,然后叩頭行禮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詩人杜牧的詩《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寫出了清明節的特殊氣氛。
唐詩宋詞中關于端午節的詩詞端午節是中國的一個傳統節日,又稱端陽節,重五節,時在農歷五月初五,并有“小端陽”(五月初五)與“大端陽”(五月十五)之分。古代有很多描寫端午節的詩詞,唐代的文秀《端午》“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梅堯臣的《五月五日》“屈氏已沉死,楚人哀不容。何嘗奈讒謗,徒欲卻蛟龍。
未泯生前恨,而追沒后蹤。沅湘碧潭水,應自照千峰。”
宋代蘇軾的《浣溪沙》“輕汗微微透碧紈。明朝端午浴芳蘭。
流香漲膩滿晴川。彩線輕纏紅玉臂,小符斜掛綠云鬟。
佳人相見一千年。”唐詩宋詞中關于七夕的詩詞七夕,這以中華民族古老而又美麗的牛郎織女鵲橋相會傳說為題的浪漫節日。
古代的人們望著日月星辰編織著天上人間的旖旎風情。失去仰望習慣的今人們,未必再有心境嘆那“倬彼云漢,昭回于天”,于是多年以后,那遙遠的故事和那遙遠的愛情,讀來竟有點恍若隔世。
在我國傳統的詩詞、歌曲及民俗方面有著很多的反映。白居易的“七月七日長生殿, 夜半無人私語時” 宋代的秦觀《鵲橋仙》“纖云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度。
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柳永的《二郎神》中的 “極目處微云暗度,耿耿銀河高瀉。”
“愿天上人間,占得歡娛,年年今夜。”唐詩宋詞中關于中秋節的詩詞農歷八月十五日是我國傳統的中秋節,也是我國僅次于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
八月十五恰在秋季的中間,故謂之中秋節。我國古歷法把處在秋季中間的八月,稱謂“仲秋”,所以中秋節又叫“仲秋節”。
中秋之夜,月色皎潔,古人把圓月視為團圓的象征,因此,又稱八月十五為“團圓節”。古往今來,人們常用“月圓、月缺” 來形容“悲歡離合”,客居他鄉的游子,更是以月來寄托深情。
唐代詩人李白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杜甫的“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都是千古絕唱。
張九齡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宋代王安石的“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蘇軾的“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等詩句都是千古絕唱。唐詩宋詞中關于重陽節的詩詞農歷九月初九,是重陽節。
“重陽”又稱“重九”。每逢重陽節,民間有上山登高插茱萸、賞菊、飲菊花酒等活動。
這種習俗,在唐詩中有所反映。唐代詩人劉兼的《重陽感懷》詩中,有“戴花乘酒上高山,四望秋空八極寬”之句。
唐代詩人杜荀鶴《重陽日有作》詩,開頭兩句是:“一為重陽上高臺,亂時誰見菊花開?”,結尾兩句是:“大家拍手高聲唱,日未沉山且莫回。”唐代著名詩人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共四句:“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身處異鄉的人,每逢佳節,會更加思念家鄉的親人,這是人之常情。
唐詩宋詞中關于冬至的詩詞唐詩中有關冬至的詩不少,其內容也多限于天文律歷,已看不出"進履襪"、作赤豆粥等這些民俗。如白居易《冬至夜》詩:"老去襟懷常落,病來發鬃轉蒼浪。
心灰不及爐中火,鬢雪多于砌下霜。三峽南賓城最遠,一年冬至夜最長。
今朝始覺房櫳冷,坐索寒衣說孟光。"是一首嘆老思友的詩;韓偓的《冬至夜作》詩:沖宵忽見動葭灰,料得南枝有早梅。
四海便應枯草綠,九重先覺凍云開。陰氛莫向河源塞,陽氣今從地底回。
不道慘舒無定分,卻憂蚊響又成雷。"也幾乎不牽扯節慶的氣氛。
唐詩宋詞中關于除夕的詩詞 除夕在十二月之末,是一年最后的一個節慶。一年將盡,明日即是元旦,故稱 "除"。
"除"也有除舊布新的意思,辭去舊歲,迎來新的一年。《東京夢華錄》記北宋汴京民俗:《是夜禁申爆竹山呼,聲。
五、古詩詞中的傳統習俗,你知道多少
古詩詞中的8個高雅浪漫的傳統習俗:
1.踏青【佳作】
《錢塘湖春行》白居易
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云腳低。
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
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
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里白沙堤。
2.放紙鳶【佳作】
《村居》高鼎
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
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
3.飲菊花酒【佳作】
《飲酒》陶淵明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4.放燈【佳作】
《青玉案·元夕》辛棄疾
東風夜放花千樹。
更吹落,星如雨。
寶馬雕車香滿路。
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
蛾兒雪柳黃金縷。
笑語盈盈暗香去。
眾里尋他千百度。
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5.登高【佳作】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王維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6.折柳【佳作】
《春夜洛城聞笛》李白
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
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7.春社【佳作】
《游山西村》陸游
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
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蕭鼓追隨春社近,衣冠簡樸古風存。
從今若許閑乘月,拄杖無時夜叩門。
8.斗草【佳作】
《破陣子·春景》晏殊
燕子來時新社,梨花落后清明。
池上碧苔三四點,葉底黃鸝一兩聲。
日長飛絮輕。
巧笑東鄰女伴,采桑徑里逢迎。
疑怪昨宵春夢好,元是今朝斗草贏。
笑從雙臉生。
供參考。
六、描寫中國傳統習俗的詩句
1、《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唐代: 王維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譯文:一個人獨自在他鄉作客,每逢節日加倍思念遠方的親人。
遙想兄弟們今日登高望遠時,頭上插滿茱萸只少我一人。 2、《元日》 宋代: 王安石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譯文:爆竹聲中舊的一年已經過去,迎著和暖的春風開懷暢飲屠蘇酒。
初升的太陽照耀著千家萬戶,都把舊的桃符取下換上新的桃符。 3、《清明》 唐代: 杜牧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譯文:江南清明時節細雨紛紛飄灑,路上羈旅行人個個落魄斷魂。
借問當地之人何處買酒澆愁?牧童笑而不答遙指杏花山村。 4、《青玉案·元夕》 宋代: 辛棄疾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
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
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譯文:焰火像是東風吹散了的千樹繁花,紛紛落下仿佛星星如雨般墜落。豪華的馬車滿路飄香。
悠揚的鳳簫聲四處回蕩,玉壺般的明月漸漸西斜,一夜舞動魚燈、龍燈不停歇,笑語喧嘩。 美人頭上都戴著華麗的飾物,笑語盈盈地隨人群走過,只有衣香猶在暗中飄散。
我在人群中尋找她千百回,猛然回頭,不經意間卻在燈火零落之處發現了她。 5、《蜀中九日 》 唐代:王勃 九月九日望鄉臺,他席他鄉送客杯。
人情已厭南中苦,鴻雁那從北地來。 譯文:重陽節登高眺望家鄉,異鄉的別宴上喝著送客的酒,只感無限煩愁。
心中已經厭倦了南方客居的各種愁苦,無法歸去,鴻雁又為何還要從北方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