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關于節日的詩句
1古人有描寫清明掃墓的詩:“南北山頭多墓田,清明祭掃各紛然;紙灰飛作白蝴蝶,淚血染成紅杜鵑。日落狐貍眠冢上,夜歸兒女笑燈前。人生有酒且當醉,一滴何曾到黃泉。”---清明節,出自高菊荀《清明》
2這是一首中秋之夜望月思遠的七絕。
http://**web/webportal/w5267488/uwujz/*
王建《十五夜望月》賞析
【作者】吳庚舜
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濕桂花。
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
賞析
這是一首中秋之夜望月思遠的七絕。它首先予人的印象是情景如畫。殷璠《河岳英靈集》卷上贊王維詩“著壁成繪”,用蘇軾的話來說就是“詩中有畫”。這一評語也可移之于評一切有意境的唐詩。正因為如此,所以歷代畫家喜作唐人詩意畫。明《唐詩畫譜》中就有以這首詩為題材的版畫。它的背景為曲岸遠山,長空明月。畫面中心是一處臨水的勝游之地,曲欄圍著竹木太湖石,一株高大的落葉梧桐樹上有幾只棲鴉,樹旁生長著枝葉婆娑的秋桂。樹下五人,兩人望月而語,談興正濃。旁一戴幞頭揮扇的官員和一帶方巾倚童而立的老者正全神貫注地聆聽他們談天。整個畫面遠近主從。層次井然,有動有靜,和諧統一,頗為傳神。但這幅版畫僅是畫家別出心裁構想出的意境,和王建原作并不一一吻合,而且它對全詩點睛之筆——秋思未作充分表達,實是美中不足。在這一點上,詩歌語言藝術顯示了它的不可代替性。
在民俗中,中秋節的形成歷史悠久。據《周禮》記載,當時人已在中秋之夜擊鼓奏樂以迎寒。到后代節日氣氛愈來愈濃,此夜常是家人或親友團聚在一起賞月。所以一旦離別,總會使人逢節思親。杜甫《八月十五夜月》曾抒發過他的秋思:“滿目飛明鏡,歸心折大刀。轉蓬行地遠,攀桂仰天高……。”王建也是望月興嘆,但寫法完全不同,很有創造性。甚至更耐人回味。王詩原題“十五夜望月”下有的版本尚有“寄杜郎中”四宇,似是寄友人杜元穎的。在詩題下又注云:“時會琴客”,說明佳節良友相聚,并非獨吟。
“中庭地白樹棲鴉”明寫賞月環境,暗寫人物情態,精煉而含蓄。它象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首句一樣借助特有的景物一下子就將蕭瑟蒼涼之景推到讀者眼前,予人以難忘的印象。這是一座樸素的住宅,夜深了,詩人偕客步出廳堂來到庭院。低頭但見地上月華如水。一片白色。庭樹的影子枝葉扶疏,象是紙上的水墨畫。步月者循聲望去,樹冠間影影綽綽有宿在枝頭的幾只烏鴉。全句無一字提到人,而又使人處處想到清宵的望月者。
第二句“冷露無聲濕桂花”緊承上句,借助感受進一步渲染中秋之夜。在桂花諸品中,秋桂香最濃。在皎潔的月亮上某些環形火山的陰影曾使富于幻想的人賦予它美好的形象,說它是月宮里的桂樹。有的傳說還說人間的桂樹是天上落下來的種子生成的。宋之問“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飄”(《靈隱寺》)令人產生無限遐想。王建這句詩因桂香襲人而發。古人以為霜露之類似雨雪都從天而降,因而詩人探桂時奇怪冰涼的露水把花枝沁得這么濕卻沒聽到一點聲音。如此落筆,既寫出了一個具體可感的中秋之夕,又表現了夜之深和靜,讀者仿佛身臨其境,覺得桂香與寒氣襲人而來了。
第三四句“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采取了忽然宕開的寫法,從作者的一群人的望月聯想到天下人的望月,又由賞月的活動升華到思人懷遠,意境闊大,含蓄不露。張若虛《春江花月夜》曾寫到游子思婦的月下相思。張九齡“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望月懷遠》)寫望月思人之情,溢于言表。天下離人千千萬萬,懷人愁緒如綿綿秋草,逐處叢生;詩人在思誰是確定的,人人所思也是確定的,說“不知秋思落誰家”并非真不知,而是極寫秋思的浩茫渾涵,似虛而實,深得詩歌含蓄之美。對比他用賦體寫的《和元郎中從八月十一至十五夜玩月五首》及唐人其它中秋望月詩,尤能顯出它那以少勝多的特色。
【原載】 吳庚舜 陸永品等主編《唐詩名篇賞析》, 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出版。
二、關于節日的詩詞佳句
春節1.宋代蘇軾作《饋歲》:農功各已收,歲事得相佐。
為歡恐無具,假物不論貨。山川隨出產,貧富稱小大。
置盤巨鯉橫,發籠雙兔臥。富人事華靡,彩繡光翻座。
貧者愧不能,微摯出舂磨。官居故人少,里巷佳節過。
亦欲舉鄉風,獨唱無人和。2.杜甫的《杜位宅守歲》:“守歲阿戎家,椒盤已頌花。
盍簪喧櫪馬,列炬散林鴉。四十明朝過,飛騰暮景斜。
誰能更拘束?爛醉是生涯!”3.蘇軾的《守歲》:欲知垂盡歲,有似赴壑蛇。修鱗半已沒,去意誰能遮。
況欲系其尾,雖勤知奈何。兒童強不睡,相守夜歡嘩。
晨雞且勿唱,更鼓畏添撾。坐久燈燼落,起看北斗斜。
明年豈無年,心事恐蹉跎。努力盡今夕,少年猶可夸。
4.唐代詩人史青的《守歲》:今夜今宵盡,明年明日催。寒隨一夜去,春逐五更來。
氣色空中改,云顏暗里催。風光人不覺,已入后園梅。
5.南北朝時梁代詩人徐君蒨的《共內人夜坐守歲》:“歡多情未極,賞至莫停杯。酒中喜桃子;粽里覓楊梅。
簾開風入帳;燭盡炭成灰。勿疑鬢釵重,為待曉光催。”
6.孔尚任《甲午元旦》:“蕭疏白發不盈顛,守歲圍爐竟廢眠。剪燭催干消夜酒,傾囊分遍買春錢。
聽燒爆竹童心在,看換桃符老興偏。鼓角梅花添一部,五更歡笑拜新年。”
7.蘇轍《除日》詩道:“年年最后飲屠蘇,不覺年來七十余。”8.唐代來鵠《早春詩》:“新歷才將半紙開,小庭猶聚爆竿灰。
偏憎楊柳難鈐轄,又惹東風意緒來。”9,王安石的《元日》:“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習俗1饋贈年禮。
2守歲。3飲屠蘇酒。
4壓歲錢。5拜年。
6燃放爆竹。7祭祀。
元宵節1.盧照鄰《十五夜觀燈》:“錦里開芳宴,蘭紅艷早年。縟彩遙分地,繁光遠綴天。
接漢疑星落,依樓似月懸。別有千金笑,來映九枝前。”
2.南宋詩人范成大《燈市行》:“吳臺今古繁華地,偏愛元宵燈影戲;春前臘后天好晴,已向街頭作燈市。疊玉千絲似鬼工,剪羅萬眼人力窮;兩品爭新最先出,不待三五迎東風。
兒郎種麥荷鋤倦,偷閑也向城中看;酒壚博塞雜歌呼,夜夜長如正月半。災傷不及什之三,歲寒民氣如春酣;儂家亦幸荒田少,始覺城中燈市好。”
3.清人李調元作《元宵》:“元宵爭看采蓮船,寶馬香車拾墜鈿。風雨夜深人散盡,孤燈猶喚賣湯元。”
4.辛棄疾的《青玉案.元夕》: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
寶馬雕車香滿路。 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
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 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5.姜夔的《鷓鴣天?元夕有所夢》:肥水東流無盡期,當初不合種相思。夢中未比丹青見,暗里忽驚山鳥啼。
春未綠,鬢先絲。人間別久不成悲。
誰教歲歲紅蓮夜,兩處沉吟各自知。6.北宋詞人秦觀的《念奴嬌》:“花燈家家羅列,來往綺羅,喧闐簫鼓,達旦何曾歇。”
習俗:1觀燈。2.食俗:南北朝時是澆上肉汁的米粥或豆粥;唐代上元節“造面蠒,食焦饣追”;今天的水煮湯圓。
3祀紫姑神端午節1.蘇軾《浣溪沙.端午》:“輕汗微微透碧紈,明朝端午浴芳蘭。流香漲膩滿晴川,彩線輕纏紅玉臂。
小符斜掛綠云鬟,佳人相見一千年。”2.南宋詩人戴復古曾作《揚州端午呈趙師》:“榴花角黍斗新時,今日誰家不酒樽。
堪笑江湖阻風客,卻隨蒿艾上朱門。”3.歐陽修《漁家傲》:“五月榴花妖艷烘,綠楊帶雨垂垂重,五色新絲纏角粽,金盤送。
生綃畫扇盤雙鳳,正是浴蘭時節動,菖蒲酒美清尊共。葉里黃驪時一弄,猶松,等閑驚破紗窗夢。”
4.劉禹錫《競渡曲》:沅江五月平堤流,邑人相將浮彩舟。靈均何年歌已矣,哀謠振楫從此起。
楊桴擊節雷闐闐,亂流齊進聲轟然。蛟龍得雨鬐鬣動,螮蝀飲河形影聯。
刺史臨流褰翠幃,揭竿命爵分雄雌。先鳴馀勇爭鼓舞,未至銜枚顏色沮。
百勝本自有前期,一飛由來無定所。風俗如狂重此時,縱觀云委江之湄。
彩旗夾岸照蛟室,羅襪凌波呈水嬉。曲終人散空愁暮,招屈亭前水東注。
5.。南宋詩人胡仲參的《端午》詩:“千年流水去滔滔,此日人來吊汨羅。
江上畫船無買處,閉門風雨讀離騷。”習俗:1.祓禊。
2.曲水流觴。3.“曲水浮素卵”和“曲水浮絳棗”。
4.踏青。中秋節1.徐凝《八月十五夜》云:“皎皎秋月八月圓,嫦娥端正桂枝鮮。
一年無似如今夜,十二峰前看不眠。”2.王安石《中秋夕賞月》:“海氣看如洗,秋陽望卻昏。
光明疑不夜,清盈欲無坤。”3.米芾曾作《中秋登樓望月》:“目窮淮海滿如銀,萬道虹光育蚌珍。
天上若無修月戶,桂枝撐損向西輪。”4.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詩云:“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園邊。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頭水館前。西北望鄉何處是,東南見月幾回圓。
昨風一吹無人會,今夜清光似往年。”5.蘇軾的《西江月?黃州中秋》:“世事一場大夢,人生幾度新涼。
夜來風葉已鳴廊,看取眉頭鬢上。酒賤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
中秋誰與共孤光,把盞凄然北望。”6.辛棄疾的《太常引.建康中秋夜為呂叔潛賦》:“一輪秋影轉金波,飛鏡又重磨。
把酒問姮娥:被白發、欺人奈何! 乘風好去,長空萬里,直下看山河。 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7.元代著名散曲作。
三、關于中華民族傳統美好節日的古詩
清明古詩《清明》(唐)杜牧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途中寒食》(唐)宋之問馬上逢寒食,途中屬暮春。
可憐江浦望,不見洛橋人。北極懷明主,南溟作逐臣。
故園腸斷處,日夜柳條新。《寒食》(唐)韓翃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
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閭門即事》(唐)張繼耕夫召募愛樓船,春草青青萬項田;試上吳門窺郡郭,清明幾處有新煙。
《清明》(宋)王禹俏無花無酒過清明,興味蕭然似野僧。昨日鄰家乞新火,曉窗分與讀書燈。
《蘇堤清明即事》(宋)吳惟信梨花風起正清明,游子尋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萬株楊柳屬流鶯。
《寒食上冢》(宋)楊萬里逕直夫何細!橋危可免扶?遠山楓外淡,破屋麥邊孤。宿草春風又,新阡去歲無。
梨花自寒食,進節只愁余。《郊行即事》(宋)程顥芳草綠野恣行事,春入遙山碧四周;興逐亂紅穿柳巷,固因流水坐苔磯;莫辭盞酒十分勸,只恐風花一片紅;況是清明好天氣,不妨游衍莫忘歸。
《送陳秀才還沙上省墓》(明)高啟滿衣血淚與塵埃,亂后還鄉亦可哀。風雨梨花寒食過,幾家墳上子孫來?《清江引 清明日出游》(明)王磐問西樓禁煙何處好?綠野晴天道。
馬穿楊柳嘶,人倚秋千笑,探鶯花總教春醉倒。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王維〕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元 日[王安石〕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
簫鼓追隨春社近,衣冠簡樸古風存。乙卯重五詩陸游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粽包分兩髻,艾束著危冠。舊俗方儲藥,羸軀亦點丹。
日斜吾事畢,一笑向杯盤。這首五律具體描寫了南宋在端午節這天的生活習慣。
作者吃了兩角的粽子,高冠上插著艾枝。依舊俗,又忙著儲藥、配藥方,為的是這一年能平安無病。
到了晚上,他身心愉快地喝起酒來。從中可以反映出,江南端午風俗,既有紀念屈原的意思,又有衛生保健的內容。
競渡曲劉禹錫沅江五月平堤流,邑人相將浮彩舟。靈均何年歌已矣,哀謠振楫從此起。
揚桴擊節雷闐闐,亂流齊進聲轟然。蛟龍得雨耆鬣動,螮蝀飲河形影聯。
刺史臨流褰翠幃,揭竿命爵分雄雌。先鳴余勇爭鼓舞,未至銜枚顏色沮。
百勝本自有前期,一飛由來無定所。風俗如狂重此時,縱觀云委江之湄。
彩旗夾岸照蛟室,羅襪凌波呈水嬉,曲終人散空愁暮,招屈亭前水車注。劉禹錫這首《競渡曲》記敘的是沅江一次賽龍舟的活動。
在州刺史的主持下,各隊龍舟決一勝負。勝者歡欣,敗者沮喪。
賽后女子在水中嬉戲,與岸邊彩旗相映生輝,為節日增添了無限的生趣。1.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王安石 《元日》2.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杜 牧 《清明》3.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蘇 軾 《水調歌頭》4.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蓃少一人。 王 維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1)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
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元宵(2)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天街夜色涼如水,臥看牛郎織女星.七夕(3)細看成陰近久陽,湖邊飛閣照寒塘。
黃花應笑關山客,每歲登高在異鄉.重陽有關中秋的詩句漢魏詩1、古詩明月皎夜光明月皎夜光,促織鳴東壁。玉衡指孟冬,眾星何歷歷。
白露沾野草,時節忽復易。秋蟬鳴樹間,玄鳥逝安適。
昔我同門友,高舉振六翮。不念攜手好,棄我如遺跡。
南箕北有斗,牽牛不負軛。良無盤石固,虛名復何益?2、古詩明月何皎皎明月何皎皎,照我羅床幃。
憂愁不能寐,攬衣起徘徊。客行雖云樂,不如早旋歸。
出戶獨彷徨,愁思當告誰!引領還入房,淚下沾裳衣。3、怨歌行新裂齊紈素,鮮潔如霜雪。
裁為合歡扇,團團似明月。出入君懷袖,動搖微風發。
常恐秋節至,涼飚奪炎熱。棄捐篋笥中,恩情中道絕。
唐詩1.李白:關山月明月出天山,蒼茫云海間。長風幾萬里,吹度玉門關。
漢下白登道,胡窺青海灣。由來征戰地,不見有人還。
戍客望邊色,思歸多苦顏。高樓當此夜,嘆息未應閑。
2.李白:月下獨酌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醒時同**,醉后各分散。
永結無情游,相期邈云漢。3.李白: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4.劉方平:月夜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闌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氣暖,蟲聲新透綠窗紗。5.李商隱:嫦娥云母屏風燭影深,長河漸落曉星沈。
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6.杜甫:月夜憶舍弟戍鼓斷人行,秋邊一雁聲。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
寄書長不達,況乃未休兵。7.張九齡:望月懷遠海上生明月,?。
四、關于我國傳統節日的詩句(各2句)
中國傳統節日及詩句
--------------------------------------------------------------------------------
中學語文教學資源網 → 教學文摘 → 中國傳統節日及詩句 2009-05-19
關于中國傳統節日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唐·杜牧《清明》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唐 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王安石《元日》
“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怡。”宋 蘇東坡
“江上冰銷岸青青,三三五五踏青行。”宋朝 蘇轍(踏青)
春節的詩歌:
田家元日(唐)孟浩然
昨夜斗回北,今朝歲起東;我年已強壯,無祿尚憂農。
桑野就耕父,荷鋤隨牧童;田家占氣候,共說此年豐。
元日(宋)王安石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端午節:
競渡歌(節錄)(唐)張建封
五月五日天晴明,楊花繞江啼曉鷹;使君未出郡齋外,江上早聞齊和聲;
使君出時皆有準,馬前已被紅旗引;兩岸羅衣撲鼻香,銀釵照日如霜刃;
鼓聲三下紅旗開,兩龍躍出浮水來;棹影斡波飛萬劍,鼓聲劈浪鳴千雷;
鼓聲漸急標將近,兩龍望標目如瞬;坡上人呼霹靂驚,竿頭彩掛虹霓暈;
前船搶水已得標,后船失勢空揮撓。
節令門.端 陽 (清)李靜山
櫻桃桑椹與菖蒲,更買雄黃酒一壺。門外高懸黃紙帖,卻疑賬主怕靈符。
七夕:
古詩十九首之一 (漢)佚名
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 纖纖摸素手,札札弄機杼。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
元宵:
《上元夜》(唐)崔液
玉漏銅壺且莫催,鐵關金鎖徹夜開;誰家見月能閑坐,何處聞燈不看來。
詩曰(宋)姜白石
元宵爭看采蓮船,寶馬香車拾墜鈿;風雨夜深人散盡,孤燈猶喚賣湯元。
冬至:
九九歌
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
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開八九雁來;
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關于節日民族的詩句其中的中心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