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關于華表的詩(兩首)
【沁園春】華表
虎踞龍盤,玉柱擎天,閱歷代朝。
看中華大地,江山如許,曉云流月,客吹洞簫。
見證興亡,改朝換代,天下一統永舜堯。
瓊林殿,望和諧社會,雨順風調。
神州萬里波濤,閱云雨無蹤日月昭。
惜三皇五帝,殘陽逝水,舊恩新寵,夢里飄搖。
明月當空,升平歌舞,萬眾歡騰金水橋。
紅旗展,喚起中華漢,聲震九霄。
華表
行走在廣場
總有一個瞬間的駐足
走過去的是黑暗
迎過來的是黎明
騰飛的龍
成為石頭一種絕唱
在天空作詩的云
凝固成龍的翅膀
飛到人間去吧
讓百姓望君歸的呼聲逃遁
有朵彩云從李白的詩里探出微笑
被長安街的車流人流模仿
祖國啊,我為你自豪
當巍峨的華表,
讓挺拔的身軀披上曙光,
當雄偉的天安門,
讓風云迎來東升的太陽.
歷史的耳畔,
傳來了禮炮的隆隆回響,
那排山倒海般的回響,
是中國滄桑巨變的回響.
一位巨人俯瞰著世界,
洪亮的聲音,
全世界都聽到了,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了!
當第一面五星紅旗冉冉升起,
那勝利的旗幟,
在朗朗的空中迎風飄揚,
人民揚起了頭顱,
全世界都看到了,
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
這歷史凝聚了宏偉,
盡情地涂染十月的陽光,
這氣勢慷慨激昂,
筑起了一座豐碑屹立在世界的東方.
輝煌的紀元,
用蒼勁的大手,
抒寫了新中國燦爛的篇章,
人民自豪地指點江山.
苦難的母親,
擦去滿眼的淚花,
露出內心的喜悅由衷地歡暢,
祖國豪邁地走向了繁榮富強.
二、華表這個詞的解釋
古代宮殿、陵墓等大型建筑物前面做裝飾用的巨大石柱,柱身多雕刻龍鳳等圖案,上部橫插著雕花的石板。
天安門前有一對漢白玉的柱子,名字叫華表。在華表挺拔的柱身上,雕刻著精美的龍和云,柱頂上部橫插著一塊云形的長片石,遠遠地看上去,好像柱身直插云間,給人一種莊嚴的感覺。
華表是中華民族的傳統建筑物,有著悠久的歷史。 相傳華表既有道路標志的作用,又有過路行人留言的作用,在原始社會的堯舜時代就出現了。
那時,人們在交通要道設立一個木柱,作為識別道路和標志,后來的郵亭、傳舍也用它作標識,它的名字叫作“桓木”或“表木”,后來統稱為“桓木”,因為古代的“桓”與“華”音相近,所以慢慢讀成了“華表”。 在這根木柱上,行人可以在上面刻寫意見,因此它又叫“謗木”或“誹謗木”。
“誹謗”一詞在古代是議論是非的意思,就是現代的提意見,所以它又具有現代“意見箱”的作用。 據史書上記載,堯時的誹謗木以橫木交于柱頭,指示大路的方向,天安門前的 華表仍然保持了堯時誹謗木的基本形狀。
不過,天安門前的這對華表上都有一個蹲獸,頭向宮外;天安門后的那對華表,蹲獸的頭則朝向宮內,傳說,這蹲獸名叫犼,性好望,機頭向內是希望帝王不要成天呆在宮內吃喝玩樂,希望他經常出去看望他的臣民,它的名字叫“望帝出”,犼頭向外,是希望皇帝不要迷戀游山玩水,快回到皇宮來處理朝政,它的名字叫“望帝歸”。 可見華表不單純是個裝飾品,而是提醒古代帝王勤政為民的標志。
北京天安門前后,各有一對華表,華表的柱身上雕刻著盤龍,柱頭上立著瑞獸,它們和天安門前的石獅以及兩側的金水橋一起烘托著這座皇城的威嚴氣勢。古樸精美的華表,與巍巍壯麗、金碧輝煌的故宮建筑群渾然一體,使人既感到一種藝術上的和諧,又感到歷史的莊重和威嚴。
華表實際上已經與中華民族,和中國古老的文化緊密相連,從某種程度上也可以說是我們民族的一種標志。 天安門前的華表可以分為三個部分,即柱頭、柱身和基座。
華表柱頭上的部分又叫“承露盤”。漢武帝曾命人在神明臺上立一銅鑄的仙人,雙手舉過頭頂,托著一個銅盤,承接天上的甘露,以為喝了甘露便可長生不老,這自然是無稽之談。
后來這種形式便流傳下來,并且取消了仙人,簡化為柱子上面放一只圓盤。華表的柱頭上也有瑞獸,名字叫“犼”。
古人創造出很多瑞獸,它們的功能各不相同,但大多寄托著人們祈福避禍的愿望。“犼”是一種形似犬的瑞獸,根據所在方位的不同,表達的意義也不相同。
天安門后面的一對華表上的石犼面朝北方,望著紫禁城,寓意是希望皇帝不要久居深宮不知人間疾苦,應該經常出宮體察民情,所以稱“望君出”。而天安門前面的一對石犼面朝南方,寓意皇帝不要久出不歸,故而稱“望君歸”。
華表的柱身呈八角型,一條巨龍盤旋而上,龍身外布滿云紋,漢白玉的石柱在藍天白云的襯托下真有巨龍凌空飛騰的氣勢。柱身上方橫插一塊云板,上面雕滿祥云。
華表的基座稱為須彌座,這是借鑒了佛教造像的基座形式,而且在基座外添加了一圈石欄桿,欄桿的四角石柱上各有一只小石獅,頭的朝向與上面的石犼相同。欄桿不但對華表起到保護作用,還將華表烘托得更加高聳和莊嚴。
除了在天安門,在明十三陵、清東陵、清西陵以及盧溝橋等處我們也可以見到華表。那么為什么華表要矗立于宮殿、陵墓、橋梁等處?華表究竟在這些建筑物中起著什么作用?至今尚有不同看法。
一般認為,華表又名恒表、表術,是一種在古代建筑物中用于紀念、標識的立柱。華表起源于古代的一種立術,相傳在我國堯舜時代,人們就在交通要道豎立木柱,作為行路時識別方向的標志,這就是華表的雛形。
另一種意見認為,華表起源于遠古時代部落的圖騰標志。華表頂端有一坐獸,似犬非犬,它叫做“犼”,民間傳說這種怪獸性好望。
遠古時的人們都將本民族崇拜的圖騰標志雕刻其上,對它視如神明,頂禮膜拜,華表校頂的雕飾也因各部落圖騰的標志不同而各異,歷史進入到封建社會,圖騰的標志漸漸在人們心中印象淡薄,華表上雕飾的動物也變成了人們喜愛的吉祥物。如唐朝詩人杜甫有“天寒白鶴歸華表,日落青龍見水中”的詩句,其意就是說華表的校頂上雕飾的是白鶴。
觀宋代名畫《清明上河圖》,華表上確實雕飾有白鶴。據傳這是因為一個名叫丁令威的人,學道成仙,化鶴歸未,立于華表上作歌,故人們以后將白鶴雕刻于華表柱子上,以示吉祥。
還有一種說法認為,華表上古名“謗木”,相傳堯、舜為了納諫,在交通要道和朝堂上樹立木柱,讓人在上面書寫諫言。也就是鼓勵人們提意見。
晉代崔豹在《古今注·問答釋義》中說:“程雅問曰:‘堯設誹謗之木,何也?’答曰:‘今華表木也,以橫木交柱頭,狀若花也,形似桔槔,大路交衡悉施焉。或謂之表木,以表工者納諫也,亦以表識腸路也/崔豹所言華表木的形狀與現存的天安門前的華表大致相同。
只是華表的‘謗木’作用早已消失,上面不再刻以諫言,而為象征皇權的云龍紋所代替,成為皇家建筑的一種特殊標志。 也有人認為,華表是由一種古代的樂器演變而來。
這種樂器。
三、天安門華表;各位老師給解釋下
華表(Ornamental Columns):在人們的心目中,華表就是天安門城樓前的那兩對石柱。按字面的意思理解,華表的含義是華麗建筑物的外表裝飾,或這類建筑物的外部表征。
在中國古代,華表尤指設在橋梁、宮廷、陵墓或城垣等前作為標志和裝飾用的大柱。比如設在陵墓前的叫“墓表”,設在橋梁兩頭的叫“橋表”等。華表一般由石所造,柱型,上有云板和蹲獸,柱身往往雕有蟠龍、飛鳳等飾物。如北京天安門前后的兩對華表就堪稱中國華表的代表之作,它高大雄偉,雕刻精湛,圖飾生動。在20世紀50年代以后出生的一、兩代中國人的心目中,天安門華表不啻是北京、首都、新政權、共和國,乃至整個大中華的象征。天安門華表由于它的造型,以及媒體對它的反復渲染,無疑,它在人們看來就是某種中心、威嚴、權力和至高無上力量的體現,甚至成了一種圖形崇拜和符號圖騰。當然,這種崇拜和圖騰更多昭示的是一種官方的意識形態和國家的絕對權威。
以上所說僅是華表的現代含義。事實上,華表的意思并不僅限于此。如果追溯華表的變遷史,它會形象地向我們揭示出中國歷史上一個非常重要的時期——秦王朝的本質特征。正是在這一時期,中國社會完成了它的徹底轉型,從一個多元的格局變成了一個獨統的王朝。在秦以前的古代堯舜時期,華表實際上起源于“謗木”,堯舜時期的“謗木”就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華表。
“謗木”一詞在中國大陸已久違了,即使是所謂的知識分子,實際上也不知“謗木”究竟為何物。人們只知道天安門前的華表威嚴挺拔,卻對這華表的來龍去脈知之甚少。對“謗木”的無知,一方面與求知者的探知熱情大減有關,另一方面更與統治者的有意隱瞞有聯系。因為一說到華表的起源,肯定會涉及到“謗木”,涉及到古代中國那種少之又少的,但卻是彌足珍貴的堯舜民主。其時,社會海汲天收,聞謗則喜,納諫為樂,與以后反義社會那種禁絕言路的專制做法有很大的不同。所以,歷代中國的統治王朝只愿去渲染華表的所謂威嚴,而不會去提及華表之來源于謗木。
所謂謗木,也叫“誹謗木”、“華表木”。即堯舜時期立于交通要道處的木牌,讓人在上面寫進諫之言。《淮南子·主術訓》中有:“堯置敢諫之鼓,舜立誹謗之木”的記載。《后漢書·楊震傳》中有:“臣聞堯舜之時,諫鼓謗木,立之于朝”的說法。另外,崔豹《古今注·問答釋義》中有云:“程雅問曰:‘堯設誹謗之木,何也?’答曰:‘今之華表木也。以橫木交柱頭,狀若花也,形似桔槔,大路交衢悉施焉。或謂之表木,以表王者納諫也,亦以表識路衢也。’”可見當時的華表為木制,其作用有二:1.讓人進諫,書寫人們對時弊的觀點、看法,供王者采納;2.標明路衢,指示交通,相當于今天的道路指示牌。當初的木頭便于刻寫,功能如竹簡一般。秦始皇統一中國后,變木牌為石柱,刻寫已幾乎不可能,想提意見的人們只能望而卻步。
我們認為,華表的變質是從秦始皇開始的,它由木變石,從廣為民用到皇家獨享,由告示牌變成了帝王柱、皇權標。從秦始皇開始,華表一般采用最堅硬的花崗石打造,頭上常盤踞雄獅,周身纏繞蟠龍,完全成了一種專制集權的象征。既然體現專制,人們怎敢非議?只能匍匐其下,三呼萬歲,惟命是從。
中國的華表是值得人去深思的,從納諫之木,變為拒諫之石,它確實體現了一種中國社會的本質性變化。在今天,我們完全有必要去重新審視華表的社會學含義,完全有必要去認真思考:怎樣才能使這皇權之柱重新變為人民之木?
四、天安門前的華表古時有什么含義
天安門內的一對華表名曰“望君出”,是提醒皇帝應該出宮去體察民情.天安門門外的一對華表叫“望君歸”,是呼喚皇帝應該趕快回宮處理朝政大事。
“望君出”和“望君歸”的思想意識,與華表最初的“誹謗木”的意思有些相似. 天安門前原有兩對雕刻精美的華表。華表的起源很久遠。
相傳堯舜時在交通要道,講究豎立木牌,讓人在上面寫諫言,名曰“誹謗木”,或簡稱“謗木”, 也叫“華表木”.據古籍《淮南子·主木訓》記載:“臣聞堯舜之時,諫鼓謗木立之于朝。”到了漢代,“華表木”就發展演變為通衢大道的標志,因這種標志遠看像花朵,所以稱為“華表”.漢代還在郵亭的地方豎立華表,讓送信的人不致迷失方向。
后來,華表逐漸發展成為橋頭和墓地等設置的小型裝飾建筑品。北宋大畫家張擇端畫的《清明上河圖》中,汴梁虹橋兩端就畫有兩對高大的華表,頂端白鶴佇立,神態生動各異。
盧溝橋兩頭也有華表四座,高 4.65米,石柱上端橫貫著云板,柱頂有蓮座圓盤,圓盤上雕有石獅子,莊嚴秀美,氣勢非凡.唐高祖李淵獻陵和高宗李治乾陵前裝飾的石柱華表,雕刻工藝精巧,造型美觀. 明永樂年間建造“承天門”(即今天安門)時建立的兩對華表,巧妙點綴了整個精美的故宮建筑群,增強了古老建筑藝術的整體感。如今天安門內外的兩對華表,是用漢白玉雕刻而成的,是以巨大高聳的圓柱為主體,通身塑有纏柱云龍,柱上橫貫一塊美麗的云板,好似行云插入云際。
頂端承露盤上的蹲獸,栩 栩如生。
五、華表的詳細資料
有關華表的由來多數學者認為是源于堯舜時立下的誹謗木原型,其原始造型可能就是在一根柱上橫釘一塊木牌,這種誹謗木就是為了便于百姓在上面書寫不滿情緒、上諫批判朝政而專立的。
2、另一種意見認為,華表起源于遠古時代部落的圖騰標志。現在天安門前的華表上蹲著一頭怪獸,非獅非狗,頭望宮外,名為“犼”,民間傳說這種怪獸性好望,讓它望著宮外,是讓它眺望遠游的皇帝不要迷山戀水,早作歸計,以理朝綱。這種說法本身包含了先人的建造華表時對王權的一種虛幻的期望。
六、華表是做什么用的
華表是一種中華民族傳統建筑形式,屬于古代宮殿、陵墓等大型建筑物前面做裝飾用的巨大石柱,相傳華表是部落時代的一種圖騰標志,古稱桓表,以一種望柱的形式出現,富有深厚的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內涵,散發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精神、氣質、神韻。
相傳堯時立木牌于交通要道,供人書寫諫言,針砭時弊。遠古的華表皆為木制,東漢時期開始使用石柱作華表,華表的作用已經消失了,成為豎立在宮殿、橋梁、陵墓等前的大柱。華表通常由漢白玉雕成,華表的底座通常呈方形,是蓮花座或須彌座,上面雕刻有龍的圖案,蟠龍柱上雕刻一只蟠龍盤于柱上,并飾有流云紋;上端橫插一云板,稱為誹謗木;石柱頂上有一承露盤,呈圓形,因此對應天圓地方,上面的蹲獸為傳說中的神獸朝天吼,或稱為望天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