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描寫山水的詩句與賞析
描寫山水風光的古詩詞(整理)祖國的萬水千山如此多嬌,歷來的文人墨客給我們留下了欣賞不完的詩詞絕句,下面就給大家提供幾首,請興趣的同學還可以自己搜尋更多。
請選擇喜歡的詩詞,多讀幾遍,體會詩人的情懷,看誰記得最多。竹里館王維獨坐幽篁里,彈琴復長嘯。
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詩人獨坐在幽深的竹林里彈琴長嘯,無人知曉他的存在,只有明月來相伴。
大自然最了解他內心的孤獨,明月的清輝帶給他一種寂靜的快樂。物我合一而物我兩忘,禪意與詩情水**融。
鹿柴王維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
王維也善于捕捉音響、色彩、畫面、感受相交織的動人一刻,統一于最能傳達情韻的意境之中,用恰當的語言表現出來。鳥鳴澗王維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
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山中王維荊溪白石出,天寒紅葉稀。
山路元無雨,空翠濕人衣。山居秋暝王維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宿建德江孟浩然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
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天凈沙 秋思馬致遠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
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楓橋夜泊唐·張繼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杭州春望白居易望海樓明照曙霞,護江堤白踏晴沙。濤聲夜入伍員廟, 柳色春藏蘇小家。
紅袖織綾夸柿蒂, 青旗沽酒趁梨花。誰開湖寺西南路,草綠裙腰一道斜。
南湖早春白居易風回云斷雨初晴, 返照湖邊暖復明。亂點碎紅山杏發, 平鋪新綠水蘋生。
翅低白雁飛仍重, 舌澀黃鸝語未成。不道江南春不好, 年年衰病減心情。
宿建德江孟浩然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山中留客張旭光物態弄春暉, 莫為輕陰便擬歸。
縱使晴明無雨色, 入云深處亦沾衣。
二、山水的古詩及鑒賞
《江南春》 【唐】杜牧 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 賞析 這是描寫江南風光的一首七絕。
江南多么迷人,多么令人向往,“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白居易已經給我們描繪了一幅幅絢麗的圖畫,但那只是宏觀的,而杜牧的《江南春》則相對具體一些,似乎領我們參觀了幾個景點,印象也就更深刻了。杜牧在這首七絕中不僅描繪了明媚的江南春光,而且還再現了江南煙雨蒙蒙的樓臺景色,使江南風光更加神奇迷離,別有一番情趣。
“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首先詩人把我們帶入了江南那花紅柳綠的世界。你看,到處鶯歌燕舞,到處綠樹紅花;那帝水的村莊,那依山的城郭,尤其是那迎風招展的酒旗,多么令人心馳神往!“千里”說明是寫整個江南,但整體又是通過一個個具體的意象表現出來的。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這里有過渡到江南風光的重要組成部分——寺廟,揉進了滄桑之感,南朝遺留下來的許許多多佛教建筑物在春風春雨中若隱若現,更增添撲朔迷離之美。詩人在這里不說“朝朝四百八十寺”,而說“南朝四百八十寺”,顯然別有意蘊。
南朝統治者佞佛,勞民傷財,修建了大量寺廟,《南史·郭祖深傳》說:“時帝大弘釋典,將以易俗,故祖深尤言其事,條以為都下佛寺五百余所,窮極宏麗,僧尼十余萬,資產豐沃,所在郡縣,不可勝言。”據此,杜牧說“四百八十寺”顯然說少了。
如今“南朝四百八十寺”都已成為歷史的遺物,成為江南美妙風景的組成部分了。審美之中不乏諷刺,詩的內涵也更豐富了。
這首詩四句均為景語,一句一景,各具特色。這里有聲音有色彩,有空間上的拓展,有時間上的追溯。
在短短的28個字中,詩人以極具概括性的語言為我們描繪了一幅生動形象而又有氣魄的江南春畫卷。 《竹里館》 唐 王維 獨坐幽篁里,彈琴復長嘯。
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 【鑒賞】:(不知道您要長的還是短的,不過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適當節選。
短賞析就用這個賞析的第一段即可) ??這是一首寫隱者的閑適生活情趣的詩。詩的用字造語、寫景(幽篁、深林、明月),寫人(獨坐、彈琴、長嘯)都極平淡無奇。
然而它的妙處也就在于以自然平淡的筆調,描繪出清新誘人的月夜幽林的意境,融情景為一體,蘊含著一種特殊的美的藝術魅力,使其成為千古佳品。以彈琴長嘯,反襯月夜竹林的幽靜,以明月的光影,反襯深林的昏暗,表面看來平平淡淡,似乎信手拈來,隨意寫去其實卻是匠心獨運,妙手回天的大手筆。
這首詩同樣表現了一種清靜安詳的境界。前兩句寫詩人獨自一人坐在幽深茂密的竹林之中,一邊彈著琴弦,一邊又發出長長的嘯聲。
其實,不論“彈琴”還是“長嘯”,都體現出詩人高雅閑淡、超拔脫俗的氣質,而這卻是不容易引起別人共鳴的。所以后兩句說:“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
意思是說,自己僻居深林之中,也并不為此感到孤獨,因為那一輪皎潔的月亮還在時時照耀自己。這里使用了擬人化的手法,把傾灑著銀輝的一輪明月當成心心相印的知己朋友,顯示出詩人新穎而獨到的想象力。
全詩的格調幽靜閑遠,仿佛詩人的心境與自然的景致全部融為一體了。 這首小詩總共四句。
拆開來看,既無動人的景語,也無動人的情語;既找不到哪個字是詩眼,也很難說哪一句是警策。 詩中寫到景物,只用六個字組成三個詞,就是:“幽篁”、“深林”、“明月”。
對普照大地的月亮,用一個“明”字來形容其皎潔,并無新意巧思可言,是人人慣用的陳詞。至于第一句的“篁”與第三句的“林”,其實是一回事,是重復寫詩人置身其間的竹林,而在竹林前加“幽”、“深”兩字,不過說明其既非庾信《小園賦》所說的“三竿兩竿之竹”,也非柳宗無《青水驛叢竹》詩所說的“檐下疏篁十二莖”,而是一片既幽且深的茂密的竹林。
這里,象是隨意寫出了眼前景物,沒有費什么氣力去刻畫和涂飾。 詩中寫人物活動,也只用六個字組成三個詞,就是:“獨坐”、“彈琴”、“長嘯”。
對人物,既沒有描繪其彈奏舒嘯之狀,也沒有表達其喜怒哀樂之情;對琴音與嘯聲,更沒有花任何筆墨寫出其音調與聲情。 表面看來,四句詩的用字造語都是平平無奇的。
但四句詩合起來,卻妙諦自成,境界自出,蘊含著一種特殊的藝術魅力。作者王維《輞川集》中的一首名作,它的妙處在于其所顯示的是那樣一個令人自然而然為之吸引的意境。
它不以字句取勝,而從整體見美。它的美在神不在貌,領略和欣賞它的美,也應當遺貌取神,而其神是包孕在意境之中的。
就意境而言,它不僅如施補華所說,給人以“清幽絕俗”(《峴傭說詩》)的感受,而且使人感到,這一月夜幽林之景是如此空明澄凈,在其間彈琴長嘯之人是如此安閑自得,塵慮皆空,外景與內情是抿合無間、融為一體的。而在語言上則從自然中見至味、從平淡中見高韻。
它的以自然、平淡為特征的風格美又與它的意境美起了相輔相成的作用。 可以想見,詩人是在意興清幽、心靈澄凈的狀態下與竹林、明月本身所具有的清幽澄凈的屬性悠然相會,而命筆成篇的。
詩的意境的形成,全賴。
三、描寫山水的詩句與賞析
竹里館
王維
獨坐幽篁里,彈琴復長嘯.
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
詩人獨坐在幽深的竹林里彈琴長嘯,無人知曉他的存在,只有明月來相伴.大自然最了解他內心的孤獨,明月的清輝帶給他一種寂靜的快樂.物我合一而物
我兩忘,禪意與詩情水**融.
鹿柴
王維
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
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
王維也善于捕捉音響、色彩、畫面、感受相交織的動人一刻,統一于最能傳
達情韻的意境之中,用恰當的語言表現出來.
鳥鳴澗
王維
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
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
山中
王維
荊溪白石出,天寒紅葉稀.
山路元無雨,空翠濕人衣.
山居秋暝
王維
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宿建德江
孟浩然
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
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
天凈沙 秋思
馬致遠
枯藤老樹昏鴉,
小橋流水人家.
古道西風瘦馬.
夕陽西下,
斷腸人在天涯.
楓橋夜泊
唐·張繼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杭州春望
白居易
望海樓明照曙霞,護江堤白踏晴沙.
濤聲夜入伍員廟, 柳色春藏蘇小家.
紅袖織綾夸柿蒂, 青旗沽酒趁梨花.
誰開湖寺西南路,草綠裙腰一道斜.
南湖早春
白居易
風回云斷雨初晴, 返照湖邊暖復明.
亂點碎紅山杏發, 平鋪新綠水蘋生.
翅低白雁飛仍重, 舌澀黃鸝語未成.
不道江南春不好, 年年衰病減心情.
宿建德江
孟浩然
移舟泊煙渚,
日暮客愁新.
野曠天低樹,
江清月近人
山中留客
張旭
光物態弄春暉, 莫為輕陰便擬歸.
縱使晴明無雨色, 入云深處亦沾衣.
四、關于山水的古詩詞的賞析
1. 游山西村宋代:陸游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
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簫鼓追隨春社近,衣冠簡樸古風存。
從今若許閑乘月,拄杖無時夜叩門。賞析如下:既寫出山西村山環水繞,花團錦簇,春光無限,另一方面它又富于哲理,表現了人生變化發展的某種規律性,令人回味無窮。
表現了詩人與眾不同的思維與精神——在逆境中往往蘊涵著無限的希望。詩人描述了山水縈繞的迷路感覺與移步換形又見新景象的喜悅之情;人們可以從中領悟到蘊含的生活哲理——不論前路多么難行難辨,只要堅定信念,勇于開拓,人生就能“絕處逢生”(出現一個充滿光明與希望的新境界)。
2. 江雪唐代:柳宗元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賞析如下:柳宗元筆下的山水詩有個顯著的特點,那就是把客觀境界寫得比較幽僻,而詩人的主觀的心情則顯得比較寂寞,甚至有時不免過于孤獨,過于冷清,不帶一點人間煙火氣。這首《江雪》正是這樣,詩人只用了二十個字,就描繪了一幅幽靜寒冷的畫面:在下著大雪的江面上,一葉小舟,一個老漁翁,獨自在寒冷的江心垂釣。
詩人向讀者展示的,是這樣一些內容:天地之間是如此純潔而寂靜,一塵不染,萬籟無聲;漁翁的生活是如此清高,漁翁的性格是如此孤傲。其實,這正是柳宗元由于憎恨當時那個一天天在走下坡路的唐代社會而創造出來的一個幻想境界,比起陶淵明《桃花源記》里的人物,恐怕還要顯得虛無縹緲,遠離塵世。
詩人所要具體描寫的本極簡單,不過是一條小船,一個穿蓑衣戴笠帽的老漁翁,在大雪的江面上釣魚,如此而已。可是,為了突出主要的描寫對象,詩人不惜用一半篇幅去描寫它的背景,而且使這個背景盡量廣大寥廓,幾乎到了浩瀚無邊的程度。
背景越廣大,主要的描寫對象就越顯得突出。首先,詩人用“千山”、“萬徑”這兩個詞,目的是為了給下面兩句的“孤舟”和“獨釣”的畫面作陪襯。
沒有“千”、“萬”兩字,下面的“孤”、“獨”兩字也就平淡無奇,沒有什么感染力了。其次,山上的鳥飛,路上的人蹤,這本來是極平常的事,也是最一般化的形象。
可是,詩人卻把它們放在“千山”、“萬徑”的下面,再加上一個“絕”和一個“滅”字,這就把最常見的、最一般化的動態,一下子給變成極端的寂靜、絕對的沉默,形成一種不平常的景象。因此,下面兩句原來是屬于靜態的描寫,由于擺在這種絕對幽靜、絕對沉寂的背景之下,倒反而顯得玲瓏剔透,有了生氣,在畫面上浮動起來、活躍起來了。
也可以這樣說,前兩句本來是陪襯的遠景,照一般理解,只要勾勒個輪廓也就可以了,不必費很大氣力去精雕細刻。可是,詩人卻恰好不這樣處理。
這好像拍電影,用放大了多少倍的特寫鏡頭,把屬于背景范圍的每一個角落都交代得、反映得一清二楚。寫得越具體細致,就越顯得概括夸張。
而后面的兩句,本來是詩人有心要突出描寫的對象,結果卻使用了遠距離的鏡頭,反而把它縮小了多少倍,給讀者一種空靈剔透、可見而不可即的感覺。只有這樣寫,才能表達作者所迫切希望展示給讀者的那種擺脫世俗、超然物外的清高孤傲的思想感情。
至于這種遠距離感覺的形成,主要是作者把一個“雪”字放在全詩的最末尾,并且同“江”字連起來所產生的效果。在這首詩里,籠罩一切、包羅一切的東西是雪,山上是雪,路上也是雪,而且“千山”、“萬徑”都是雪,才使得“鳥飛絕”、“人蹤滅”。
就連船篷上,漁翁的蓑笠上,當然也都是雪。可是作者并沒有把這些景物同“雪”明顯地聯系在一起。
相反,在這個畫面里,只有江,只有江心。江,當然不會存雪,不會被雪蓋住,而且即使雪下到江里,也立刻會變成水。
然而作者卻偏偏用了“寒江雪”三個字,把“江”和“雪”這兩個關系最遠的形象聯系到一起,這就給人以一種比較空蒙、比較遙遠、比較縮小了的感覺,這就形成了遠距離的鏡頭。這就使得詩中主要描寫的對象更集中、更靈巧、更突出。
因為連江里都仿佛下滿了雪,連不存雪的地方都充滿了雪,這就把雪下得又大又密、又濃又厚的情形完全寫出來了,把水天不分、上下蒼茫一片的氣氛也完全烘托出來了。至于上面再用一個“寒”字,固然是為了點明氣候;但詩人的主觀意圖卻是在想不動聲色地寫出漁翁的精神世界。
試想,在這樣一個寒冷寂靜的環境里,那個老漁翁竟然不怕天冷,不怕雪大,忘掉了一切,專心地釣魚,形體雖然孤獨,性格卻顯得清高孤傲,甚至有點凜然不可侵犯似的。這個被幻化了的、美化了的漁翁形象,實際正是柳宗元本人的思想感情的寄托和寫照。
由此可見,這“寒江雪”三字正是“畫龍點睛”之筆,它把全詩前后兩部分有機地聯系起來,不但形成了一幅凝煉概括的圖景,也塑造了漁翁完整突出的形象。用具體而細致的手法來摹寫背景,用遠距離畫面來描寫主要形象;精雕細琢和極度的夸張概括,錯綜地統一在一首詩里,是這首山水小詩獨有的藝術特色。
3. 望廬山瀑布唐代:李白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賞析如下:這是詩人李白五十歲左右隱居廬山時寫的一首風景詩。這首詩形象地描繪。
五、山水的詩句并賞析
《秋曉行南谷經荒村》 柳宗元 杪秋霜露重,晨起行幽谷。
黃葉覆溪橋,荒村唯古木。 寒花疏寂歷,幽泉微斷續。
機心久已忘,何事驚麋鹿? 南谷,在永州鄉下。此篇寫詩人經荒村去南谷一路所見景象,處處緊扣深秋景物所獨具的特色。
句句有景,景亦有情,交織成為一幅秋曉南谷行吟圖。 詩人清早起來,踏著霜露往幽深的南谷走去。
第一句點明時令。杪(miǎo),末也。
“杪秋”,即深秋。“霜露重”,固然是深秋景色,同時也說明了是早晨,為“秋曉”二字點題。
中間四句寫一路所見。詩人來到小溪,踏上小橋,到處是黃葉滿地;荒涼的山村,古樹參天。
一個“覆”字,說明這里樹木之多,以致落葉能覆蓋溪橋;而一個“唯”字,更表明荒村之荒,除古木之外,余無所見。不僅如此,南谷中連耐寒的山花,也長得疏疏落落;從深山谷里流出來的泉水,細微而時斷時續,象是快枯竭了似的。
詩人觸目所見,自然界的一切都呈現出荒蕪的景象。四句詩,處處圍繞著一個“荒”字。
詩人身臨凄涼荒寂之境,觸動內心落寞孤憤之情。這時又見一只受驚的麋鹿,忽然從身旁奔馳而去。
他由此聯想起《莊子。天地》篇里說過的話:“有機械者必有機事,有機事者必有機心。”
詩人借用此話,意思是:我柳宗元很久以來已不在意宦海升沉,仕途得失,超然物外,無機巧之心了,何以野鹿見了我還要驚恐呢?詩人故作曠達之語,其實卻正好反映了他久居窮荒而無可奈何的心情。 此篇多寫靜景:霜露,幽谷,黃葉,溪橋,荒村,古木,寒花,幽泉。
寫荒寂之景是映襯詩人的心境。末句麋鹿之驚,不僅把前面的景物帶活了,而且,意味深長,含蓄蘊藉,是傳神妙筆。
這雖然是一首五言古詩,但中間兩聯對偶工整,如“黃葉”對“荒村”,“溪橋”對“古木”,“寒花”對“幽泉”。這種句式,可以看出它受律詩的影響。
古詩中對偶用得好,可以有助于形象的深化,也有助于激化讀者的聯想和想象。唐人寫古詩,往往采用律詩句式,也可能與此有關。
六、有關于描寫山水的古詩和古詩的賞析誰有
杜甫 《望岳》 岱宗夫如何? 齊魯青未了。
造化鐘神秀, 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層云, 決眥入歸鳥。
會當凌絕頂, 一覽眾山小。 全詩沒有一個“望”字,但句句寫向岳而望。
距離是自遠而近,時間是從朝至暮,并由望岳暮,并由望岳懸想將來的登岳。首句“岱宗夫如何?“寫乍一望見泰山時,高興得不知怎樣形容才好的那種揣摩勁和驚嘆仰慕之情,非常傳神。
岱是泰山的別名,因居五岳之首,故尊為岱宗。“夫如何”,就是到底怎么樣呢?“夫”字在古文中通常是用于句首的虛字,這里把它融入詩句中,是個新創,很別致。
這個“夫”字,雖無實在意義,卻少它不得,所謂“傳神寫照,正在阿堵中”。“齊魯青未了”了是經過一番揣摩后得出的答案,真是驚人之句。
它既不是抽象地說泰山高,也不是象謝靈運《泰山吟》那樣用“刺云天”這類一般化的語言來形容,而是別出心裁地寫出自己的體驗——在古代齊魯兩大國的國境外還能望見遠遠橫亙在那里的泰山,以距離之遠來烘托出泰山之高。泰山之南為魯,泰山之北為齊,所以這一句描寫地理特點,寫其他山岳時不能挪用。
明代莫如忠《登東郡望岳樓》詩說:“齊魯到今青未了,題詩誰繼杜陵人?”他特別提出這句詩,并認為無人能繼,是有道理的。“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兩句,寫近望中所見泰山的神奇秀麗和巍峨高大 的形象,是上句“青未了”的注腳。
“鐘”字,將大自然寫得有情。 山前向日的一面為“陽”,山后背日的一面為“陰”,由于山高,天色一昏一曉判割于山的陰、陽面,所以說“割昏曉”。
“割”本是個普通字,但用在這里,確是“奇險”。由此可見,詩人杜甫那種“語不驚人死不休”的創作作風,在他的青年時期就已養成。
“蕩胸生曾云,決眥入歸鳥”兩句,是寫細望。見山中云氣層出不窮,故心胸亦為之蕩漾;因長時間目不轉眼地望著,故感到眼眶有似決裂。
“歸鳥”是投林還巢的鳥,可知時已薄暮,詩人還在望。不言而喻,其中蘊藏著詩人對祖國河山的熱愛。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這最后兩句,寫由望岳而產生的登岳的意愿。“會當”是唐人口語,意即“一定要”。
如王勃《春思賦》:“會當一舉絕風塵,翠蓋朱軒臨一春。”有時單用一個“會”字,如孫光憲《北夢瑣言》:“他日會殺此豎子!”即杜詩中亦往往有單用者,如“此生那老蜀,不死會歸秦!”(《奉送嚴公入朝》)如果把“會當”解作“應當”,便欠準確,神氣索然。
從這兩句富有啟發性和象征意義的詩中,可以看到詩人杜甫不怕困難、敢于攀登絕頂、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概。這正是杜甫能夠成為一個偉大詩人的關鍵所在,也是一切有所作為的人們所不可缺少的。
這就是為什么這兩句詩千百年來一直為人們所傳誦,而至今仍能引起我們強烈共鳴的原因。清代浦起龍認為杜詩“當以是為首”,并說“杜子心胸氣魄,于斯可觀。
取為壓卷,屹然作鎮。”(《讀杜心解》)也正是從這兩句詩的象征意義著眼的。
這和杜甫在政治上“自比稷與契”,在創作上“氣靡屈賈壘,目短曹劉墻”,正是一致的。此詩被后人譽為“絕唱”,并刻石為碑,立在山麓。
無疑,它將與泰山同垂不朽。《登岳陽樓》 昔聞洞庭水, 今上岳陽樓。
吳楚東南坼, 乾坤日夜浮。 親朋無一字, 老病有孤舟。
戎馬關山北, 憑軒涕泗流。 這首詩意境開闊宏偉,風格雄渾淵深,是杜甫詩中的五律名篇,前人稱之為盛唐五律第一。
從總體上看,江山的壯闊,與詩人胸襟的博大,在詩中互為表里。雖然悲傷,卻不消沉;雖然沉郁,卻不壓抑。
宋代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引蔡絳《西清詩話》說:“洞庭天下壯觀,自昔騷人墨客,題之者眾矣,……然未若孟浩然‘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則洞庭空曠無際,氣象雄張,如在目前。至讀杜子美詩,則又不然。
‘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不知少陵胸中吞幾云夢也。” 全詩純用賦法,從頭到尾都是敘述的筆調。
以往一些學者認為詩用賦法,沒有形象,沒有詩味。事實上,賦法是詩歌形象化的重要手法,其特點是不注重詩的語言和局部事物的形象化,而著力創造詩的總體意境。
《登岳陽樓》正是運用賦法創造藝術形象的典范。它所達到的藝術境界,已經使人不覺得有藝術方法的存在,甚至不覺得有語言的存在,只覺得詩人的思想感情撞擊著心扉。
七、描寫山水的古詩和賞析
五六、楚山欲雨圖
舉杯風雨中,
人去樓空。
可嘆茫茫楚河水,
依舊只流東。
我借天上天公筆,
寫君慘淡人生。
記當時:
只有楚山客,
憤世嫉俗,
難改初衷。
欲訴萬種情,
石破天驚。
天下人落天下魄,
獨做寥寥寒星。
喋血黃昏空喋血,
不見舊日雄風。
看今日:
空有凌云志,
棄我而去,
何太匆匆?
五七、千里江山圖
“大鵬一日乘風起,
扶搖直上九萬里。”
五千年里數驕子:
武羞霸王,
文怒蘇軾。
龍飛鳳舞揮巨筆,
天下第一!
忽聞天外雷聲急,
生靈億萬齊歡喜。
為赴大義輕生死:
生命不息,
奮斗不止。
多少豪情在詩集?
天開地辟!
后記
詩潮澎湃
有涯滄海,無涯胸懷。
亂世詩狂,盛世英才。
歷經蒙古鐵騎的瘋狂踐踏;飽嘗滿清胡虜的野蠻奴役;殘遭八國聯軍的槍炮轟擊;忍受日本強盜的燒殺搶掠……壓抑了幾十年,幾百年。今天,在華夏大地上,終于爆發出一股強大的生命力,激發出一種令天下所有炎黃子孫的心靈都為之震撼的東西——這,就是《詩詞三百首》!
讀了《詩詞三百首》,頗有一種痛快淋漓的感覺,書中有雷鳴,有號角,有虎嘯,有龍吟。好似驚濤駭浪,以波瀾壯闊的氣勢,揭天掀地,席卷而來。大筆揮舞,鏗鏘有力,所向披靡。字字句句落地有聲,振聾發聵。自然流露出處在變革時期的求索者“胸懷萬里世界,放眼無限未來,閱盡千古風流,獨占萬世瀟灑”的豪邁、奔放、樂觀、曠達。
偉哉!《詩詞三百首》。讀了你,我們可以觸摸到詩人的高風亮節!
壯哉!《詩詞三百首》。讀了你,我們可以呼吸到詩人的浩然正氣!
——孫培軍
跋
詩韻悠悠
天地之道,恒久不已。
利有攸往,終則有始。
——《周易》
《詩詞三百首》真真寫煞,真真寫絕。不能不讓人們引為知己,嘆為觀止。與其說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一支前奏曲,倒不如說是炎黃子孫從此走向繁榮昌盛的重要標志。
她的每一個字,每一句話,都是作者強烈感情的噴發。她不單純是作者博古通今之后的知識發揮,而且是:作為一個平民的血與淚的痛苦結晶;作為一個戰士的生與死的真實寫照;作為一個學者的靈與肉的慷慨獨白;作為一個游子的愛與恨的情感升華。
她叩響世紀之門,奏起時代弦律,歌唱美好生活。最貼切地道出了一個群體的心靈之聲,最直接地反映了一代人的精神風貌。
前世不忘,后世之師。讀了《詩詞三百首》,能夠使人想起一段難忘的歲月。是為跋。
——胡莊
再版說明
詩風雋永
華夏文明,精彩紛呈。
物華天寶,人杰地靈。
《詩詞三百首》能夠再版,又一次向世界證明了神州神韻的源遠流長和古老文明的博大精深以及生命力量的無窮無盡,實現了多少人多少年的夢想。最終使優秀的傳統得到繼承,使崇高的精神得到發揚,使偉大的人格得到尊重。簡而言之,是大勢所趨,是民心所向,是眾望所歸。
通過《詩詞三百首》,我們可以體會到“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艱辛;感受到“吾志所向,一往無前,愈挫愈奮,再接再勵”的勇氣;領略到“自信人生二百年,會當擊水三千里”的激情。
《詩詞三百首》內涵豐富,簡古流暢;深入淺出,厚積薄發;易學易記,易吟易誦。曾經產生過很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堅定過很強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今天,我們再一次讀到她,除了可以盡情享受和驚嘆她的大氣之外,還能夠找回那種久違了的自豪與欣慰,其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是永遠無法預見、不可估量的。 ——李正剛
八、描寫山水的古代名句,并賞析
山居秋暝 唐·王維 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這首詩寫出了清新、幽靜、恬淡、優美的山中秋季的黃昏美景。
王維所居輞川別墅在終南山下,故稱山居。一場秋雨過后,秋山如洗,清爽宜人。
時近黃昏,日落月出,松林寂靜溪水清澈,浣女歸而漁舟從。如此清秋佳景,風雅情趣,自可令王孫公子流連陶醉,忘懷世事。
此詩以一"空"字領起,格韻高潔,為全詩定下一個空靈澄凈的基調。全詩動靜結合,相輔相成,相得益彰。
月照松林是靜態,清泉流溢是動態。前四句寫秋山晚景之幽靜,五六句寫浣女漁舟之喧嘩。
詩之四聯分別寫感覺、視覺、聽覺、感受,因象得趣,因景生情。反襯了作者所處社會官臣惰,貪,寫出詩人自己的高尚情操,寫出那無憂無慮,表達了作者十分向往這種生活。
也表達了作者崇尚恬靜淡泊的田園生活,不愿同流合污,潔身自好的人生態度。
九、描寫山水景物的古代詩文及賞析
恬淡清麗 詩畫交融——王維《山居秋暝》賞析 王維,以寫山水田園詩最為著名。
他的山水詩清幽閑適,恬靜淡遠。蘇軾曾說過:“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
這是個非常恰當的評價。他晚年隱居終南山所寫的《山居秋暝》最能體現他的藝術風格。
?“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初秋的傍晚,山雨初霽,涼風習習,空氣清新怡人,大地潔凈如洗,令人心曠神怡。
“空山”的“空”在這里并非空空蕩蕩,一無所有,而是指由虛空的意思引申的深遠和寧靜。正如“峽里誰知有人事,世人遙望空云山”(《桃源行》),“空山”二字,點出了此處有如世外桃源。
首聯領起全詩,用極其精練的語言交代了地點和時間、季節和天氣,點名了題意,勾勒出畫面的輪廓,框定了全詩的意境,既寫出了客觀環境的清麗空遠,又蘊含著詩人主觀意識的恬淡閑逸。下面一切景與情皆由此生。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無色已暝,皓月當空,照耀松林,灑下斑駁的清輝;雨后山泉潺潺流瀉于山石之上,有如一條潔白無瑕的素練,在月光下閃閃發光,多么幽清明凈的山村景色啊!這月下青松和石上清泉,不正是他追求的理想境界嗎?頸聯這兩句寫景如畫,幽趣盎然,既寫空中明月又寫地上清泉,一靜一動,靜中有動,一見一聽,錯落有致。
清幽的環境與詩人恬淡的心情和諧統一,隨意揮灑,毫不著力,不加雕飾而境界全出,達到了藝術上爐火純青的地步,是寫景的千古名句。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竹林里傳來了一陣陣的歌聲笑語,那是天真無邪的姑娘們洗衣歸來了;亭亭玉立的荷葉紛紛向兩旁擺動,那是順流而下的漁舟劃破了月下荷塘的寧靜。頷聯側重寫人,一動一靜,以動襯靜,愈見其靜。
上句僅聞“竹喧”,下句只見“蓮動”,詩人寫人而讀者不見人,愈發令人遐思。在這青松明月之下,在這翠竹青蓮之中,生活著這樣一群無憂無慮、勤勞善良的人。
寧靜的畫面上又增添了農家生活的氣息。這純潔美好的生活圖景,反映了詩人對安靜淳樸生活的喜愛,同時也蘊含著他內心對污濁官場的厭惡,但卻用筆巧妙,不著痕跡。
詩的中間兩聯如景如畫,意境優美,同是寫景,但筆法靈活,各有側重。頸聯側重寫物,以物芳而明志潔;頷聯側重寫人,以人和而望政通,同時二者又互為補充。
表面看來,詩人是以客觀的態度描摹山中景物,但又處處有情在:明月、蒼松、清泉、翠竹、青蓮,都是詩人高尚情操的寫照,寄寓著詩人對社會的美好理想。這四句詩是四個景色優美的鏡頭,也是四幅明麗動人的圖畫,和諧、完美地創造出“山居秋暝”這一獨特的意境。
可謂詩畫交融,誦之為詩,著壁成畫,賞心而悅目,能充分給人以藝術美的享受。 既然詩人是那樣的高潔,遠離污濁的官場,來到這個清幽雅致的佳境,流連不舍,觸景生情,所以詩人在尾聯直抒情懷:“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隨意”,任憑、照例的意思,“王孫”本指貴族公子,這里指詩人自己。這兩句詩原出于《楚辭·招隱士》:“王孫游兮不歸,春草生兮萎萎。”
“王孫兮歸來,山中兮不可以久留。”意思是說,王孫公子快回來罷,山中是不能久留的。
在這里王維反用其意,點出了全詩主旨:任憑春天的花草凋謝吧,這里秋景迷人,我愿留居山中。這里耐人尋味,一方面表露了詩人對山中秋色的喜愛,一方面也表達了詩人隱居山林遠離官場而潔身自好的意愿。
這首五言律詩,只有四聯八句四十個字。在這短短的詩篇中,詩人選擇了最富于表現力的自然景色和山村風光,充分利用五言律詩的對仗,交織成一幅清新動人、恬淡雅致的圖畫。
繪景抒情,托物明志,情懷高潔,意境深遠。以自然美來表現詩人的人格美和一種理想中的社會之美。
千百年來,此詩令人百讀不厭,傳誦不絕,實在是山水詩中的精品 http://**Tresearch/*?ArticleID=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