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關于修身的古詩
古代修身養性名言賞析1.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厚,君子以厚德載物. ——《周易》 (譯:作為君子,應該有堅強的意志,永不止息的奮斗精神,努力加強自我修養,完成并發展自己的學業或事業,能這樣做才體現了天的意志,不辜負宇宙給予君子的職責和才能.人有聰明和愚笨,就如同地形有高低不平,土壤有肥沃貧瘠之分.農夫不會為了土壤貧瘠而不耕作,君子也不能為了愚笨不肖而放棄教育.天地間有形的東西,沒有比大地更厚道的了,也沒有不是承載在大地上的.所以君子處世要效法“坤”的意義,以厚德對待他人,無論是聰明、愚笨還是卑劣不肖的都給予一定的包容和寬忍.今多用來指以崇高的道德、博大精深的學識培育學子成才.)2.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 ——《三國志》 (譯:對任何一件事,不要因為它是很小的、不顯眼的壞事就去做;相反,對于一些微小的.卻有益于別人的好事,不要因為它意義不大就不去做它.) 3.見善如不及,見不善如探湯. ——《論語》 (譯:見到好的人,生怕來不及向他學習,見到好的事,生怕遲了就做不了.看到了惡人、壞事,就像是接觸到熱得發燙的水一樣,要立刻離開,避得遠遠的.) 4.躬自厚而薄責于人,則遠怨矣. ——《論語》 (譯:干活搶重的,有過失主動承擔主要責任是“躬自厚”,對別人多諒解多寬容,是“薄責于人”,這樣的話,就不會產生怨恨之情和矛盾了.) 5.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 ——《論語》 (譯:君子總是從善良的或有利于他人的愿望出發,全心全意促使別人實現良好的意愿和正當的要求,不會用冷酷的眼光看世界.或是唯恐天下不亂,不會在別人有失敗、錯誤或痛苦時推波助瀾.小人卻相反,總是“成人之惡,不成人之美”.) 6.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論語》 (譯:見到有人在某一方面有超過自己的長處和優點,就虛心請教,認真學習,想辦法趕上他,和他達到同一水平;見有人存在某種缺點或不足,就要冷靜反省,看自己是不是也有他那樣的缺點或不足.) 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論語》 (譯:自己不想要的如痛苦、災難、禍事……,就不要把它強加到別人身上去.) 8.當仁,不讓于師. ——《論語》 (譯:遇到應該做的好事,不能猶豫不決,即使老師在一旁,也應該搶著去做.后發展為成語“當仁不讓”.) 9.君子訥于言而敏于行. ——《論語》 (譯:君子不會夸夸其談,做起事來卻敏捷靈巧.) 10.二人同心,其利斷金;同心之言,其臭如蘭. ——《周易》 (譯:同心協辦的人,他們的力量足以把堅硬的金屬弄斷;同心同德的人發表一致的意見,說服力強,人們就像嗅到芬芳的蘭花香味,容易接受.) 11.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 ——《論語》 (譯:君子總是責備自己,從自身找缺點,找問題.小人常常把目光射向別人,找別人的缺點和不是.) 12.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論語》 (譯:君子心胸開朗,思想上坦率潔凈,外貌動作也顯得十分舒暢安定.小人心里欲念太多,心理負擔很重,就常憂慮、擔心,外貌、動作也顯得忐忑不安,常常是坐立不安、憂愁苦悶的樣子.) 13.不怨天,不尤人. ——《論語》 (譯:遇到挫折與失敗,絕不從客觀上去找借口,絕不把責任推向別人,后來發展為成語“怨天尤人”.) 14.小人之過也必文. ——《論語》 (譯:小人對自己的過錯必定加以掩飾.) 15.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 ——《論語》 (譯:君子致力于根本,確立了根本,“道”也就自然產生.) 16.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 ——《論語》 (譯:君子認為說得多做得少是可恥的.) 17.人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 ——《左傳》 (譯:人都有可能犯錯誤,犯了獵誤,只要改正了仍是最好的人.) 18.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 ——《中庸》(譯:人家一次就學通的,我如果花上百次的功夫,一定能學通.人家十次能掌握的,我要是學一千次,也肯定會掌握的.) 19.君子莫大乎與人為善. ——《孟子》 (譯:君子最大的長處就是用高尚、仁義的心去對待別人.) 20.良藥苦于口而利于病,忠言逆于耳而利于行. ——《孔子家語》 (譯:好的藥物味苦但對治病有利;忠言勸誡的話聽起來不順耳卻對人的行為有利.) 21.業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毀于隨. ——韓愈 (譯:事業或學業的成功在于奮發努力,勤勉進取.太貪玩,放松要求便會一事無成;做人行事,必須謹慎思考,考慮周詳才會有所成就.任性、馬虎、隨便只會導致失敗.) 22.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 ——《禮記?學記》 (譯:玉石不經過雕琢,不能成為有用的玉器;人不經過學習,就不懂得事理.) 23.黑發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 ——《勸學》 (譯:年輕的時候不知道抓緊時間勤奮學習,到老了想讀書卻為時已晚.) 24.學而不化,非學也. ——楊萬里 (譯:學習知識但不能靈活運用,不能稱為學習.) 25.學如不及,猶恐失之. (譯:學習知識時生怕追不上,追上了又害怕再失去.) 26.學而不知道,與不學同;知而不能行,與不知同. ——黃睎 (譯:學習知識不能從中明白一些道理,這和不學習沒什么區別;學到了道理卻不能運用,這仍等于沒有學到道理.) 27.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 。
二、關于古人修身養性的古詩詞名句
不學禮,無以立。
己所不欲,匆施于人。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躬自厚而薄責于人,則遠怨矣。 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擇其不善者而改之。 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下信乎?傳不習乎? 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
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 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篤敬,雖州里,行乎哉? 行己有恥,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謂士矣。
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為仁矣。”請問之。
曰:“恭、寬、信、敏、惠。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
君子義以為質,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過而不改,是謂過矣! 過,則匆憚改。
不遷怒,不二過。 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遠。 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己,不亦遠乎? 執德不弘,信道不篤,焉能為有,焉能為亡。
與朋友交,言而有信。 以文會友,以友輔仁。
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
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 君子欲訥于言而敏于行。
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巧言亂德。
巧言令色,鮮矣仁。 剛、毅、木、訥近仁。
有德者必育言,有言者不必育德。 聽其言而觀其行。
君于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 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不逮也。
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無所茍而已矣。 可與言而不與之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
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言未及之而言謂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謂之隱,未見顏色而言謂之瞽。
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蕩;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好直不好學,其蔽也絞;好勇不好學,其蔽也亂;好剛不好學,其蔽也狂。 恭而無禮則勞,慎而無禮則葸,勇而無禮則亂,直而無禮則絞。
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 禮之用,和為貴。
放于利而行,多怨。 。
三、古代有關修身的詩篇和書
剛剛看到,大家一起來學習吧 學問類: 1、為善最樂,讀書便佳 2、茅鹿門云:人生在世,多行救濟事,則彼之感我,中懷傾倒,浸入肝脾。
何幸而得人心如此哉! 3、諸君到此何為,豈徒學問文章,擅一藝微長,便算讀書種子?在我所求亦恕,不過子臣弟友,盡五倫本分,共成名教中人。 4、何謂至行?曰:庸行。
何謂大人?曰:小心。 5、凜閑居以體獨,卜動念以知己,謹威儀以定命,敦大倫以凝道,備百行以考德,遷善改過以作圣。
(劉忠介《人譜》) 6、觀天地生物氣象,學圣賢克己工夫。 存養類: 1、自家有好處,要掩藏幾分,這是涵育以養深。
別人不好處,要掩藏幾分,這是渾厚以養大。 2、以虛養心,以德養身,以仁養天下萬物,以道養天下萬世。
3、一動于欲,欲迷則昏。一任乎氣,氣偏則戾。
4、劉直齋云:存心養性,須要耐煩耐苦,耐驚耐怕,方得純熟。 5、寡欲故靜,有主則虛。
6、不為外物所動之謂靜,不為外物所實之謂虛。 7、宜靜默,宜從容,宜謹嚴,宜儉約。
8、敬守此心,則心安。斂抑其氣,則氣平。
9、青天白日的節義,自暗室屋漏中培來。旋乾轉坤的經綸,自臨深履薄冰處得力。
10、謙退是保身第一法,安詳是處世第一法,涵容是待人第一法,恬淡是養心第一法。 11、劉念臺云:涵養,全得一緩字,凡言語,動作皆是。
12、應事接物,常覺得心中有從容閑暇時,才見涵養。 13、劉念臺云:易喜易怒,輕言輕動,只是一種浮氣用事,此病根最不小。
14、呂新吾云:心平氣和四字,非有涵養者不能做,工夫只在個定義。 15、陳榕門云:定火工夫,不外以理制欲。
理勝,則氣平矣。 16、自處超然,處人藹然。
無事澄然,有事斬然。得意淡然,失意泰然。
17、氣忌盛,心忌滿,才忌露。 18、意粗性躁,一事無成。
心平氣和,千祥并集。 19、沖繁地,頑鈍人,拂逆時,紛雜事,此中最好養火。
若決烈憤激,不但無益,而事卒以僨,人卒以怨,我卒以無成,是謂至愚。耐得過時,便有無限受用處。
20、人性褊急則氣盛,氣盛則心粗,心粗則神昏,乖桀謬戾,可勝言哉? 21、以和氣迎人,則乖?l滅。以正氣接物,則妖氛消。
以浩氣臨事,則疑畏釋。 以靜氣養身,則夢寐恬。
22、輕當矯之以重,浮當矯之以實,褊當矯之以寬,躁急當矯之以和緩,剛暴當矯之以溫柔,淺露當矯之以沉潛,豀刻當矯之以渾厚。 23、尹和靖云:莫大之禍,皆起于須臾之不能忍,不可不謹。
24、逆境順境看襟度,臨喜臨怒看涵養。 持躬類 1、聰明睿知,守之以愚。
道德隆重,守之以謙。 2、富貴,怨之府也。
才能,身之災也。聲名,謗之媒也。
歡樂,悲之漸也。 3、只是常有懼心,退一步做,見益而思損,持滿而思溢,則免于禍。
4、人生最不幸處,是偶一失言,而禍不及;偶一失謀,而事幸成;偶一恣行,而獲小利。 后乃視為故常,而恬不以為意。
則莫大之患,由此生矣。 5、學一分退讓,討一分便宜。
增一分享用,減一分福澤。 6、不自重者取辱,不自畏者招禍。
7、蓋世功勞,當不得一個矜字。彌天罪惡,當不得一個悔字。
8、大著肚皮容物,立定腳跟做人。 9、事當快意處須轉,言到快意時須住。
10、殃咎之來,未有不始于快心者。故君子得意而憂,逢喜而懼。
11、物忌全勝,事忌全美,人忌全盛。 12、盡前行者地步窄,向后看者眼界寬。
13、花繁柳密處撥得開,方見手段。 風狂雨驟時立得定,才是腳跟。
14、人當變故之來,只宜靜守,不宜躁動。即使萬無解救,而志正守確,雖事不可為,而心終可白。
否則必致身敗,而名亦不保,非所以處變之道。 15、步步占先者,必有人以擠之。
事事爭勝者,必有人以挫之。 16、安莫安于知足,危莫危于多言。
17、行己恭,責躬厚,接眾和,立心正,進道勇。擇友以求益,改過以全身。
18、度量如海涵春育,持身如玉潔冰清,襟抱如光風霽月,氣概如喬岳泰山。 19、心不妄動,身不妄動,口不妄動,君子所以存誠。
內不欺己,外不欺人,上不欺天,君子所以慎獨。 20、心志要苦,意趣要樂,氣度要宏,言動要謹。
21、心術以光明篤實為第一,容貌以正大老成為第一,言語以簡重真切為第一。平生無一事可瞞人,此是大快。
22、書有未曾經我讀,事無不可對人言。 23、心思要縝密,不可瑣屑。
操守要嚴明,不可激烈。 24、聰明者戒太察,剛強者戒太暴。
25、以情恕人,以理律己。 26、以恕己之心恕人,則全交。
以責己之心責己,則寡過。 27、唐荊川云:須要刻刻檢點自家病痛,蓋所惡于人許多病痛處,若真知反己,則色色有之也。
28、以淡字交友,以聾字止謗,以刻字責己,以弱字御侮。 29、居安慮危,處治思亂。
30、事事難上難,舉足常虞失墜。件件想一想,渾身都是過差。
31、怒宜實力消融,過要細心檢點。 32、事不可做盡,言不可道盡。
33、胡文定公曰:人家最不要事事足意,常有事不足處方好。才事事足意,便有不好事出來,歷試歷險。
邵康節詩云:好花看到半開時,最為親切有味。 34、精細者,無苛察之心,光明者,無淺露之病。
35、識不足則多慮,威不足則多怒,信不足則多言。 36、足恭偽態,禮之賊也。
苛察歧疑,智之賊也。 37、緩字可以免悔,退字可以免禍。
四、有關修身養性的古詩(5句)
多給你點。
1、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盡更無花。(唐?元稹《菊花》) 倒不是百花中特別偏愛菊花,而是因為菊花開過后再也沒有花朵可賞了。
句中隱含著對菊花獨傲寒霜而后凋的堅貞品格的贊美。 2、丹青不知老將至,富貴于我如浮云。
(唐?杜甫《》) 丹青,朱紅色和青色的顏料,借指繪畫。這兩句說,一生沉浸在繪畫藝術中而不覺得將近年老,富貴對我就像天上的浮云一般淡泊。
詩句贊揚了名畫家曹霸潛心藝術,不慕名利的高尚情操。 3、富貴不淫貧賤樂,男兒到此是豪雄。
(宋?程顥) 不為富貴所迷惑而安于貧賤,男子漢能達到這一境界才稱得上英雄豪杰。今賦予其新的含義,形容志士仁人不謀名利的高尚品質。
4、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史記》) 蹊(xī):小路。
桃樹李樹雖然不會說話,但是它們那芬芳的花朵和甜美的果實,卻吸引人們紛紛前去欣賞采摘,以至在樹下自然踩出一條條小路來。此句比喻品德高尚的人自然會贏得人們的敬仰。
5、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三國?蜀?諸葛亮《誡子書》) 沒有恬淡寡欲的修養,就不能使志向清白;沒有寧靜的心胸,不排除外界干擾,就無法達到遠大的目標。
諸葛亮認為,修身治學應該首先擺脫名韁利鎖的束縛,切戒浮躁,方能成才。 6、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
(《禮記?學記》) 如果孤獨地學習,沒有朋友相互切磋,那么就會學識淺陋,見聞不廣。 7、前事不忘,后事之師。
(《戰國策?趙策一》) 指記住過去的經驗教訓,可以作為以后的借鑒。 8、卻是平流無石處,時時聞說有沉淪。
(唐朝?杜荀鶴《涇溪》) 告誡人們,一帆風順時,不要自滿疏忽,而要小心謹慎。沉淪:指沉船、溺人。
9、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三國志》) 壞事即使很小也絕不要干,好事即使細微也一定要做。
10、有則改之,無則加勉。(《論語》) 對待自己,每天都要自省,有錯即改,無錯自勉。
對別人給自己提出的意見,也應采取這種態度。 11、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
(宋?歐陽修《五代史?伶官傳序》) 辛勤操勞,艱苦奮斗,足以成就大業;貪圖安逸,放縱享樂,則必遭亡身之禍。 12、言必信,行必果。
(《論語》) 說話要恪守信用,做事要果斷徹底,這是做人的準則和美德。 13、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何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
(秦?李斯《諫逐客書》) 讓:拒絕,舍棄。就:成就。
原喻指要廣納人才,才能成就大業。也可喻指博學多聞,才有更深的造詣。
14、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宋?盧梅坡《雪梅》) 梅花不如雪花白,雪花則不如梅花香。
現可用以形容人各有所長,各有所短,應該互相學習,取長補短。 15、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
(清?林則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 以:與,交付。假如對國家有利,我可以付出自己的生命。
豈能因為有禍患而逃避,有幸福就爭搶呢?詩句表現了林則徐以國家利益為重,不計較個人得失的高尚情懷。 16、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整冠。
(漢樂府古辭《君子行》) 在瓜田里不要彎身提鞋(免得別人誤認為是摘瓜)。在李樹下不要舉手正帽(免得別人誤認為偷李子)。
比喻在容易被人懷疑的地方要謹慎,注意檢點規范自己的行為。 17、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
(《論語》) 君子,指有道德的人。小人,指道德低劣的人。
這兩句說君子心地平坦寬廣,小人卻經常局促憂愁。 18、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詩經?小雅》) 景行(háng):大路。止:語助詞,無義。
兩句的原意是:遇到高山就盡情仰望,遇到大路就順利通行。后以“高山”比喻道德高尚,以“景行”比喻行為光明正大。
句意為:品德像山一樣崇高的人,就會有人敬仰他;行為光明正大的人,就會有人效法他。 19、荷盡已無擎雨蓋,菊殘猶有傲霜枝。
(蘇軾《贈劉景文》) 擎(qíng):往上托,舉。擎雨蓋,指荷葉,因它像撐開的雨傘。
兩句的意思是:荷花衰敗,那高擎如傘的荷葉也隨之枯萎;可菊花凋謝,卻還留下了在嚴霜中傲然挺立的枝椏。詩句以荷襯菊,表達了對友人高尚情操的仰慕欽佩之情。
20、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宋?鄭思肖《畫菊》) 寧愿在枝頭含著芳香死去,也不為凜冽的北風所吹落。
詩人借菊詠懷,抒發堅守節操,矢志不渝的愛國情懷。 21、人而無信,不知其可。
(《論語》) 做一個人不講信用,真不知道怎么能行。意為人不講信用是不行的。
22、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論語》) 君子幫助別人成就好事,不幫助別人做壞事。
2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論語》) 自己不喜歡的事,不要強加在別人身上 24、人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見興替;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
(《資治通鑒》) 善于借鑒別人的經驗教訓來對照自己的言行,就會知道哪些是對的,哪些是錯的。 25、言之者無罪,聞之者足戒。
(《毛詩?序》) 提意見的人沒有罪過,聽意見的人,可引以為戒。 26、非我而當者,吾師也;是我而當者,吾友也;諂諛我者,吾。
五、關于古人修身養性的古詩詞名句
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 1。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2。巧言令色,鮮亦仁! 3。
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胡? 4。 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5。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6。>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 7。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8。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9。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10。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11。舉直錯諸枉,則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
12。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13。
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 14。
子謂>:"盡美矣,又盡善也。"謂>:"盡美矣,未盡善也。
" 15。 朝聞道,夕死可矣。
16。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
17。放于利而后行,多怨。
18。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
19。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20。父母在,不遠游。
游必有方。 21。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
22。君子欲衲于言,而敏于行。
23。德不孤,必有鄰。
24。 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墻不可圬也。
25。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26。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
27。君子周急不繼富。
28。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在陋巷。
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29。
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
30。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31。知者樂水,仁者樂山。
知者動,仁者靜。 知者樂,仁者壽。
32。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33。
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34。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在其中矣。
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 35。
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 36。
子不語:怪,力,亂,神。 37。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38。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39。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
40。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臨大節而不可奪也。
41。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
42。篤信好學,守死善道。
危邦不入,亂邦不居。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
邦有道,貧且賤焉。恥也;邦無道,富且貴也,恥也。
43。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44。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45。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46。 吾未見好德者如好色者也。
47。后生可畏,焉知來者不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無聞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48。主忠信。
毋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49。
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50。
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51。
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52。
食不厭精,膾不厭細。 53。
食不語,寢不言。 54。
寢不尸,居不容。 55。
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56。未知生,焉知死? 57。
夫人不言,言必有中。 58。
過猶不及。 59。
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60。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61。
"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
君子何患無兄弟也? 62。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
63。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
64。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
65。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錯手足。
66。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67。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68。言必信,行必果。
69。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70。君子易事而難說也。
說之不以道,不說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難事而易說也。
說之雖不以道,說也;及其使人也,求備焉。 71。
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 76。
可與言而不與之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77。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78。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79。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80。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
81。 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
82。小不忍,則亂大謀。
83。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84。過而不改,是謂過矣。
85。君子憂道不憂貧。
86。 當仁,不讓于師。
87。有教無類。
88。道不同,不相為謀。
89。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
90。既來之,則安之。
91。 益者三友,損者三友。
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 92。
侍于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謂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謂之隱,未見顏色而言謂之瞽。 93。
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只者次也;困而學之,又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 94。
日知其所亡,月無忘其所能,可謂好學也已矣。 95。
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 96。
紂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惡居下流,天下之惡皆歸焉。
97。 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
98。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不知禮,無以立也;不知言,無以知人也。
六、求一兩句修身格言和名言警句
百學須先立志。
(朱熹) 體裁偽體親風雅,轉益多師是汝師。(杜甫) 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
(蘇軾) 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禮記》)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荀子》) 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 (司馬遷) 不塞不流,不止不行。
(韓愈)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李白)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劉禹錫) 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孟郊) 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于海。
(劉勰) 讀書之法,在循序而漸進,熟讀而精思。 (朱熹)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
(劉彝) 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杜甫) 凡事豫(預)則立,不豫(預)則廢。
(《禮記》) 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諸葛亮) 感時思報國,拔劍起蒿萊。
(陳子昂)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孔子) 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士之才,亦有堅忍不拔之志。
(蘇軾) 觀眾器者為良匠,觀眾病者為良醫。(宋·葉適) 見兔而顧犬,未為晚也;亡羊而補牢,未為遲也。
(《戰國策》)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趙翼) 漫漫其修遠今,吾將上下而求索。
(屈原) 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龔自珍) 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
(王勃)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高適)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
(李白) 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易經)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
(《孟子》) 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發憤時。黑發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
(顏真卿) 莫等閉白了少年頭,空悲切。(岳飛) 少年辛苦終身事,莫向光陰惰寸功。
(杜荀鶴) 生也有涯, 知(智)也無涯。(莊子) 繩鋸木斷,水滴石穿。
(宋·羅大京) 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遠。(論語) 世事洞明皆學問, 人情練達即文章。
(《紅樓夢》) 試玉要燒三日滿, 辨材須待七年期。(白居易) 書到用時方恨少,事非經過不知難。
(陸游) 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 (林逋) 玩物喪志。
(書經) 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論語》) 為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
(杜甫) 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劉備) 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
(范仲淹) 心事浩茫連廣宇,于無聲處聽驚雷。 (魯迅) 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
(屈原)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孔子) 學無止境。
(荀子) 血沃中原肥勁草,寒凝大地發春華。(魯迅) 業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毀于隨。
(韓愈) 一年之計,莫如樹谷;十年之計,莫如樹木;百年之計,莫如樹人。 (《管于》)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
(孫昭遠) 早歲那知世事艱,中原北望氣如山。(陸游)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強也。
(《禮記》) 知識就是力量。(培根)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陸游) Education makes a people easy to lead,but difficult to drive;easy to govern,but impossible to enslave。(教育使一個民族易于引導,難于駕御;易于管理,但不能奴役)。
The roots of education is bitter,but the fruit is sweet。(求知道路千辛萬苦,知識碩果芬芳香甜)。
A good book is the best of friends,the same today and forever。 (好書乃摯友,情誼永不渝)。
Books are the ever-burning lamps of accumulated wisdom。(書籍是積累智慧的明燈)。
Reading maketh a full man;conference a ready man;and writing an exact man。 (讀書使人完美,交談使人機敏,寫作使人嚴謹)。
All those man have their price。Robert Walpole(人人都有自己的價值)。
If at first you don't succeed, y again。 (初試不成功,努力勿懈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