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描寫“海納百川”的詩句是什么
描寫“海納百川”的詩句出自《金門答蘇秀才》,作者:唐代:李白,全文如下: 君還石門日,朱火始改木。
春草如有情,山中尚含綠。折芳愧遙憶,永路當日勖。
遠見故人心,平生以此足。巨海納百川,麟閣多才賢。
獻書入金闕,酌醴奉瓊筵。屢忝白云唱,恭聞黃竹篇。
恩光照拙薄,云漢希騰遷。銘鼎倘云遂,扁舟方渺然。
我留在金門,君去臥丹壑。未果三山期,遙欣一丘樂。
玄珠寄象罔,赤水非寥廓。愿狎東海鷗,共營西山藥。
棲巖君寂滅,處世余龍蠖。良辰不同賞,永日應閑居。
鳥吟檐間樹,花落窗下書。緣溪見綠筱,隔岫窺紅蕖。
采薇行笑歌,眷我情何已。月出石鏡間,松鳴風琴里。
得心自虛妙,外物空頹靡。身世如兩忘,從君老煙水。
賞析:此詩作于公元743年(唐玄宗天寶二載)。當時李白正待詔金門。
揚雄《解嘲》:“歷金門,上玉堂。”應劭注:“金門,金馬門也。”
蘇秀才,名不詳。李白在詩中寫道:“得心自虛妙,外物空頹靡”。
從詩中“我留在金門,君去臥丹壑”兩句來看,蘇秀才的隱居之處確實非凡:“鳥鳴檐間樹,花落窗下書。緣溪見綠筱,隔岫窺紅蕖。
采薇行笑歌,眷我情何已。月出石鏡間,松鳴風琴里”。
李白向來對這種自然造化的勝景就一往情深,于是就想象著蘇秀才一定在眷戀自己,以至于“身世如兩忘,從君老煙水”。待詔金門的李白似乎按捺不住內心的期盼,表示身世兩忘,跟隨蘇秀才在大自然中終老一生。
“得心自虛妙”的“得”既指蘇秀才,當然也包括李白在內。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朝浪漫主義詩人,被后人譽為“詩仙”。
祖籍隴西成紀(待考),出生于西域碎葉城,4歲再隨父遷至劍南道綿州。李白存世詩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傳世。
762年病逝,享年61歲。其墓在今安徽當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陸有紀念館。
。
二、林則徐海納百川全詩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
此聯為清末政治家林則徐任兩廣總督時在總督府衙題書的堂聯。意為:大海因為有寬廣的度量才容納了成百上千條河流;高山因為沒有勾心斗角的凡世雜欲才如此的挺拔。
寓意:做人如此,治國也可以借鑒,一個國家各個領域都興旺發達,能接納不同的思想,政治、經濟、文化、藝術等,才能高度文明,而不是某一方面畸形發展,造成社會大眾的心智的缺失,這樣的國家是不會長久富強的。 擴展資料: 林則徐從政40年,歷官13省,是著名的封建政治家,地主階級改革派的代表人物。
雖然作為封建官吏,存在“忠君”思想,鎮壓過少數民族起義,但在中華民族面臨淪入半殖民地的緊要關頭,他挺身而出,“置禍福榮辱于度外”,堅決實行禁煙,抵抗外國武裝侵略,捍衛了國家主權和領土。 還主張學習西方先進技術,發展民族工商業。
這是他一生活動和思想的主流。林則徐不愧是中國近代第一位民族英雄。
林則徐生于乾隆五十年,歷經嘉慶、道光兩代,咸豐登基后不久病故。 他從政為官四十年,先后擔任多職,但他的正直清廉,為他的人民所敬仰,并贏得“林青天”的美譽。
林則徐一生在14個省擔任過多種官職,他的非凡之處,是時時處處都表現出一絲不茍的責任感。有了責無旁貸的獻身精神,辦法總比困難多。
當時有人評價林則徐 “ 無一事不認真 , 無一事無良法 ”。雖然林則徐的實干精神挽救不了清王朝硯滅的命運,但林則徐殫精竭慮地干成的每一件實事不管是在局部上還在具體問題上,都給國家,給老百姓帶來的好處則是不可否認的。
林則徐每任一職 , 每做一事,從來沒有敷衍馬虎過。 實干加智惠,貫穿于林則徐為官從政的全過 程,或者說林則徐的一生就是實干加智慧的一生。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
三、求涉及海納百川、力爭上游的詩或詞句
《憶秦娥·婁山關》**西風烈,長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馬蹄聲碎,喇叭聲咽;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從頭越,蒼山如海,殘陽如血。
《行路難·其一》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盤珍羞直萬錢。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
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閑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
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 《沁園春·長沙》**獨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頭。
看萬山紅遍,層林盡染;漫江碧透,百舸爭流。鷹擊長空,魚翔淺底,萬類霜天競自由。
悵寥廓,問蒼茫天地,誰主沉浮?攜來百侶曾游,憶往昔崢嶸歲月稠。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書生意氣,揮斥方遒。
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糞土當年萬戶侯。曾記否,到中流擊水,浪遏飛舟!自信人生二百年,會當擊水三千里——**。
四、《莊子.海納百川》古詩
《莊子·秋水篇。
河伯與北海》:"天下之水莫大于海,萬川納之。” 【原文】 秋水時至,百川灌河;涇流之大,兩涘渚崖之間不辯牛馬。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己,順流而東行,至于北海,東面而視,不見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嘆曰:“野語有之曰:‘聞道百,以為莫己若者。
’我之謂也。且夫我嘗聞少仲尼之聞,而輕伯夷之義者,始吾弗信,今吾睹子之難窮也,吾非至于子之門,則殆矣,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
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語于海者,拘于虛也;夏蟲不可以語于冰者,篤于時也;曲士不可以語于道者,束于教也。今爾出于崖涘,觀于大海,乃知爾丑,爾將可與語大理矣。
天下之水,莫大于海。萬川歸之,不知何時止而不盈;尾閭泄之,不知何時已而不虛;春秋不變,水旱不知。
此其過江河之流,不可為量數。而吾未嘗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氣于陰陽,吾在天地之間,猶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
方存乎見少,又奚以自多!計四海之在天地之間也,不似礨(lěi)空之在大澤乎?計中國之在海內不似稊米之在大(tài)倉乎?號物之數謂之萬,人處一焉;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車之所通,人處一焉。此其比萬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馬體乎?五帝之所連,三王之所爭,仁人之所憂,任士之所勞,盡此矣!伯夷辭之以為名,仲尼語之以為博。
此其自多也,不似爾向之自多于水乎?” 河伯曰:“然則吾大天地而小豪末,可乎?” 北海若曰“否。夫物,量無窮,時無止,分無常,終始無故。
是故大知觀于遠近,故小而不寡,大而不多:知量無窮。證向今故,故遙而不悶,掇而不跂:知時無止。
察乎盈虛,故得而不喜,失而不憂:知分之無常也。明乎坦涂,故生而不說,死而不禍:知終始之不可故也。
計人之所知,不若其所不知;其生之時,不若未生之時;以其至小,求窮其至大之域,是故迷亂而不能自得也。由此觀之,又何以知毫末之足以定至細之倪,又何以知天地之足以窮至大之域!” 河伯曰:“世之議者皆曰:‘至精無形,至大不可圍。
’是信情乎?” 北海若曰:“夫自細視大者不盡,自大視細者不明。夫精,小之微也;郛,大之殷也:故異便。
此勢之有也。夫精粗者,期于有形者也;無形者,數之所不能分也;不可圍者,數之所不能窮也。
可以言論者,物之粗也;可以意致者,物之精也;言之所不能論,意之所不能察致者,不期精粗焉。是故大人之行:不出乎害人,不多仁恩;動不為利,不賤門隸;貨財弗爭,不多辭讓;事焉不借人,不多食乎力,不賤貪污;行殊乎俗,不多辟異;為在從眾,不賤佞諂;世之爵祿不足以為勸,戮恥不足以為辱;知是非之不可為分,細大之不可為倪。
聞曰:‘道人不聞,至德不得,大人無己。’約分之至也。”
河伯曰:“若物之外,若物之內,惡至而倪貴賤?惡至而倪(ní)小大?” 北海若曰:“以道觀之,物無貴賤;以物觀之,自貴而相賤;以俗觀之,貴賤不在己。以差觀之,因其所大而大之,則萬物莫不大;因其所小而小之,則萬物莫不小。
知天地之為稊米也,知毫末之為丘山也,則差數睹矣。以功觀之,因其所有而有之,則萬物莫不有;因其所無而無之,則萬物莫無。
知東西之相反而不可以相無,則功分定矣。以趣觀之,因其所然而然之,則萬物莫不然;因其所非而非之,則萬物莫不非。
知堯、桀之自然而相非,則趣操睹矣。昔者堯、舜讓而帝,之、噲讓而絕;湯、武爭而王,白公爭而滅。
由此觀之,爭讓之禮,堯、桀之行,貴賤有時,未可以為常也。梁麗可以沖城而不可以窒穴,言殊器也;騏驥驊騮一日而馳千里,捕鼠不如貍狌,言殊技也;鴟鵂夜撮蚤,察毫末,晝出瞋目而不見丘山,言殊性也。
故曰:蓋師是而無非,師治而無亂乎?是未明天地之理,萬物之情也。是猶師天而無地,師陰而無陽,其不可行明矣!然且語而不舍,非愚則誣也!帝王殊禪,三代殊繼。
差其時,逆其俗者,謂之篡夫;當其時,順其俗者,謂之義之徒。默默乎河伯,女惡知貴賤之門,小大之家!” 河伯曰:“然則我何為乎?何不為乎?吾辭受趣舍,吾終奈何?” 北海若曰:“以道觀之,何貴何賤,是謂反衍;無拘而志,與道大蹇。
何少何多,是謂謝施;無一而行,與道參差。嚴乎若國之有君,其無私德;繇繇乎若祭之有社,其無私福;泛泛乎其若四方之無窮,其無所畛域。
兼懷萬物,其孰承翼?是謂無方。萬物一齊,孰短孰長?道無終始,物有死生,不恃其成。
一虛一滿,不位乎其形。年不可舉,時不可止。
消息盈虛,終則有始。是所以語大義之方,論萬物之理也。
物之生也,若驟若馳。無動而不變,無時而不移。
何為乎,何不為乎?夫固將自化。” 河伯曰:“然則何貴于道邪? ” 北海若曰:“知道者必達于理,達于理者必明于權,明于權者不以物害己。
至德者,火弗能熱,水弗能溺,寒暑弗能害,禽獸弗能賊。非謂其薄也,言察乎安危,寧于禍福,謹于去就,莫之能害也。
故曰:‘天在內,人在外,德在乎天。’知天人之行,本乎天,位乎得,躑躅而屈伸,反要而語極。”
曰:“何謂天?何謂人?”北海若曰:“牛馬四足,是謂天;落馬首,穿牛鼻,是謂人。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