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描寫人與自然和諧融合的詩句要兩句
1、鳥鳴澗 (唐)王維 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描寫詩人內心的閑靜.更突出了人與自然的融合 2、漁歌子 (唐)張志和 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體現的是漁父與自然的另一種和諧 陶淵明 飲酒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辯已忘言.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王籍 送靈澈上人 劉長卿 蒼蒼竹林寺,杳杳鐘聲晚.荷笠帶夕陽,青山獨遠歸.谷口書齋寄楊補闕 錢起 竹憐新雨后,山愛夕陽時.湖上 徐元杰 風日晴和人意好,夕陽簫鼓幾船歸.。
二、【含有“融、合”字的詩詞想要些個關于融合的文章,想問問有沒有句
“融”字沒找到,“合”字的就這些人人盡說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韋 莊 人生只合揚州老,祥智山光好墓田—— 張 祜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蘇 軾 杯通大道,一斗合自然.——李 白 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 蔣捷 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 孟浩然 合昏尚知時,鴛鴦不獨宿.—— 杜甫:佳人空山百鳥散還合,萬里浮云陰且晴.——李頎:聽董大彈胡笳聲兼寄語弄房給事唯將舊物表深情,鈿合金釵寄將去.—— 白居易:長恨歌釵留一股合一扇,釵擘黃金合分鈿.—— 白居易:長恨歌白云回望合,青靄入看無.—— 王維:終南山別夢依依到謝家,小廊回合曲闌斜.—— 張泌:寄人 融字的記載:融融者皆趣熱之士,其得爐冶之門者,惟夾炭之子.——唐·房玄齡等《晉書》融而為川瀆.——孫綽《游天臺山賦》古代融還是姓氏,融姓起源于上古,這樣的字怎么入詩詞……只能找到這些了。
三、形容融合的詩句
1、鳥鳴澗 (唐)王維 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描寫詩人內心的閑靜.更突出了人與自然的融合 2、漁歌子 (唐)張志和 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體現的是漁父與自然的另一種和諧 陶淵明 飲酒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辯已忘言.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王籍 送靈澈上人 劉長卿 蒼蒼竹林寺,杳杳鐘聲晚.荷笠帶夕陽,青山獨遠歸.谷口書齋寄楊補闕 錢起 竹憐新雨后,山愛夕陽時.湖上 徐元杰 風日晴和人意好,夕陽簫鼓幾船歸。
.。
四、形容“融合”的詩句有哪些
《鳥鳴澗 》(唐)王維 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
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飲酒》 (東晉)陶淵明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辯已忘言。
《漁歌子 》(唐)張志和 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體現的是漁父與自然的另一種和諧。《水龍吟》(宋)蘇軾似花還似非花,也無人惜從教墜.拋家傍路,思量卻是,無情有思.縈損柔腸,困酣嬌眼,欲開還閉.夢隨風萬里,尋郎去處,又還被鶯呼起.不恨此花飛盡,恨西園、落紅難綴.曉來雨過,遺蹤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塵土,一分流水.細看來不是楊花,點點是離人淚.《行路難三首》 (唐)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盤珍羞直萬錢.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 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 閑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 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 。
五、描寫人與自然和諧融合的著名詩句
1、鳥鳴澗
(唐)王維
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
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
描寫詩人內心的閑靜。更突出了人與自然的融合
2、漁歌子
(唐)張志和
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
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體現的是漁父與自然的另一種和諧
陶淵明
飲酒
采菊東籬下,
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
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
欲辯已忘言。
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王籍>
送靈澈上人 劉長卿
蒼蒼竹林寺,
杳杳鐘聲晚。
荷笠帶夕陽,
青山獨遠歸。
谷口書齋寄楊補闕 錢起
竹憐新雨后,
山愛夕陽時.
湖上 徐元杰
風日晴和人意好,
夕陽簫鼓幾船歸.
希望能幫到你~
六、1、講述學習應有實事求是的態度的古詩句2、表現學與思緊密結合的詩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分析】 陶淵明(365—427),潯陽柴桑人。陶詩以其沖淡清遠之筆,寫田園生活、墟里風光,為詩歌開辟一全新境界。
《飲酒》組詩共二十二首,此為第三首。前有小序,說明全是醉后的作品,不是一時所寫,并無內在聯系,興至揮毫,獨立成篇。
這首主要表現隱居生活的情趣,于勞動之余,飲酒致醉之后,在晚霞的輝映之下,在山嵐的籠罩中,采菊東籬,遙望南山,此時情味,何其深永!陶詩的一大特色就是樸厚,感覺和情理渾然一體,不可分割。他常常用“忘言”“忘懷”等詞語阻斷對情理規律的探索和揭示,這或者就是詩歌回歸自然的一種表現。
早春 唐·韓愈 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 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
【注釋】張十八員外:指張籍。張曾任水部員外郎,排行十八。
天街:京城街道。潤如酥:形容初春細雨如奶油樣的滋潤。
"最是"二句:言春之好處正在此時,絕對勝于煙柳全盛時。皇都,京城。
【會心一悟】寫出了早春和盛春的不同景象。更重要的是,體會和認識春天,不必等到"煙柳滿皇都"之后,要善于在"草色遙看近卻無"的時候就去感悟它,了解它,把握它。
說早春的"草色",可以"遙看"卻難近視,蘊含了世間許多事物的普遍規律。有的事,朦朧地看似乎是有的,一叫真去看細部卻又說不清楚了。
到底是有還是無呢?全在看者的眼光和見識了。看待社會形勢,何嘗不是如此。
七絕·早春 文 / 石階尋跡 金花艷麗耀蔥蘢, 唱徹迎春白霧中。 我挑青簾高望處, 《觀獵》 王維 風勁角弓鳴, 將軍獵渭城。
草枯鷹眼疾, 雪盡馬蹄輕。 忽過新豐市, 還歸細柳營。
回看射雕處, 千里暮云平。 譯文: 角弓上的箭射出了,弦聲強風一起呼嘯!將軍的獵騎,飛馳在渭城的晴郊。
已枯的野草,遮不住尖銳敏捷的鷹眼,積雪溶化了,飛馳的馬蹄更象是風追葉飄。 轉眼間,獵騎穿過了新豐市,駐馬時,細柳營已經來到。
回頭看,那射落大雕的地方,千里無垠的大地啊,暮云籠罩著原野靜悄悄。 角弓:裝飾著獸角的硬弓 渭城:古時的咸陽 新豐市:故址在今陜西省臨潼縣東北 細柳營:在今陜西長安縣 暮云平:傍晚的云層與大地連成一片 綜觀全詩,半寫出獵,半寫獵歸,起得突兀,結得意遠,中兩聯一氣流走,承轉自如,有格律束縛不住的氣勢,又能首尾回環映帶,體合五律,這是章法之妙。
詩中藏三地名而使人不覺,用典渾化無跡,寫景俱能傳情,至如三四句既窮極物理又意見于言外,這是句法之妙。“枯”、“盡”、“疾”、“輕”、“忽過”、“還歸”,遣詞用字準確錘煉,咸能照應,這是字法之妙。
所有這些手法,又都妙能表達詩中人生氣遠出的意態與豪情。所以,此詩完全當得起盛唐佳作的稱譽。
全詩表現了將軍射獵時的豪邁氣概 如夢令 李清照 【年代】:宋 【作者小傳】: 李清照(1084-1155?)號易安居士,濟南章丘縣人。父李格非,北宋知名文士、散文家。
丈夫趙明誠,宰相趙挺之子、金石家。她是中國古代杰出女詞人。
著有《李易安集》十七卷,《漱玉詞》一卷(別本五卷),不傳。今人有《李清照集注》、《重輯李清照集》等。
【內容】: 常記溪亭日暮①,沈醉不知歸路②。 興盡晚回舟,誤入藉花深處。
爭渡,爭渡③,驚起一灘鷗鷺。 【注釋】: ①溪亭:臨水的亭臺。
②沈:同“沉”。 ③爭:同“怎”。
【譯文】 還時常記得出游溪亭,一玩就玩到日黑天暮, 深深地沉醉,而忘記歸路。一直玩到興盡,回舟返途, 卻迷途進入藕花的深處。
大家爭著劃呀,船兒搶著渡,驚起了滿灘的鷗鷺。 【賞析】: 這是一首憶昔詞。
寥寥數語,似乎是隨意而出,卻又惜墨如金,句句含有深意。開頭兩句,寫沉醉興奮之情。
接著寫“興盡”歸家,又“誤入”荷塘深處,別有天地,更令人流連。最后一句,純潔天真,言盡而意不盡。
“常記”兩句起筆平淡,自然和諧,把讀者自然而然地引到了她所創造的詞境 。“常記”明確表示追述,地點在“溪亭 ”,時間是“日暮 ”,作者飲宴以后 ,已經醉得連回去的路徑都辨識不出了。
“ 沉醉”二字卻露了作者心底的歡愉 ,“不知歸路”也曲折傳出作者留連忘返的情致,看起來,這是一次給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十分愉快的游賞。果然,接寫的“興盡”兩句,就把這種意興遞進了一層,興盡方才回舟,那末,興未盡呢?恰恰表明興致之高,不想回舟。
而“誤入”一句,行文流暢自然,毫無斧鑿痕跡,同前面的“不知歸路”相呼應,顯示了主人公的忘情心態。 盛放的荷花叢中正有一葉扁舟搖蕩舟上是游興未盡的少年才女,這樣的美景,一下子躍然低上,呼之欲出。
一連兩個“爭渡 ”,表達了主人公急于從迷途中找尋出路的焦灼心情。正是由于“ 爭渡”,所以又“驚起一灘鷗鷺”,把停棲在洲渚上的水鳥都嚇飛了。
至此,詞嘎然而止,言盡而意未盡,耐人尋味。 這首小令用詞簡練,只選取了幾個片斷,把移動著的風景和作者怡然的心情融合在一起,寫出了作者青春年少時的好心情,讓人不由想隨她一道荷叢蕩舟,沉醉不歸。
正所謂“少。
七、有關視聽結合的詩詞
山居秋暝 王維 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山居秋暝》是唐朝王維的五言律詩。
詩中將空山雨后的秋涼,松間明月的光照,石上清泉的聲音以及浣女歸來竹林中的喧笑聲,魚船穿過荷花的動態,和諧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給人一種豐富新鮮的感受。它像一幅清新秀麗的山水畫,又像一支恬靜優美的抒情樂曲,體現了詩人詩中有畫的創作特點。
綜觀全詩,兼詩情畫意之美,得情景交融之妙,可堪山水詩中的上品。全詩共四個層次。
首聯點明季節(“秋”)、時間(“晚”)、地點(“空山”)、天氣(“新雨后”),寫足詩題。“空”字意味深長。
頷聯寫景,勁聯由景寫到人,動靜交錯,視聽結合。尾聯由寫景轉到抒情,由外物轉向內心,揭示了全詩的主旨。
“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由此可見一斑。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動靜關系的處理上,詩人匠心獨運,喜用靜觀中捕捉到的形象,以動態為靜態服務,以聲響為寧靜服務。
譬如,“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給人的感覺,猶如幾個精彩鏡頭剪輯而成的滾動畫面,場景在變,人物在動,“鏡頭”從一個動點跳到另一個動點。這種錯落有致的章法和變換靈活的句型,使得全詩充滿靈動與生氣。
------------------------------------------------------------------------------------------------------------------------------ 中間兩聯:明亮的月光照映著松林,泉水從石上潺潺流過。竹林中傳來陣陣歡聲笑語,原來是洗衣少女們歸來,蓮葉浮動,那是順流而下的漁舟。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被雨水洗滌后的松林,一塵不染,青翠欲滴;山石顯得格外晶瑩、剔透新亮;就連月光也像被洗過一樣,極其明亮皎潔;山雨匯成的股股清泉頓時流淌于拾級而上的石板上,又順著山澗蜿蜒而下,發出淙淙的清脆悅耳的歡唱,好似宛轉的“小夜曲”奏鳴。“照”與“流”,一上一下,一靜一動,靜中有動,動中有靜,仿佛讓人感受到大自然的脈搏在跳動。
此時此刻詩人也仿佛覺得自己也被洗凈了一般,自然的美與心境的美完全融為一體,創造出如水月鏡般不可湊泊的純美詩境。此種禪意非隱居者莫屬。
蘇軾把此聯譽為“詩中有畫”的典范之秀句。 接下來詩人由寫景轉為寫人。
在這幅山水畫作之中,山村的自然美和村民們的生活美是水**融的。“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此二句均為寫人——“浣女”、“漁夫”的活動的畫面。
詩人采用了“未見其人,先聞其聲”的寫法。可不是么,既是夜間,又被竹林遮擋,怎么能見到浣洗完衣服歸來的女人們呢!然而,竹海之中傳來的女人們緩步挪移時撥動夜露浸潤的翠竹,發出“沙沙”的聲響,又伴著她們銀鈴般的笑聲,好一派歡聲笑語的喧鬧竟打破了如此寧靜的夜空;再聽水面蓮葉波動,漁舟順流而下,這便是漁夫要乘著今晚的月光去捕魚。
詩人觸景生情,感慨油然而生:山民們戴月而作,隨性而起,這般勤勞、樸素、開朗的性格,遠比宦途官場清明、純凈得許多。這些細節無不傳達出詩人不僅喜愛這兒的景美,更喜愛這里的人美。
這就很自然地給結句作了有力的鋪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