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月夜 劉方平 全詩描寫了什么畫面 請結合詩句簡要說明
【點評】
《月夜》寫得自然流暢,生趣橫溢,洋溢著詩人對春天、對生命的贊頌。“蟲聲新透綠窗紗”一句,展現詩人捕捉物象的敏銳能獨特的審美視角,特別是一個“透”字,寫出了“感覺”,可謂傳神。
【賞析】
唐詩中,以春和月為題的不少。或詠春景而感懷,或望明月而生情思。此詩寫春,不唯不從柳綠桃紅之類的事物著筆,反借夜幕將這似乎最具有春天景色特點的事物遮掩起來,寫月,也不細描其光影,不感嘆其圓缺;而只是在夜色中調進半片月色,這樣,夜色不至太濃,月色也不至太明,造成一種蒙朧而和諧的旋律。
此詩首揭“更深”二字,為以下景色的描繪確定了基調,也給全詩籠罩一種特殊氛圍。“月色半人家”是“更深”二字的具體化,接下的一句“北斗闌干南斗斜”,是“更深”于夜空的征象,兩句一起造成春夜的靜穆,意境深邃。月光半照,是因為月輪西斜,詩以星斗闌干為映襯,這就構成兩句之間的內在關聯。
恬謐的春夜,萬物的生息遷化在潛行。“今夜偏知春氣暖.蟲聲新透綠窗紗”,正是詩人全身心地去體察大自然的契機而得到的佳句。從蟲介之微而知寒暖之候,說明詩入有著深厚的鄉村生活的根柢。因此。這兩句非一般人所能道。沒有長期鄉村生活經驗的入。固然說不出;便是生活在鄉村,也并非人人都說得出來。今夜蟲鳴,究竟是第一回還是第幾回,誰去注意它,這須得有心人。還應該有一顆詩心。一個“新”字,飽含對鄉村生活的深情,既是說清新,又有欣悅之意。
詩中說“春氣暖”自“今夜”始,表明對節候變化十分敏感,“偏知”一語洋溢著自得之情。寫隔窗聽到蟲聲,用“透”。給人以生機勃發的力度感。窗紗的綠色,夜晚是看不出的。這綠意來自詩人內心的盎然春意。至此,我們就可以明白:詩人之所以不描寫作為春天表征的鮮明的外在景觀。而是借助深夜景色氣氛來烘托詩的意境,就是因為這詩得之于詩人的內心。詩人是以一顆純凈的心靈體察自然界的細微變化的。詩的前二句寫景物,不著一絲春的色彩.卻暗中關合春意,頗具蘊藉之致。第三句的“春氣暖”。結句的“蟲聲”,“綠窗紗”互為映發。于是春意俱足。但這聲與色,仍從“意”(感覺)中來。詩人并非唯從“蟲聲”才知道春氣已暖,“春氣暖”是詩人對“今夜”的細微感覺,而“蟲聲”只是與其感覺冥合的一個物候。因此,詩的意蘊是深厚的。構思的新穎別致,決定于感受的獨特。
唐代田園詩成為一個重要流派,也不乏名家。然而。能仿佛陶詩一二者并不多見。象本詩這樣深得陶體真趣的。就更為寥寥。
二、《采蓮曲》劉方平 全詩意思
采蓮曲 【作者】劉方平
落日清江里,荊歌艷楚腰。
采蓮從小慣,十五即乘潮。
【作品賞析】
《采蓮曲》是樂府詩舊題,又稱《采蓮女》、《湖邊采蓮婦》等,為《江南弄》七曲之一,內容多描寫江南采蓮婦女的生活。歷來寫采蓮曲的很多,但寫得出色也頗不容易。而這首小詩只用了二十個字就維妙維肖地塑造了一個可愛的采蓮勞動婦女形象。
首二句寫日落時分,江水清澈,余暉掩映,金波粼粼,蕩漾著苗條美麗女子的宛轉歌聲。詩一開頭就用樸素的語言描繪出江南日暮的迷人景色。第二句起首巧用“荊歌”二字進而渲染了江南氣氛,接著作者又抓住最具特征的細腰來勾勒提掇江南女子的輕盈體態。此處“艷”字用得極妙,不僅與上句里的“清”字相映成趣,而且活靈活現地展現了她的美麗外貌,一字傳神,足可與“春風又綠江南岸”中的“綠”字媲美。聯系首句,不由得使人想象到紅色的晚霞給她披上了絢麗的衣裳,給她增添了姿色;她的美貌與動人的歌聲,也為“日暮清江”增添了風光。
已經日落黃昏,她還在江上干什么呢?唱的又是什么歌兒呢?詩的第三句揭了這個謎,原來她在采蓮。傍晚還在采蓮,表現了她的勤勞,邊采邊唱,勾畫出她開朗的性格和愉快的心情。至此,有聲有色,有景有情,有靜有動,一幅充滿濃郁水鄉生活氣息的采蓮圖躍然紙上。但是詩人并不滿足于繪聲繪色地描寫一個采蓮的場面,而著重于刻畫采蓮人。由“從小慣”三字,我們一方面可以知曉她采蓮熟練,另一方面也說明她健康樸實,從小就培養出勤勞的品質。聯系日暮采蓮,自然讓人了解到采蓮是項繁重的勞動,反映出當時勞動人民的艱苦生活,順勢帶出第四句“十五即乘潮”,使意境更深一層,原來她在小小年紀就能駕馭風浪,該是多么勇敢多么勤勞啊!這兩句不僅寫出采蓮女的能干和勞動本色,而且使人享受到一種健康純樸的美。
這具“象牙微雕”是從環境描寫到人物外貌到人物心靈逐層深入,情景兼容,由于詩人擇詞煉字功力很深,使人恍若身歷其境。詩的語言樸素自然,民歌味道很濃,寥寥數語,涵蓋萬千。參考資料:http://**view/*
三、《采蓮曲》劉方平全詩意思
采蓮曲 【作者】劉方平 落日清江里,荊歌艷楚腰. 采蓮從小慣,十五即乘潮. 【作品賞析】 《采蓮曲》是樂府詩舊題,又稱《采蓮女》、《湖邊采蓮婦》等,為《江南弄》七曲之一,內容多描寫江南采蓮婦女的生活.歷來寫采蓮曲的很多,但寫得出色也頗不容易.而這首小詩只用了二十個字就維妙維肖地塑造了一個可愛的采蓮勞動婦女形象. 首二句寫日落時分,江水清澈,余暉掩映,金波粼粼,蕩漾著苗條美麗女子的宛轉歌聲.詩一開頭就用樸素的語言描繪出江南日暮的迷人景色.第二句起首巧用“荊歌”二字進而渲染了江南氣氛,接著作者又抓住最具特征的細腰來勾勒提掇江南女子的輕盈體態.此處“艷”字用得極妙,不僅與上句里的“清”字相映成趣,而且活靈活現地展現了她的美麗外貌,一字傳神,足可與“春風又綠江南岸”中的“綠”字媲美.聯系首句,不由得使人想象到紅色的晚霞給她披上了絢麗的衣裳,給她增添了姿色;她的美貌與動人的歌聲,也為“日暮清江”增添了風光. 已經日落黃昏,她還在江上干什么呢?唱的又是什么歌兒呢?詩的第三句揭了這個謎,原來她在采蓮.傍晚還在采蓮,表現了她的勤勞,邊采邊唱,勾畫出她開朗的性格和愉快的心情.至此,有聲有色,有景有情,有靜有動,一幅充滿濃郁水鄉生活氣息的采蓮圖躍然紙上.但是詩人并不滿足于繪聲繪色地描寫一個采蓮的場面,而著重于刻畫采蓮人.由“從小慣”三字,我們一方面可以知曉她采蓮熟練,另一方面也說明她健康樸實,從小就培養出勤勞的品質.聯系日暮采蓮,自然讓人了解到采蓮是項繁重的勞動,反映出當時勞動人民的艱苦生活,順勢帶出第四句“十五即乘潮”,使意境更深一層,原來她在小小年紀就能駕馭風浪,該是多么勇敢多么勤勞啊!這兩句不僅寫出采蓮女的能干和勞動本色,而且使人享受到一種健康純樸的美. 這具“象牙微雕”是從環境描寫到人物外貌到人物心靈逐層深入,情景兼容,由于詩人擇詞煉字功力很深,使人恍若身歷其境.詩的語言樸素自然,民歌味道很濃,寥寥數語,涵蓋萬千.。
四、這兩句詩出自唐朝劉方平的七絕《夜月》
唐朝劉方平的七絕《夜月》。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闌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氣暖,蟲聲新透綠窗紗。
“今夜偏知春氣暖,蟲聲新透綠窗紗.”夜半更深,正是一天當中氣溫最低的時刻,然而,就在這夜寒襲人、萬籟俱寂之際,響起了清脆、歡快的蟲鳴聲.初春的蟲聲,可能比較稀疏,也許剛開始還顯得很微弱,但詩人不但敏感地注意到了,而且從中聽到了春天的信息.在靜謐的月夜中,蟲聲顯得分外引人注意.它標志著生命的萌動,萬物的復蘇,所以它在敏感的詩人心中所引起的,便是春回大地的美好聯想. 三、四兩句寫的自然還是月夜的一角,但它實際上所蘊含的卻是月夜中透露的春意.這構思非常新穎別致,不落俗套.春天是生命的象征,它總是充滿了繽紛的色彩、喧鬧的聲響、生命的活力.如果以“春來了”為題,人們總是選擇在艷陽之下呈現出活力的事物來加以表現,而詩人卻撇開花開鳥鳴、冰消雪融等一切習見的春的標志,獨獨選取靜謐而散發著寒意的月夜為背景,從靜謐中寫出生命的萌動與歡樂,從料峭夜寒中寫出春天的暖意,譜寫出一支獨特的回春曲.這不僅表現出詩人藝術上的獨創精神,而且顯示了敏銳、細膩的感受能力. “今夜偏知春氣暖”,是誰“偏知”呢?看來應該是正在試鳴新聲的蟲兒.盡管夜寒料峭,敏感的蟲兒卻首先感到在夜氣中散發著的春的信息,從而情不自禁地鳴叫起來.而詩人則又在“新透綠窗紗”的“蟲聲”中感覺到春天的來臨.前者實寫,后者則意寓言外,而又都用“偏知”一語加以綰結,使讀者簡直分不清什么是生命的歡樂,什么是發現生命的歡樂之歡樂.“蟲聲新透綠窗紗”,“新”字不僅蘊含著久盼寒去春來的人聽到第一個報春信息時那種新鮮感、歡愉感,而且和上句的“今夜”、“偏知”緊相呼應.“綠”字則進一步襯出“春氣暖”,讓人從這與生命聯結在一起的“綠”色上也感受到春的氣息.這些地方,都可見詩人用筆的細膩. 蘇軾的“春江水暖鴨先知”是享有盛譽的名句.實際上,他的這點詩意體驗,劉方平幾百年前就在《月夜》詩中成功地表現過了.劉詩不及蘇詩流傳,可能和劉詩無句可摘、沒有有意識地表現某種“理趣”有關.但宋人習慣于將自己的發現、認識明白告訴讀者,而唐人則往往只表達自己對事物的詩意感受,不習慣于言理,這之間是本無軒輊之分的. “今夜偏知春氣暖.蟲聲新透綠窗紗”,正是詩人全身心地去體察大自然的契機而得到的佳句.從蟲介之微而知寒暖之候,說明詩入有著深厚的鄉村生活的根柢.因此.這兩句非一般人所能道.沒有長期鄉村生活經驗的入.固然說不出;便是生活在鄉村,也并非人人都說得出來.今夜蟲鳴,究竟是第一回還是第幾回,誰去注意它,這須得有心人.還應該有一顆詩心.一個“新”字,飽含對鄉村生活的深情,既是說清新,又有欣悅之意. 詩中說“春氣暖”自“今夜”始,表明對節候變化十分敏感,“偏知”一語洋溢著自得之情.寫隔窗聽到蟲聲,用“透”.給人以生機勃發的力度感.窗紗的綠色,夜晚是看不出的.這綠意來自詩人內心的盎然春意.至此,我們就可以明白:詩人之所以不描寫作為春天表征的鮮明的外在景觀.而是借助深夜景色氣氛來烘托詩的意境,就是因為這詩得之于詩人的內心.詩人是以一顆純凈的心靈體察自然界的細微變化的.詩的前二句寫景物,不著一絲春的色彩.卻暗中關合春意,頗具蘊藉之致.第三句的“春氣暖”.結句的“蟲聲”,“綠窗紗”互為映發.于是春意俱足.但這聲與色,仍從“意”(感覺)中來.詩人并非唯從“蟲聲”才知道春氣已暖,“春氣暖”是詩人對“今夜”的細微感覺,而“蟲聲”只是與其感覺冥合的一個物候.因此,詩的意蘊是深厚的.構思的新穎別致,決定于感受的獨特. 寫隔窗聽到蟲聲,用“透”.給人以生機勃發的力度感.窗紗的綠色,夜晚是看不出的.。
五、劉方平的《月夜》中充滿詩情畫意的詩句是什么
唐代劉方平的《月夜》中充滿詩情畫意的詩句是:今夜偏知春氣暖,蟲聲新透綠窗紗。
意思:
今夜才知春天的來臨,因為你聽那被樹葉映綠的窗紗外,唧唧的蟲鳴,頭一遭兒傳到了屋子里來了。
“今夜偏知春氣暖.蟲聲新透綠窗紗”,正是詩人全身心地去體察大自然的契機而得到的佳句,運用了典型示范的筆法來加強春色迷人的主題,其運用的主要意象便是蟲聲。又有“新透綠窗紗”補加,更給人以清新右愛的感覺。因為這蟲聲本來已是夠清脆悅耳的了,再讓它通過“綠窗紗”,似乎將它過濾了一遍,將那些不規整的雜首全都清除掉,剩下的當然全是樂音了。從蟲芥之微而知寒暖之候,說明詩人有著深厚的鄉村生活的根柢。
因此。這兩句非一般人所能道。沒有長期鄉村生活經驗的人固然說不出;便是生活在鄉村,也并非人人都說得出來。今夜蟲鳴,究竟是第一回還是第幾回,誰去注意它,這須得有心人,還應該有一顆詩心。一個“新”字,飽含對鄉村生活的深情,既是說清新,又有欣悅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