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描寫花瓣凋零的詩句
1、《題花山寺壁》
【作者】蘇舜欽 【朝代】宋
寺里山因花得名,繁英不見草縱橫。
栽培剪伐須勤力,花易凋零草易生。
花山寺是因鮮花繁多、美麗而得名,來到這里才發現,不見鮮花,只見雜草叢生。
鮮花栽種的培養和修枝很重要,要勤奮努力,要知道,花是很容易凋零的,而雜草卻是很容易就蔓延生長的。
2、《卜算子·詠梅》
【作者】陸游 【朝代】宋
驛外斷橋邊,寂寞開無主。已是黃昏獨自愁,更著風和雨。
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
白話翻譯:
驛站外斷橋旁。梅花寂寞地開放、孤孤單單.無人來欣賞。黃昏里獨處已夠愁苦.又遭到風吹雨打而飄落四方。
它花開在百花之首.卻無心同百花爭享春光,只任憑百花去總妒。即使花片飄落被碾作塵泥,也依然有永久的芬芳留在人間。
3、《己亥雜詩(其五)》
【作者】龔自珍 【朝代】清
浩蕩離愁白日斜,吟鞭東指即天涯。
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
白話翻譯:
“浩浩蕩蕩的離別愁緒向著日落西斜的遠處延伸,“離開北京,馬鞭向東一揮,感覺就是人在天涯一般。
我辭官歸鄉,有如從枝頭上掉下來的落花,但它卻不是無情之物,化成了春天的泥土,還能起著培育下一代的作用。
4、《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作者】李白 【朝代】唐
楊花落盡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
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
白話翻譯:
在楊花落完,子規啼鳴的時候,我聽說您被貶為龍標尉,龍標地方偏遠要經過五溪。
我把我憂愁的心思寄托給明月,希望能一直陪著你到夜郎以西。
5、《春曉》
【作者】孟浩然 【朝代】唐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
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白話翻譯:
春日里貪睡不知不覺天已破曉,攪亂我酣眠的是那啁啾的小鳥。
昨天夜里風聲雨聲一直不斷,那嬌美的春花不知被吹落了多少?
二、描寫凋零的詩詞
《臨江仙·歐陽公作《蝶戀花》》
年代: 宋 作者: 李清照
歐陽公作《蝶戀花》,有“深深深幾許”之句,予酷愛之
。用其語作“庭院深深”數闕,其聲即舊《臨江仙》也。
庭院深深深幾許,
云窗霧閣常,
柳梢梅萼漸分明,
春歸秣陵樹,
人老建康城。
感月吟風多少事,
如今老去無成,
誰憐憔悴更凋零,
試燈無意思,
踏雪沒心情。
《采桑子·十年前是尊前客》
年代: 宋 作者: 歐陽修
十年前是尊前客,
月白風清,
憂患凋零,
老去光陰速可驚。
鬢華雖改心無改,
試把金觥,
舊曲重聽,
猶似當年醉里聲。
《玉樓春》
年代: 宋 作者: 歐陽修
風遲日媚煙光好。綠樹依依芳意早。年華容易即凋零,春色只宜長恨少。池塘隱隱驚雷曉。柳眼未開梅萼小。尊前貪愛物華新,不道物新人漸老。
三、描寫花瓣凋零的詩句有哪些
1、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 。
——《詠梅》陸游 宋代 釋義:即使凋零了,被碾作泥土,又化作塵土了,梅花依然和往常一樣散發出縷縷清香。 2、花謝花飛飛滿天,紅消香斷有誰憐。
——《葬花吟》曹雪芹 清代 釋義:花兒已經枯萎凋殘,風兒吹得它漫天旋轉。退盡了鮮紅顏色,消失了芳香,有誰對它同情哀憐? 3、楊花落盡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李白 唐代 釋義:在楊花落完,子規啼鳴的時候,聽說你路過五溪。 4、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桃花源記》陶淵明 魏晉 釋義:忽然遇到一片桃林,在小溪兩岸幾百步之內,中間沒有別的樹,花草鮮嫩美麗,地上的落花繁多交雜。 5、十年千里,風痕雨點斕斑里。
莫怪憐他,身世依然是落花。——《減字木蘭花·偶檢叢紙中》龔自珍 清代 釋義:自己十年中往來奔波,受盡了折磨。
不要去憐惜花瓣,其實自己的身世,也是和落花一樣飄零。 6、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春曉》 孟浩然 唐代 釋義:想起昨夜里風聲緊雨聲瀟瀟,花兒不知道被打落了多少? 7、今年花落顏色改,明年花開復誰在?——《代悲白頭翁 / 白頭吟 / 有所思》 唐代 劉希夷今 釋義:我在這里看著桃花李花因凋零而顏色衰減,明年花開時節不知又有誰還能看見那繁花似錦的勝況? 8、雨昏青草湖邊過,花落黃陵廟里啼。——《鷓鴣》唐代 鄭谷 釋義:天空陰沉雨水淋漓的時候,從巴丘湖,洞庭湖東南湖邊的青草地上經過;黃陵廟花瓣飄落,只聽鷓鴣的啼叫聲音。
9、情知此后來無計,強說歡期。一別如斯,落盡梨花月又西。
——《采桑子·當時錯》 納蘭性德 清代 釋義:后來知道這是沒有辦法的,勉強說后會有期,像這樣別離,梨花落完了 ,月亮已經在天的西方。 10、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
——《己亥雜詩·其五》龔自珍 清代 釋義:我辭官歸鄉,有如從枝頭上掉下來的落花,但它卻不是無情之物,化成了春天的泥土,還能起著培育下一代的作用。 。
四、描寫秋天凋零的詩句
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憭栗兮若在遠行,登山臨水兮送將歸 蕭瑟:寂寞蕭條的樣子。
燎栗:凄涼。若在遠行:好象人在遠行之中。
戰國楚?宋玉《九辯》 秋風起兮白云飛,草木黃落兮雁南歸 漢?劉徹《秋風辭》 秋風蕭瑟天氣涼,草木搖落露為霜 三國魏?曹丕《燕歌行》 櫚庭多落葉,慨然知已秋 櫚庭:櫚巷庭院。 晉?陶淵明《酬劉柴桑》 亭皋木葉下,隴首秋云飛 亭皋:水邊平地。
木葉:樹葉。隴首:山名,在今陜西、甘肅之間。
南朝梁?柳渾《搗衣詩》 草低金城霧,木下玉門風 草低:衰草枯萎。木下:樹葉落下。
金城:古郡名,在今甘肅榆中與青海西寧之間。玉門:玉門關,在今甘肅敦煌西。
兩句寫西北寒秋之景。 南朝梁?范云《別詩》 樹樹秋聲,山山寒色 秋聲:秋天西風作,草木零落,多肅殺之聲。
北周?庾信《周譙國公夫人步陸孤氏墓志銘》 金井梧桐秋葉黃,珠簾不卷夜來霜 唐?王昌齡《長信秋詞五首》:“金井梧桐秋葉黃,珠簾不卷夜來霜。熏籠玉枕無顏色,臥聽南宮清漏長。”
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 唐?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菡萏香銷翠葉殘,西風愁起綠波間 菡萏:荷花的別稱。 南唐?李璟《浣溪沙》。
五、荷花凋零的詩句
1、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
——李商隱《宿駱氏亭寄懷崔雍崔兗》 釋義:詩人眼下所宿的駱氏亭和崔氏兄弟所在的長安,中間隔著重重的城池,路途迢迢,詩人的思念之情宛如隨風飄蕩的游絲,悠悠然飄向友人所在的長安。詩人因境界的清幽而倍感孤寂,因無好友共賞幽勝而微感惆悵。
2、紅藕香殘玉簟秋, 輕解羅裳,獨上蘭舟。——李清照《一剪梅》 釋義:此詞作于詞人與丈夫趙明誠離別之后,寄寓著詞人不忍離別的一腔深情,反映出初婚少婦沉溺于情海之中的純潔心靈。
全詞以女性特有的沉摯情感,絲毫“不落俗套”的表現方式,展示出一種婉約之美,格調清新,意境幽美,稱得上是一首工致精巧的別情佳作。 3、菡萏香銷翠葉殘,西風愁起碧波間。
——李璟《浣溪沙》 釋義:在這秋色滿天的時節,美好的春光連同荷花的清芬、荷葉的秀翠,還有觀荷人的情趣一起憔悴了,在濃重的蕭瑟氣氛中又平添了一種悲涼凄清的氣氛。 4、秋暮,亂灑衰荷,顆顆真珠雨。
——柳永《甘草子》 釋義:女主人公池上憑闌的孤寂情景。秋天本易觸動寂寥之情,何況“秋暮”。
“亂灑衰荷,顆顆真珠雨”,比喻貼切,句中“亂”字亦下得極好,它既寫出雨灑衰荷歷亂驚心的聲響,又畫出跳珠亂濺的景色,間接地,還顯示了憑闌凝佇、寂寞無聊的女主人公的形象。 5、浪跡紅衣脫盡,羨芳魂不埋黃土。
——趙孟頮《水龍吟·次韻程儀父荷花》 6、此花此葉常相映,翠減紅衰愁殺人。——李商隱《贈荷花》 釋義:荷花與荷葉長期互相交映,當荷葉掉落,荷花凋謝之時,是多么令人惋惜啊。
7、荷盡已無擎雨蓋,菊殘猶有傲霜枝。——蘇軾《贈劉景文》 釋義:寫景,抓住“荷盡”、“菊殘”描繪出秋末冬初的蕭瑟景象。
“已無”與“猶有”形成強烈對比,突出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后兩句議景,揭示贈詩的目的。
說明冬景雖然蕭瑟冷落,但也有碩果累累、成熟豐收的一面,而這一點恰恰是其他季節無法相比的。 8、秋風吹白波,秋雨嗚敗荷。
——薩都刺《過高郵射陽湖雜詠九首》 9、至今寒窗風,靜送枯荷雨。雨歇吏人稀,知君獨吟苦。
——梅堯臣《河南張應之東齋》 10、白露凋花花不殘,涼風吹葉葉初干。——白居易《衰荷》 釋義:白詩主要寫了霜露中荷花將落未落,雨后風中荷葉被吹干的情境,通過描寫荷花敗落前的“蕭條”,讓人不禁想象花凋葉落后的景象;王詩先寫荷花曾經花開十里、飄香十里的盛景,又寫荷花如今在秋風中凋零的景象,通過前后的對比來突出荷花敗落的凄慘。
荷花屬山龍眼目,蓮科,是蓮屬二種植物的通稱。又名蓮花、水芙蓉等。
是蓮屬多年生水生草本花卉。地下莖長而肥厚,有長節,葉盾圓形。
花期6至9月,單生于花梗頂端,花瓣多數,嵌生在花托穴內,有紅、粉紅、白、紫等色,或有彩紋、鑲邊。堅果橢圓形,種子卵形。
六、描寫秋天凋零的詩句
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憭栗兮若在遠行,登山臨水兮送將歸
蕭瑟:寂寞蕭條的樣子。燎栗:凄涼。若在遠行:好象人在遠行之中。
戰國楚?宋玉《九辯》
秋風起兮白云飛,草木黃落兮雁南歸
漢?劉徹《秋風辭》
秋風蕭瑟天氣涼,草木搖落露為霜
三國魏?曹丕《燕歌行》
櫚庭多落葉,慨然知已秋
櫚庭:櫚巷庭院。
晉?陶淵明《酬劉柴桑》
亭皋木葉下,隴首秋云飛
亭皋:水邊平地。木葉:樹葉。隴首:山名,在今陜西、甘肅之間。
南朝梁?柳渾《搗衣詩》
草低金城霧,木下玉門風
草低:衰草枯萎。木下:樹葉落下。金城:古郡名,在今甘肅榆中與青海西寧之間。玉門:玉門關,在今甘肅敦煌西。兩句寫西北寒秋之景。
南朝梁?范云《別詩》
樹樹秋聲,山山寒色
秋聲:秋天西風作,草木零落,多肅殺之聲。
北周?庾信《周譙國公夫人步陸孤氏墓志銘》
金井梧桐秋葉黃,珠簾不卷夜來霜
唐?王昌齡《長信秋詞五首》:“金井梧桐秋葉黃,珠簾不卷夜來霜。熏籠玉枕無顏色,臥聽南宮清漏長。”
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
唐?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菡萏香銷翠葉殘,西風愁起綠波間
菡萏:荷花的別稱。
南唐?李璟《浣溪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