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寫思念母親的詩句和名言名句
1、唐代孟郊的《游子吟》
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2、黃景仁的《別老母》
搴帷拜母河梁去,白發愁看淚眼枯。慘慘柴門風雪夜,此時有子不如無。
3、有孫母未去,出入無完裙。 —— 杜甫《石壕吏》
4、瑤池阿母綺窗開,黃竹歌聲動地哀。 —— 李商隱《瑤池》
5、將母邗溝上,留家白邗陰。 —— 王安石《十五》
6、南風吹其心,搖搖為誰吐?慈母倚門情,游子行路苦。 —— 王冕《墨萱圖·其一》
7、辛勤三十日,母瘦雛漸肥。 —— 白居易《燕詩示劉叟》
二、思念母親的詩句
1、【游子吟】唐代:孟郊 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
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譯文:慈母用手中的針線,為遠行的兒子趕制身上的衣衫。臨行前一針針密密地縫綴,怕的是兒子回來得晚衣服破損。
有誰敢說,子女像小草那樣微弱的孝心,能夠報答得了像春暉普澤的慈母恩情呢? 2、【別老母】清代:黃景仁 搴帷拜母河梁去,白發愁看淚眼枯。慘慘柴門風雪夜,此時有子不如無。
譯文:因為要去河梁謀生,所以把帷帳撩起,依依不舍要向年邁的母親辭別,看到白發蒼蒼的老母不由淚下不停,眼淚也流干了。在這風雪之夜,不能在母親身邊盡孝卻要掩柴門凄慘地遠去,不禁令人興嘆:養子又有何用呢?倒不如沒有啊。
3、【思母】宋代:與恭 霜殞蘆花淚濕衣,白頭無復倚柴扉。去年五月黃梅雨,曾典袈裟糴米歸。
譯文:我多少次坐在花下吹簫,銀河紅墻對我來說是那樣的遙遠。眼前的星辰已不是昨夜的星辰,我為了誰在風露中佇立了整整一夜呢?纏綿的情思已盡如抽絲的蠶繭,宛轉的心已經像被剝的芭蕉。
回想起她十五歲時在那月圓之夜的情景,可嘆我手中的這杯酒竟已無法消除心中的憂愁。 4、【燕詩示劉叟】唐代:白居易 思爾為雛日,高飛背母時。
當時父母念,今日爾應知。 譯文:想想你們是乳燕的時代,也同樣遠走高飛,拋棄父母那時父母多么掛念,今天你們應有體驗! 5、【歲暮到家 】 清代:蔣士銓 愛子心無盡,歸家喜及辰。
寒衣針線密,家信墨痕新。見面憐清瘦,呼兒問苦辛。
低徊愧人子,不敢嘆風塵。 譯文:愛子之心是沒有窮盡的,最高興的事莫過于游子及時歸來。
縫制寒衣的針腳密密麻麻地,家書里的字跡墨痕猶如新的一樣。看見兒子瘦了母親心疼,呼叫著我細問旅途的艱難。
母親啊,兒子已經愧對您了,不會忍心訴說漂泊在外所受的風塵。 擴展資料: 詩文賞析 1、【游子吟】 深摯的母愛,無時無刻不在沐浴著兒女們。
然而對于孟郊這位常年顛沛流離、居無定所的游子來說,最值得回憶的,莫過于母子分離的痛苦時刻了。此詩描寫的就是這種時候,慈母縫衣的普通場景,而表現的,卻是詩人深沉的內心情感。
開頭兩句“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用“線”與“衣”兩件極常見的東西將“慈母”與“游子”緊緊聯系在一起,寫出母子相依為命的骨肉感情。三、四句“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通過慈母為游子趕 制出門衣服的動作和心理的刻畫,深化這種骨肉之情。
母親千針萬線“密密縫”是因為怕兒子“遲遲”難歸。偉大的母愛正是通過日常生活中的細節自然地流露出來。
前面四句采用白描手法,不作任何修飾,但慈母的形象真切感人。最后兩句“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是作者直抒胸臆,對母愛作盡情的謳歌。
這兩句采用傳統的比興手法:兒女像區區小草,母愛如春天陽光。兒女怎能報答母愛于萬一呢?懸絕的對比,形象的比喻,寄托著赤子對慈母發自肺腑的愛。
這是一首母愛的頌歌,在宦途失意的境況下,詩人飽嘗世態炎涼,窮愁終身,故愈覺親情之可貴。“詩從肺腑出,出輒愁肺腑”(蘇軾《讀孟郊詩》)。
這首詩,雖無藻繪與雕飾,然而清新流暢,淳樸素淡中正見其詩味的濃郁醇美。 2、【別老母】 詩的第一句“搴帷拜母河梁去”,即掀開門簾,告訴老母,兒就要起程動身了。
但因為是游幕謀生,(游幕是指舊時知識分子離開本鄉到外地尋求教學或投向官府求職)這種告別是無一定目的的,所以只能說河梁去。一方面是老母難離,另一方面因生活所迫又不得不離,這種既難舍又無奈情景,暗示了作者極為痛苦的心情。
詩的第二句“白發愁看淚眼枯”在即將告別老母外出的時候,作者沒有直抒胸臆,表達對老母難分難舍的情感,而是著筆于老母此時的情狀:白發蒼蒼,愁容滿面,凄切悲涼,欲哭無淚。還容得著說嗎?一切傷心,都隱藏在老母的這張面孔之中,離不得舍不得,卻不得不離,不得不舍。
這種情感的磨難,真令人寸腸欲斷,撕肝裂肺。至此,誰能不為之動容呢? 詩的第三句“慘慘柴門風雪夜”,轉入了告別老母的時空環境,作者用“柴門”“風雪夜”兩個最簡單的詞兒,極其概括典型地告訴人們,在那種環境下,一個不能掌握自己命運的人的凄楚難熬。
作者在另外的地方也有過貧窮潦倒的描述,如“全家都在秋風里,九月衣裳未剪裁”,如果說那還只是一種對貧愁的感嘆,那末“柴門”“風雪夜”則是此時此地,此情此景了。 風雪因柴門而更為肆虐,柴門因風雪而更為難忍,此時向老母告別,除了“慘慘”還有什么可說呢?最后,作者集愧疚,自責,痛恨于一身,發出了“此時有子不如無”的感慨。
這種感慨是極為凝重的,它已經不是一般意義上的愛母之心,戀母之情,而變成了對那個時代的正義控訴,對所有無依,無靠,無助老者的深切同情,對天下不孝子女的嚴厲譴責,這是由個人情感到整體理念的升華,它從生育學角度告誡世人,養子無用,不如不養。因此,《別老母》詩,比起那些愛母,敬母的直描作品,更具感染力和普遍性。
成為愛母作品中不朽的絕唱。 3、【思母】 與恭出家之后未久,其父見背,唯留老母貧苦獨守。
恭公雖系出家之人,亦不能有負。
三、關于思念父母的詩句有哪些
1、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
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出自:唐·孟郊《游子吟》。
譯文:慈母用手中的針線,為遠行的兒子趕制身上的衣衫。臨行前一針針密密地縫綴,怕的是兒子回來得晚衣服破損。有誰敢說,子女像小草那樣微弱的孝心,能夠報答得了像春暉普澤的慈母恩情呢。
2、旅館寒燈獨不眠,客心何事轉凄然。
故鄉今夜思千里,愁鬢明朝又一年。
出自:唐·高適《除夜作》。
譯文:我獨自在旅館里躺著,寒冷的燈光照著我,久久難以入眠。是什么事情,讓我這個游客的心里變得凄涼悲傷?故鄉的人今夜一定在思念遠在千里之外的我,我的鬢發已經變得斑白,到了明天又是新的一年。
3、江水三千里,家書十五行。
行行無別語,只道早還鄉。
出自:明·袁凱《京師得家書》。
譯文:綿綿的江水有三千里長,家書有十五行那么長。行行之間沒有其他的言語,只是告訴我要盡早回到故鄉。
4、海畔尖山似劍铓,秋來處處割愁腸。
若為化得身千億,散上峰頭望故鄉。
出自:唐·柳宗元《與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華親故》。
譯文:海邊的尖山好像利劍鋒芒,到秋天處處割斷人的愁腸。怎能讓此身化作千千萬萬,撒落到每個峰頂眺望故鄉。
5、故園渺何處,歸思方悠哉。
淮南秋雨夜,高齋聞雁來。
出自:唐·韋應物《聞雁》。
譯文:故鄉遙遠,模糊不清,不知道在哪里啊,歸家的思緒正無窮無盡。在淮河南部的夜晚下著冰冷秋雨,我聽到大雁的叫聲由遠而近的傳來。
四、思念母親的古詩有哪些
1、《游子吟》【唐】孟郊 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
臨行密密縫, 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2、《別老母》【清】黃仲則 搴帷拜母河梁去,白發愁看淚眼枯。 慘慘柴門風雪夜,此時有子不如無。
3、《十五》【宋】王安石 將母邗溝上,留家白邗陰。月明聞杜宇,南北總關心。
4、《歲末到家》【清】蔣士銓 愛子心無盡,歸家喜及辰。 寒衣針線密,家信墨痕新。
見面憐清瘦,呼兒問苦辛。低徊愧人子,不敢嘆風塵。
5、《母別子》【唐】白居易 母別子,子別母,白日無光哭聲苦。 關西驃騎大將軍,去年破虜新策勛。
敕賜金錢二百萬,洛陽迎得如花人。 新人迎來舊人棄,掌上蓮花眼中刺。
迎新棄舊未足悲,悲在君家留兩兒。 一始扶行一初坐,坐啼行哭牽人衣。
以汝夫婦新燕婉,使我母子生別離。 不如林中烏與鵲,母不失雛雄伴雌。
應似園中桃李樹,花落隨風子在枝。 新人新人聽我語,洛陽無限紅樓女。
但愿將軍重立功,更有新人勝于汝。 6、《慈母愛》【元】楊維楨 慈母愛,愛幼雛,趙家光義為皇儲。
龍行虎步狀日異,狗趨鷹附勢日殊。 膝下豈無六尺孤,阿昭阿美非呱呱。
夜闥鬼靜燈模糊,大雪漏下四鼓余。 百官不執董狐筆,孤兒寡嫂夫何呼? 於乎,床前戳地銀柱斧,禍在韓王金柜書。
7、《墨萱圖》【元】王冕 燦燦萱草花,羅生北堂下。 南風吹其心,搖搖為誰吐? 慈母倚門情,游子行路苦。
甘旨日以疏,音問日以阻。 舉頭望云林,愧聽慧鳥語。
8、《誰氏子》【唐】韓愈 非癡非狂誰氏子,去入王屋稱道士。 白頭老母遮門啼,挽斷衫袖留不止。
翠眉新婦年二十,載送還家哭穿市。 或云欲學吹鳳笙,所慕靈妃媲蕭史。
又云時俗輕尋常,力行險怪取貴仕。 神仙雖然有傳說,知者盡知其妄矣。
圣君賢相安可欺,乾死窮山竟何俟。 嗚呼余心誠豈弟,愿往教誨究終始。
罰一勸百政之經,不從而誅未晚耳。 誰其友親能哀憐,寫吾此詩持送似。
9、《短歌行》【唐】王建 人初生,日初出。上山遲,下山疾。
百年三萬六千朝,夜里分將強半日。 有歌有舞須早為,昨日健于今日時。
人家見生男女好,不知男女催人老。 短歌行,無樂聲。
10、《代北州老翁答》【唐】張謂 負薪老翁往北州,北望鄉關生客愁。 自言老翁有三子,兩人已向黃沙死。
如今小兒新長成,明年聞道又征兵。 定知此別必零落,不及相隨同死生。
盡將田宅借鄰伍,且復伶俜去鄉土。 在生本求多子孫,及有誰知更辛苦。
近傳天子尊武蔬,強兵直欲靜胡塵。 安邊自合有長策,何必流離中國人。
11、《除夜作》【唐】高適 旅館寒燈獨不眠,客心何事轉凄然。 故鄉今夜思千里,愁鬢明朝又一年。
五、關于思念母親的古詩有哪些
關于思念母親的古詩有:
1.《母別子》
唐代:白居易
母別子,子別母,白日無光哭聲苦。
關西驃騎大將軍,去年破虜新策勛。
敕賜金錢二百萬,洛陽迎得如花人。
新人迎來舊人棄,掌上蓮花眼中刺。
迎新棄舊未足悲,悲在君家留兩兒。
一始扶行一初坐,坐啼行哭牽人衣。
以汝夫婦新燕婉,使我母子生別離。
不如林中烏與鵲,母不失雛雄伴雌。
應似園中桃李樹,花落隨風子在枝。
新人新人聽我語,洛陽無限紅樓女。
但愿將軍重立功,更有新人勝于汝。
2.《思母》
宋代:與恭
霜殞蘆花淚濕衣,白頭無復倚柴扉。
去年五月黃梅雨,曾典袈裟糴米歸。
3.《別老母》
清代:黃景仁
搴帷拜母河梁去,白發愁看淚眼枯。
慘慘柴門風雪夜,此時有子不如無。
4.《無家別》
唐代:杜甫
寂寞天寶后,園廬但蒿藜。我里百余家,世亂各東西。
存者無消息,死者為塵泥。賤子因陣敗,歸來尋舊蹊。
久行見空巷,日瘦氣慘凄,但對狐與貍,豎毛怒我啼。
四鄰何所有,一二老寡妻。宿鳥戀本枝,安辭且窮棲。
方春獨荷鋤,日暮還灌畦。縣吏知我至,召令習鼓鞞。
雖從本州役,內顧無所攜。近行止一身,遠去終轉迷。
家鄉既蕩盡,遠近理亦齊。永痛長病母,五年委溝溪。
生我不得力,終身兩酸嘶。人生無家別,何以為蒸黎。
5.《凱風》
先秦:佚名
凱風自南,吹彼棘心。棘心夭夭,母氏劬勞。
凱風自南,吹彼棘薪。母氏圣善,我無令人。
爰有寒泉?在浚之下。有子七人,母氏勞苦。
睍睆黃鳥,載好其音。有子七人,莫慰母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