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談中國詩》原文
什么是中國詩的一般印象呢?發這個問題的人一定是位外國讀者,或者是位能欣賞外國詩的中國讀者。
一個只讀中國詩的人決不會發生這個問題。他能辨別,他不能這樣籠統地概括。
他要把每個詩人的特殊、個獨的美一一分辨出來。具有文學良心和鑒別力的人像嚴正的科學家一樣,避免泛論、概論這類高帽子、空頭大話。
他會牢記詩人勃萊克的快語:“作概論就是傻瓜。”假如一位只會欣賞本國詩的人要作概論,他至多就本國詩本身分成宗派或時期而說明彼此的特點。
他不能對整個本國詩盡職,因為也沒法“超以象外,得其環中”,有居高臨遠的觀點。因此,說起中國詩的一般印象,意中就有外國人和外國詩在。
這立場是比較文學的。 據有幾個文學史家的意見,詩的發展是先有史詩,次有戲劇詩,最后有抒情詩。
中國詩可不然。中國投有史詩,中國人缺乏伏爾所謂“史詩頭腦”,中國最好的戲劇詩,產生遠在最完美的抒情詩以后。
純粹的抒情詩的精髓和峰極,在中國詩里出現得異常之早。所以,中國詩是早熟的。
早熟的代價是早衰。中國詩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變化,而且逐漸腐化。
這種現象在中國文化里數見不鮮。譬如中國繪畫里,客觀寫真的技術還未發達,而早已有“印象派”“后印象派”那種“純粹畫”的作風;中國的邏輯極為簡陋,而辯證法的周到,足使黑格爾羨妒。
中國人的心地里,沒有地心吸力那回事,一跳就高升上去。梵文的《百喻經》說一個印度愚人要住三層樓而不許匠人造底下兩層,中國的藝術和思想體構。
往往是飄飄凌云的空中樓閣,這因為中國人聰明,流毒無窮地聰明。 貴國愛倫· 坡主張詩的篇幅愈短愈妙,“長詩”這個名稱壓根兒是自相矛盾,最長的詩不能需要半點鐘以上的閱讀。
他不懂中文,太可惜了。中國詩是文藝欣賞里的閃電戰,平均不過二三分鐘。
比了西洋的中篇詩,中國長詩也只是聲韻里面的輕鳶剪掠。當然,一篇詩里不許一字兩次押韻的禁律限制了中國詩的篇幅。
可是,假如鞋子形成了腳,腳也形成了鞋子;詩體也許正是詩心的產物,適配詩心的需要。比著西洋的詩人,中國詩人只能算是櫻桃核跟二寸象牙方塊的雕刻者。
不過,簡短的詩可以有悠遠的意味,收縮并不妨礙延長,仿佛我們要看得遠些,每把眉眼顰蹙。外國的短詩貴乎尖刻斬截。
中國詩人要使你從“易盡”里望見了“無垠”。 一位中國詩人說:“言有盡而意無窮。”
另一位詩人說:“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含不盡之意,見于言外。”用最精細確定的形式來逗出不可名言、難于湊泊的境界,恰符合魏爾蘭論詩的條件: 那灰色的歌曲 空泛聯接著確切。
這就是一般西洋讀者所認為中國詩的特征:富于暗示。我愿意換個說法,說這是一種懷孕的靜默。
說出來的話比不上不說出來的話,只影射著說不出來的話。濟慈名句所謂: 聽得見的音樂真美,但那聽不見的更美。
我們的詩人也說,“此時無聲勝有聲”;又說,“解識無聲弦指妙”。有時候,他引誘你到語言文字的窮邊涯際,下面是深秘的靜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淡然離言說,悟悅心自足。” 有時他不了了之,引得你遙思遠悵:“美人卷珠簾,深坐顰蛾眉;但見淚痕濕,不知心恨誰。”
“松下問童子,言師采藥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處。”
這“不知”得多撩人!中國詩用疑問語氣做結束的,比我所知道的西洋任何一詩來得多,這是極耐尋味的事實。試舉一個很普通的例子。
西洋中世紀拉丁詩里有個“何處是”的公式,來慨嘆死亡的不饒恕人。英、法、德、意、俄、捷克各國詩都利用過這個公式,而最妙的,莫如維榮的《古美人歌》:每一句先問何處是西洋的西施、南威或王昭君、楊貴妃,然后結句道:“可是何處是去年的雪呢?” 巧得很,中國詩里這個公式的應用最多,例如:“壯士皆死盡。
余人安在哉?” “閣中帝子今何在,檻外長江空自流。”“今年花落顏色改,明年花開復誰在?”“同來玩月人何在,風景依稀似去年。
…春去也,人何處?人去也,春何處?”莎士比亞的《第十二夜》里的公爵也許要說: 夠了。不再有了。
就是有也不像從前那樣美了。 中國詩人呢,他們都像拜倫《哀希臘》般地問: 他們在何處?你在何處? 問而不答,以問為答,給你一個回腸蕩氣的沒有下落,吞言咽理的沒有下文。
余下的,像啥姆雷特臨死所說,余下的只是靜默——深摯于涕淚和嘆息的靜默。 西洋讀者也覺得中國詩筆力輕淡,詞氣安和。
我們也有厚重的詩,給情感、思戀和典故壓得腰彎背斷。可是中國詩的“比重”確低于西洋詩;好比蛛絲網之于鋼絲網。
西洋詩的音調像樂隊合奏。而中國詩的音調比較單薄,只像吹著蘆管。
這跟語言的本質有關,例如法國詩調就比不上英國和德國詩調的雄厚。而英國和德國詩調比了拉丁詩調的沉重,又見得輕了。
何況中國古詩人對于叫囂和吶喊素來視為低品的。我們最豪放的狂歌比了你們的還是斯文;中國詩人狂得不過有凌風出塵的仙意。
我造過aeromantic一個英文字來指示這種心理。你們的詩人狂起來可了不得!有拔木轉石的獸力和驚天動地的神威,中國詩絕不是貴國惠特曼所謂“野蠻犬吠”,而是文明人話。
并且是談話。不是演講,像良。
二、《談中國詩》中比喻句的解析
1、中國詩是文藝欣賞里的閃電戰,平均不過兩三分鐘。
比了西洋的中篇詩,中國長詩也只是聲韻里面的輕鳶剪掠。 這兩處比喻,作者均用了暗語的手法,喻體選擇了自然現象“閃電”和借用西方的短語“輕鸞剪掠”,既輕巧自在,帶人人遐想,又拉近了與聽眾之間的距離,聽眾立刻就明白中國詩篇幅短小而又有力度的特點,仿佛一眨眼就過去,非常形象。
第二處是和西洋詩比較來說的,僅僅談中國的長詩也只是輕鳶剪掠給人的感覺,是動態的美,中國詩聲韻的優美,語言的簡短輕盈盡在聽眾眼前。 2、比著西洋的詩人,中國詩人只能算是櫻桃核跟二寸象牙方塊的雕刻者。
櫻桃核跟二寸象牙方塊的雕刻者所從事的都是微型雕刻,也是西方讀者熟悉的工藝品,是雕刻當中難度最大的,成功的微雕是精美的工藝品,在這里比喻中國詩人是技藝高超的藝術大師,就像完成一件精美的工藝品,精巧,有韻味,令人愛不釋手。 3、中國詩的‘比重’確低于西洋詩,好比蛛絲網之于鋼絲網。
西洋詩的音調像樂隊和奏,而中國詩的音調比較單薄,只像吹著蘆管。 第一處比喻非常具體地比照了中國厚重詩在中國詩中所占的比重,與外國詩相比,就像蛛絲網和鋼絲網。
同樣是網,蛛絲網顯得單薄,鋼絲網堅硬,這樣對比,體現出中國詩的比重的確低,也符合后面對音樂的描寫。 可能西洋讀者覺得中國詩筆刀輕淡,缺乏厚重感,而作者認為中國也有厚重的詩,只不過比重略低。
第二處用比喻的手法比較中西詩音調的不同,用西洋人熟悉的樂隊合奏和吹蘆管,一個渾厚,聲音雄壯,一個單調,聲音低沉,讓人一目了然。 4、仿佛病人上了床。
浪蕩子回到家。 語言淺顯,生活氣息濃厚,讓人一看就明白作者的用意,只要注意這一句前面“客許我們的身心在這茫茫漠漠的世界有個安頓房”,看出這一句比喻研究外國詩歌的就是為了研究本國詩歌,就像病人需上床休息,浪蕩子要回家過正常日子一樣,沒有什么奇怪的。
點破了比較文學與研究者的關系,語言溫馨親切,間接地說出了對方聽演講的真正用意,就是回去更好地詳細了解本國詩歌,熱愛本國詩歌。 5、中國的藝術和思想體構,往往是飄飄凌云的空中樓閣,這因為中國人聰明,流毒無窮的聰明。
將中國的藝術和思想體構比喻成飄飄凌云的空中樓閣,說出了中國的藝術和思想體構的高不可攀,是凌云之中的空中樓閣,華而不實,不切實際,后面立即解釋這是因為“中國人聰明,流毒無窮的聰明”,諷刺了中國人長期以來的自欺欺人的流毒,害人不淺。
三、《談中國詩》的原文是什么
什么是中國詩的一般印象呢?發這個問題的人一定是位外國讀者,或者是位能欣賞外國詩的中國讀者。
一個只讀中國詩的人決不會發生這個問題。他能辨別,他不能這樣籠統地概括。
他要把每個詩人的特殊、個獨的美一一分辨出來。具有文學良心和鑒別力的人像嚴正的科學家一樣,避免泛論、概論這類高帽子、空頭大話。
他會牢記詩人勃萊克的快語:“作概論就是傻瓜。”假如一位只會欣賞本國詩的人要作概論,他至多就本國詩本身分成宗派或時期而說明彼此的特點。
他不能對整個本國詩盡職,因為也沒法“超以象外,得其環中”,有居高臨遠的觀點。因此,說起中國詩的一般印象,意中就有外國人和外國詩在。
這立場是比較文學的。 據有幾個文學史家的意見,詩的發展是先有史詩,次有戲劇詩,最后有抒情詩。
中國詩可不然。中國投有史詩,中國人缺乏伏爾所謂“史詩頭腦”,中國最好的戲劇詩,產生遠在最完美的抒情詩以后。
純粹的抒情詩的精髓和峰極,在中國詩里出現得異常之早。所以,中國詩是早熟的。
早熟的代價是早衰。中國詩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變化,而且逐漸腐化。
這種現象在中國文化里數見不鮮。譬如中國繪畫里,客觀寫真的技術還未發達,而早已有“印象派”“后印象派”那種“純粹畫”的作風;中國的邏輯極為簡陋,而辯證法的周到,足使黑格爾羨妒。
中國人的心地里,沒有地心吸力那回事,一跳就高升上去。梵文的《百喻經》說一個印度愚人要住三層樓而不許匠人造底下兩層,中國的藝術和思想體構。
往往是飄飄凌云的空中樓閣,這因為中國人聰明,流毒無窮地聰明。 貴國愛倫· 坡主張詩的篇幅愈短愈妙,“長詩”這個名稱壓根兒是自相矛盾,最長的詩不能需要半點鐘以上的閱讀。
他不懂中文,太可惜了。中國詩是文藝欣賞里的閃電戰,平均不過二三分鐘。
比了西洋的中篇詩,中國長詩也只是聲韻里面的輕鳶剪掠。當然,一篇詩里不許一字兩次押韻的禁律限制了中國詩的篇幅。
可是,假如鞋子形成了腳,腳也形成了鞋子;詩體也許正是詩心的產物,適配詩心的需要。比著西洋的詩人,中國詩人只能算是櫻桃核跟二寸象牙方塊的雕刻者。
不過,簡短的詩可以有悠遠的意味,收縮并不妨礙延長,仿佛我們要看得遠些,每把眉眼顰蹙。外國的短詩貴乎尖刻斬截。
中國詩人要使你從“易盡”里望見了“無垠”。 一位中國詩人說:“言有盡而意無窮。”
另一位詩人說:“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含不盡之意,見于言外。”用最精細確定的形式來逗出不可名言、難于湊泊的境界,恰符合魏爾蘭論詩的條件: 那灰色的歌曲 空泛聯接著確切。
這就是一般西洋讀者所認為中國詩的特征:富于暗示。我愿意換個說法,說這是一種懷孕的靜默。
說出來的話比不上不說出來的話,只影射著說不出來的話。濟慈名句所謂: 聽得見的音樂真美,但那聽不見的更美。
我們的詩人也說,“此時無聲勝有聲”;又說,“解識無聲弦指妙”。有時候,他引誘你到語言文字的窮邊涯際,下面是深秘的靜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淡然離言說,悟悅心自足。” 有時他不了了之,引得你遙思遠悵:“美人卷珠簾,深坐顰蛾眉;但見淚痕濕,不知心恨誰。”
“松下問童子,言師采藥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處。”
這“不知”得多撩人!中國詩用疑問語氣做結束的,比我所知道的西洋任何一詩來得多,這是極耐尋味的事實。試舉一個很普通的例子。
西洋中世紀拉丁詩里有個“何處是”的公式,來慨嘆死亡的不饒恕人。英、法、德、意、俄、捷克各國詩都利用過這個公式,而最妙的,莫如維榮的《古美人歌》:每一句先問何處是西洋的西施、南威或王昭君、楊貴妃,然后結句道:“可是何處是去年的雪呢?” 巧得很,中國詩里這個公式的應用最多,例如:“壯士皆死盡。
余人安在哉?” “閣中帝子今何在,檻外長江空自流。”“今年花落顏色改,明年花開復誰在?”“同來玩月人何在,風景依稀似去年。
…春去也,人何處?人去也,春何處?”莎士比亞的《第十二夜》里的公爵也許要說: 夠了。不再有了。
就是有也不像從前那樣美了。 中國詩人呢,他們都像拜倫《哀希臘》般地問: 他們在何處?你在何處? 問而不答,以問為答,給你一個回腸蕩氣的沒有下落,吞言咽理的沒有下文。
余下的,像啥姆雷特臨死所說,余下的只是靜默——深摯于涕淚和嘆息的靜默。 西洋讀者也覺得中國詩筆力輕淡,詞氣安和。
我們也有厚重的詩,給情感、思戀和典故壓得腰彎背斷。可是中國詩的“比重”確低于西洋詩;好比蛛絲網之于鋼絲網。
西洋詩的音調像樂隊合奏。而中國詩的音調比較單薄,只像吹著蘆管。
這跟語言的本質有關,例如法國詩調就比不上英國和德國詩調的雄厚。而英國和德國詩調比了拉丁詩調的沉重,又見得輕了。
何況中國古詩人對于叫囂和吶喊素來視為低品的。我們最豪放的狂歌比了你們的還是斯文;中國詩人狂得不過有凌風出塵的仙意。
我造過aeromantic一個英文字來指示這種心理。你們的詩人狂起來可了不得!有拔木轉石的獸力和驚天動地的神威,中國詩絕不是貴國惠特曼所謂“野蠻犬吠”,而是文明人話。
并且是談。
四、錢鐘書《談中國詩》文章中有一句話不太明白
這要講講獅子狗在中國的歷史。
據說,這種狗在秦朝已流行于皇宮,唐朝的貴妃們對這種狗更是情有獨鐘,直到滿清時期也一直是皇宮內院的特有寵物。可能是民間對這種動物認識不足吧,不過如果不看歷史只看這種狗的外形很難想象它是中國的特產,怎么看都像是英國貴族的寵物嘛。
其實,我覺得這里沒有太多諷刺的意思。西方人看中國詩,覺得這是中國的;中國人看西方的新體詩,覺得這是西方的。
也不是什么不懂裝懂,這是一個感覺吧。就像人們看到獅子狗,即使天天經過銀行看著那對石獅子,也從來沒有想過原來獅子狗是中國特產。
因為不能說出中國特產是怎么樣的所以只能算是一種感覺,當我們把自己認為中國特產的條件說出來時,才知道原來西方也是這樣的,根本夠不上‘特產’。實際上是人們內心的一種執著與限定。
畢竟西方的詩也有格律,一些創作的手法還是有共通之處的,只是一些具體意象有些區別。好比說西畫和中國畫,從總體而言,西畫是外在的像,而中國畫也是像只是‘意’像吧。
所以,總體而言我也沒有看出哪里有諷刺對西方文化不懂裝懂的意思。就好比我,一個不懂裝懂,而又可能不用被‘小畜生’咬的人。
————————————————————————錢鍾書的文筆具有中的風范,或許在當時,只是為了給中國詩正名,但在一些堅持中國詩的人看來,這又是為西方的詩作講好話。在這里有些像《鄭伯克段于鄢》里,孔子說鄭伯不義一樣,事情從表面上看起來沒有任何問題,但是心態不一樣,會讓我們蒙蔽眼睛。
他好像只是在跟人講——不要有偏見哦O(∩_∩)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