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有關于思念朋友的詩句嗎
思鄉懷人,月明情濃——略論唐詩中的明月意象 思鄉懷人,月明情濃 ——略論唐詩中的明月意象 湖南省華容縣教研室 謝先國 在我國文學藝術寶庫中,唐詩猶如一顆耀眼的明珠,璀燦奪目。
唐詩不論在藝術的表現手法上,還是在反應生活的廣度上,都達到了空前絕后,無與倫比的高峰。其優秀的篇章,雋永的意境,如同一壺香濃味郁的美酒,令人細細玩味,終身享受。
唐詩中的明月意象屢見不鮮,而描寫又各具風韻,借明月抒發了作者濃濃的鄉愁,悠悠的離愁和深深的情愁等不同的情感,以致使明月成為了思念故鄉,懷念親人的情感寄托物。當文學作品中一旦出現明月意象,人們的思鄉念親的情感便油然而生。
從而形成我國民族文學中一種比較穩定又鮮明的審美情感和審美心理。 一、鄉愁濃濃念故土。
正如愛情是文學作品永恒的主題一樣,思鄉是唐詩中重要的主題。李白《靜夜思》則是最為典型的一首。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秋月是分外光明的,然而它又是清冷的。對孤身遠客來說,最容易觸動旅思秋懷,使人感到客況蕭條,年華易逝。
凝望著月亮,也最容易使人產生遐想,想到故鄉的一切,想到家里的親人。思鄉的情緒白天倒還罷了,到了夜深人靜的時候,就難免一陣陣地在心頭泛起波瀾,何況是月明之夜,更何況是明月如霜的秋夜!這首小詩,既沒有奇特新穎的想象,更沒有精工華美的辭藻,它只用敘述的語氣,用明月意象,寫遠客思鄉之情,然而它卻意味深長,耐人尋味。
又如“一樹梨花一溪月,不知今夜屬何人。”(無名氏《雜詩》)。
那是故鄉的景色,故鄉的梨花,在皎潔的月光之下,在潺湲小溪的伴奏中,那一樹梨花簡直象縹緲的仙子一樣可愛,其思鄉之情溢于言表。錢起的《歸雁》中“二十五弦彈夜月,不勝清怨卻飛來。”
一句,詩人借寫充滿客愁的旅雁,婉轉地表露了宦游他鄉的羈旅之思。湘江女神在腋下鼓瑟(二十五弦),那瑟聲凄涼哀怨,大雁不忍再聽下去,才飛回北方。
杜甫《江漢》詩中“片云天共遠,永夜月同孤。”詩人由遠浮天邊的片云,孤懸明月的永夜,聯想到自己客中的情事,仿佛自己就與云、月共遠同孤一樣。
詩人表面上面寫片云孤月,實際上在寫自己:雖然遠在天外,他的一片忠心卻象孤月一樣皎潔。李白《金陵城西樓月下吟》中“月下沉吟久不歸,古來相接眼中稀。”
句,寫詩人佇立月下,沉思默想,久久不歸。杜甫《月夜憶舍弟》中“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一句,直接抒發思鄉之情,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輪明月,本無差別,偏要說故鄉的月亮最明亮。
張繼《楓橋夜泊》中“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寫月落夜深,繁霜暗凝,詩人夜泊蘇州城外的楓橋,江南水鄉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著這位懷著旅愁的客子,寫出了羈旅者的孤孓清寥的感受。
孟浩然《宿桐廬江寄廣陵舊游》一詩中“風鳴兩岸葉,月照一孤舟”句,寫月光所照,惟滄江中之一葉孤舟,思親懷鄉之情便不言而喻了。王建《十五夜望月》詩中“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一句,詩人不直接傾訴自己的思念之切,而是用一種委婉的疑問語氣:那茫茫的秋思會落在誰的一邊。
明明自己在思鄉懷人,偏偏說“秋思落誰家”,這就將詩人對月懷遠的情思,將別離思聚的情意,表現得蘊藉深沉,委婉動人。白居易《自河南經亂,關內阻饑,兄弟離散,各在一處,因望月有感,聊書所懷,寄上浮梁大兄,於潛七兄,烏江十五兄,兼示符離及下邽弟妹》詩中“共看明月應垂淚,一夜鄉心五處同。”
孤單的詩人凄惶中夜深難寐,舉首遙望孤懸夜空的明月,情不自禁聯想到飄散在各地的兄長弟妹們,如果此時大家都在舉目遙望這輪勾引無限鄉思的明月,也會和自己一樣潸潸淚垂吧!恐怕這一夜之中,流散五處深切思念家園的心,也都會是相同的。詩人以綿邈真摯的詩思,構出一幅五地望月共生鄉愁的圖景,創造出渾樸真淳,引人共鳴的藝術境界。
張九齡《望月懷遠》詩,也是一首典型的思鄉懷人之作。“海上望明月,天涯共此時。”
沒有一個奇特的字眼,沒有一份點染的色彩,脫口而出,卻自然具有一種高華渾融的氣象,月夜懷念遠人的旨意凸現紙上。 二、離愁悠悠唱友情。
由于社會條件如交通不便,道路不暢等的限制,古人十分重視離別,“黯然銷魂者,惟別而已矣”。唐詩中以明月意象來寫離別的場面,和離別之后的憂愁等內容的篇章也非常多見。
如王昌齡《送柴侍御》詩:“流水通波接武岡,送君不覺有離傷。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兩鄉。”
王昌齡是一位很重友情的詩人,他的詩,寫送別、留別的不少,并且寫得情文并茂,各具特色。這首詩固然不同于“今日送君須盡醉,明朝相憶路漫漫”那神面臨山川阻隔的遠離之愁,也不象“莫愁前路無知已,天下誰人不識君”那么豪爽、灑脫。
它是用豐富的想象,去創造各種形象,以化“遠”為“近”,使“兩鄉”為“一鄉”。它蘊涵的正是人分兩地,情同一心的深厚情誼,在那青山云雨,明月之夜,更能撩起人們對友人的思念。
所以后兩句,一面是對朋友的寬慰,另一面已將深摯不諭的友情和別后的思念,滲透在字里行間了。王昌。
二、有關思念朋友的詩句
? 終日兩相思。為君憔悴盡,百花時 - 溫庭筠 (唐) - 《南歌子四首·其二》
? 思君如流水,何有窮已時 - 徐干 (魏晉) - 《室思·其三》
? 相思相見知何日,此時此夜難為情 - 李白 (唐) - 《秋風詞》
? 曉看天色暮看云,行也思君,坐也思君 - 唐寅 (明) - 《一剪梅》
? 相思本是無憑語,莫向花箋費淚行 - 晏幾道 (宋) - 《鷓鴣天》
? 凄涼別后兩應同,最是不勝清怨月明中 - 納蘭性德 (清) - 《虞美人》
? 相思樹底說相思,思郎恨郎郎不知 - 梁啟超 (清) - 《臺灣竹枝詞》
? 怕相思,已相思,輪到相思沒處辭 - 俞彥 (明) - 《長相思》
? 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 柳永 (宋) - 《蝶戀花·柳永》
? 平生不會相思,才會相思,便害相思 - 徐再思 (元) - 《折桂令·春情》
三、關于思念朋友的詩句有哪些
1.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詩經》
釋義:回想當初出征時,楊柳依依隨風吹;如今回來路途中,大雪紛紛滿天飛。
2.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王維《送元二使安西》
釋義:朋友,請再干了這杯酒,待你將來凱旋而歸,西出陽關的時候,恐怕已不能再看到我了。
3.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李白《贈汪倫》
釋義:看那桃花潭水,縱然深有千尺,怎能及汪倫送我之情。
4. 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李商隱《無題·相見時難別亦難》
釋義:見面的機會真是難得,分別時更是難舍難分,況且又兼東風將收的暮春天氣,百花殘謝,更加使人傷感。
5.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釋義:只要有知心朋友,四海之內不覺遙遠。即便在天涯海角,感覺就像近鄰一樣。岔道分手,實在不用兒女情長,淚灑衣裳。
四、思念朋友的詩句
芙蓉樓送辛漸 (王昌齡) 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秋夜寄邱二十二員外 (韋應物) 懷君屬秋夜,散步詠涼天。
山空松子落,幽人應未眠。 夜雨寄北 (李商隱)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
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月下獨酌 (李白)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
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
醒時同**,醉后各分散。 永結無情游,相期邈云漢。
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唐白居易)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園邊。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頭水館前。
西北望鄉何處是,東南見月幾回圓。 昨風一吹無人會,今夜清光似往年。
中秋待月(陸龜蒙) 轉缺霜輸上轉遲 好風偏似送佳期 簾斜樹隔情無限 燭暗香殘坐不辭 最愛笙調聞北里 漸看星瀠失南箕 何人為校清涼力 欲減初圓及午時 宋蘇軾《中秋見月和子由》 明月未出群山高,瑞光千丈生白毫。 一杯未盡銀闕涌,亂云脫壞如崩濤。
誰為天公洗眸子,應費明河千斛水。 遂令冷看世間人,照我湛然心不起。
西南火星如彈丸,角尾奕奕蒼龍蟠。 今宵注眼看不見,更許螢火爭清寒。
何人艤舟昨古汴,千燈夜作魚龍變。 曲折無心逐浪花,低昂赴節隨歌板。
青熒滅沒轉山前,浪風回豈復堅。 明月易低人易散,歸來呼酒更重看。
堂前月色愈清好,咽咽寒鳴露草。 卷簾推戶寂無人,窗下咿啞唯楚老。
南都從事莫羞貧,對月題詩有幾人。 明朝人事隨日出,恍然一夢瑤臺客。
月夜億舍弟(杜甫) 戍鼓斷人行,邊雁一秋聲。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寄書常不達,況乃未休兵。
送別(隋朝民歌) 楊柳青青著地垂,楊花漫漫攪天飛。 柳條折尺花飛盡,借問行人歸不歸?。
五、描寫思念朋友的詩句
登臨無限趣,恨不與君同。——《登樓憶友》年代:唐 作者:子蘭
蟹螯樽俎新豐美,剪燭連宵憶故人。 ——《冬日憶友》年代:宋 作者:金朋說
同人久別離,消息不曾知。心似長堤柳,千絲又萬絲。——《憶友》年代:宋 作者:釋文珦
蕭蕭檐角雨,冉冉雨中舟。年老難於別,春寒重卻愁。
風窗亂書葉,塵壁暗燈篝。夜半無來雁,披衣對小樓。——《憶友》年代:宋 作者:葉茵
閶闔風高白露秋,蘆花如雪動邊愁。故人迢遞天南北,明月娟娟獨倚樓。
——《秋日憶友》年代:宋 作者:張同甫
日晏論文雪滿林,春寒還似歲殘深。遙知郭里無人見,獨對高原生遠心。
——《春雪稍積林樹扶疏可愛因憶城中諸友》年代:明 作者:施漸
故人一別一年余,轉眼光陰暑漸除。
——《憶友丁大舍(國初勛爵之子未襲爵者皆稱大舍》年代:明 作者:朱有燉
六、要關于有友情的詩,有詩人和詩句.急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游人。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無為在岐路,兒女共沾巾。 [注釋] 1、城闕:指唐代都城長安。
2、輔:護衛。 3、三秦:現在陜西省一帶;輔三秦即以三秦為輔。
4、五津:四川境內長江的五個渡口。 [評析] 此詩是送別的名作。
詩意慰勉勿在離別之時悲哀。起句嚴整對仗,三、四句以散調承之,以實轉虛,文情跌宕。
第三聯“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奇峰突起,高度地概括了“友情深厚,江山難阻”的情景,偉詞自鑄,傳之千古,有口皆碑。尾聯點出“送”的主題。
全詩開合頓挫,氣脈流通,意境曠達。一洗古送別詩中的悲涼凄愴之氣,音調爽朗,清新高遠,獨樹碑石。
《送孟浩然之廣陵》李白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
《送元二使安西》 王維 渭城朝雨裛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李白《贈汪倫》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別董大》高適千里黃云白日醺,北風吹燕雪紛紛。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七、表達對朋友思念或牽掛的完整詩句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唐代:王建 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濕桂花。
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 翻譯:庭院地面雪白樹上棲息著鵲鴉,秋露無聲無息打濕了院中桂花。
今天晚上人們都仰望當空明月,不知道這秋思之情落在了誰家? 此詩是詩人在中秋佳節與朋友相聚時所作。詩題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可見是寄友人杜元穎的。
原詩詩題下注云:“時會琴客”,說明佳節良友相聚,并非獨吟。 擴展資料 這是一首中秋之夜望月思遠的七言絕句。
在民俗中,中秋節的形成歷史悠久。詩人望月興嘆,但寫法與其他中秋詠月詩完全不同,很有創造性,甚至更耐人回味。
“中庭地白樹棲鴉”,明寫賞月環境,暗寫人物情態,精煉而含蓄。這句如同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首句一樣,借助特有的景物一下子就將蕭瑟蒼涼之景推到讀者眼前,予人以難忘的印象。
詩人寫中庭月色,只用“地白”二字,卻給人以積水空明、澄靜素潔、清冷之感, “冷露無聲濕桂花”,緊承上句,借助感受進一步渲染中秋之夜。這句詩因桂香襲人而發。
在桂花諸品中,秋桂香最濃。在皎潔的月亮上某些環形火山的陰影曾使富于幻想的人賦予它美好的形象,說它是月宮里的桂樹, 有的傳說還說人間的桂樹是天上落下來的種子生成的(宋之問《靈隱寺》“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飄”)。
這句詩描寫了冷氣襲人,桂花怡人的情景。如果進一步揣摩,更會聯想到這桂花可能是指月中的桂樹。
“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這兩句采取了忽然宕開的寫法,從作者的一群人的望月聯想到天下人的望月,又由賞月的活動升華到思人懷遠, 意境闊大,含蓄不露。
普天之下又有多少人在望月思親:在家鄉的人思念遠離的親人,離鄉之人遙望家鄉親人。于是,水到渠成,吟出了這兩句。
這首詩意境很美,詩人運用形象的語言,豐美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的環境氣氛,把讀者帶進一個月明人遠、思深情長的意境,加上一個唱嘆有神、悠然不盡的結尾,將別離思聚的情意,表現得非常委婉動人。它首先予人的印象是情景如畫。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八、求關于思念的古詩,要完整的,并且有朝代、詩人名的
杜甫<<;月夜憶舍弟>>; --------思念親人
戍鼓斷人行,邊秋一雁聲。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
寄書長不達,況乃未休兵。
李白:《春夜洛城聞笛》----------思念故鄉
誰家玉笛暗飛聲,
散入春風滿洛城。
此夜曲中聞折柳,
何人不起故園情。
李白 《子夜吳歌》----------思念情人
《秋 歌》
長安一片月, 萬戶搗衣聲。
秋風吹不盡, 總是玉關情。
何日平胡虜, 良人罷遠征?
《冬 歌》
明朝驛使發, 一夜絮征袍。
素手抽針冷, 那堪把剪刀。
裁縫寄遠道, 幾日到臨洮?
杜牧 《寄揚州韓綽判官》---------思念朋友
青山隱隱水迢迢,秋盡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
李商隱 《夜雨寄北》----------思念亡妻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
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關于思念朋友的詩句以及詩人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