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冬天兩相對照的古詩
詩詞鑒賞首頁>詩詞鑒賞>最新信息描寫冬天的詩:長相思·山一程2014-05-13 17:34:00網絡綜合無憂考網為大家收集整理了《描寫冬天的詩:長相思·山一程》供大家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關那畔行。
夜深千帳燈。風一更,雪一更,聒碎鄉心夢不成。
故園無此聲。注釋 走過一條條山路,走過一條條水路,正向榆關那邊走去。
夜深了,人們在帳篷里點燈。晚上又刮風又下雪,聲音嘈雜打碎了我思鄉的夢,家鄉沒有這樣的聲音。
【程】道路、路程,山一程、水一程,即山長水遠也。 【榆關】即今山海關 【那畔】即山海關的另一邊,指身處關外。
【帳】軍營的帳篷,千帳言軍營之多。 【更】舊時一夜分五更,每更大約兩小時。
風一更、雪一更,即言整夜風雪交加也。 【聒】聲音嘈雜,使人厭煩。
【故園】故鄉 【此聲】指風雪交加的聲音。
二、請找出序文和詩正文兩相對應的地方,并說說小序對全詩有什么作用
請找出序文和詩正文兩相對應的地方,并說說小序對全詩有什么作用? 詩前小序扼要地交代了時間、地點、人物和故事的經過,說明了本詩的寫作動 機,定下了全詩凄切傷懷的感情基調。整體感知,理清思路,概括每小節的大意: 江頭送客聞琵琶 江上聆聽琵琶曲 歌女傾訴身世苦 同病相憐傷遷謫 重聞琵琶青衫濕兩條線索: 琵琶女(明) 【三次演奏】獨自彈、應邀彈、感言和 白居易(暗)【三次感悟】情相觸、情相通、情相融第一曲 悲涼、傷感 音樂特點 意象 表現手法 排遣孤寂 悲涼、傷感 以人襯聲 打動“慘將別”“不成歡”的主客 (忘歸、不發) 蕭瑟、凄涼的景物 以景托聲寫琵琶聲的作用是什么?是怎么寫的? 作用:1、引出琵琶女,開啟下文; 2、激發詩人好奇感,為下文詩人的“邀見”做鋪墊。 方法: (以人襯聲、以景托聲) 間接描寫、虛寫 第二曲 雄渾、激昂、大氣 過程 場景 特點 方法 序曲(初彈):轉、撥、掩抑、思、訴 (低眉信手續續彈,說盡心中無限事) 以議評聲《 大弦—嘈嘈—急雨 濁雜粗重 開始:小弦—切切—私語 以喻摹聲霓裳 輕細凄切 錯雜彈、落玉盤 以形繪聲 清脆圓潤》 過渡:間關—滑 幽咽—難 婉轉、不暢《 發展:冷澀—凝絕 不通—暫歇 聲弦暫歇 直寫六 (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 實 寫幺 高潮:銀瓶-乍破-迸 鐵騎-突出-鳴 雄渾激昂 間寫》 結束:收撥、劃 一聲、裂帛 清脆尖利 以人襯聲 尾聲:悄無言 秋月白 戛然而止、余音繞梁 以景托聲 點評:潑墨如水、氣勢恢弘、不同凡響。 四 弦 間 一 關 聲 鶯 如 語 裂 花 帛大弦嘈嘈如急雨 底 水 滑 漿 迸 刀 槍 鳴 小弦切切如私語 凝絕不通聲暫歇 第三曲 凄涼、悲傷 卻坐、促弦、轉急 ( 虛 凄凄(不似向前聲) 無盡的感傷 寫 ) 皆掩泣點評: 以音寫聲、以人襯聲、惜墨如金、無盡感傷琴聲:獨自彈、應邀彈、感言和 第一次暗寫:詩人送客聞琴 “醉不成歡慘將別”暗示淪落 “主人忘歸客不發”側面烘托琴 技 第二次明寫:彼此相見,琵琶女奏《霓裳》 《六幺》詳寫 琵琶女自敘身世 “同是天涯淪落人” 點明主旨 詩人述“遷謫意” 照 第三次明寫“感我此言”“卻坐促弦”略寫 應 “江州司馬青衫濕”側面烘托 討論:這首詩是如何表現樂聲美妙的? 1、以聲喻聲,聲中有情,聲中有形。用一連串比 喻博喻來描寫虛渺飄忽,過耳即逝的無形的音 樂,不僅以讀者熟悉的種種聲音來形容讀者比較 生疏的琵琶聲,還使讀者在聞其聲的同時能見其 形 ,激發讀者的聯想和想象。 2、直接妙語點睛,通過對樂聲的描寫評價來揭示 樂曲的無窮含蘊。 3、通過聽者的反應間接表現樂聲的美妙,用景物 烘托樂聲的感染力。
請采納~
三、賞析下列詩句
除夜作
高適
旅館寒燈獨不眠, 客心何事轉凄然?
故鄉今夜思千里, 霜鬢明朝又一年。
除夕之夜,傳統的習慣是一家歡聚,“達旦不眠,謂之守歲”(《風土記》)。詩題《除夜作》,本應喚起人們對這個傳統佳節的很多歡樂的記憶和想象的,然而這首詩中的除夜卻是另一種情景。
詩的開頭就是“旅館”二字,看似平平,卻不可忽視,全詩的感情就是由此而生發開來的。這是一個除夕之夜,詩人眼看著外面家家戶戶燈火通明,歡聚一堂,而自己卻遠離家人,身居客舍。兩相對照,不覺觸景生情,連眼前那盞同樣有著光和熱的燈,竟也變得“寒”氣襲人了。“寒燈”二字,渲染了旅館的清冷和詩人內心的凄寂。寒燈只影自然難于入眠,更何況是除夕之夜!而“獨不眠”自然又會想到一家團聚,其樂融融的守歲的景象,那更是叫人難耐。所以這一句看上去是寫眼前景、眼前事,但是卻處處從反面扣緊詩題,描繪出一個孤寂清冷的意境。第二句“客心何事轉凄然”,這是一個轉承的句子,用提問的形式將思想感情更明朗化,從而逼出下文。“客”是自指,因身在客中,故稱“客”。竟是什么使得詩人“轉凄然”呢?當然還是“除夜”。晚上那一片濃厚的除夕氣氛,把自己包圍在寒燈只影的客舍之中,那孤寂凄然之感便油然而生了。
詩完一二句后,似乎感到詩人要傾吐他此刻的心緒了,可是,卻又撇開自己,從對面寫來:“故鄉今夜思千里。”“故鄉”,是借指故鄉的親人;“千里”,借指千里之外的自己。那意思是說,故鄉的親人在這個除夕之夜定是想念著千里之外的我,想著我今夜不知落在何處,想著我一個人如何度過今夕……其實,這也正是“千里思故鄉”的一種表現。“霜鬢明朝又一年”,“今夜”是除夕,所以明朝又是一年了,由舊的一年又將“思”到新的一年,這漫漫無邊的思念之苦,又要在霜鬢增添新的白發。沈德潛說:“作故鄉親友思千里外人,愈有意味”。(《唐詩別裁》)之所以“愈有意味”,就是詩人巧妙地運用“對寫法”,把深摯的情思抒發得更為婉曲含蘊。這在古典詩歌中也是一種常見的表現手法,如杜甫的《月夜》:“今夜觴州月,閨中只獨看。”詩中寫的是妻子思念丈夫,其實恰恰是詩人自己感情的折光。
胡應麟認為絕句“對結者須意盡。如……高達夫‘故鄉今夜思千里,霜鬢明朝又一年’。添著一語不得乃可”(《詩藪·內編》卷六)。所謂“意盡”,大概是指詩意的完整;所謂“添著一語不得”,也就是指語言的精煉。“故鄉今夜思千里,霜鬢明朝又一年”,正是把雙方思之久、思之深、思之苦,集中地通過除夕之夜抒寫出來了,完滿地表現了詩的主題思想。因此,就它的高度概括和精煉含蓄的特色而言,是可以說收到了“意盡”和“添著一語不得”和的藝術效果。
四、求像這樣的詩句
很少有這種詩吧?呵呵。。這樣吧!試著為你寫一首。
武士一投足, / 吾是一頭豬。
攬舵并號馳。 / 懶惰與好吃。
稱首牽百士, / 承受千百世。
受世人托之。 / 受世人唾之。
威武誘攻陷, / 惟吾有貢獻。
救世恭人持。 / 就是供人吃。
爾且武狠煞, / 而且吾很傻。
不怕生與死。 / 不怕生與死。
——《武士投足》 / ——《吾是頭豬》
呵呵,讀起來感覺怪好笑的。。不好別見怪哦!
五、《除夜作》的全詩古詩理解
詩的開頭就是“旅館”二字,看似平平,卻不可忽視,全詩的感情就是由此而生發開來的。
這是一個除夕之夜,詩人眼看著外面家家戶戶燈火通明,歡聚一堂,而自己卻遠離家人,身居客舍。兩相對照,不覺觸景生情,連眼前那盞同樣有著光和熱的燈,竟也變得“寒”氣襲人了。
“寒燈”二字,渲染了旅館的清冷和詩人內心的凄寂。寒燈只影自然難于入眠,更何況是除夕之夜!而“獨不眠”自然又會想到一家團聚,其樂融融的守歲的景象,那更是叫人難耐。
所以這一句看上去是寫眼前景、眼前事,但是卻處處從反面扣緊詩題,描繪出一個孤寂清冷的意境。第二句“客心何事轉凄然”,這是一個轉承的句子,用提問的形式將思想感情更明朗化,從而逼出下文。
“客”是自指,因身在客中,故稱“客”。竟是什么使得詩人“轉凄然”呢?當然還是“除夜”。
晚上那一片濃厚的除夕氣氛,把自己包圍在寒燈只影的客舍之中,那孤寂凄然之感便油然而生了。
六、求詩句賞析
情深意遠 思緒纏綿
——李商隱《夜雨寄北》賞析
本文通過深入分析《夜雨寄北》一詩,指出了李商隱詩歌創造中的一種獨特的藝術風格:形象、細膩、含蓄、深刻。?
關鍵詞:多種風格;錯位的視角;委婉;情景交融;含蓄
李商隱(813-858年),字義山,號玉溪生,懷州河內(今河南沁陽)人,晚唐著名詩人。?
李商隱的詩呈現出多種多樣的風格,正如周振甫所評:“有百寶流蘇的綺麗,有千絲織網的細密,有行云流水的空明”?①,他的詩歌在我國詩歌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開辟了一種新的意境,豐富了唐詩的藝術成就。本文僅就李商隱《夜雨寄北》一詩的賞析,揭示其詩歌創作中的一種獨特的藝術風格:形象、細膩、含蓄、深刻。?
君問歸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漲秋池。?
何當共剪西窗燭,?
卻話巴山夜雨時。?
這是一首膾炙人口的小詩,是詩人身居遙遠的異鄉巴蜀寫給他在長安的妻子的詩。李商隱對妻子的愛很真摯,他們結婚不到12年,妻子便死了。就是在那12年中,由于詩人到處飄泊,也不能和妻子經常團聚。俗話說:小別勝新婚。李商隱與妻子的分別卻常常是久別,因而對夫妻恩愛、相思情長就體會的更深、更強烈。在其筆下就呈現出“春蠶吐絲”、“蠟炬成灰”般的摯著熱烈,顯示出了獨特的藝術風格。?
這首小詩寫得明白如話,不用典故,不用比興,直書其事,直寫其景,直敘其話;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蘊無限深情于質樸無華的詞語之中,給人留下無窮的回味余地。?
首句起筆以“君”直呼對方,以獨特的視角勾畫出一幅夫妻相思溫情脈脈的畫面:親愛的妻啊,你肯定是懷著急切的心情問我何日是歸期,那么,現在我告訴你,我也不知道何年何月才能回家。這句詩的獨特之處在于詩人以錯位的視角寫相思之情,即對方未必真有信寄來詢問歸期,而是詩人自己設想妻子思念、詢問歸期。在我國古詩中寫相思之情的詩,往往并不直接寫自己如何思念對方,而是寫對方如何思念自己,通過這種手法含蓄地表達詩人的思念之情。如杜甫的《望月》就是通過設想妻子在月夜對自己的思念來表現自己對妻子的思念。“君問歸期未有期”一句看似平淡,卻把自己對妻子的思念之情注入到了每一個字中,委婉、深情、耐人尋味。?
“巴山夜雨漲秋池”直寫自己當時所處的環境,也就是寫景。詩人以簡練的語言描繪了一個特定的環境:巴山,秋夜,大雨淋淋。作者對這個環境作了較為具體的描寫,不僅寫了天上所淋之雨,而且寫了地下所積之雨。透過寫實的景物,使人仿佛感受到了這樣一個氣氛:周遭一片黑夜迷茫,大雨滂沱,池水漲滿,作者身邊無一個親密的友人,雨驟風狂,人事寂寥,此情此景使人倍感孤獨、凄涼。這淋淋的秋雨使人心煩,盈盈的池水令人情滿,自然作者的內心情感也洶涌難平。那么,“漲秋池”給人的感覺豈止是滂沱的秋雨和上漲的池水?分明是作者在不眠之夜對妻子無限思念的感情波濤。所以,寫景中又深深地透著寫情,寫的是環境,但絕不單單是環境,字里行間流露著一個“情”字。這樣,情景交融就構成了一種藝術境界。
如果說前兩句是實寫當前景的話,那么后兩句則是虛寫未來情。詩人在秋雨綿綿之夜,觸景生情,展開想象的翅膀,用豐富而自然的聯想來表現他們夫妻的恩愛之情。詩人在此選取了兩種情態:一個是動態“共剪”,一個是語態“卻話”。“共剪西窗燭”,具體細膩而又無限傳神地描繪出了一幅良宵美景圖,一個“共”字極寫了親昵之情態。而“何當”一詞卻又把詩人描繪的美景推向了遠方,推向了虛處。這美景原來不過是詩人追念、向往的,至于何時重回溫柔鄉中,一切都在“未有期”中。這是多么殘酷的事情,又是多么無奈的事情。這一句,字字含情,卻又不著一個“情”字,表達非常含蓄。?
傳情莫過于語言,“言為心聲”,詩人想象夫妻二人團聚在一起,秉燭夜話,進行心靈的交流。“卻話”是回溯追想,詩人此時設想彼時,而彼時正談論此時,談論的是巴山夜雨之時的思念之情。在這首短小的四句詩中兩處出現“巴山夜雨”的字樣,這種情況在一般的古詩中是絕少見的,這是因為“巴山夜雨”給詩人的感受是非常復雜深沉的,是最凝煉的景語,又是最深切的情語,既寫景,又抒情,是情景交融的詩的意境。在這首詩中如此使用,就非常含蓄,引人聯想,別具一格。?
這首詩,前兩句寫現實情景,含有離愁別緒;而后兩句寫未來相會時的景況,含有歡聚的情緒。離愁是實,歡聚是虛。虛寫未來的歡聚,正是為了襯托眼下的孤寂和思戀之情,對歡聚盼之愈強,當前的思戀之情便反映得愈深,愈難排遣。兩相對照,更深刻地表達了現實的離愁和深切的思念。?
形象、細膩、含蓄、深刻,是這首詩的藝術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