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長亭送別》中的滾繡球一段寫得好,好在哪里
譯文:【滾繡球】恨相見得太遲,怨離別得太快.柳絲雖長,卻難系住遠行人的馬,恨不能使疏林一直掛住那斜陽.張生的馬慢慢地走 我和車緊緊地跟隨,剛剛結束了相思之苦,卻又早開始了別離之愁.聽他說“要走了”,人頓時消瘦下來;遠遠地望見十里長亭,人更消瘦了:這離愁別恨有誰能理解? 【滾繡球】一曲,主要以途中的景物為線索來抒發離別的怨恨.【滾繡球】一曲的語匯、語句都具有民間口語的風格,可以說是口語的韻律化,通俗自然、生動活潑而又富于文采.“聽得道一聲‘去也’,松了金釧;遙望見十里長亭,減了玉肌夸張地表現感情折磨下的身心交瘁. 【滾繡球】這段曲詞,是鶯鶯在赴長亭的路上唱的,主要以途中的景物為線索來抒情寫意,從不同的側面展示主人公復雜的內心世界. “柳絲長玉驄難系,恨不倩疏林掛住斜暉.”“玉驄”是指張生騎的青白色的馬;“倩”,是請的意思;“斜暉”,指斜照的陽光.鶯鶯看到長長的柳絲就想到它系不住張生騎的馬兒;看到疏朗的樹林就想請它們掛住流逝的陽光,讓時間走得慢一點.“馬兒的行,車兒快的隨.”“”就是慢慢的意思.張生騎馬在前,鶯鶯坐車在后,鶯鶯要馬兒慢慢地走,車兒快地跟上,好讓自己同張生更靠近些,也能有更多一點的時間呆在一起.“卻告了相思回避,破題兒又早別離.”這兩句是說,剛逃過了情人之間的相思之苦,才開始在一起又要很快地分離.“聽得道一聲‘去也’,松了金釧;遙望見十里長亭,減了玉肌:此恨誰知?”“金釧”就是帶在手腕上的金鐲子;“長亭”是古代設立在大道旁邊為送別餞行而用的亭子,古語有“十里一長亭,五里一短亭”的說法,所以叫“十里長亭”.這三句是說,鶯鶯剛聽見一聲張生要走,手腕上戴的金鐲子就松下來了;遠遠看見送別的十里長亭,人馬上就瘦下來了.這種離愁別恨有誰能知道啊?這里作者運用了高度夸張的表現手法,來形容當時鶯鶯和張生纏綿欲絕的離別之情. 這段曲詞和前面那段【端正好】相比,在情景的鋪設上是不大相同的.【端正好】主要是采用因景生情的手法,以凄涼的暮秋景象來引出鶯鶯的離愁別恨.【滾繡球】這段曲詞,比較多地采用了由情及景的手法,柳絲系馬兒、疏林掛斜暉、馬慢走車快行、松金釧減玉肌等等所有這些描寫,無不都是由鶯鶯對張生的依戀惜別之情引發出來的. 對鶯鶯內心活動的刻畫,不是依仗蒼白空泛的言詞,而是借助鮮明生動的形象.作者把天地景物乃至車馬首飾統統拿來,賦予豐富的聯想和夸張,作為表情達意的手段.這就使得抽象的人物感情表現得十分具體真實,細膩動人.。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滾繡球長亭送別的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