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有誰知道關于文言文的詩句
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陶淵明《移居二首》) 文章一小技,于道未為尊(杜甫《貽華陽柳少府》)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杜甫《偶題》) 敏捷詩千首,飄零酒一杯(杜甫《不見》) 綴文者情動而辭發,觀文者披文而入情(劉勰《文心雕龍.知音》) 縱橫正有凌云筆,俯仰隨人亦可憐(元好問《論詩三十首》) 文章自得方為貴,衣缽相傳豈是真(王若虛《論詩詩》) 詩家從不覓知音,累汝千回帶淚吟(龔自珍《己亥雜詩》) 文章草萆皆千古,仕宦匆匆只十年(黃景仁《呈袁簡齋太史》) 屈平詩賦傳日月,楚王臺榭空山丘(李白《江上吟》)。
二、求一些帶有典故的古詩詞,越多越好
「四皓廟」李商隱 本為留侯慕赤松,漢庭方識紫芝翁。
蕭何只解追韓信,豈得虛當第一功。 「人日即事」李商隱 文王喻復今朝是,子晉吹笙此日同。
舜格有苗旬太遠, 周稱流火月難窮。鏤金作勝傳荊俗,翦彩為人起晉風。
獨想道衡詩思苦,離家恨得二年中。 「燕臺四首。
冬」李商隱 天東日出天西下,雌鳳孤飛女龍寡。青溪白石不相望,堂中遠甚蒼梧野。
凍壁霜華交隱起,芳根中斷香心死。 浪乘畫舸憶蟾蜍,月娥未必嬋娟子。
楚管蠻弦愁一概,空城舞罷腰支在。當時歡向掌中銷,桃葉桃根雙姊妹。
破鬟矮墮凌朝寒,白玉燕釵黃金蟬。風車雨馬不持去,蠟燭啼紅怨天曙。
【峨眉山月歌】李白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發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
《讀史》亞父凄涼別楚營,天留三杰翼龍爭。高才無主不能用,直道有時方始平。
喜慍子文何穎悟,卷藏蘧瑗甚分明。須知飲啄繇天命,休問黃河早晚清。
《別》酒盡歌終問后期,泛萍浮梗不勝悲。東門匹馬夜歸處,南浦片帆飛去時。
賦罷江淹吟更苦,詩成蘇武思何遲。可憐范陸分襟后,空折梅花寄所思。
是唐代詩人徐夤(寅)的兩首詩基本句句有典故。
三、運用典故的古詩詞名句有哪些
李白《行路難》(其一)閑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這兩句暗用典故.姜太公呂尚曾在渭水的磻溪上釣魚,得遇周文王,助周滅商;伊尹曾夢見自己乘船從日月旁邊經過,后被商湯聘請,助商滅夏.這兩句表示詩人自己對從政仍有所期待.-----------------------------劉禹錫《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翻似爛柯人.用了向秀《思舊賦》及王質爛柯這兩個典故.意思是說自己在外二十三年,如今回來,許多老朋友都已去世,只能徒然地吟誦向秀的《思舊賦》表示悼念而已.此番回來恍如隔世,覺得人事全非,不再是舊日的光景了.這樣既表達對當時統治者迫害舊友的不滿之情,又暗示自己被貶時間之長,以及回歸之后生疏而悵惘的心情,涵義十分豐富.【拓展】聞笛賦:指西晉向秀的《思舊賦》.三國曹魏末年,向秀的朋友嵇康 、呂安因不滿司馬氏篡權而被殺害.后來,向秀經過嵇康、呂安的舊居,聽到鄰人吹笛,勾起了對故人的懷念.爛柯人:指晉人王質.相傳晉人王質上山砍柴,看見兩個童子下棋,就停下觀看.等棋局終了,手中的斧把已經朽爛.回到村里,才知道已過了一百年.同代人都已經亡故-------------------------------蘇軾《江城子 密州出獵》為報傾城隨太守,親射虎,看孫郎孫郎,孫權,這里作者自喻.《三國志·吳志·孫權傳》載:“二十三年十月,權將如吳,親乘馬射虎于凌亭,馬為虎傷.權投以雙戟,虎卻廢.常從張世,擊以戈、獲之.”這里以孫權喻太守,希望自己像孫權一樣年少有膽識 ------------------------------------蘇軾《江城子 密州出獵》持節云中,何日遣馮唐.典出《史記·馮唐列傳》.漢文帝時,魏尚為云中(漢時的郡名,在今內蒙古自治區托克托縣一帶,包括山西西北部分地區)太守.他愛惜士卒,優待軍吏,匈奴遠避.匈奴曾一度來犯,魏尚親率車騎出擊,所殺甚眾.后因報功文書上所載殺敵的數字與實際不合(虛報了六個),被削職.經馮唐代為辨白后,認為判的過重,文帝就派馮唐“持節”(帶著傳達圣旨的符節)去赦免魏尚的罪,讓魏尚仍然擔任云中郡太守.蘇軾此時因政治上處境不好,調密州太守,故以魏尚自許,希望能得到朝廷的信任.-----------------------------------蘇軾《江城子 密州出獵》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天狼:星名,一稱犬星,舊說主侵掠,這里引指西夏.《楚辭·九歌·東君》:“長矢兮射天狼.”《晉書·天文志》云:“狼一星在東井南,為野將,主侵掠.”詞中以之隱喻侵犯北宋邊境的遼國與西夏.用天狼星比喻敵人(即遼國與西夏),表達了作者愛國,想要為國殺敵,報答國家的胸懷.-----------------------備注:由于蘇軾的《江城子 密州出獵》有三個用典故地地方,所以都列出來了.。
四、古詩詞中14個常見的典故,你知道多少
古詩中常用的典故:1.龔自珍《己亥雜詩》三更忽軫哀鴻思,九月無襦淮水湄。
哀鴻:哀鴻比喻哀傷苦痛、流離失所的人。2.《西廂記》第二本第一折:倒賠家門,情愿與英雄結婚姻,成秦晉。
秦晉:春秋時,秦晉兩國為婚姻,后因稱兩姓聯姻為“秦晉之好”。3.韓翃《寒食》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
寒食:一個節日,清明節前一天或兩天。傳說晉國介子推隱居山中,晉文公用燒山之法逼他出來做官,介子推不出被燒死。
晉文公為紀念介予推,在其死亡之日禁止舉火,只吃冷食。4.**《七絕》埋骨何須桑梓地,人生無處不青山!桑梓:代指家鄉。
《詩經·小雅·小弁》:“維桑與梓,必躬敬止。”是說家鄉的桑樹和梓樹是父母種的,對它要表示敬意。
后來人們用來喻指故鄉。5.王績《野望》相顧無相識,長歌懷采薇。
采薇:隱居避世。殷朝末年,周武王伐殷,孤竹國國君的兒子伯夷、叔齊認為這是以臣弒君,就攔馬諫阻。
殷之后,兩人不食周粟,隱居首陽山,采薇而食,終餓死。后以此喻隱居避世。
6.陶淵明《歸去來兮辭》三徑就荒,松菊猶存。三徑:指隱居生活。
西漢末,兗州刺史蔣詡隱居后,在院子里竹下開辟三徑,只與求仲、羊仲來往。后來,三徑便成了隱士住處的代稱。
7.孟浩然《過故人莊》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雞黍:特指招待客人的飯菜。
《論語》中:子路隨孔子出游時與孔子走散了,遇見一位正在勞動的老人,就向他打聽。由于子路的態度非常恭敬,老人就留子路住宿,還殺雞做黍米飯厚待他。
后來就用“雞黍”專指招待客人的飯菜。8.鄭元佑 《汝陽張御史死節歌》孤忠既足明丹心,三年猶須化碧血。
化碧:多用以稱頌忠臣志士。《莊子·外物》:' 故伍員流于江,萇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而化為碧。
'后來人們就常用“化碧”形容剛直中正的人為正義事業而蒙冤受屈。9.王昌齡《從軍行》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樓蘭:指邊境敵人。《漢書》載:樓蘭國王貪財,多次殺害前往西域的漢使。
后來傅介子被派出使西域,計斬樓蘭王,為國立功。以后詩人就常用“樓蘭”代指邊境之敵,用“破(斬)樓蘭”指建功立業。
10.李商隱《寄令狐郎中》蒿云秦樹久離居,雙鯉迢迢一紙書。雙鯉:書信。
古樂府《飲馬長城窟行》:“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呼童烹鯉魚,中有尺素書。”后來“雙鯉”就用作書信的代稱。
受字數限制,待補充,供參考。
五、用典故的古詩文語句
駱賓王《討武照(日月空)檄》
霍子孟之不作
朱虛侯之已忘
宋微子之興悲
袁君山之流涕
金滿箱、銀滿箱,展眼乞丐人皆謗。
霍子孟————霍光
朱虛侯————劉章(誅滅呂氏一黨,興復漢室立了大功)
宋微子————微子啟(殷紂王的庶兄)
袁君山————袁安(東漢大臣,上書彈劾外戚竇憲兄弟)
《題都城南莊》 崔護 去年今日此門中, 人面桃花相映紅。 人面不知何處去, 桃花依舊笑春風。 抒情詩多是緣情之作,而留下的文字資料,敘其本事者極為罕見。崔護的《題都城南莊》,則是一個例外。在唐人孟棨的《本事詩。情感第一》中,詳細描述了《題都城南莊》的傳奇故事。 詩人崔護,進士不第。清明日,去城南散心。來到一處花木掩映的莊院。崔護“酒渴求飲”,有一女子贈以杯水,“開門設床命坐,獨倚小桃斜柯佇立,而意屬殊厚”,“崔辭去,送至門,如不勝情而入。”第二年,崔護舊地重游,門墻如故,大門緊鎖。崔護非常失望,在門上題下了這首詩。本來,故事講到這里就行了:桃花人面,魂牽夢繞,充滿了懸念。可好事之徒卻偏要把故事續下去----過了一些日子后,崔護又到城南,聞屋內哭聲。崔護探問,有老父答道,他的女兒自去年以來,“經常恍惚若有所失”,近日讀了門上的題詩,“入門而病,遂絕食數日而死”。崔護入室,撫尸痛哭,祝告道:“某在斯,某在斯!”這女子竟“須臾開目,半日復活矣。“父大喜,遂以女歸之。”我想,這最后的一幕喜劇有點俗氣,且與本詩感情基調不符,我們還是不管它為好。 這首詩的語言如清泉流瀉,潔凈淺白,似可不必再深思遐想,其實不然。“人面桃花相映紅”,桃花因人面倍增艷麗;人面因桃花益添嫵媚。人面因桃花紅了,是映襯;桃花因人面紅了,是移情。這是春色的美,這是青春的美,這是情愛初萌的美,這是生命勃發的美。“人面桃花”,為少女的美麗,創造了燦爛不朽的形象。 “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人去景在,在詩人的心中引起了難言的惆悵、失落乃至悲涼;可桃花卻渾然不察,依舊笑對春風!喜滋滋、樂呵呵,多少不合時宜的笑,多么不解人意的笑!正是這喜氣洋洋的歡聲鼎沸惡毒笑,視聽通感,營造起一片歡快,把情景落差的感情沖突推到了頂峰。崔護有幸,就一個“笑”字,足以使他的詩名流千古。 白居易的《長恨歌》: “七月七日長生殿, 夜半無人私語時。 在天愿作比翼鳥, 在地愿為連理枝。” 有了這些句子,難怪人們把結婚稱為“喜結連理”。 連理枝、比翼鳥 連理枝指連生在一起的兩棵樹。比翼鳥,傳說中的一種鳥,雌雄老在一起飛,古典詩歌里用作思愛夫妻的比喻。相傳舊中國時宋康王奪了隨從官韓憑的妻子,囚禁了韓憑。韓自殺,他的妻子把身上的衣服弄腐,同康王登臺游玩時自投臺下,大家拉他衣服,結果撐是跌下去,死了,留下遺書說是與韓憑合葬,康王卻把他們分葬兩處。不久,兩座墳上各生一棵梓樹,十天就長得很粗大,兩棵樹的根和枝交錯在一起,樹上有鴛鴦一對,相向悲鳴。 辛棄疾《泌園春?疊嶂西馳》: “似謝家子弟, 衣冠磊落, 相如庭戶, 車騎雍容。” (1)用謝安、謝玄家事,意指人有風度。《世說新語?言語》載,謝安曾問子侄:為什么人們總希望自己的子弟好?侄子謝玄回答說:“譬如芝蘭玉樹,欲使其生于階庭耳。”這是說,謝安子弟講究舉止風度,其服飾端莊大方如芝蘭玉樹一般。故用其事指有風度的人。 王維《相思》詩: “紅豆生南國, 春來發幾枝; 愿君多采擷, 此物最相思。” 紅豆即相思豆,借指男女愛情的信物,《南州記》稱為海紅豆,史載:“出南海人家園圃中”。《本草》稱其為“相思子”。詩人借生于南國的紅豆,抒發了對友人的眷念之情。清人失彝尊《懷汪進士煜》:“安床紅豆底,日日坐相思。”即睡在相思樹下,日日思念汪進士。在唐時甚紅。常用以象征愛情或相思。 顧炎武《贈朱監紀四輔》: “愁看京口三軍潰, 痛說揚州七日圍。 碧血未消今戰壘, 白頭相見舊征衣。” 碧血 化碧 借指為正義事業所流的血。語出《莊子?外物》:“人主莫不欲其臣之忠,而忠未必信,故伍員流于江,萇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而化為碧玉。”萇弘是周朝的賢臣,無辜獲罪而被流放蜀地。他在蜀地自殺后,當地人用玉匣把他的血藏起來,三年后血變成了碧玉。后來也用“碧血”、“萇弘化碧”比喻蒙怨而死或忠心不泯。《竇娥冤》:“不是我竇娥罰下這等無頭愿,委實的冤情不淺……這就是咱萇弘化碧,望帝啼鵑。”朱敦儒《木蘭花慢》:“化碧海西頭,劍履問誰收。”
六、古詩詞中運用典故的句子至少三句
1、持節云中,何日遣馮唐? ——蘇軾《江城子 密州出獵》 典故:.“持節云中”兩句:用漢文帝與馮唐故事.據《漢書·馮唐傳》記載:云中太守魏尚治軍有方,“使匈奴遠避,不近云中之塞”,一旦入侵,必所殺甚眾.后因報功時“虜差六級”多報了六顆首級,被文帝“下之吏,削其爵”.馮唐竭力為魏尚辯白,認為文帝“賞太輕,罰太重”,頗失人心.文帝幡然醒悟,當日便令馮唐持節赦免魏尚,官復原職,并拜馮唐為車騎都尉. 2、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 典故:長風破浪:據《宋書·宗愨傳》載:宗愨少年時,叔父宗炳問他的志向,他說:“愿乘長風破萬里浪.”濟:渡過. 3、閑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 ——李白《行路難》 典故:閑來兩句:傳說呂尚(姜太公)末遇周文王時,曾一度垂釣于磻溪(今陜西寶雞東南).乘舟夢日邊:相傳伊尹在受商湯聘請的前夕,夢見自己乘船經過日月之旁.呂尚和伊尹都曾輔佐帝王建立不朽功業,李白借此表明對自己的政治前途仍存極大的希望. 4、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 ——孟浩然《望洞庭湖贈張丞相》 典故:羨魚:羨慕釣魚.《淮南子·說林訓》中說:古人有言曰:“臨河而羨魚,不如退而結網.”意思是,與其空口贊賞別人的成績,不如自己扎扎實實地做點事情.。
七、跪求初中全部古文 古詩詞典故
愛蓮說 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
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
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技,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愛,陶后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記承天寺夜游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
念無與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于中庭。
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耳。
陋室銘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
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素琴,閱金經。
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論語》六則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三峽 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巖疊嶂,隱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絕。
或王命急宣,有時朝發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 春冬之時,則素湍綠潭,回清倒影,絕巘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
清榮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屬引凄異,空谷傳響,哀轉久絕。
故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與朱元思書 風煙俱凈,天山共色,從流漂蕩,任意東西。自富陽至桐廬一百許里,奇山異水,天下獨絕。
水皆縹碧,千丈見底;游魚細石,直視無礙。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夾岸高山,皆生寒樹,負勢競上,互相軒邈,爭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響;好鳥相鳴,嚶嚶成韻。
蟬則千轉不窮,猿則百叫無絕。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返。
橫柯上蔽,在晝猶昏;疏條交映,有時見日。送東陽馬生序 余幼時即嗜學。
家貧,無從致書以觀,每假借于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錄畢,走送之,不敢稍逾約。以是人多以書假余,余因得遍觀群書。
既加冠,益慕圣賢之道。又患無碩師、名人與游,嘗趨百里外,從鄉之先達執經叩問。
先達德隆望尊,門人弟子填其室,未嘗稍降辭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質理,俯身傾耳以請;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禮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復;俟其欣悅,則又請焉。
故余雖愚;卒獲有所聞。 當余之從師也,負篋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窮冬烈風,大雪深數尺,足膚皸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勁不能動,媵人持湯沃灌,以衾擁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無鮮肥滋味之享。
同舍生皆被綺繡,戴朱纓寶飾之帽,腰白玉之環,左佩刀,右佩容臭,燁然若神人;余則緼袍敝衣處其間,略無慕艷意。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
蓋余之 勤且艱若此。 今諸生學于太學,縣官日有廩稍之供,父母歲有裘葛之遺,無凍餒之患矣;坐大廈之下而誦《詩》《書》,無奔走之勞矣;有司業、博士為之師,未有問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書,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錄,假諸人而后見也。
其業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質之卑,則心不若余之專耳,豈他人之過哉?五柳先生傳 先生不知何許人也,亦不祥其姓字。宅邊有五柳樹,因以為號焉。
閑靜少言,不慕榮利。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
性嗜酒,家貧,不能常得。親舊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
造飲輒盡,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
環堵蕭然,不蔽風日,短褐穿結,簞瓢屢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娛,頗示己志。
忘懷得失,以此自終。 贊曰:黔婁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貧賤,不汲汲于富貴。”
其言茲若人之儔乎?銜觴賦詩,以樂其志,無懷氏之民歟,葛天氏之民歟?捕蛇者說 永州之野產異蛇,黑質而白章;觸草木,盡死;以嚙人,無御之者。然得而臘之以為餌,可以已大風、攣可以已大風、攣踠、瘺、癘,去死肌,殺三蟲。
其始,太醫以王命聚之,歲賦其二,募有能捕之者,當其租入,永之人爭奔走焉。 有蔣氏者,專其利三世矣。
問之,則曰: “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
今吾嗣為之十二年,幾死者數矣。”言之,貌若甚戚者。
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余將告于蒞事者,更若役,復若賦,則何如?” 蔣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將哀而生之乎?則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復吾賦不幸之甚也。向吾不為斯役,則久已病矣。
自吾氏三世居是鄉,積于今六十歲矣,而鄉鄰之生日蹙,殫其地之出,竭其廬之入,號呼而轉徙,饑渴而頓踣,觸風雨,犯寒暑,呼噓毒癘,往往而死者相藉也。曩與吾祖居者,今其室十無一焉;與吾父居者,今其室十無二。
八、跪求初中全部古文 古詩詞典故
愛蓮說 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
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
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技,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愛,陶后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記承天寺夜游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
念無與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于中庭。
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耳。
陋室銘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
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素琴,閱金經。
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 《論語》六則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三峽 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巖疊嶂,隱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絕。
或王命急宣,有時朝發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 春冬之時,則素湍綠潭,回清倒影,絕巘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
清榮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屬引凄異,空谷傳響,哀轉久絕。
故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與朱元思書 風煙俱凈,天山共色,從流漂蕩,任意東西。自富陽至桐廬一百許里,奇山異水,天下獨絕。
水皆縹碧,千丈見底;游魚細石,直視無礙。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夾岸高山,皆生寒樹,負勢競上,互相軒邈,爭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響;好鳥相鳴,嚶嚶成韻。
蟬則千轉不窮,猿則百叫無絕。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返。
橫柯上蔽,在晝猶昏;疏條交映,有時見日。 送東陽馬生序 余幼時即嗜學。
家貧,無從致書以觀,每假借于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錄畢,走送之,不敢稍逾約。以是人多以書假余,余因得遍觀群書。
既加冠,益慕圣賢之道。又患無碩師、名人與游,嘗趨百里外,從鄉之先達執經叩問。
先達德隆望尊,門人弟子填其室,未嘗稍降辭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質理,俯身傾耳以請;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禮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復;俟其欣悅,則又請焉。
故余雖愚;卒獲有所聞。 當余之從師也,負篋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窮冬烈風,大雪深數尺,足膚皸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勁不能動,媵人持湯沃灌,以衾擁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無鮮肥滋味之享。
同舍生皆被綺繡,戴朱纓寶飾之帽,腰白玉之環,左佩刀,右佩容臭,燁然若神人;余則緼袍敝衣處其間,略無慕艷意。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
蓋余之 勤且艱若此。 今諸生學于太學,縣官日有廩稍之供,父母歲有裘葛之遺,無凍餒之患矣;坐大廈之下而誦《詩》《書》,無奔走之勞矣;有司業、博士為之師,未有問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書,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錄,假諸人而后見也。
其業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質之卑,則心不若余之專耳,豈他人之過哉? 五柳先生傳 先生不知何許人也,亦不祥其姓字。宅邊有五柳樹,因以為號焉。
閑靜少言,不慕榮利。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
性嗜酒,家貧,不能常得。親舊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
造飲輒盡,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
環堵蕭然,不蔽風日,短褐穿結,簞瓢屢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娛,頗示己志。
忘懷得失,以此自終。 贊曰:黔婁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貧賤,不汲汲于富貴。”
其言茲若人之儔乎?銜觴賦詩,以樂其志,無懷氏之民歟,葛天氏之民歟? 捕蛇者說 永州之野產異蛇,黑質而白章;觸草木,盡死;以嚙人,無御之者。然得而臘之以為餌,可以已大風、攣可以已大風、攣踠、瘺、癘,去死肌,殺三蟲。
其始,太醫以王命聚之,歲賦其二,募有能捕之者,當其租入,永之人爭奔走焉。 有蔣氏者,專其利三世矣。
問之,則曰: “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
今吾嗣為之十二年,幾死者數矣。”言之,貌若甚戚者。
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余將告于蒞事者,更若役,復若賦,則何如?” 蔣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將哀而生之乎?則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復吾賦不幸之甚也。向吾不為斯役,則久已病矣。
自吾氏三世居是鄉,積于今六十歲矣,而鄉鄰之生日蹙,殫其地之出,竭其廬之入,號呼而轉徙,饑渴而頓踣,觸風雨,犯寒暑,呼噓毒癘,往往而死者相藉也。曩與吾祖居者,今其室十無一焉;與吾父居者,今其室十無二三焉。
九、文言文成語典故
鑿壁借光《西京雜記》 【原文】 匡衡勤學而燭,鄰居有燭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發書映光而讀之。
邑人大姓文不識,家富多書,衡乃與其傭作而不求償。主人怪問衡,衡曰:“愿得主人書遍讀之。”
主人感嘆,資給以書,遂成大學。 【譯文】 匡衡勤奮好學,但家中沒有蠟燭照明。
鄰家有燈燭,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把墻壁鑿了一個洞引來鄰家的光亮,讓光亮照在書上來讀。同鄉有個大戶人家叫文不識的,是個有錢的人,家中有很多書。
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又不要報酬。主人感到很奇怪,問他為什么這樣,他說:“我希望能得到你家的書,通讀一遍。”
主人聽了,深為感嘆,就把書借給他讀。于是匡衡成了大學問家。
一、含有典故的古詩詞
詩詞的用典,是指在詩詞中借用歷史故事或神仙故事來抒情。還有一種說法,借用或點化前人的詩文佳句來抒情,也叫用典。因此,有的詩人就大量使用典故,堆砌典故。于是形成了一種堆典體。堆砌典故很使人費解,有人就說這是不太好的做法,是故意賣弄淵博。
其實也不盡然。
辛棄疾的詞,用典是最多的。
賀新郎----綠樹聽鵜鴃,更那堪,鷓鴣聲住,杜鵑聲切!啼到春歸無覓處,苦恨芳菲都歇,算未抵人間離別,馬上琵琶關塞黑,更長門翠攆辭金闕,看燕燕,送歸妾。 將軍百戰身名裂,向河梁,回頭萬里,故人常絕。易水蕭蕭西風冷,滿座衣冠似雪,正壯士悲歌未徹。啼鳥還知如許恨,料不啼清淚常啼血。誰共我,醉明月。
一共用了七個典故。
1、“馬上琵琶關塞黑”-----王昭君嫁匈奴和親典故。《王明君辭序》
2、“更長門翠攆辭金闕-”------漢武帝的皇后陳阿嬌被打入長門宮典故。
3、“看燕燕,送歸妾”--------衛國皇后莊姜的典故。《詩經。燕燕》
4、“將軍百戰----故人常絕”-----西漢將軍李陵與蘇武的典故。
5、“易水蕭蕭----悲歌未徹”------荊軻刺秦典故。《史記》
6、“啼鳥還-----常啼血”------蜀帝杜宇死后化作杜鵑啼血的典故。
7、“誰共我,共明月”-----用李白《春夜晏桃李園序》、《贈孟浩然》詩句意。
古代詩人寫詩用典的人不少,在此無法一一列舉。但在詞中,辛棄疾用典是最多的。你可以查一查辛詞。
另外,元散曲用典也很常見。